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紙杯燈籠做法
用剪刀把一次性紙杯均勻地剪成一條條把紙條的這一端都剪細點再用一個紙杯,把底部剪下來並剪開與剛才的紙條等份,象個杯蓋。
用紅線貫穿杯子和杯蓋. 在杯蓋的每一片上都貼上一塊雙面膠, 把杯子和杯蓋粘在一起.為了穩固並好看些,用卡通膠帶紙纏上一圈把顏料刷在燈籠上, 此時的燈籠因為濕而變軟,趁機把紅線收緊系好疙瘩,燈籠就成型了。
用剩的紙杯剪成條捆成一束做燈籠的穗兒
染成紅色後串好,用一根一次性筷子穿好,一個燈籠做好了。
中國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西漢紙發明,東漢蔡倫改進紙之後。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
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庄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還有一種說法:清代雍正年間河北省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艷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老漢做了幾對燈籠到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游集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日觀賞。燈籠做工別致,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日期,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悅,重賞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河北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宮燈"。
❷ 紙杯燈籠的製作方法步驟
紙杯燈籠的製作準備材料:一次性薄紙杯2個,安全剪刀1把,圓珠筆1支,白乳膠或膠棒1個,紅色毛根1根,水彩筆若干支。
1、先把一次性紙杯周圍的圓圈用刀割掉。
大功告成,一次性紙杯手工製作燈籠全部完成!
❸ 紙杯子怎麼做燈籠
先把紙杯杯口凸起的那一條剪去,所有的紙杯都要這么處理好。
完成
搜集資料不易。望採納
侵刪好吧
❹ 用紙杯做燈籠手工的簡單做法
材料:紙杯、雙面膠、剪刀、毛線。
1. 首先我們用剪刀把紙杯上面凸起的一圈給剪掉。
❺ 用紙杯,紙盒怎樣做燈籠
1、拿出1個一次性紙杯,在杯子上作畫、寫字等裝飾杯子,把杯子剪成你想要的燈籠形狀。
2、拿出另1個一次性杯子,把把杯嘴剪掉一小部分.。
3、將兩個剪好的紙杯圓面的中間個插上一個洞,讓繩子穿過,然後如圖2讓第一個紙杯黏在的二個紙杯上。
4、把彩紙建成一條一條的,然後如圖捆起來。
5、將彩紙與黏好的紙杯燈籠下的繩子綁在一起,再將木棍與燈籠上方的繩子綁在一起。
紙燈籠是一種常見的傳統民俗手工藝品。用紙製作成的燈籠,有名字可以看出制主要的作原料是紙。紙燈籠的裝飾效果比它的照明效果好。我們一般都是將紙燈籠用來觀賞或裝飾,來增添節日氣氛。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❻ 做手工燈籠的簡單過程
以手工南瓜燈籠為例,做法如下:
一、准備好A4大小的彩紙、雙面膠、膠水、剪刀等。
❼ 用一次性紙杯怎樣做燈籠
用一次性紙杯做燈籠步驟:
首先,取一個紙杯,把杯嘴剪掉一小部分,用剪刀把杯壁往下剪.不要全剪斷,留下杯底,全剪完就是這樣的,然後把剪成的紙條頭部剪成類似三角形的形狀,剪完後就是這樣的,然後把紙杯往下壓,再用手把每個紙條稍微往內卷,每個卷完後,就是呈這樣的一個蓮花的形狀,接著取另外一個紙杯,把杯底剪下來,貼上雙面膠。
然後,把另外一個杯子的紙條粘到貼上雙面膠的杯底上;全部粘完後,成一個鼓狀;接著在那個剪掉杯底的杯子上剪掉一張紙條;然後在剛才貼滿紙條上貼上雙面膠;再把剛剪下來的紙條貼到雙面膠處.使其更美觀;整個燈籠就幾乎成型了,然後把整個燈籠稍微往下壓,使燈籠的形狀更突出;然後在燈籠的頂部跟底部,也就是杯底各戳出一個洞;接著用幾條線整在一起,打個結.塞進燈籠頂部的洞里。
最後,再用幾條線,在中間打個結;塞進燈籠的底部.成燈籠的燈須;這樣一個時尚的紙燈籠就完成啦。
❽ 怎樣用紙杯做的簡易花燈
手工材料:一次性杯子,彩色紙,繩子,打孔鉗,顏料,筆刷,剪刀。把一次性杯子的兩個底剪下來,高度1厘米左右,塗上顏料,如果是塑料杯要用丙烯顏料,紙杯用普通的顏料或彩筆都可以。中心鑽個洞,紅色紙剪一成1厘米寬的紙條。
打好洞穿上繩子,穿上杯底,打結固定,兩頭都打好結。把紙條分開來,燈籠的樣子就出來了,剪一個長方形 剪成須狀,塗上膠水,包到繩子上,卷好的燈籠穗,小燈籠就完成了。
燈彩在中國具有悠久歷史。中山靖王墓出土地長信宮燈,其造型及結構的科學性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充分顯示了我國制燈藝人的聰明才智。
天津人過年過節時對燈彩的需求量相當大。《津門雜記》記載:燈節期間,天津通衢張燈結綵,燃放花炬,遍地歌舞」。按照天津舊俗,正月十四到十七,天津市內各街道、商號、住宅都要張燈五日。
入夜,各家各戶掛在壁上之燈、懸於門前之燈以及遊人之燈……五花八門,火樹銀花,如入不夜之城。過去,講天津「尚奢華」,實際是富商巨賈們爭奇鬥富,燈節期間懸掛的燈彩也成為他們炫耀自己富有的機會。
❾ 用紙杯怎樣做燈籠的手工製作
准備好紙杯、彩紙、緞帶、紅繩、紅包、顏料、畫筆、剪刀、膠棒。
1,拿出紙杯,從杯口向杯底剪下去,只要等分即可,比如16等分。,
2,再另外拿出一個紙杯,把杯底剪下來,注意要留一點邊,並同樣需要16等分。
3,在杯底戳孔,穿好紅繩,然後把它如圖粘貼。
4,拿出緞帶,把燈籠的頂邊和底邊包上一圈作為裝飾。
5,把整個燈籠刷成紅色或者其他顏色。
5,拿出紅紙,剪出流蘇後捲起來,做成穗子,安裝到燈籠的下方。
6,再從紅包上剪下新年的文字圖案等,這樣子燈籠就完成了!
燈籠,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是在西漢紙發明之後。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准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
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