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補充中氣
豌豆:中醫認為,豌豆性味甘平,有補中益氣、利小便的功效,是脫肛、慢性腹瀉、子宮脫垂等中氣不足症狀的食療佳品。此外,豌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食用後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有潤膚的作用,皮膚乾燥者應該多吃。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脹,消化不良者不宜大量食用。 豇豆:豇豆分為長豇豆和飯豇豆兩種。長豇豆即我們說的長豆角,常作為蔬菜食用;飯豇豆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或製作豆沙餡。中醫認為,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補腎止帶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積、腹脹以及腎虛遺精、白帶增多者食用。 芸豆:芸豆又叫菜豆,味甘平、性溫,有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氣等功效。它不僅富含蛋白質及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還有高鉀、高鎂、低鈉的特點,特別適合心臟病患者和患有腎病、高血壓等需低鈉及低鉀飲食者食用。吃時注意必須煮熟、煮透,否則會引起中毒。 黑豆:中醫認為,黑豆味甘性平,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別適合腎虛者食用。腎虛導致的腰痛、耳鳴者可取黑豆50克、狗肉500克一起煮爛,加入各種調味品食用。此外,黑豆還有「烏發娘子」的美稱,用它製成的豆漿、豆腐等,是腎虛導致的須發早白、脫發患者的食療佳品。 蠶豆:蠶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濕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虛腹瀉者食用。但蠶豆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腹脹。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少數人吃蠶豆後會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也就是俗稱的「蠶豆黃病」,應盡快送醫院救治。
㈡ 如何補氣
補氣的方法:
1、清心
許多人氣虛的原因是心虛,心虛的原因則是想得太多,整天憂心忡忡、患得患失。所以,胖人養生先應清心。清心有很多方法,如:站樁法,即每天什麼都不想,靜靜地在一個地方站上半小時。
2、喝粥
氣虛的人可選擇荷蒂粥,荷蒂就是荷葉的蒂,它包括荷葉的基部連同葉柄周圍的部分葉片。荷出淤泥而不染,居水中而不被水沒,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它獨佔三行,它生於土中,秉承了土氣,居於水中吸收了水氣,長成為植物,又蘊藏了木氣。
荷全身都是寶,根莖是藕,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蓮子心能清心火;荷葉能清熱涼血,降血脂;而荷蒂則能生發元氣,補脾胃之氣。荷蒂在荷的中間部分,它既有上面蓮子心清心火的作用,又有下面蓮藕補脾胃之氣的作用,更能生發元氣,用它來煮粥最適合氣虛的人。
3、艾灸
每天用艾條熏炙脾腧穴、足三里、氣海穴和膻中穴。這四個穴位都是補氣的大穴,每天熏炙,能起到補氣的作用。
(2)怎樣能快速補中氣擴展閱讀:
氣血不足的危害:
1、臉色暗黃,皮膚粗糙
人一旦氣血不足,肝臟就無法正常排毒,膽黃素不能被及時代謝掉,就會導致膽黃素阻滯,面色發黃黯啞,皮膚粗糙。所以,改善皮膚的第一步就是補足氣血。
2、月經不調。
氣血源源不斷地給身體輸送著生命的能量熱量,來保證機體運行的順暢,而氣血虛的人對於能量和熱量的接收就會比較差,使人體產生寒濕,進而引起氣滯血瘀,女性還會引起月經不調。
3、乳腺疾病
乳腺增實際根本的原因就是氣血不足。乳房上的經絡非常多,氣血不足的人,氣血往往也會失調,血不能夠流暢運行,則會引起氣滯、血瘀、痰凝這些情況在乳房內互結,而進變成乳腺增生。
4、孕產婦氣血兩虧
女性在孕期,血液是養育胎兒的土壤,母親的身體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胎兒的發育。如果准媽媽血寒,生下的寶寶也會寒氣重,就會容易黃疸重、濕疹、吐奶、腹瀉等很多症狀。母親血少出生的孩子容易睡眠不好,體質也差。
氣血不充足更會引起產婦乳汁不足,便秘,體虛等症狀。
5、引發肥胖
長期節食的人易氣血兩虧,由此身體的排毒功能減弱,新陳代謝不暢,導致體內的毒素累積,這樣不但減不了肥,反而越來越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肥胖者多氣虛 推薦中醫三招補氣法
㈢ 中氣不足抵抗力差 如何做才能補氣
補氣運動:拍手
拍手的最佳時間是在起床之後,經過一夜的睡眠,身體內的各個器官處於休息狀態,對其功能的發揮呈最低峰值,而攝入的食物經過夜晚的消化,還會殘留一些氣在體內無法排出,這個時候就需要拍打手上的穴位來喚醒睡眠中的臟器,以代謝掉體內的廢氣,重新進行正常循環。
補氣運動:游泳、羽毛球、網球等
游泳可以說是對全身都非常有用的一種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塑形美體。運動是一個非常好的促進血液循環的方式,尤其是那些需要調動全身各部位的運動,增強血液循環可以起到補氣的作用。
補氣運動:拍背或脊椎骨
背部和脊椎骨是*中穴位相當多的部位,尤其是脊椎骨,每個骨節上都有穴位,是人們常說的督脈所在,刺激這個經脈是可以起到溫經行氣的作用的。
而後背還有膀胱經,輕拍這些經脈可以更為有效地補氣。
補氣運動:拍腹部
腹部也是*經脈集中的地方,如果經脈不暢,那麼體內就容易出現不順,所以堅持輕拍腹部,不僅有助於經脈暢通,還能幫助消化,補中氣。
以上幾個運動或者動作都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只要堅持就能起效。
除了運動,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吃一些補氣補血的食物,比如山葯、紅棗、香菇這些,都是常見的補氣食物,中葯也有許多可以幫助補氣的葯材,比如人參、西洋參、黨參、黃芪、當歸等。
最後再介紹一款補氣的食譜,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嘗試做來食用。
圓肉姜棗瘦肉煲
准備材料:圓肉、瘦肉、姜、紅棗。
製作方法:
將材料洗凈,瘦肉切塊,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清水,大火煮開,小火慢燉約2小時即可。
此可以益氣安神,還有補血的功效。食譜中的紅棗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可以補氣血的食材,有需要補氣血的朋友可以吃幾顆棗。
㈣ 提升中氣的鍛煉方法是什麼
游泳:因游泳可運動全身肌肉,鍛煉肺部,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能休息就休息,可以站的時候就省點氣力不走動,可以坐的時候就不站,可以躺下來的時候,就不要堅持坐著。讓元氣盡快恢復過來。
太極拳:太極拳是以腰部為樞紐的一項緩慢運動,非常適合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鍛煉。腰為腎之府,經常活動腰部,能使氣血通暢,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中氣不足的常見症狀
精神不濟,胃口不好:神疲乏力,精力不支,胃口不好,四肢發冷,大便先硬後軟,說話聲音提不起來,有些病人還會肝氣偏旺,容易發怒。
經常感冒,出汗異常:經常感冒,鼻塞,打噴嚏,出汗異常,頭暈,氣短,或是伴有胸悶症狀,還伴有記憶力下降、心慌等症狀。
腰酸膝軟,小便頻繁,大便次數很多,溏稀,常起夜部分人會影響到性功能。如為女性,則可能出現下腹部陰冷,或月經不調。從形容上看,臉色易發黑、發暗,耳垂枯,腳後跟疼。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三類人容易中氣不足 中醫教你如何養中氣、人民網-補「氣」,咱得鍛煉身體
㈤ 中氣不足怎麼調理呢
1、易疲倦、中氣不足、胃腸消化不好,常一緊張就拉肚子,此屬脾氣虛。可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人參、扁豆等中葯以補脾益氣。
葯膳:山葯15克,薏苡仁15克,人參5克,蓮子15克,黃芪30克連同白米150克,加入適量的水煮成粥,既可增進食慾又可快速補充體力。
2、易口乾舌燥、夜間自覺身熱、常常盜汗(睡覺時流汗)、心煩胸悶,甚至口破,此屬陰虛型的免疫力不足。可用沙參、麥門冬、玉竹、黃芪、桑葉、天花粉等中葯改善體質。
葯膳:荷葉15克,枸杞15克,黃芪15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連同蓮藕4兩,加水適量燉服即可。
3、常自覺頭暈、睡不安穩、面色蒼白、月經量少或者沒有來,容易心悸,此屬血虛型的體力不足。可用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遠志、黃芪等中葯以補血。
葯膳:黃芪30克,人參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鹿茸10克,連同烏骨雞半隻,加水燉熟,喝湯即可。
4、手足容易冰冷、面色蒼白、怕冷、大便常不成形,腰酸,此屬陽虛型。可以用附子、人參、黃芪、黨參、白術、桂枝、乾薑等改善體質。
葯膳:五味子10克,人參10克,麥門冬10克,當歸10克,黃芪30克,連同3兩羊肉,加入適量水、蔥及姜,燉服喝湯食肉即可。
㈥ 中氣不足怎麼補
中氣,脾胃氣也,後天之本。中氣不足,說話無力,人體無源頭活水,則坐吃山空。
保中氣之法,重在茹素(就是吃素)、少食、不冷食。
有以大肉大魚為養身之用者,此不知「生處便是殺處」。消化大肉大魚,需要人體付出相當的努力。而且,小腸不清,吸收能力受損,真元不旺
記住一語:肉食多積屍毒。
少食,為養生長命之寶。此亦為現代科學實驗證明,不多說。
還有一句,就是飲水應多熱燙為上。晨起熱飲一杯白開水,一天胃氣得養。
胃氣不佳者,多飲姜湯。
胃腸最怕冷氣。夏天天熱,一杯冷啤酒入肚,百病因此而起。(冬天內熱外冷,腔子里火多點,偶爾用冷反而不要緊。)
多按摩雙膝,可以大補五臟;多按摩足三里。
中醫認為,身體太虛弱,尤其是中氣不足,脾腎虧虛,才會造成子宮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當一個人站立的時候,所有的器官都會受地心引力影響而向下垂。如果這個人的內臟肌肉開始鬆弛,承托力不夠的話,像胃部、子宮等肌肉厚的器官,就會有下墜傾向。這種情形,中醫謂之「中氣不足」。
「中氣不足」的症狀主要有:①胃下垂。胃經常鼓脹不適,吃了東西後更甚。原因是胃部蠕動能力下降,消化不良,加上食物的重量,令原已鬆弛的胃部更覺重墜。②子宮下垂。肌肉和韌帶無力,導致子宮下墜,造成小腹等不舒服。③呼吸不暢。肺部本身不會運動,呼吸的動作是靠胸肌及橫膈膜拉開肺部,然後才能順利吸氣、呼氣。氣虛之人連吸一口氣也彷彿要很用力,胸口部位有重物壓住一般。④腰酸背痛是腎氣虛所致。所謂「腎虛膝先軟」、「腎主骨」,就是這個意思。此病以中醫治療為好。
中氣不足的調養宜忌是宜堅持運動:最理想的選擇是游泳,因它可運動全身肌肉,鍛煉肺部,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能休息就休息,可以站的時候就省點氣力不走動,可以坐的時候就不站,可以躺下來的時候,就不要堅持坐著。讓兀氣盡快恢復過來。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負擔和加重肝臟排毒所消耗的能量。蔬菜類的白蘿卜、白菜、黃芽白、椰菜,以及水果類的西瓜、山竹等不要多吃,以免吃了,破氣。
氣虛,指的是中氣不足,力氣弱的人或兒童,由於生冷的食物,會減低腸胃蠕動、使肌肉無力,所以吃多了會因消化不良,而導致腹脹。因此腸胃功能不好的孩子,不宜吃生冷食物。像柑橘、柚子等水果,具有止咳、化痰、潤肺、助消化的作用,但多吃卻容易造成腸胃紊亂,因此,有胃病、胃寒的人最好少吃。
身邊提醒:因為虛寒體質的人氣虛脾虛,基礎代謝率低,體內產生的熱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冷的,所以宜吃一些溫熱性的水果,如荔枝、桂圓、杏等,對身體來說這些溫熱的水果是補寒佳品,但不宜多吃。至於容易拉肚子的人,應把椰子汁拒之口外,因為椰子汁易導致腹瀉。
【宜】�
(1)飲食宜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糖,脂肪也不必過份限制。�
(2)宜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食物加工宜精細,不要過粗糙。�
(3)宜多食"血肉之品"及增加食慾、促進消化的食品,如家禽肉類、蛋、豬肉、豬肚、豬
脾、蓮子、粳米、甜菜、楊梅等酸味食物。�
【忌】�
(1)忌煙、酒。�
(2)忌辛辣刺激食物。�
(3)忌生冷寒涼、堅固、粘滯不易消化食物,易傷脾胃。�
豌豆:中醫認為,豌豆性味甘平,有補中益氣、利小便的功效,是脫肛、慢性腹瀉、子宮脫垂等中氣不足症狀的食療佳品。此外,豌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食用後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有潤膚的作用,皮膚乾燥者應該多吃。但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脹,消化不良者不宜大量食用。
豇豆:豇豆分為長豇豆和飯豇豆兩種。長豇豆即我們說的長豆角,常作為蔬菜食用;飯豇豆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或製作豆沙餡。中醫認為,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和胃、補腎止帶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積、腹脹以及腎虛遺精、白帶增多者食用。
芸豆:芸豆又叫菜豆,味甘平、性溫,有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氣等功效。它不僅富含蛋白質及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還有高鉀、高鎂、低鈉的特點,特別適合心臟病患者和患有腎病、高血壓等需低鈉及低鉀飲食者食用。吃時注意必須煮熟、煮透,否則會引起中毒。
黑豆:中醫認為,黑豆味甘性平,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別適合腎虛者食用。腎虛導致的腰痛、耳鳴者可取黑豆50克、狗肉500克一起煮爛,加入各種調味品食用。此外,黑豆還有「烏發娘子」的美稱,用它製成的豆漿、豆腐等,是腎虛導致的須發早白、脫發患者的食療佳品。
蠶豆:蠶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濕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虛腹瀉者食用。但蠶豆不可生吃,也不可多吃,以防腹脹。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少數人吃蠶豆後會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也就是俗稱的「蠶豆黃病」,應盡快送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