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高效地記憶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
作為一個理科學生的看法。我覺得任何神經活動都會在大腦中留下一個記錄,你所看到的,你聽到的,不記得只是回憶。有些東西是不能記住的,因為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片段信息沒有線索找不到,就像昨天我去家樂福,看看多少錢只能記住60多,但老乾媽買了瓶我記得是十塊二、豆豉辣椒油的味道,因為下一個比較價格的其他品牌,走架因為在最後面,前面的標簽由油。
總結
記憶只是歷史學習的基礎,但它不是一個難點或關鍵點。搖頭晃腦背書是小學教師考試的父母,這是一種歷史感,波瀾壯闊的是自己的心,和生活滴!
❷ 「一寸光陰,一寸金」,古人是怎麼來記錄時間的
一頓飯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一個時辰,這些都是描述時間的詞彙。一寸光陰一寸金,現在的我們越來越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珍惜時間,時間的流逝是我們永遠也追不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時間的長河都不緊不慢的從上面流過,最後也經過時間的沉澱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寶物。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
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鍾表”誕生了,但在沒有鍾表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對於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們是如何記錄不斷消逝的時間的?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時間制度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間回顧歷史,來看看我們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一、最早的在遠古時期的人類,是怎麼記錄時間的呢?
開始把時間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
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聰明,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氣現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陽運行的規律,觀察太陽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當時大概的時間。
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就產生了信息和電的發明,由此鍾表也就孕育而生。
鍾表的誕生更是代表了人類歷史社會又向前邁了一大步,也同時讓人們的生生活越來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規律。
鍾表種類繁多,小到懷表手錶,大到掛鍾等等,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佔的體積雖然不大,但是卻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時代性的意義。
鍾表上的指針好像一隻無形的手,推進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向前發展。
讓人們流逝過的時間在表盤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讓那些無形逝去的時間變成可以見到的刻度,讓那些歷史不再被輕易遺忘。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加尖端更加先進的技術。但是永遠無法磨滅鍾表在人類歷史上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時間的長河源遠流長,從古代流到了現在也將會流淌到將來,時間給我們人類留下的痕跡是永遠抹不去的。
古代的雞鳴起床到現在也經常在人們口中聽說,從原始時期的根據太陽的位置確認時間,到結繩記賬法,刻木相會再到日晷的出現,沙漏的發展,到現代的鍾表電子表,全都體現出我們中國社會的進步之快。如果沒有記錄時間的東西出現,那我們人類的生活將會一塌糊塗,不知道會衰敗到什麼程度。
我們了解了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以及發展,全都體現著人們偉大的智慧的結晶,隨著時間越來越准確的記錄與傳遞,人們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軌,所以說時間的記錄確認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❸ 正式歷史典籍中時間是如何記錄的
正式歷史典籍中時間是古人從各個地方考察得來的,有時會借鑒前人的古籍來校對時間准確性,這樣可以做到記錄時間的准確性
❹ 我們怎樣記錄時間,中國古代怎樣記錄時間,古今怎樣記錄時間
目前在用的計時方法採取的是二十四小時制計時法,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有幾種:干支計時法,十二時段計時法,更點計時法,漏刻計時法等方法。
干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系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十二時段計時法: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
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鍾。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
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鍾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鍾,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怎樣良好的記錄歷史時間擴展閱讀
漏刻計時法: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制。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二十四小時制:在二十四小時之中的時間書寫的格式為「小時:分鍾」,或者為「小時:分鍾:秒鍾」。不足10的數字前面要補充一個零。這個零在小時部分並不是必須的,但卻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體規定的計算機應用中。
在精確度高於秒的環境下,秒後可使用十進制來表示,小數點後面的部分跟在小數點或者點符號的後面。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早子時,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夜子時之初而結束於夜子時之末24:00。
某一天的24:00等於下一天的00:00。數字時鍾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❺ 怎麼記錄歷史
是通過史官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在瀏覽器中,歷史記錄(history)是指瀏覽器曾經瀏覽過的網站在計算機中的暫存信息,通過瀏覽器的屬性設置,可以更改歷史記錄在瀏覽器中的保留時間。
通過查看歷史記錄,可以知道用戶曾經訪問過哪些網站,可以按時間排序、名稱排序、地址排序、字母排序的方式來列出歷史紀錄,甚至還可以按照訪問次數來排列歷史紀錄。
家長可以通過訪問歷史記錄來查看孩子們在家時都訪問過哪些網站。通過點擊瀏覽器上方工具欄上的歷史圖標,可以瀏覽歷史記錄。網景公司瀏覽器的歷史記錄可以通過選擇「工具」中的「歷史」來查看。
隨便打開我的電腦或者瀏覽器,然後同時按下Ctrl+H組合鍵,窗口的左側就會彈出瀏覽過的歷史記錄的小窗口,選擇相應的日期之後下拉菜單後,會有瀏覽的網頁記錄和我的電腦,雙擊我的電腦,出現的就是這一天你的電腦上的被瀏覽過的文件夾或文件。
❻ 我們應該怎樣記錄自己的歷史(寫出兩點)。
每天寫日記,畫年代尺
❼ 怎麼記住歷史時間和重大事件呢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❽ 我很想知道當今社會的那些史學家們該怎樣記錄這個年代的歷史
「犀利哥、芙蓉姐姐、艷照門等一系列」野史會有記載,如同記載什麼李師師啊之內的。
奧運,世博會在正史中記載。
其實現在社會,言論還算稍稍自由,只要能被人記住的就會有記錄吧。。
大概是的。。
❾ 請問各朝代的歷史都是怎麼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