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打仗時間怎樣約定
擴展閱讀

打仗時間怎樣約定

發布時間: 2022-05-01 07:48:41

㈠ 春秋時期,打仗前下戰書,都有哪些規則要遵守

我們看影視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打仗的場景。在古代行軍打仗都是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的。這也許和我們是一個禮儀之邦有關。即便是在戰場上,也要先禮後兵。在春秋時期,敵我雙方在開戰前需要先下戰書,雙方約定時間地點。對於戰書的用詞也是有講究的,戰書用詞要謙虛恭敬。護送戰書的使者雙方都要優待,並且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要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春秋時代,雙方開戰還有一個法則,如果敵軍戰士在戰斗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斗,讓敵方傷員回營療傷。而另一方的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斗。除此之外,戰爭結束後,不能俘虜有白頭發的戰士,有白頭發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如果要追擊也只許追50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講的這個規則。

㈡ 春秋早期打仗據說很「優雅」,具體都有哪些規矩

春秋早期打戰的時候十分地優雅,需要有一方提前下戰書,然後商量一下作戰的時間地點。送戰書的使者不會被人虐待或者殺死,打戰雙方都會宴請使者,十分地有規矩。具體表現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七,還有一個十分優雅的規矩是,如果在戰爭中跟你對打的士兵受傷了,那你就要點到為止,放他回去治傷。然後你就待在原地,不能去幫助別的戰士。

第八,如果在戰爭中俘虜的敵人有白頭發,那麼就不能把他抓回去,要讓他回去休息。

第九,如果打敗了敵軍,敵軍要撤退了,可以選擇追擊,但只能追五十步。所以逃跑的人跑五十步就可以了,這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由來。

㈢ 打仗發起總攻時,為什麼要定一個精確到分秒的時間

我們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

不同部隊,不同方位的指戰員在發起總攻之前,都要目不轉睛地看著懷表(戰爭年代手錶很少),盯著表針。

當表針指向總攻時間時,信號兵會發出三顆信號彈,千軍萬馬潮水般同時向目標發起沖鋒。

淮海戰役的時候,陳賡受命為圍殲黃維兵團的東集團總指揮,統一指揮4、9、11縱及豫皖蘇獨立旅,准備發起總攻。

但是敵軍已構築環形防禦陣地,形成了較堅固的防禦體系。

而解放軍進攻的地形開闊,壓制不住敵人火力。

如果強行進攻勢必造成很大傷亡。

可是這時候總前委總攻時間已經定下,有人說「總前委的命令已經下達,我們還是應該馬上執行。」

陳賡說:「我們本著為黨負責,為戰士負責,為勝利負責的精神,由我再向總前委提一提!」

經過他的爭取,總部同意把攻擊時間推遲到11月30日黃昏,以便陳賡的部隊進行搞迫近作業,減少傷亡。

可是華野7、13縱因為進入陣地晚,搞迫近作業需要時間,總攻時間3次推遲,最後定在12月6日17時。

這說明什麼,總攻時間哪怕推遲,也要統一時間,因為它對戰爭勝負影響太大了。

㈣ 我們看戰爭劇的時候,領頭的為什麼要定一個精確到分秒的時間

首先,當他們開始對表了,這就說明他們要發起最後的進攻了,也就是總攻開始了。但是呢,在總攻之前,一般會有大量的炮火准備,發射幾十噸炮彈也是尋常事。而總攻的炮火覆蓋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在總攻前炮彈仍然落在第一線敵人陣地,一旦總攻開始之前,火炮就會延伸到二線陣地炮擊,目的就是讓部隊迅速攻上去。而此時,總攻部隊一定要迅速出擊,趕在一線部隊被炮擊後,來不及修理工事,組織防禦,甚至補充傷亡和彈葯損失的情況下發動攻擊。如果稍微遲一些,敵人就會迅速完成陣地上的准備,你攻上去難度就更大了。

㈤ 古代打仗的規矩是怎樣的

古人是怎樣打仗的來源:長期以來的古典文學和民間說唱藝術中,對於中國古代戰爭的描述都是「兵對兵,將對將」,雙方排開陣勢,扎關鍵詞: 怎樣 古人 騎兵 一個 匈奴 沒有 戰爭 蒙古 戰車 因為 長期以來的古典文學和民間說唱藝術中,對於中國古代戰爭的描述都是「兵對兵,將對將」,雙方排開陣勢,扎住陣腳之後,雙方領兵大將出到陣前,互通姓名之後,開始撕殺,三五個回合,一將戰敗,或殺或擒或逃,得勝一方的士兵趁勢而上,一陣掩殺,失敗一方潰退三十里,仗就打完了。這種茶館版的戰爭歷史的描述方法,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但是絕對不是普遍現象。 中國歷史上有關戰爭的著述很多,什麼孫子兵法六韜三略,洋洋灑灑地著實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著眼於戰爭謀略的闡述,也就是在戰略和戰役層面上做文章,對於具體戰斗的細節,如陣勢的排列、兵種的配合、武器的運用、營壘的建築、後勤的保障等,論述的很少。例外的可能只有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才讓後人能夠有機會直觀地一窺古代戰爭的具體戰斗過程。 一 先秦時代的古老車戰 上古時代,部落之間常常因為爭奪資源而起沖突,就象中國近代農村為了爭搶水源而引發的村落械鬥一般,男性的青壯年們手持木棍石頭,蜂擁而上,一通招呼,沒有陣勢,沒有主將,完全是動物之間原始本能的血腥展現。 傳說中的黃帝大戰蚩尤,大概也是屬於這種部落大戰,頂多是規模夠大,影響夠深,從此中原地帶非華夏文明部落就不能有系統地抵抗華夏文明的擴張。 這種暴徒似的部落械鬥一直持續到國家和城邦的建立,准確地說,從商朝開始,群毆似的戰爭模式轉變為車戰模式。《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已經有小規模的車戰,但是目前只有商朝的戰車實物出土。 戰車大致寬150厘米長100厘米,單轅,每車駕兩匹或四匹馬,中間的兩匹稱「兩服」,外側的兩匹稱「兩驂」,合稱為「駟」。四匹馬拉的車當然比兩匹馬的快,這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成語的來歷。 戰車載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也就是老大;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自衛的短劍,輪到他動手的時候,估計已經是車翻人亡的時候了。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隸屬有一定數目的步卒,在車後跟隨,共同組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 車戰的戰斗場面通常是這樣的,雙方相約一個平坦開闊的地點作為戰場,屆時前往戰場准備開打。約定而戰不是說笑,而是當時作戰雙方不得不遵循一種作戰模式,因為戰車對於地形的要求很高,不夠平坦不夠開闊都不行,不然,沒等開打,已經人仰馬翻了。兩軍對壘,雙方排開陣勢:一字橫列,左右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距,以便在兩軍相向沖鋒的時候,給對方沖過來的戰車留出通道,不然,雙方的戰車迎面相撞,這個仗也沒有辦法打下去了。如果,戰車的數目夠多,就排列成前後兩排或者多排,以增強沖擊力和持久力。 戰斗開始,雙方擂鼓相向而行,鼓聲的作用除了鼓舞士氣之外,還有調節步伐的作用,因為保持一個完整的隊形對於戰斗的勝利至關重要,甚至是雙方能夠正常開戰的必要條件。這樣,戰車的速度不能太快,時快時慢。三鼓而竭的故事中,曹劌在敵軍退卻的時候,要察看對方車轍的痕跡是否紊亂,就是這個道理,敗軍之敵就顧不上陣形配合了。隨著雙方的逐漸接近,車左開始放箭,爭取在雙方進入直接格鬥之前,給予對方以最大的殺傷。 在雙方戰車接近到一定程度,車右持戈或矛橫擊豎刺對方的馬或人,試情況而定,車左也可能放下弓箭而加入戰團。因為雙方相向錯過的時間很短暫,一般來說,戈的橫擊要比矛的豎刺的效率來的高,這也是為什麼在先秦時代,戈一直是長兵器中的主戰武器。戰斗中,如果能形成左右兩車共同夾擊敵方一車的情形,那麼己方的贏面就會大很多。另外,戰斗的時候,基本上是車兵對車兵,徒兵對徒兵,也就是兵對兵,將對將,其原因不外是車兵居高臨下,防護程度高,遠射近戰,其戰力遠遠高於臨時由農民、奴隸和工匠中徵召的徒兵,徒兵攻擊車兵是找死,車兵打徒兵是浪費軍力,於是戰斗基本上是在同級別之間進行。當然,如果車兵落敗,人仰馬翻之際,徒兵也不會防過機會。 等雙方透陣而過,疾駛中的戰車慢慢兜上一個大圈,轉回來,重新排好陣勢,雙方再來第二輪,周而復始,一直到其中一方垮掉。勝利一方通常不會窮追不舍,因為快速追擊的結果往往得不償失,一不小心翻了車,損失沒准比對方還大。再說,即使追上了,那個地點也不一定具有作戰的條件。 因此,車戰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影響到了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念:重信義和承諾。 為什麼是車戰而不是其它的戰爭模式取代了最初的群毆模式呢? 這個恐怕是與商周時代的社會生活形態有關。 夏末商初,中國出現國家形態,封建領主、部落首領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城邦,社會開始了農業與手工業的分工,生產力大大提高,產品剩餘,階級分化,有閑階層出現。相應地,與上層階級相關的生活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如出外乘車。車輛作為當時手工業的最大成就,其生產和維護費用是非常高的,非上層社會不能擁有,因此,出有車,也是一種社會身份的標志。因此,春秋時代孟嘗君的門客馮諼才會這樣索要生活待遇:「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哈哈。

㈥ 古代打仗時,該怎麼和敵軍確定作戰的地點

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是沒有辦法遠距離精確定位的。只能依靠通訊兵,其中專業的叫做斥候,是整個部隊中騎術最高明的軍士,且要擅長認路。


要滿足以上三點,能選的地就不多了。古時候沒有人搞開發,天然的平原或丘陵地帶基本上就那些,不在那裡打,就沒地方打了。錯過了那個戰場,其中一方可能就會被迫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展開陣型,從一開始就會落入下風。這是每一個將領都會盡量避免的事情,因此雙方也都會確保准時到達那個交戰地,以免陷入不利。

㈦ 為什麼古代打仗要約好時間啊

這是春秋時的事了。春秋時的戰爭和現代我們慣性思想里的戰爭有很大區別。春秋時有很多諸侯,一些小的諸侯國比起現在的一個鎮也打不了多少,打起仗來根本沒有戰略深縱,所以根本談上不上使用計謀,例如樓主所說的偷襲,你的地方只有一個鎮這么大,你的士兵走去哪裡人家都能很容易就知道,所以根本沒法偷襲。所以各個諸侯索性就約定地點時間來場決戰還能取得一個先禮後兵的美名

㈧ 春秋戰國時代是怎麼打仗的,這些規矩太有意思了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春秋時代的戰爭主要都是」車戰「,戰車是當時的戰爭主力,以及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准,乘:由四匹馬和三個人組成的戰車。

㈨ 古代打仗還有哪重大約定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㈩ 古代「好玩」的打仗規矩:春秋時代是怎麼打仗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一)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喂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二)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三)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四) 春秋時代的戰爭全部都是車戰,沒有馬戰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戰,而是每個戰士駕駛一輛戰車。戰車按一字排開。 (五) 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六) 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七) 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用戈互相敲擊。戰車在這個過程中不停。交錯之後,第一個回合結束。雙方戰車掉頭回來,再交錯,戰士再用戈敲擊,這是第二個回合……以此類推……通常幾個回合以後戰斗就會結束,因為這種來回掉頭會讓戰車輪子或者其他部件壞掉…… (八) 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斗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斗,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斗當中。 (九) 還有一個法則:不能俘虜有白頭發的戰士,有白頭發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十) 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