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養鵪鶉用怎樣的籠好
籠可用木製,高160-180厘米,長90-100厘米,深40厘米,每層籠高15厘米,承糞板空間10厘米,每層可養鵪鶉60-80隻。中間可隔成2-4個小籠,籠底用粗鐵線,間距0.5厘米,以便漏糞。籠底後高前低,向前稍有傾斜,產蛋後可自動流出到前面檔板,以便飼養員在籠外撿蛋。籠子四周用細鐵線制,間距2.2-2.4厘米,外掛料槽和飲水槽,便於鵪鶉頭頸伸出吃料飲水。
母鵪鶉全價混合飲料配料百分比:玉米42、豆餅33、魚粉10、麩皮3、草粉5、貝殼粉6、骨粉1,粗蛋白為27-28%,鈣磷比4:1,再加適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日喂乾料3-4次。每隻母鵪鶉喂粗料20多克,蛋料比約1:2,產蛋鵪鶉亦喜吃半干濕糊狀飼料,喂濕料比乾料的產蛋率高,但喂濕料費工麻煩,夏季飼料易變質,因此喂乾料另給飲水,比較方便。
加強光照管理,可提高產蛋率。通常每20-25平方米面積,在2米高處懸掛一隻60瓦的電燈,或在每層籠內吊電燈,每晝夜要求保持16小時光照,其餘時間可改為弱光燈泡,以防黑暗驚擾鵪鶉,影響產蛋。
產蛋的母鵪鶉食慾旺盛,每隻鵪鶉每天需要採食20克精飼料。精飼料配方為:玉米面53%、豆餅22%、麩皮3.5%、魚粉12%、微量元素1%、骨粉2%、貝殼粉3.8%、細沙1.2%、多種維生素1.5%。青飼料要切碎打成漿,與精飼料按1∶1的比例加水混合飼喂,濕度以不糊嘴為准。每天喂5次(其中午後喂3次),飼喂時要注意做到定時、定量,不要隨意改變飼料品種。
幼鵪鶉養40天後便可上籠,應讓其盡快適應新環境以利於其早產蛋。產蛋開始頭60天為旺盛期,要加強飼養管理。
鵪鶉一般很少發病,流行性傳染病也不多見,但一旦發病,往往造成全窩死亡,因此精心防病很重要。鵪鶉籠舍要保持通風、乾燥、清潔,並定期用3%~5%來蘇兒消毒。每周對鵪鶉進行一次腸道消毒(可在飼料中拌入土黴素鈣鹽、金黴素添加劑),以防傳染病的發生。大量飼養鵪鶉時要對鵪鶉進行預防接種,接種方法與雞的接種方法相同。
⑵ 飼養小鵪鶉要怎麼做窩
飼養小鵪鶉做窩要按以下方法:
籠舍設備
可同雞舍相仿,用竹製成籠子。為了增加飼養,籠子以層疊式排列,籠高15厘米,籠腳離地16厘米,下面的盛糞板有空間10厘米,每籠飼養一隻,籠子底網用竹簽製成,使糞便漏下,而鵪鶉腳不會踩下去,底網後高前低,稍傾斜,便於蛋能滾出。籠子採食麵的網孔間距2.2-2.4厘米,以便鵪鶉伸出頭來採食。籠前掛的白鐵皮小食槽,口寬4厘米,槽高5厘米,上口大,下口小,呈杯狀。培育幼鶉
鶉蛋只需17天就孵化小鵪鶉。小鵪鶉出殼後,需放在34℃的高溫下,以加速腹內吸收蛋黃,收臍良好,一旦毛長就移入內環境與小雞相仿的小間內培育,但保溫開始32℃左右,以後每隔一天降溫一度。要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小鵪鶉出殼一天後,即可用粗米粉或優質麩皮飼料,兩天後逐步改用混合飼料,並由終日飼喂改為分頓飼喂,一般養50天成熟,開始產蛋。母鵪鶉飼養
方法與蛋雞大致相同,但飼料要保持一定的蛋白質,適口性良好,不能隨意變換,以防減食,影響產量。常用混合飼料配方:碎米粉65%、麩皮23%,魚粉12%。夏天養料不足時,可用南瓜打漿,每天每千鵪鶉喂5公斤。 飼料要質量良好,磨成粉狀,養料切細打成薄漿,兩者1:1加水混攪成能捏得攏,散得開,不粘嘴。一般每天餵食四次,定時定量供給。日常管理
鵪鶉飼養40天即可上籠,以適應產蛋時的籠養環境,夏季要保持通風良好,防暑降溫;冬季要生爐子,保持溫度在16℃以上。產蛋期要有充足的光照,相當於50-60支光的電燈;天黑以後可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母鶉產蛋通常是下午2-4時,6時結束,要隨時撿蛋,以防踐踏、啄碎。此外,每天要清除糞便一次,至少兩天一次。配種繁殖
大體和雞一樣,春季配種3-5月,秋季9-11月,公母鶉搭配一比四;一般每隻公鶉一天交配一隻母雞,如果過多交配會影響種蛋的受精率。配種時將公鶉放到母鶉的籠里,自行交配,配後再捉出公鶉。
⑶ 鵪鶉怎樣養
養鵪鶉的技巧是控制好飲食,別生病.控制好,食物和水,還有溫度!
鵪鶉為茶褐色,是一種小型野生候鳥。野生鵪鶉一年產蛋7-12枚。鵪鶉孵化期為16-17天。鵪鶉性喜溫暖,飼養室內溫度宜在200C左右,設備簡單,管理容易。飼養40-50天開始產蛋。
一、幼鵪鶉的培育:
40日齡前為幼鶉。小鵪鶉出殼雛毛干後,就可放入小型木製育雛箱內飼養,一個60厘米×80厘米木箱可容納10-20隻小鵪鶉。育雛工作注意保溫工作,保溫熱源可用電燈、煤油爐、木炭火盆或峰窩煤灶等。用電燈從育雛器的上方給溫,同時在下方或旁邊用煤油爐、木炭或蜂窩煤供溫,則效果更好。大規模育雛可用保溫傘,每傘可育雛鵪鶉200-300隻。
鵪鶉育雛溫度初期可用350-370C,以後每天可降1-20C ,溫度逐漸降到240-260C左右。保溫20天可脫溫。育雛鵪鶉3-4天齡可用24小時光照,使小鵪鶉熟悉生活環境,充分採食,吃飽睡暖,以後可逐漸改為自然光照和早晚補充光照。
二、小鵪鶉飼養:
出殼後5-6小時的鵪鶉就會跑,開食宜早不宜遲。開食可用玉米、碎米、麥粉等混合料,能加拌熟蛋黃更好。二、三天後逐漸轉喂全價混合飼料。幼鵪鶉配料可用玉米52%,豆餅27%,魚粉10%,麩皮5%,草粉5%,骨粉1%,粗蛋白含量為24-25%;鈣磷比為2:1。另外可加15%打漿青料,或每100斤飼料加喂10克多種維生素和適量微量元素。飼料內加喂少量抗菌素則效果更好,既可防止疾病,又能促進生長。喂小鵪鶉可在育雛箱內用小食槽,加少量水調成糊狀飼料。鵪鶉喜吃,但飼料容易污染,夏季易變質。喂干飼料,需用加飲水器供水,水宜終日不斷供應。開始時終日給料,二周後日喂六餐,四周後改為日喂四餐。育成一隻小鵪鶉,約需精料0.5公斤。
三、母鵪鶉飼養:
40日齡後母鵪鶉即轉為產蛋期。母鵪鶉從喉至胸有斑點,公鵪鶉胸部毛色深無斑點。母鵪鶉可用4-6層籠養。鵪鶉籠可用木製,高160-180厘米,長90-100厘米,深40厘米,每層籠高15厘米,承糞板空間10厘米,每層可養鵪鶉60-80隻。中間可隔成2-4個小籠,籠底用粗鐵線,間距0.5厘米,以便漏糞。籠底後高前低,向前稍有傾斜,產蛋後可自動流出到前面檔板,以便飼養員在籠外撿蛋。籠子四周用細鐵線制,間距2.2-2.4厘米,外掛料槽和飲水槽,便於鵪鶉頭頸伸出吃料飲水。
母鵪鶉全價混合飲料配料百分比:玉米42、豆餅33、魚粉10、麩皮3、草粉5、貝殼粉6、骨粉1,粗蛋白為27-28%,鈣磷比4:1,再加適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日喂乾料3-4次。每隻母鵪鶉喂粗料20多克,蛋料比約1:2,產蛋鵪鶉亦喜吃半干濕糊狀飼料,喂濕料比乾料的產蛋率高,但喂濕料費工麻煩,夏季飼料易變質,因此喂乾料另給飲水,比較方便。
加強光照管理,可提高產蛋率。通常每20-25平方米面積,在2米高處懸掛一隻60瓦的電燈,或在每層籠內吊電燈,每晝夜要求保持16小時光照,其餘時間可改為弱光燈泡,以防黑暗驚擾鵪鶉,影響產蛋。
產蛋的母鵪鶉食慾旺盛,每隻鵪鶉每天需要採食20克精飼料。精飼料配方為:玉米面53%、豆餅22%、麩皮3.5%、魚粉12%、微量元素1%、骨粉2%、貝殼粉3.8%、細沙1.2%、多種維生素1.5%。青飼料要切碎打成漿,與精飼料按1∶1的比例加水混合飼喂,濕度以不糊嘴為准。每天喂5次(其中午後喂3次),飼喂時要注意做到定時、定量,不要隨意改變飼料品種。
幼鵪鶉養40天後便可上籠,應讓其盡快適應新環境以利於其早產蛋。產蛋開始頭60天為旺盛期,要加強飼養管理。
鵪鶉一般很少發病,流行性傳染病也不多見,但一旦發病,往往造成全窩死亡,因此精心防病很重要。鵪鶉籠舍要保持通風、乾燥、清潔,並定期用3%~5%來蘇兒消毒。每周對鵪鶉進行一次腸道消毒(可在飼料中拌入土黴素鈣鹽、金黴素添加劑),以防傳染病的發生。大量飼養鵪鶉時要對鵪鶉進行預防接種,接種方法與雞的接種方法相同。
⑷ 怎樣做鵪鶉籠子自動取蛋
製作自動取蛋鵪鶉籠子需要以下步驟:
1. 准備材料:木板、鐵絲網、木棒、電機、傳動帶、傳動輪、電線、自動取蛋器等。
2. 根據鵪鶉的大小和數量確定籠子尺寸。
3. 製作籠子:將木板按照尺寸切割,固定在一起,製作籠子的框架。然後將鐵絲網固定在框架上,製作籠子的底部和側面。
4. 安裝電機:將電機固定在籠子的一側,用傳動帶連接電機和傳動輪。
5. 安裝自動取蛋器:將自動取蛋器安裝在籠子的另一側,連接電線。
6. 安裝木棒:在籠子內部固定一根木棒,用於鵪鶉站立和產蛋。
7. 測試:連接電源,測試電機和自動取蛋器是否正常工作。
以上是製作自動取蛋鵪鶉籠子的步驟,需要注意安全和衛生,保持籠子乾燥清潔,定期更換自動取蛋器中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