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極拳怎樣一步一步能練出功夫
太極拳要出功夫最講究要體悟。也就是通過練習中全程意識的注意讓身體感覺、感觸、感知和感悟到(也可把這過程叫「內聽」)對身體細微動作涉及的各肌群、關節的精細指揮和高度協調。這需要長期的訓練感悟才能達到,但注意科學訓練,注意耐心細查身體感覺和增進思維對拳理的感悟,訓練的效率就會提高。切忌貪多求快,實際會欲速不達。
2. 太極拳教學 如何快速進行太極拳入門
首先要從簡單的套路學起。
比如24式簡化太極拳就很好。它動作不多,時間短(4-5分鍾),式子較全面。當時全國一些名家編這個套路時,還考慮到它的動作符合人的運動生理,既能得到鍛練又不易造成運動傷害。然後再學些稍復雜一點的套路。再就是練過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於練器械,有了扎實的功底,再去練刀劍槍棍就會簡單一些,要循序漸進,不能著急。
再就是要方法正確。
買一些教學碟和書看看。找個自己覺得練得不錯的老師學練會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師練,注意手、足、身的運動狀態、軌跡及起始位置。最重要還得多練。練拳,練拳,多練才能出拳。俗話說:「拳不離手」,就是這個道理。以前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是叫人們耐心練習,所以武術又叫「功夫」。不過現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練就了。現在的師傅開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搶自己的飯碗。再說還有那麼多書。買張光碟,你叫他給你練幾遍他就給你練幾遍。很方便的。學拳時要學習一些基本功。如壓腿,踢腿,蹲馬步等拉韌帶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松」。
學拳時一定要認真學習自我保護。
練前做好功前准備;練後注意做一下整理放鬆活動;壓踢腿時不要過猛,以免拉傷韌帶;練拳過程中注意膝關節彎曲方向盡量和腳尖方向一致,並且注意膝蓋前彎不要超過腳尖。還有大家在做其他體育運動時的一些保護措施都可以借鑒。總之,要搞清楚我們練拳的目的是強身健體,而不是讓自己再受到傷病的纏繞。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可以強身健體。
3. 太極拳基本功 初學太極如何快速入門
初學太極先練那些基本功松靜功、樁功、柔功。
第一,松靜功。頭腦要靜,身體要松,這是太極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第二,樁功。又稱「站樁」,即雙腿站立練功。拳諺講「百練不如一站」。站樁最基本的是馬步樁,又稱「無極樁」。即雙腿分開,略寬於肩,腳尖向前,屈蹲成馬步。腿的彎曲度可大可小,即視身體條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體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開始練功可用高架,隨著功力增加,逐漸降低。但高不能直立,必須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於水平。頭正項直,身軀中正,膝蓋不超過腳尖。垂肩墜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斂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環手抱於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樹。其它要領與靜功相同。做好「三調」,然後靜站不動,堅持時間越長越好
第三,柔功。柔功就是通過旋轉、纏繞、牽拉等肢體動作,揉活全身筋骨,充分伸縮肌肉,抻筋拔骨,以增強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與協調性,防止骨骼僵化與肌肉萎縮。柔功練習一般都在打拳前進行,是打拳前的准備,所以又稱「熱身功」。
4. 對於太極拳初學者,有哪些基本功需要練習
太極拳的基本功為:1、肩臂功;2、腰功;3、腿功。
練習太極拳基本的注意事項:1、動作姿勢要正確;2、技術動作要規范;3、運動量堅持循序漸進;4、專業人士指導。
基本功的敘述:
一、肩臂功。
1、聳肩沉肩:
①垂手開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上聳提;③雙肩同時向下松墜,如此上聳下沉多次輪換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復原狀。
要求:身體自然直立,肩關節放鬆,上聳下沉輕松自然,節奏明快、均勻。
2、開肩合肩:
①叉腰開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前裹合;③恢復原狀;④雙肩同時向後展開;⑤恢復原狀。以上5個動作連貫反復進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頭容正直,雙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後活動,不可上聳。
3、前後轉肩:
前轉肩:
①叉腰開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前回環轉動。要求:雙肩放鬆,轉動快而均勻。
後轉肩:
①叉腰開立步站立;②雙肩同時向後回環轉動。
要求:同前轉肩。
左右交叉前後轉肩:
①叉腰開立步站立;②雙肩一先一後向前轉動;③向前轉動二個八拍之後,雙肩再一先一後地向後轉動。
要求:同前、後轉肩。
4、掤臂擠圓:
①弓步站立,雙手在體前相交(如右弓步,則右手在外,掌心對里;左腕附於右腕里側,左手心向外。如左弓步,則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於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②以意識引帶雙手向前作擠勢,後腿微用力蹬,腰略發勁,雙臂以掤圓之勢向前擠迫。
③放鬆,重心略向後移,但仍為弓步;雙臂放鬆稍向後收回,但雙腕仍相貼近。如此按②③反復運動。
要求:不要用拙力,雙臂前擠與弓步蹬腿、塌腰協調,擠迫與放鬆收回要柔韌而富有彈性,雙肩松沉,不可抬肘。
二、腰功。
1、俯腰(高血壓、眩暈等患者不宜做):
前俯:
①並步站立,雙手10指交組,直臂上舉,手心朝上;
②上身俯腰前屈,雙手貼地;③直體挺腰雙手上舉。按以上①②③,反復運動;④還原。
要求:雙腿挺膝伸直站穩;上體盡量挺胸塌腰;前俯時要抬頭,頭頂不可下垂。
側俯:
①並步直體站立,雙手5指交叉(10指交組)、直臂上舉,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轉腰約450,雙腳不動;③上身向左(右)側俯腰前屈,雙手貼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動作①再向另一側俯腰彎曲。以上4個動作反復做。⑤立正還原。
要求:同前俯。
2、轉腰:
①雙腳開立,雙手叉腰;②以腰為軸,從左向前向右再向後或反向環繞,即做「腰部迴旋」式動作。
要求:動作幅度盡可能大,雙腳不能移動。
3、扭腰:
①雙手叉腰,開步站立;②向左(右)扭腰,同時重心略向左(右)移,左(右)膝略曲,另一腿稍蹬直;③向右(左)扭腰,同時重心移回右(左)側,右(左)膝略屈曲坐實,另一腿稍蹬直。以上動作②③反復輪換做。④還原。
要求:雙腳基本不動。
三、腿功。
1、壓腿:
正壓:
①面對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並步站立;②一腿獨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腳跟擱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腳尖向上蹺,雙手10指交組,按在膝蓋上;③上身前俯下壓,然後恢復上體直立,前俯下壓與直體反復運動;④還原休息。雙腿輪換鍛煉。
側壓:
①側對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獨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將腳跟擱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腳尖上蹺,近肋木內側之臂垂於襠前,外側之臂屈肘上舉,手心朝上;③上體側屈下壓,用上舉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壓腿的腳尖,然後還原。雙腿輪換練習。
壓腿的要求:①雙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壓腿的腳尖向上蹺;③壓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壓:
①左(或右)仆步下蹲,雙手按於大腿近膝端。②重心下落,平鋪腿壓直,然後重心略上提,再下壓;如果反復數次以後,換成另一側的仆步,同樣反復做動作②③後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確,上體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體不要前俯;③平鋪腿要伸直,腳掌緣不可外翻,下蹲腿腳跟應著地站實。
2、耗腿:
一腿直立,將另一腿抬高擱在體前肋木(或桌子、椅背等高物體上),靜置數分鍾,雙腿輪換。要求:雙腿不可屈膝、上體自然正直。
3、扳腿:
前俯扳腳:
①左(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腳尖上蹺,腳跟著地,雙手扳住右(左)腳前掌;②雙臂屈肘,上體前俯,盡量貼靠向右膝蓋,然後還原。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體盡量前探;②初練時前俯幅度可以小些。
獨立抱腿:
①左(右)腿自然直膝站立,右(左)腿屈膝上提;②左(右)手抱住小腿的下端,右(左)腿向上抽提,大腿緊貼胸部,然後立正還原,雙腿輪換練習。
要求:挺胸、直背,支撐腿挺膝伸直,上提腿應盡量提高。
4、前控腿:
①右(左)手扶持肋木(或桌、靠背椅等),側身站立,左(右)手叉腰,左(右)腿屈膝提起,大腿提平;②左(右)膝前伸使小腿伸平,腳尖綳直或上蹺。控制左(右)腿在平伸的狀態,直立一段時間(數分鍾),輪換另一側。
(4)太極拳怎樣快速起功擴展閱讀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極拳是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復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元末明初,武當道人張三豐開中國「內家拳」之先河。其後發展出「太極十三勢」,為太極拳的原型,後發展成為武當太極拳。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月刀等。
5. 如何快速提升練太極拳的功力
多練習太極推手。太極推手,實際上是雙方勁路、勁法的較量.外形看似隨意運動,這是表象.在你進我退、隨曲就伸.內勁運行過程中,每一動都含有規矩。從人則順,隨己則滯,時刻調整自己重心穩定.使對方失穩為第一要務,所以「攻方」的勁總是瞄向對方失重點上.而「化方「在臂掌的掩護下,身體以「太極∞運行」方式.將來力化解。典型實例:當對方感覺到給力後,被我引向右側傾斜,遂改為向左給力.發向我中心部位.我身體仍按部就班運轉.即可將他引向左側。這是因為太極∞運行路線的運轉方向到了兩側都是向後轉的,因此,當對方用力向正面推來.我的身體就可以左右逢源,將彼勁引進落空。由此可見,太極拳不是不用勁,關鍵是要掌握運勁的路線和方式。太極拳的放鬆,是指心理上的松與靜,身體由松練到柔.柔則顯活,活中含勁,剛柔相濟。
6. 如何能快速學會太極拳
1、勤練基本功
2、學習完整的拳架
3、分開學習每一式,知道用法。
4、每一式的細節研究學習。
5、招式之間的銜接細節
6、連貫起來打熟練。
7、再整拳架調整
7. 怎麼練太極拳進步最快啊才能練出功夫
一、太極拳要出功夫最講究要體悟。也就是通過練習中全程意識的注意讓身體感覺、感觸、感知和感悟到(也可把這過程叫「內聽」)對身體細微動作涉及的各肌群、關節的精細指揮和高度協調。這需要長期的訓練感悟才能達到,但注意科學訓練,注意耐心細查身體感覺和增進思維對拳理的感悟,訓練的效率就會提高。切忌貪多求快,實際會欲速不達。
二、太極拳訓練中建議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
1、做好准備:一是心態:首先練者要了解太極拳形成和基本原理特點,理解太極的慢源自需要「內聽」讓身體領悟內在的感覺,理解動作表面的形實質需要內在是每關節細微逐個銜接節節貫穿來形成動作的,這些都需要身體和意識去感覺和指揮練習,逐步感悟,單從看別人的動作是看不出的。切不可急功近利,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學習,從記得架勢、熟悉架勢到明白拳理開始。二是熱身:太極拳練習前應該適當熱身運動做准備,尤其是腿、腰各關節因練習中需要承受身體重量受力牽拉的,但不宜做激烈運動來熱身,一定距離走路加活動關節、拉下韌帶等即可。
2、 自然呼吸:初學不必刻意呼吸,自然呼吸就好。切不可刻意追求什麼綿長呼吸導致橫氣填胸,產生胸悶頭暈症狀。
3、端正身架:初學太極拳,架勢不要過於低下。因為初練者各個關節和經絡沒有打開,容易損傷,容易發生關節和經絡疼痛(初學者大多數會感到膝蓋痛或大腿疼,那是正常現象,不必擔心,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就會好轉,要是疼痛時間過長,那就要看看自己的動作哪裡不正確),要配合外三合的理論要求去練習(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以腰為軸心),熟悉招式以後才可慢慢降低身法。
4、松圓去僵力:初練太極拳者自身帶有僵力(勁),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勁),保持架勢中正,僵力源出於自身動作還不協調,過於拿捏動作所致(要做到意識上自然放鬆.虛靈頂勁.松肩墜肘.含胸塌腰.虛實分明.五趾微微抓地),等到招式嫻熟後經老師指導可去僵力。
5、適當速度:因人而異,根據初練者領悟能力的大小來練習。建議不要貪圖快速學上手,慢動作練習有利准確學習掌握准確動作架勢,特別是動作過程和定勢體會身體內在細微感覺,這樣有利領悟體會合勁,達到周身相隨,上下相合,連綿貫穿。圖快者表面記得動作多,但是一旦形成不好習慣很不利於今後體悟。
6、樁功厚基礎:欲想太極練習有成,樁功是很重要基本功,對打好太極輔助非常大。初練太極拳者可配合練習太極樁功的渾圓樁,站樁時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墜肘.含胸.塌腰.松垮.雙臂平抬至胸部,雙臂打開與肩同寬,兩掌心相對,五指相對,呈抱球式。兩腿平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腳趾微微抓地.站此樁可協調自身呼吸去除僵勁,鍛煉毅力,靜心神養元氣。
三、總之初練太極拳一定要注重堅持自然松順練習中理解基本原理關注內在身體感覺、感悟,勤要注意耐心堅持勤練,有恆心堅持,方可達到一定程度,從而體會太極之奧秘。身體感悟有一定基礎後,依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到隨心而戰的亂採花逐步訓練提升。
8. 怎樣練太極拳最容易出功夫
武術的實戰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來取勝,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勝,上等功夫靠先天的靈敏來取勝,就是所謂無拳無意,無所謂什麼手法招式了。對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麼招式來對付,動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假如對方的招式中途有變化,而你也會隨之變化,但你總能剋制對方,甚至對方偷襲你,你也會及時做出反擊的動作來,你的大腦還沒有反應,而你的動作就已經出去了,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們練太極拳最終的目標是「返先天」,所謂返先天就是把人體的潛在的東西開發出來。這些東西並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對頭,都能練出來的。當然,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還是要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沒有基本功,動作不可能練到位的。動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為什麼有的人練了幾十年都練不出功夫來?一是因為基本功沒有,二是因為方法不對,拳理不明白。三是因為工夫沒下到。練習太極拳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前面的那個「無」,是什麼也沒有,你沒練當然就沒有,你就要通過苦練,練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這時候你就作到了從無到有,後面的那個「無」,是你功夫的升華,你的拳法、手法純熟了,運用自如了,你就「懂勁」了,可以實戰了,進一步練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練出來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這就是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功夫練到了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麼招式對付什麼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所謂「無招勝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個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還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絕不會事先准備好用某招來對付對手的某招的而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靠什麼來隨機應變?就是靠你練出來的先天的靈敏反應,這就是「無招」。但是,你要明白,這個無招的基礎是「有招」,要想達到「無」,還必須從「有」開始的。我說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練習純熟後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按照「理」「勢」「氣」「機」的次序去練,這樣盤架子就是從「有」練到「無」的一個過程。我這樣說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吧? 再說說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單推手」、「雙推手」多種,你不要以為太極拳就只有通過推手來培養實戰能力的。它只是實戰訓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太極拳的「聽勁」,就是從推手的練習過程訓練出來的。推手訓練也可以用於切磋功夫,因為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傷人,所以通過推手來進行切磋、比試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練實戰的其他方法,而專門練推手,現在這些人不在少數,所以人們就以為太極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誤解。太極拳培養實戰能力的方法很多,盤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內容,但是還有雙操和雙練以及各種輔助功法。其中雙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 三、李派有四、打袋,除了打各種沙袋以外,還有一種是將書本裝在一個口袋裡,吊起來來擊打,這樣練習日久,能練出一種穿透力來。另外還有一種練習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環狀,用很厚的牛皮紙糊上,吊起來,用手指來點,要求練到手指點破牛皮紙而竹環不動。難度是很大的,這個勁力練出來是很實用的。此外還有太極尺等等。總之,藉助於器材練習各種輔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綆繩功夫,當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繩子抖的「嗡嗡」作響、連繩子都看不清時,你的抖勁就相當出色了。而你把太極球十二法練成後,你會十分的圓活,能掌握多種勁法。對於技擊、實戰是很有幫助的。 太極拳的運作包含著很多技巧和功夫,太極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的,有一些東西則是必須經過長時間刻苦練習才能掌握的,這就是「功夫」,對方來的勁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勁力,利用手臂的滾動,腰胯和周身關節的協調,很容易化掉對方很大的勁力。這是不難掌握的。推手是包含著技巧的功夫,因為推手是需要「聽勁」、「化勁」、「發勁」的。這就不是短時間內所能掌握的了。為什麼有的太極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綿里藏針?因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弄明白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區別及關聯,凡是技巧要盡快掌握,盡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練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極拳高手打人時,一掌將人打出丈外,觀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極拳者就會認為,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個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遠,這不是功夫是什麼呢?可是在我看來,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並不難。因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會動的,其次人的身體是有彈性的,再次人是會呼吸的,這三條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動起來,就會給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機會,就是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我打個比方來說,對方一拳向你打來,你可以化掉、或閃開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時,你的勁可以隨著進去,這就叫「隨勁」,你隨著進去了,對方就會被你一下子擊飛出去。這是對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對方不動,你也可以借他的力來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體上一按,隨之一抖,他的身體本身就有彈性,你利用的是對方身體的反彈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將對方打出去一丈多遠。這沒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對手總是要呼吸的,當對手吸氣時,正是你的勁進入他身體內部的「機」。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現實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勁」,勁多種多樣,就象有頻率似的,有長、短、斷、續,剛、柔的區別,但主要分剛柔兩類,剛勁屬陽,柔勁屬陰,所屬經絡也不同。往細里分,剛勁有很多種,柔勁也是多種。講究「八剛十二柔」主要二十種勁法,八種剛勁為:「反弓」、「箭督」、「風猛」、「炮燃」、「雷震」、「電閃」、「山峙」、「剛硬」;十二種柔勁為:「輪轉」、「球滾」、「膠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綿軟」、「針尖柔」、「籮底絲纏」、「籮中蹦豆」。舉例談一下勁力的不同:比如剛勁中的「反弓」,其實就是抖勁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斷開,弓臂反彈所發出的那種抖勁。所謂「箭督」勁,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時一瞬間的那種穿透勁。「風猛」勁,是一種長勁,其勁長而猛也,猶如一股大風。雷震勁,就是一種震動勁,「電閃」勁,就是一種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勁力特點是快。 柔勁中的針尖柔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勁力,練成之後,手指尖輕輕一觸對手的身體,其勁力猶如涓涓細流,傳入對手體內,對手會感覺頓時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滾勁是一種圓活勁,磁吸勁如同磁石見鐵的那種吸引勁,這里就不一一解釋各種柔勁了。太極拳勁法很多,並不局限於「八剛十二柔」這二十種勁力,但是主要強調練成這二十種勁力。當你練成了這二十種勁力時,你的太極拳功夫已經完全可以應付實戰的一般需要了。 當然了,你打隨勁也要將勁力發整,這樣才會有威力。但是,把勁練整了並不容易,需要練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協調,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勁本身也是功夫。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你一掌擊出去,打在對方身上,對方身體看似沒有動,可是對方的內臟卻能受傷,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力了。
9. 練太極拳如何出功夫
太極拳其實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但是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太極拳只是用於老年人用來健身的健身操而已。這是因為太極拳在普及當中所出現的一個不求實際的原因。因為在普及時對練習太極拳的要求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這也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謂的「國家標准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型。 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武術也就失傳了,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太極拳要想具有實戰技擊能力,首先要出功夫。要想出功夫,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三十年來練習騰挪架太極拳的經驗來說:(1)初學太極拳套路時就要學的正確。初學者首先要把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必須掌握的「准」。不能有大的偏差,有偏差的要在以後的不斷練習當中慢慢的糾正過來,否則對以後的技擊功夫是很難學的好,那就談不上運用了。(2)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下盤才會穩,腿功才會提高。一些高難度動作也就可以輕松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3)基本功和架子盤好後,就要練習推手了,練習推主要是把架子中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在推手中加以演練。牢記: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使其熟能生巧。這八式練熟了,就算入了太極拳的門了。以後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想著在和人推手;而在推手時就要想著自己在練拳;這就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推手時有人似無人」。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屈膝、開胯、圓襠、身體中正、不偏不倚、坐腕、放鬆(上一篇已經說過)。這些都要弄明白。 套路練習(盤架子),主要是練習中、低架,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 我們的騰挪架太極拳共有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和七十四式三種架子。適合於各個階段的人練習。在練習時,主要以慢為主,不能以遍數算,你每練一套要有練一套的收獲。因為只有「慢功」才能「出細活」。這一點是必須做到的。這也是練習太極拳功夫的不二法門。練習時:松、柔、彈、纏、弓缺一不可。最好的練習時間是早、晚各練一個小時。這樣練下來,至少一年的時間,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 在太極拳練習中,要明陰陽,知虛實。就是蓄與發、開與合、呼與吸、左與右、柔與剛、進與退、上與下、前與後、內與外等。要知道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都要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一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 平時也要經常性地練習單式,也就是把太極拳套路中的每一個式子單獨地、反復地練習,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每個式子的用法。
10. 陳氏太極拳怎樣一步一步的練才能出功天
練太極拳不能死練套路,死練套路是很難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會運用,遇到真正懂技擊的高手就會一敗塗地的。套路是傳統太極拳主要練習手段,但不是全部。具體地說,太極拳的內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訓練;二、套路的練習;三、樁功的練習(李派傳有太極十三樁);四、內功的修煉;五、輔助功法的練習,比如操繩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種推手的練習;七、對手練習(即實戰訓練);
(一)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難動作也就可以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里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
(二)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盤架子不能死練,所謂死練就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順序把套路打下來。你天天這樣練是不行的,就是練到老也是不會運用的。一開始,你不要上來就練成套的拳法,要先練簡單的單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門手法」、「老三推」,八門手法就是棚、捋、擠、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復練習,八式練熟了,就開始入門了,這時就練習比較復雜的套路了(即先要進行「單式練習」,了解其「勁路」及應用-明空版主注);此外,你還要學習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簡單的要領和拳理。比如提頂吊襠、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裹襠護臀。什麼是「頂頭懸」?怎麼才能放鬆?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麼是無極、太極、兩儀、四象、陰陽、五行、八卦都要明白。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掌握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很多道理的,對你今後掌握拳理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說套路練習(盤架子)。套路練習不能總是一種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練,低架子注重下盤功夫,俗話說:「下盤築根基,上盤練手法,中盤練大通」,下盤就是低架子,練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練低架子有的動作腿要緊貼地面,慢慢地裹起來,李派的太極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練上一回需要一個多小時,你要是不能做到放鬆,你是堅持不下來的。另外呢,這樣練習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鬆。開始,你可能堅持不下來,練上一段時間後,你就會覺得很輕松,每天早晨練上兩個小時,你這一天都會覺得精神飽滿、精力充沛,體能特別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時間來練下盤功夫,才能練好下盤,下盤練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會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鬆了,這就是所謂「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麼是「陰陽」,功夫就會不斷進步,「陰陽」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在太極拳練習中,陰陽就是「蓄」與「發」,是「開」與「合」,是「呼」與「吸」,是「左」與「右」,是「柔」與「剛」,是。。。。。。
盤架子要明白「陰陽」,明白什麼是「雙重」,什麼是「偏沉」,拳經雲:「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所謂「雙重」就是陰陽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陰陽,太極拳每一式都要分陰陽,動作與呼吸協調起來。全身的關節要靈活、協調,要「身備五弓」。上身不能練成「平板」,一動起來周身的關節就要協調一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把勁練整,功夫就會出來。盤架子的功夫結合站樁、內功修煉,輔助功法的練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再結合「推手練習」,會使你比較深刻地了解、體會和掌握太極拳的勁法,為實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前面說到盤架子不能死練套路,就是說一套拳法不能總是機械地按照順序練下去,當套路練到純熟的時候,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使你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極拳盤架子就叫做「單練」,單練講「單練四要」,「四要」即「理」「勢」「氣」「機」四個要點,也可以說是四種練法,李瑞東先生雲:「單練者,乃一人獨練者也,獨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此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此謂之「練氣」;或乘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此謂之「練機」;或酌勢想像而練之,此謂之「練理」,合而言之,「單練四要」也。」
初練者在盤架子時,千萬不要貪多,不要追求盡快能學會一個很長的套路,因為這樣反而欲速則不達,重要的是純熟。李派的練法是,初練者在練習每一個式子後,都要將這個式子作為「樁」來站一段時間,然後才練下一個式子。這樣練才能很快地練出我們所要的「內勁」來,否則,你看似學的很快,其實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個式子都練習純熟了,再練習成套的拳法不遲。一個套路純熟了,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練習,李派的「單練四要」是有順序的,不能亂來。李瑞東先生雲:「夫本理以造勢,即勢以運氣,借氣以生機,行機以達理。」「而練有專規,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學者宜深思之。」
單練的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要由老師親自講明「關竅」和「手訣」,手訣有五個字,這五個字就是開關通竅的鑰匙(筆者在這里不能隨便透露,以免練習者盲目採用而導致出偏),李派太極拳講究「手有五訣、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頭頂五星」,這就是「外五行」。此外還有「內五行」,而「手訣」呢?就是手指的曲伸與口的呼吸相合,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達到所謂「內外相通」、「呼吸通靈」,達到了內外相通、呼吸通靈,就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個台階。李瑞東先生雲:「練藝不明手訣,猶如暗室無燈,雖苦練一生,亦難成功。」過去拳家講「六耳不傳」就是指「手訣」不能輕傳。
「單練」功夫到了這時,仍然不能用於實戰,必須要經過「雙練」,由老師來給弟子「安手」、「安眼」,講明尺寸分毫,並且經常給弟子「喂手」,弟子之間要經常進行對練,也就是「雙練」。不斷地進行體驗,總結。這種「雙練」絕對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經過這種練習後,才能具備實戰能力。練習者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經過至少三年的訓練才能達到實戰的目的。過去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那其實不是太極拳傳人的說法,而是外人所說,那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李派講「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進行實戰,並且放人於丈外的功夫,不過是「小成」的功夫。
那麼什麼是「大成」呢?練太極拳達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備了相當的反應能力,非常靈敏。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返先天」,這是說將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潛能)本有的良能良知開發出來了。如果說小成是「懂勁」,那麼大成就是接近於「神明」了,功夫到了這一步,實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想練到這一步也絕非輕而易舉的,路子必須要選對,有明師指點才不會走彎路,而且還要下苦功夫,不但練功夫時刻苦,就是學習拳理也要刻苦,還要有一定的「悟性」,總之,天上是不會掉餡兒餅的。我歷來反對什麼速成的功夫,也反對將本門的太極拳法函授他人。那樣既是貪人錢財,也是誤人子弟。不過現在有了錄像和光碟,某些自學者如果有悟性的話,也可以試試,這要看實際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供參考,望採納~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