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涼山普格縣彝族年怎樣安排時間
擴展閱讀
平櫃多少錢 2025-07-10 07:45:17
在cad模型里怎樣調顏色 2025-07-10 07:44:39
不知道原因頭痛怎麼辦 2025-07-10 07:29:12

涼山普格縣彝族年怎樣安排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8-03 00:59:24

A. 2020彝族新年什麼時間

公歷2020年11月20日。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一般在農歷10月,公歷11月內舉行。

B. 彝族什麼時候過年

每年的11月20號左右都是彝族年(彝族過年)
彝族吧過年稱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回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以前是看自己的日歷,也就是十月太陽歷,一年10個月,一個月36天,多出來的5天為過年,現在很少有彝族在用了)
彝族一年一度的年節是在農歷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過年日固定在農歷十月三十日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始。在涼山大部分地區是按區域選擇吉日過年,但都在農歷十月之內(雲南和貴重還有廣西等地區彝族可能跟大涼山的彝族年時間不一樣)。
「庫史」是彝族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過新年的前一個月,就在做准備工作了,過年歌里唱道:「計算著月份養豬怕豬長不肥,摻合精飼料來催,肥豬肥得站不起來;計算著天數釀酒,怕酒釀不好,蓋上蓑衣壓上石板發酵,酒味濃郁芳香;砍柴堆成垛,過年柴垛堆成岩。」
彝族過年地板上要鋪一層草。選割岩子上的草,那裡的草是純潔的草、干凈的草,羊嘴沒有沾過的草;是獸蹄沒有踏過的草;是豐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榮,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如綠氈鋪地,象徵子孫的榮華富貴。
彝族過年,祖靈下面鋪松針(有的地方是穀子草),松樹青幽幽,象徵永遠常青,寒冬臘月里大雪壓青松,青松照樣青;青松堅忍不拔,象徵子孫個個勇敢堅強。青松表粗皮厚,樹心裡有芳香的松脂,象徵著人要象青松樣要有善良心。彝族對松樹評價特高。
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後堆一垛又高又整齊的柴垛,過年前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去砍柴來完成這項准備。寨子里家家戶戶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顯示勤勞、康樂,以前小時候每年過年的前一天都會做,現在很多地方都把這個簡化了。
撣塵,過年這天的清晨,全家老少齊出動,撣塵掃屋,要把病魔、禍害、霉氣一齊掃除門外,乾乾凈凈、清清潔潔迎新年,祈盼來年清凈平安、人體安康、風調雨順,這個是最累最臟的了,但是很開心,因為只有到這個時候才能歡聚一堂,有說有笑!

C. 彝族新年是幾月幾日

彝族年,一般選定在農歷十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為期3天。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同胞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庫斯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

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

「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3)涼山普格縣彝族年怎樣安排時間擴展閱讀

彝族年時間選定來源:

彝族年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根據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它緣於彝族十月太陽歷(參見陳久經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十月太陽歷是彝族先民創制的一種特殊的歷法。

按照這種歷法,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另外有五至六天過年日。這種歷法無大小月之分,每月都為三十六天,便於人們記憶。十月太陽歷選擇冬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下為大寒為農歷臘月,夏季傍晚觀測北斗星(彝語稱「沙聶」)的尾巴(斗柄)指上為大暑農歷六月。

以大寒和大暑為元日,准確地反映了季節變化的規律。這冬夏兩個節日即彝族年和彝族火把節分別訂於農歷十二月十六日和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根據計算其寒暑往返一次的時間為365.33日。結構整齊、科學簡明,使用方便是太陽歷的特點。

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現在彝族地區流行的火把節和彝族年兩個節日最初就是根據太陽歷制定的。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上為大暑時為火把節。而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為大寒時為彝族年。

D. 今年的彝族年是新歷的好久啊

彝族年在每年公歷的11月20日,是少數民族彝族的傳統節日,是由彝族太陽歷的第一個星回節轉化而來的一個重大的民族節日。2011年11月20日,農歷10月25日,星期日起是為期三天的2010年彝族年。

彝族年的含義
在彝語中,彝族年稱為"庫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親友團聚相互走訪的節日。各地區彝族年沒有固定、統一的時間,多數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舉行。具體的過年時間需由當地通曉天文歷法、德高望眾的人來決定。最早不得提前於新歷的十月前,最遲不超過次年新歷的元月底,總之在漢族的春節以前必須過彝族年。但是四川雷波縣政府於2007年通過決議,決定從2007年起全縣彝族年時間統一為每年11月20日,目的是為了維護廣大群眾、機關幹部和學生的正常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秩序。

彝族年簡介
彝族年一般持續3天時間,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時全家團聚,殺雞、殺豬,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斯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

◆朵博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第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既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後,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隻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後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後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大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於彝族年始於何時,現已無從查考,其中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祭拜祖先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彝族年時間
2010年11月20日,農歷10月15日,星期六;2011年11月20日,農歷10月25日,星期日開始,為期三天。

E. 彝族的節日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 」、「彝族年」 、「拜本主會」、「密枝節」 、「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 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史」,「庫」即年、「史」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史」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史」,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
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史
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
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即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後,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隻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後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後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
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於彝族年始於何時,現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賽裝方式不同,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篷,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反映了彝族支系「倮倮」人的一種宇宙觀,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老虎創造的,他們對老虎的崇敬,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總的來說,「老虎笙」原始、古樸,不受外界影響,是儺彝文化的珍存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少女成人禮
神秘「換裙」儀式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火把節 ——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F. 四川涼山州彝族年放假時間

涼山州彝族年放假時間是11月20日—26日,共7天。其中,11月20日、21日、22日為法定假日,11月22日(星期六)公休日調至11月24日(星期一),11月23日照常公休,11月29日、30日兩個公休日調至11月25日、26日

G. 彝族過年是幾月幾號

彝族的新年叫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十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各地區過彝族年沒有固定、統一的時間,多數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舉行。具體的過年時間需由當地通曉天文歷法、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決定。最早不得提前於新歷的十月前,最遲不超過次年新歷的元月底,總之,在漢族的春節以前必須過彝族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當星回標志北斗星的斗柄指下為大寒時為彝族年。

H. 彝族新年是什麼時候

彝族新年在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多數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彝族的其他節日:

1、火把節

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2、祭龍節

雲南石屏、元陽、巍山一帶的彝族每年要過兩次祭龍節,第一次在夏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稱「賠龍」,意為感謝龍王爺的雨露之恩。

3、插花節

雲南楚雄的彝族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要舉行插花節,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8)涼山普格縣彝族年怎樣安排時間擴展閱讀

彝族的風俗習慣:

1、飲食:彝族的飲食原料及食用方式有獨特的風格。主食型食物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1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

2、建築:彝族人民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富於特色的各式民居。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雲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

3、服飾: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頭纏中髻,不同次方言區的樣式不同,左耳戴蜜臘珠、銀耳環等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