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從倒影看要怎樣看時間
擴展閱讀
冰箱怎樣清洗縫隙 2025-07-18 04:11:59
怎樣做自動程序單 2025-07-18 04:06:56

從倒影看要怎樣看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7-18 00:26:52

A. 掛在牆上的時鍾在水中的倒影是12:01分,此時的實際時間是

除非你這是電子時鍾
因為12:01如果是鍾盤式的,那麼實際中翻過來後,時針馬上接近6字,而分針這時候,不可能還在快接近6字(比時針略退後)的地方
所以你這應該是電子時鍾
那麼答案就是15:01

B. 最早古人用什麼來看時間

在古代,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的方法。
古代計時制度 中國的計時制度 不等時法:上古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以日出、日入為作息的標准時間,就相當於把一天分為兩部分,這是天然的不等時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對白晝各個不同時刻定有專門名稱,例如旦、大采、大蝕、中日、昃、小蝕、小采、莫(暮)、夕等。後來,在夜間有五更五點剖狽īo即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並形成敲梆報時的習慣。等時法:西周時代,為了計量時間,根據太陽的周日視運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等長的時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來表示。另一種等時制是把一天均分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時法,其產生年代尚無定論,但關於百刻計時的資料,既有文字記載,也有出土文物印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指出「晝夜百刻」,東漢馬融註解《堯典》時說:「古制刻漏晝長六十刻,夜短氖泰r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這里所講古制,當指春秋戰國時代或更早。漢以後歷代都將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但一百和十二不可通約,因此,各個朝代的配合方案常有改變。
古埃及、巴比倫的計時制度 不等時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晝夜各分為12時。他們以日出為晝始,正午為晝6時;日沒為夜始,子夜為夜6時。因為一年四季晝夜長短不等,不同季節每小時的實際長度也是不相等的。這種計時法傳至歐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紀(見埃及古代天文學)。等時法:公元前八世紀,為了滿足天文學的需要,古代巴比倫人制定了等時法。他們把一天分為24個等長的時段,即24時制。等時制後來由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繼承下來,並規定以正午作為一天的開始。這種計時法常應用於天文學,也稱「天文時」。由於它對日常生活不太方便,從1925年起改為以子夜為一天的開始。
古代守時工具 其發展大致經過三個階段:
流量計時 最古老的守時工具無疑是泄水型漏壺。後來有以沙代水的沙漏,有以油燈耗油量多少來計時的燈鍾,也有燃香的香篆鍾(香火在金屬盒內沿篆字式的溝槽蜿蜒前進)等等。中國現存最古的漏壺是西漢時代的。世界上現存最古的滴漏是公元前十四世紀的埃及水鍾。

機械鍾 中國漢代天文學家張衡作水運渾象(見漏水轉渾天儀),能顯示恆星出沒、中天等天象,與室外天象完全相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推動的機械鍾。唐代天文儀器製造家梁令瓚所制的水運渾象,除能符合天象外,另立兩個木人每刻自動擊鼓,每辰自動擊鍾。這是張衡水運渾象的改良型機械鍾。宋元佑年間,蘇頌和韓公廉等共同創造水運儀象台。元代有郭守敬制的大明殿燈漏。明代詹希元造五輪沙漏。這些機械鍾具有完整的齒輪系、凸輪和擒縱機構。歐洲的機械鍾開始於十四世紀,此後盛行了約四百年。

擺鍾 1582年,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56~1657年,荷蘭惠更斯把擺引入機械鍾,從而創立了擺鍾。1673年,惠更斯採用擺輪-油絲系統,造出一種便於攜帶的鍾表。1735年,英國哈里森首次製造出航海鍾,解決了當時資本主義發展中急待解決的航海定位問題。1896年,法國吉堯姆研製低膨脹系數的合金鋼,造出精度極高的天文擺鍾。如果把鍾裝入真空牟Aд幟謳o存放在地下室,保持恆溫,即為天文擺鍾,每天的誤差不超過千分之幾秒(見天文時計)。
古代測時工具 桿影測時 古人很早就知道,直立的標桿影長不斷地隨太陽在天上的位置的不同而變化。看桿影比直接觀測太陽要方便,但測時結果是不等時的。《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中就有春秋時代「立表下漏」測時的記載。用桿影測時法測定中午的時刻精度很高,是中國古代用來校正漏壺計時的主要方法之一。
日晷 在西漢時,中國就已使用日晷測時,中國通用的是赤道式日晷。它是根據針影的方向來測量真太陽所轉過的角度。晷盤的刻度分成子、丑、寅、卯……,或分為100刻。北京故宮交泰殿前陳列有赤道式日晷。

古代授時 中國古代許多城市建有鍾樓和鼓樓,靠擊鍾敲鼓向居民報告時間。在夜晚廣泛流行的是打梆報時,用間斷的梆聲告訴人們更點。西方的教堂也有敲鍾報時的制度。後來,也有用放午炮報時的。

C. 如何通過物體影子判斷時間如題

如果僅僅是測量時間,而不用日期,那根本就不用考慮緯度的問題----緯度只有根據正午影子的長度來測量緯度時才用的。

只要有很正的東西南北方向,那就很容易測算出來,但是需要一個量角器之類的。
測量的原理是這樣的:

當地的正午時影子肯定朝正北,然後根據影子的方向來判斷:如果影子的方向朝向西北,說明太陽在東南方向,如果影子偏西15度,就說明太陽偏東15度,而太陽的運行速度是15度/小時,那麼當時肯定是當地時間11點整。

因此只要測量出影子和正南整北方向之間的夾角,乘以4,就是當時和12點之間的時間差,如果影子便西當地時間即使12減去該值,如果影子的方向偏東,就用12加上該時差即可。

(3)從倒影看要怎樣看時間擴展閱讀: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D. 鏡子里的鍾表是3點,實際時間應該是幾點

鏡子里的鍾是下午3點,現在下午9點。

如果是有數字的鍾,那麼長短針對應的就是正確時間。如果沒有數字,建議可以將鍾面畫到薄紙上,反過來看就行了,那麼時間應為9點。

例如:正面3:30,時針在3,4之間,實際的鍾應該逆時針看,時針在8,9之間,所以是8:30分。

(4)從倒影看要怎樣看時間擴展閱讀:

鏡子里的時鍾是與正確時間關系是:左右相反,上下一樣。從鏡子里觀察到的物體與實際中同一物體的方向(左右)相反,把卷子從反面看或者把表垂直劃線,軸對稱後就是正確時間了。

直線時間:在直線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線段時間:在線段上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即時段。

時間點:在某一位置上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E. 怎樣用樹影區分時間

在中國用樹影來判斷時間的問題,都是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因為沒有太陽直射的問題,所以計算比較准確。

上午樹影朝西北,下午朝東北,樹影在正北方則是正午。如果是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就會有南北之分了。具體的情況就視乎其具體位置來分。

因為樹的高度是變化的,一般古人計算時間都是用立竿見影來算的,其實用自個兒的身體做參照物也是可以的,方便快捷。

(5)從倒影看要怎樣看時間擴展閱讀:

樹影既可用來確定方向,又可確定時間。

影鍾法:在一塊平地上,豎直放置1米長的垂直樹干。註明樹影所在位置,頂端用石塊或樹棍標出。15分鍾後,再標記出樹干頂端在地面上新的投影位置。兩點間的連線會給出你東西方向——首先標出的是西。

影鍾法: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用另一種更精確的方法——在早晨標出第一個樹影頂點,以樹干所落點為圓心,樹影長的半徑作弧;

隨著午時的來臨,樹影會逐漸縮短移動,到了下午,樹影又會逐漸變長,標記出樹影頂點與弧點的交點,弧上這兩點間的連線會為你提供准確的東西方向——早晨樹影頂點為西。

F. 如果沒有手機和鍾表,那用什麼判斷時間

雖然如今,人手一部手機甚至多部,手錶有錢人也是恨不得帶滿整個臂膀。
但是,那又如何,誰也不會過快一分一秒,也不會慢一分一秒,這是上天給予人們最公平的一件事。
可是假如,就像你所問的那樣,沒有手機或者鍾表,時間該如何判斷。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古代人們的智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如今也是我們很多人所嚮往的生活,沒有什麼加班,也沒有什麼電子游戲,更不會動不動就熬夜甚至通宵。
好了回歸正題,古人如何看時間的呢?

其實古代人一般都用「圭表」、「時辰」、「香鍾」、「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樹影」等等把,很多都是古代人發明且創造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歷史文化。
就比如成語,立竿見影,以及,日上三桿,等等,都是涉及到時間問題的事情,
有人會說,日上三竿我們知道,那麼,立竿見影,怎麼個表述時間呢?
其實是因為,古人會把一根樹桿子放在地上,放置寬闊的地上,當在正午的時候去測量它的影長,從而確定方向、時間、節氣。
其實古代判斷時間的方法還遠遠不止這些,甚至有些我們可能都未曾聽說,但是可以說明的是。
就算沒有手機和手錶以及掛鍾等現代產業生產的時間刻度儀器,我們也會知道大概的時間范圍。雖然不那麼准確到分秒,但是,必要的時候還是很有幫助的!
PS: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一起討論!!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G. 從水中的倒影看時鍾什麼規律

從水中的倒影看時鍾規律是光的反射。它是一種光學現象。指光在傳播到不同物質時,在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會發生反射。當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可歸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光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上是可逆的。

鏡面反射:平行光線射到光滑表面上時反射光線也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叫做鏡面反射。

漫反射:平行光線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這種反射叫做漫反射。

方向反射:介於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之間反射稱為方向反射,也稱非朗伯反射,其表現為各向都有反射,且各向反射強度不均一。

表面平滑的物體,易形成光的鏡面反射,形成刺目的強光,反而看不清楚物體。

通常情況下可以辨別物體之形狀和存在,是由於光的漫射之故。

日落後暫時能看見物體,乃是因為空氣中塵埃引起光的漫射之故。無論是鏡面反射或漫反射,都需遵守反射定律。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H. 除了鍾表以外還有哪些辦法測量時間

除了鍾表以外還有沙漏、日晷可測量時間。

1、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分鍾。

2、日晷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

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8)從倒影看要怎樣看時間擴展閱讀:

影響時間沙漏的因素包括:

填充物的多少、玻璃球內壁的曲線形狀(沙漏正置和倒置的計時長度有細微差別)、頸部管道的寬度、填充物的類型和質量。最早的沙漏曾經使用墓穴大理石研磨粉、鐵屑和蛋殼粉。

而現代的沙漏一般使用人工製作的玻璃珠。 根據德國沙漏製造商KOCH的說明文檔,30分鍾沙漏的誤差可以控制在1分鍾以內,1小時沙漏的誤差在5分鍾左右。

注意:它並不是可以與現代計時儀器的精度相比擬的計時儀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晷

I. 沒有鍾表有三種方法知道時間沒有鍾表知道時間的三種方法推薦

1、看水滴:准備瓶子,用針扎孔,計算滴一滴水是多久,然後進行推算,大概需要多少水是一個小時,時間快慢和扎孔大小有關。
2、看倒影:觀察自己影子,影子越短離正午12點越近,影子越長和6點越接近。
3、看蠟燭:計算好一個小時蠟燭會燃燒多長,時間快慢是否和風相關,有風蠟燭燃燒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