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大多數天體都是球形的
一般只有達到某個直徑上限的天體才具有球體狀態,這個值取決於天體本身的物質屬性。土衛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土衛一為太陽系岩石球體中體積最小的。簡單的說,這和引力勢能的差值(質量)以及流體靜力平衡相關,本文將為您簡單介紹這個原理。
首先來了解下我們熟悉而陌生的太陽,太陽不僅僅是球體,而且非常接近於圓球,估計扁率大概只有900萬分之一,這意味著其極直徑和赤道直徑的差別不到10千米,這和太陽約140萬千米的直徑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了。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天體,月亮的扁率約為0.0012,地球約為0.003。
我們在前言所提到的土衛一,它是目前太陽系最小的岩石球體,可以根據自身的引力以及自轉形成球體。土衛一的直徑大約為400千米,自轉周期大約為22小時。但是比土衛一更小的天體,卻不是球體的了。比如土衛七,形狀詭異,其直徑約為270千米,自轉周期為混沌狀態。又如木衛五,直徑約為200千米,其形狀也是不規則的。如果比土衛一直徑大的話,那麼天體就成球體了。如土衛二,直徑約為500千米,形狀為球體。
美國阿波羅17號宇航員在前往月球途中拍攝的“藍色彈珠”地球照片(攝於1972年12月7日,非原始照片),圖:NASA/Apollo 17 crew; taken by either Harrison Schmitt or Ron Evans
❷ 木衛五衛星有什麼特點
直到現在,天文學家才發現最里層的木衛——木衛五,它僅僅是一個針尖大小的亮點。這顆微小的非伽利略木衛原來是一個奇形怪狀的長形天體,它高約128公里,長約2l9公里。
最讓人震驚的是,在木衛五的軌道裡面存在著一股物質的溪流,這只能被解釋為一個由大粒子所組成的光環。木星本身以前也曾被先驅者10號和11號宇宙飛船考察過,不過那時為什麼沒有發現木星的光環,這非常容易理解,因為這個光環差不多薄得像「紙」,大約厚1公里,從地球上無法看到它。
❸ 木衛五的外觀形態
木衛五的外形不規則,它的三個軸的長度分別是250×146×128公里,它的長軸指向木星。它的表面上有環形山,與它的大小相比,其中最大的潘的直徑達100公里,深8公里;另一個環形山(蓋亞)直徑80公里,深度比潘可能深一倍。木衛五上還有兩座山,它們比其它部分高出20公里。木衛五是太陽系內最紅的一個天體,它甚至比火星還要紅。它的紅色來自木衛一上火山噴發出來的硫。在木衛五主要的斜坡上還有一塊塊綠色的地方,這些顏色的來由還不清楚。1979年3月,「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發現木衛五呈淺灰色,上面有一個長約130公里、寬200~220公里的微紅區域。
❹ 木衛五,比木衛一距離木星還要近,是不是發現的晚
木衛五比木衛一小太多了,不容易發現。
木衛一(艾奧),是伽利略在1610年1月7日發現並提出的。它的直徑3,642 km,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
木衛五(Amalthea)是愛德華·埃默森·巴納德在1892年9月9日發現的,它是最後一顆直接用肉眼觀測發現的衛星。它的直徑為166.9 km
❺ 木衛五,為什麼會這樣排列
漢族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的選擇並不復雜,它與漢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測的。在十二種生肖動物,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一類是已被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雞,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佔十二種動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國的農業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家族人丁興旺、吉祥美好。春節時人們一般都會提「六畜興旺」,因此這六畜成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的日常、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為人們所敬畏的介入人類生活的,如虎、蛇;也有為人們所厭惡、忌諱,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類;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如兔、猴。第三類是中國人傳統的象徵性的吉祥物——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集許多動物的特性於一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像中的「靈物」。龍代表富貴吉祥,是最具象徵色彩的吉祥動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龍的位置。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義,人們所選擇的動物都是出於不同的角度,並帶有一定意義。
那麼這十二種動物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呢?前面說到,生肖產生於遠古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的氛圍之中,人們僅是用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為什麼選擇這十二種動物,誰先誰後,按照什麼樣的順序排列並沒有定論,由於生肖是產生於遠古的古老文化,因時間的久遠人們已將排列的初衷丟失了,今人的傳說故事等只是對它的附會,只能依賴於傳說和想像。關於生肖排列問題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解釋。
一是民間傳說故事中的生肖排列。
漢族民間故事說: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鑽進鼻子,給趕跑了,其餘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鬨 ,於是老鼠排第一,豬排最後。虎和龍不服,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後面。兔子又不服,和龍賽跑,結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傳說故事雖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但它卻體現了人們希望對十二生肖的選擇做出解釋的願望。
二是中國古代學者從古代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肖獸的配屬關系。
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時近夜半之際出來活動,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天開之後,接著要闢地,「地辟於丑」,牛耕田,該是闢地之物,所以以丑屬牛。寅時是人出生之時,有生必有死,置人於死地莫過於猛虎,寅,又有敬畏之義,所以寅屬虎。 卯時,為日出之象,太陽本應離卦,離卦象火,內中所含陰爻,為太陽即月亮之精玉 兔,這樣,卯便屬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時正值群龍行雨的時節。辰自然就屬了龍。巳 ,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時,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魚兒得水一般。另外,巳時為上午,這時候蛇正歸洞,因此,巳屬蛇。午,下午之時,陽氣達到極端,陰氣正在萌生。馬這種動物,馳騁奔跑,四蹄騰空,但又不時踏地。騰空為陽,踏地為陰,馬在陰陽之間躍進, 所以成了午的屬相。羊,午後吃草為最佳時辰,容易上膘,此時為未時,故未屬羊。未之後申時,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時辰,並且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故而猴配申。酉為月亮出 現之時,月亮屬水,應著坎卦。坎卦,其上下陰爻,而中間的陽爻代表太陽金烏之精。因 此,酉屬雞。夜幕降臨,是為戌時。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與之結為戌狗。接著亥時到, 天地間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狀態,如同果實包裹著果核那樣,亥時夜裡覆蓋著世間萬物。豬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豬成了亥的屬相。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持此觀點。
三是按中國人信陰陽的觀念,將十二種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動物的陰與陽是按動物足趾的奇偶參差排定的。
動物的前後左右足趾數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獨是前足四,後足五,奇偶同體 ,物以稀為貴,當然排在第一,其後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龍, 五趾(奇);蛇,無趾(同偶);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雞,四趾(偶) ;狗,五趾(奇);豬,四趾(偶)。持這種說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學者郎瑛在其基礎上進行 了歸類,在其所著的《七修類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是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的前半部分為昨夜之陰,後半部 分為今日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偶數,屬陰,佔了六項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六者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了另外六項地支。郎瑛的歸類法,是借洪巽的分類法, 二者大同小異。
以上三種解釋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解釋生肖的排列,民間有關生肖動物排列的傳說故事非常豐富,這些傳說故事的流傳一方面豐富了生肖的內容,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生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十二種生肖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將其納入中國人五行信仰的觀念之中,目的是將屬相與人生儀禮相關連,將陰陽、五行與生肖對應起來,從而解釋其它有關的人生文化現象。
❻ 木星上有生命嗎
候補的「太陽」
木星難道僅僅是行星嗎?為什麼不能把它看作是顆未來的恆星,看作是正在向恆星方向發展的天體呢?讀者也許會驚訝:這樣提問題是否太荒唐了?本世紀80年代初,前蘇聯科學家蘇切科夫提出木星也許是顆正在發展中的恆星這種新見解之後,確實遭到了不少非議。但是,蘇切科夫的意見也並非「空中樓閣」,毫無依據。他的主要觀點是:木星內部在進行熱核反應,它有自己的熱核能源,應該歸到「能自己發熱、發光」的恆星類天體里去。
事情真是那樣子嗎?
木星離太陽比地球遠得多,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也少得多,表面溫度理所當然要低得多。根據計算得出的結果,木星表面溫度應該是零下168攝氏度。可是,地面觀測得出來的溫度是零下 139攝氏度,與計算值相差近30攝氏度,這無論如何不可能是由誤差造成的。讓探測器在木星附近進行測量,准確程度理應更高些。「先驅者11號」於1974年12月飛掠木星時,測得的木星表面溫度為零下148攝氏度,仍比理論值高出不少,說明木星有自己的內部熱源。
對木星進行紅外線測量也反映出類似情況。如果木星內部沒有熱源,它吸收到的熱量和支出的應該達到平衡,地球和水星等類的行星的情況正是這樣。木星卻不然,它是支大於入,約大1.5~2.0倍,這超支的能量從哪裡來呢?很明顯,只能由它自己內部的熱源予以補貼。
木星是一顆以氫為主要成分的天體,這與我們的地球有很大的差異,而與太陽相似。木星與太陽這兩個天體的大氣,都包含約90%的氫和約10%的氦,以及很少量的其他氣體。關於木星的內部結構,現在建立的模型認為它的表面並非固體狀,整個行星處於流體狀態。木星的中心部分大概是個固體核,主要由鐵和硅組成,那裡的溫度至少可以有30000度。核的外面是兩層氫,先是一層處於液態金屬氫狀態的氫,接著是一層處於液態分子氫狀態的氫;這兩層合稱為木星幔。再往上,氫以氣體狀態成為大氣的主要成分。
具有如此結構的天體,其中心能否發生熱核反應而產生出所需的能量來呢?許多人認為是可疑的,甚至不可能的。況且木星的質量並沒有達到太陽質量的0.07。
比起太陽來,木星確實有點「小巫見大巫」。稱「霸」其他行星的木星,體積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質量只及太陽的1/1047,即約0.001個太陽質量,而中心溫度也只有太陽的五百分之一。有人認為,這並不妨礙木星內部存在熱源,因為它是在木星形成過程中產生並積累起來的。
前蘇聯學者蘇切科夫等的意見是頗為新穎的,他認為木星內部正進行著熱核反應,核心的溫度高得驚人,至少有28萬度,而且還將變得越來越熱,釋放更多的能量。釋放的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換句話說,木星在逐漸變熱,最終會變成一顆名副其實的恆星。
我國學者劉金沂對行星亮度的研究,從一個側面提供了證據。他發現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水星、金星、火星和土星的亮度都有減小的趨勢,唯獨木星的亮度在增大。如果前述四行星的亮度減小與所謂的太陽正在收縮、亮度在減弱有關,那麼,木星亮度增大的原因一定是在木星本身。劉金沂得出的結論是:在最近2000年中,木星的亮度每千年增大約0.003等。這無異對蘇切科夫等的觀點作了注釋。
此外,太陽不僅每時每刻向外輻射出巨大的能量,同時也以太陽風等形式持續不斷地向外拋射各種物質微粒。它們在行星際空間前進時,木星自然會俘獲其中相當一部分。這樣的話,一方面木星的質量日積月累不斷增加,逐漸接近和達到成為一個恆星所必需的最低條件;另一方面,在截獲來自太陽的各種粒子時,木星當然也就獲得了它們所攜帶的能量。換言之,太陽以自己的日漸衰弱來促使木星日漸壯大,最後達到兩者幾乎並駕齊驅的程度,使木星成為恆星。
這樣的過程據說大致需要30億年的時間。那時,現在的太陽系將成為以太陽和木星為兩主體的雙星系統;也有可能木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把一些小天體俘獲過來,建立以自己為中心天體的另一個「太陽系」,與仍以現在太陽為中心天體的太陽系,平起平坐。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變化,目前太陽系的全部天體,包括大小行星乃至彗星等,都將有較大幅度的變動。
這種大變遷會帶來什麼後果呢?特別是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該怎麼辦呢?一種觀點認為,事物發生變化那是必然的,至於是否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木星變成恆星那樣的天體,這只是一家之見,何況還有30億年的漫長歲月呢!
像木星內部結構之類的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假說不少、爭論頗多的領域,蘇切科夫等人的觀點只不過使得爭論更加熱烈而已。在目前的觀測水平和理論水平不完善的情況下,像「木星是否正在向恆星方向演變」之類的重大自然科學之謎,不僅現在無法解答,即使是在可以預見到的將來,恐怕也未必能理出個頭緒。它無疑將會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里,一直成為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討的課題。
木星的衛星
在宇宙飛船探測木星之前,人們知道木星有13顆衛星。科學家們從「旅行者2號」發回的照片上又發現了3顆,共有16顆木衛。按距離木星中心由近及遠的次序為: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和木衛九。它們都圍繞著木星公轉,離木星最遠的木衛九與木星的距離比地球和月亮的距離遠60倍,它繞木星公轉一周需要758天。
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於16I0年由伽利略發現,稱為枷利略衛星。1892年巴納德用望遠鏡發現了木衛五,其他衛星都是1904年以後用照相方法陸續發現的。「旅行者號」飛船於1979年發現了木衛十四,1980年又先後發現木衛十五和木衛十六。除四個伽利略衛星外,其餘的衛星半徑多是幾公里到20公里的大石頭。木衛三較大,其半徑為2631公里。
木衛可分為三群: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和四顆伽利略衛星等8顆,軌道偏心率都小於0.01,順行,屬於規則衛星;其餘均屬不規則衛星。離木星稍遠的一群衛星——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及木衛七,偏心離為0.11~0.21,順行。離木星最遠的一群——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及木衛九,偏心率0.17~0.38、逆行。
木星的四個伽利略衛星和木衛五的軌道幾乎在木星的赤道面上。「旅行者1號」對這五顆衛星作了考察。
木衛五是天文學家巴納德於1892年在木衛一的軌道內發現的,形狀呈卵形。「旅行者1號」發現它為淺灰色,上有一個長約130公里、寬200~220公里的微紅區域。木星光環正位於木衛五的軌道里。
木衛一是16顆衛星中最著名的一顆,離木星很近,平均距離約42萬千米。它的體積並不是很大,直徑約3640千米,密度和大小有些類似月球,呈球狀,整個表面光滑而乾燥,有開闊的平原、起伏的山脈和長數千千米、寬百餘千米的大峽谷,還有許多火山盆地。它的顏色特別的鮮紅,比火星還紅,可能是太陽系中最紅的天體,上空由稀薄的二氧化硫大氣及鈉雲所包圍,並有很頻繁的火山活動。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木衛一的表面共發現了9座火山,火山的噴發高度為70~300千米,噴發速度平均每秒1000米,比地球火山爆發大。這些火山不斷地噴出由二氧化硫組成的煙,降落在木衛一的表面。這些煙是本星磁層中許多粒子的主要來源,也就是木星磁層中輻射帶最強的部分。木衛一是迄今在太陽系中所觀測到的火山活動最為頻繁和激烈的天體,這一發現給天文學家對太陽系天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
木衛二是一顆體積比月球小,但密度和月球差不多,表面非常光滑,被大量的冰覆蓋著,好像是一個冰與奶油巧克力混合而成的大球體。所以從望遠鏡中看是一顆顯得非常明亮的天體。木衛二的另一特徵是冰面上布滿了許多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明暗條紋,很可能是冰層的裂縫。在木衛二的表面覆蓋一層50千米厚的海洋,海洋的上面又覆蓋著一層約5千米厚的冰層,也許這就是木衛二的表面如此光滑,反照率又這么高的原因。
木衛三是木星最大的一顆衛星,它的體積比水星大,表面呈黃色,可分為蓋滿冰層的明亮區和冰上堆積著岩質灰塵的黑暗區,並有幾處橫向錯開的斷層、線狀地形、互相平形的山脊與深溝。這些線狀地形互相重疊,顯示它們形成的年代不同。因此,天文學家推斷,木衛三可能曾經發生過類似地球的板塊活動。
木衛四的表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隕石坑,最明顯的特徵是一個像牛眼似的白色核心,外面被一層圓環包圍著,類似同心圓盆地,直徑達600~1500千米。木衛四除了坑洞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特殊的地形,因而推斷它是太陽系中最古老的衛星表面,在很早以前就終止了內部活動。
每顆伽利略衛星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的表面、顏色、地殼構造和我們熟悉的行星很不相同。通過對伽利略衛星的研究,我們對太陽系有了更新的認識。
1610年1月,大物理學家枷利略用望遠鏡首先觀測到木星的4顆衛星,即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後人統稱它們為枷利略衛星。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沒有再發現木星的衛星,直到1892年巴納德才發現了木衛五。爾後又陸續發現木衛六、七……。1974年,發現了木衛十三。1979年,
「旅行者」探測器遨遊木星時,又發現了3顆木星衛星。這16顆衛星連同木星一起,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稱為木星系,不少人認為它是一個微型太陽系,對研究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天文學家來說,它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
木星的4顆枷利略衛星和木衛五的軌道幾乎都在木星的赤道面上。1979年,探測器「旅行者1號」對這5顆衛星一一起進行了考察,其中對木衛一的考察尤其詳細,並第一次發現了地球之外的火山爆發現象。
木衛一離木星很近,平均距離約42萬公里,它的直徑約3640公里,質量為89億億億克。無論從大小、質量以及離行量的距離來看,木衛一都和地球的衛星——月亮比較相似。木衛一的視星等只有4.9等,而且又被木星的光輝所淹沒,因此用肉眼是無法看到它的。
在發射「旅行者」之前,天文學家就覺得木衛一有些奇怪。首先是它的顏色,紅得十分耀眼,比火星還紅,可能是太陽系中最紅的天體。其次,從它的紅外線或雷達的反射特徵上來看,在某些年份里,它似乎不斷在在發生著某種變化。再有,就是不知什麼原因,木衛一在運行軌道上遺落下一些硫、鈉和鉀的微粒。正因為如此,天文學家對木衛一的探測特別感到興趣盎然。
當探測器接近木衛一時,發現它的表面五光十色,這種奇特景象在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是絕無僅有的。木衛一與小行星區相鄰,照理說,它應受到小行星區散落物的不斷沖擊而變得傷痕累累,斑跡重重,但從「旅行者1號」所拍攝的照片來看,木衛一上根本不存在直徑大於1公里的撞擊隕石坑。這就奇怪了。我們知道,在太陽系許多行星和衛星表面,隕石撞擊的坑穴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像水星和月球這些沒有空氣的行星和衛星上。我們地球表面上早期也存在著大量的隕石坑,只是由於水、風等因素的長期侵蝕和風化作用,才使許多隕石坑逐漸消逝,但現在仍然可以發現一些。據有的科學家考證,江蘇的太湖可能就是一個隕石坑。而木衛一上很冷,根本沒有流動的水,也沒有稠密的大氣,因此也就談不上水蝕和風化作用。另外,從「旅行者2號」拍攝的照片來看,木衛二的外貌有些像月球,即使在低解析度的照片上,也能分辨出許多撞擊隕石坑。同樣是木星的衛星,又處於近乎相同的空間環境,為什麼兩者在地貌上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看來,木衛一受隕星轟擊是在所難免的,一定是某些更激烈的活動過程毀壞了或掩蓋了隕星坑。不少天文學家想到了這種激烈過程可能是火山,由於經常發生規模巨大的火山爆發,不斷把地下物質帶到衛星表面,形成新的表面物質,所以木衛一的表面看起來好像是昨天才形成的,十分年輕。
在「旅行者1號」到達木星之前不久,木衛一的一種新的能源被證實,那就是斯坦頓·比爾和他的助手們提出的潮汐生熱。在以前,人們幾乎從來沒有重視過這個潛在的巨大能源。根據比爾等人的計算,木衛一內部的大部分物質,由於潮汐生熱過程而熔化成為液態。比爾等認為,木衛一上應該有噴發的火山。木衛一內部的硫磺,在表面附近熔化、集中後,在火山的作用下,形成了液態硫地下海。當固態硫加熱到大約 115℃時,就會熔化,而且會改變顏色。加熱的溫度越高,顏色就變得越深。假如熔化的硫磺迅速冷卻,又會恢復它原來的顏色。我們在木衛一上看到的不同顏色,很像火山口噴出的液態硫:火山頂端的呈黑色,溫度最高;火山附近形成的河流狀態硫,呈紅色及桔黃色;遍布在平原部分的硫呈黃色。
木衛一本身不發光,要想直接觀測木衛一上的火山爆發現象,活動火山必須位於衛星明暗交界處附近。這樣,陽光可以照亮在黑暗天空背景襯托下的火山噴發物,即使是「旅行者」探測器也不例外。
1979年3月9日,「旅行者」號飛行控制組的一位名叫莫拉比圖的女工程師,通過計算機強化木衛一邊緣圖像時,發現一股耀眼的煙雲正從衛星表面噴射出來。不久,她就確定了噴出物的位置正好在一個被推測的火山口上。比爾等人的預言證實了,「旅行者」號發現了地球之外的第一個活火山。以後又陸續發現了8個正處於不同程度的連續噴發之中的火山,從而使木衛一榮獲「擁有最多活火山的天體」的稱號。
木衛一火山爆發時所形成的羽毛狀「噴泉」,給人們留下難忘而又美好的印象。由於木衛一的引力很小,又不存在空氣,使火山噴出來的氣體、塵埃拋得很高,然後緩緩地落下,形成一種對稱的傘形結構。即接近中心的部分密度高;離中心越遠,密度越低,因而稱為傘形羽狀物。科學家就是從「旅行者1號」拍攝的8個羽狀物中,獲得木衛一上有火山活動的直接證據的。
與地球相比,木衛一的火山活動規模是十分壯觀的。在已經發現的羽狀物中,最大的一個直徑為1000公里,噴射高度達280公里,僅中央噴流的底部直徑就有37公里。從分布上說,8個羽狀物中有7個集中在赤道±30°左右,而沿經度方向大體上是隨機分布的。據猜測,這種分布可能同木星對本衛一的潮汐作用相關。
這些羽狀物有著共同的特徵:中央部分有一個暗黑的區域,噴發物即由此被拋出,核心部分有一圈不規則的或圓形的亮環圍繞著,在亮環外圍是一片范圍更大的擴散區域。科學家仔細地分析了「旅行者1號」的觀測資料,發現木衛一上的許多區域都有這種特徵。有的火山位於邊緣附近,但沒觀測到羽狀物噴發;有的不是在邊緣找到的,因而更無法判斷是否有過火山爆發。但不能否認,這些地區在不久前可能有過爆發。照這么說來,木衛一上的火山活動不僅規模大,而且所涉及的區域也是相當廣泛的。
在根據「旅行者1號」觀測資料所繪制的木衛一地圖上,可以找到大大小小300多個不活動的火山口,其中直徑大於20公里的有200來個,最大的竟達250公里。它們深淺不一,最深的達1公里,它們在木衛一表面上近乎隨機分布。地球的陸地總面積是木衛一總表面積的3.5倍,但直徑大於 20公里的火山口一共只有15個左右,相比之下,木衛一上火山活動的劇烈程度就不難想像了。
科學家對木衛一的一些現象產生的疑惑和不解,隨著木衛一上火山活動的發現而釋然了。
由於經常發生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木衛一表面的更新速率非常高,可以「隨時」把撞擊隕石坑掩埋掉。根據觀測估算,由於火山爆發,平均每年可以在木衛一表面覆蓋一層厚約1毫米的物質,所以木衛一的表面看起來總是那麼年輕。
木衛一表面的另一特徵就是與火山密切相關的火山流,它們一般出現在衛星表面的橙黃色區域。大部分火山流又長又窄,呈暗黑色,很顯然,它們是從破火山口放射出來的暗流。許多火山流是由硫構成的,硫的熔化溫度較低,再加上木衛一地殼的熱導率很低,於是火山流蔓延得很長、很遠,最長可達300公里。由於硫的染色作用,使木衛一成為太陽系裡最紅的天體。
由於木衛一上火山噴發得非常高,非常遠,以致它們的部分噴發物可以直接進入太空,圍繞木星運動。處於木衛一軌道上的那些微粒環的來源可能就是這些火山噴發物。一種意見認為,這些微粒,盤旋著逐漸移向木星,覆蓋了在木衛一軌道內側而靠得很近的木衛五,遂使木衛五也變紅了。照這樣推測,木衛一噴發的物質中,相當一部分很有可能歷盡坎坷最後匯入到木星的環形系統。
關於火山噴發的熱源,科學家大都同意比爾等人的理論:木衛一處於木星的強大引力場中,可能由相鄰的其他木衛的潮汐攝動引起,這與地球上的火山可能靠放射性元素的蛻變,加熱地核這些因素不同。
木衛一是迄今在太陽系中所觀測到的火山活動最為頻繁、最為激烈的天體,這一發現使天文學家對太陽系,特別是對木星系的認識豐富了不少,為今後太陽系天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但是關於木衛一火山爆發,人們還存在著一些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譬如木衛一噴射出來的是富硫的硅酸鹽物質呢,還是一種新型的、完全由硫和硫化物組成的物質?
人類探索木星的情況
為了探測太陽系外圍空間的物理情況,迄今為止,共發射了4艘宇宙飛船,即「先驅者」 10號、 11號,「旅行者」 1號和2號。它們都肩負著美國宇航局的重大科學考察項目。「先驅者10號」於1972年3月2日上午,一路上考察了行星際物質;1973年12月3日與木星會合,在離木星13萬公里處飛掠而過,探測到木星規模宏大的磁層,研究了木星大氣,送回300多幅木星雲層和木星衛星的彩色電視圖像。「先驅者11號」飛船於1973年4月6日發射,1974年12月5日到達木星。它離木星表面最近時只有4.6萬公里,比「先驅者10號」近兩倍。送回有關木星磁場、輻射帶、重力、溫度、大氣結構以及4個大衛星的情況,並按地面指令調整航向,飛越在地面因視角不合適而難於觀測的木星南極地帶。「先驅者11號」在完成任務後,向著土星飛去。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國又相繼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飛船。這兩艘飛船在儀器設備方面比「先驅者」10號和11號先進。「旅行者1號」於1979年3月飛臨木星,在3天之內探測了木星和4個伽利略衛星,以及木衛五,拍攝了數以千計的彩色照片,並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考察。「旅行者2號」於1979年7月飛臨木星,對木星進行了考察。兩艘飛船在離開木星後,還要繼續探測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然後飛出太陽系,到茫茫的宇宙中去尋找知音。
伽利略是世界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的發明者和 4顆木星衛星的發現者。1989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個木星探測器,預定在1995年12月飛抵木星。據說,它是迄今發射的最復雜、最先進的行星探測器。
科學家賦予「伽利略」探測器三項使命:(1)探測木星大氣層,包括化學組成、同位素比例、木星大氣層垂直結構的輪廓圖;木星大氣層溫度、壓力輪廓圖;木星雲層的位置和結構;大氣輻射能的平衡;木星閃電的出現頻率及其特徵等資料。(2)木星的衛星情況,提供木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研究資料。 (3)了解木星磁層結構的特徵。
❼ 哪幾顆木衛星被稱為「伽利略衛星」木衛五是如何被發現的
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是太陽系最早發現的衛星(除月球外)。
380多年以前,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4顆衛星,被後人統稱為「伽利略衛星」。木衛五是1892年巴納德發現的,其他的幾顆衛星都是在20世紀發現的,其中3顆在70年代末80年初,則由空間探測器找到。
❽ 木衛七十九離木星多遠
今天年2、3月份能不能看到木衛?
在廣東用十倍雙筒望遠鏡能不能看到木星的四個衛星,木星在哪個星座上.
那不是還要等半年才沖日?
我的雙筒望遠鏡環境好的話看得到木衛嗎?使用望遠鏡看到的東西清晰程度和個人視力有沒關系。
一句話:看不到.
木星現在正在寶瓶座順行,和太陽很靠近,本月28日19時木星合日,與太陽同升同落,不可觀測.
補充:木星還要半年左右才沖日,不過2、3個月後觀測效果就會好轉.雙筒望遠鏡看到4顆伽利略衛星沒問題,和個人視力有一定關系,例如敏感度等.
在木星的衛星上看木星有這么大嗎?(有圖)
要看在哪個木衛上了,舉例就木衛一吧,距離木星420000公里,木星視直徑為19°多 也就是38個滿月直徑。 和滿月面積比就是1400多倍。 大太多了。
要是在離木星最近的木衛16上看木星,距離木星1280000公里,也就是距離木星表面就60000公里左右了 這樣的話木星視直徑為58° 就是說木星一邊靠近地片面,另一邊的仰角要有58°了
我來張從木衛一上看的模擬圖~ 你可以看一下,他和寶瓶座差不多大了。
從木衛二上看木星是什麼樣子?
我們用地月與木星和木衛二作一個比例。月球距離地球平均值為38萬4千公里。木衛二距離木星33萬5千公里。大致是1.4 : 1 。月球直徑3476公里,而木星直徑14萬3千公里。大概41倍的樣子。因此站在木衛二上看木星應該相當於在地球上看月球的47倍大,注意這個只是直徑上的47倍,而在覆蓋面積應為月球的2200倍。。基本上覆蓋住整個天空了。
木衛三上看木星是什麼感受
不知道 因為沒有錢 沒有去木衛三旅遊過
木星有幾個衛星?分別叫什麼?
木星有16顆衛星
木星的衛星至少有16顆。其中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是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的,這四個衛星後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星等是5等和6等,如果不是同明亮的木星十分靠近,它們是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的。木星的其他衛星比伽利略衛星暗得多,要用較大的望遠鏡才能看見。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在1892年用望遠鏡發現的木衛五在木衛一軌道以內運動。1979年3月,「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發現木衛五呈淺灰色,上面有一個長約130公里、寬200~220公里的微紅區域。木星的其他衛星則是1904年以來用照相方法陸續發現的,它們在木衛四以外的軌道上運動。木星的16個衛星中,有的半徑達二千多公里,有的半徑僅幾公里或十幾公里。
木星的衛星分成三群。其中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衛五和四個伽利略衛星都在木星的赤道面上沿圓形軌道運動,順行,是規則衛星。其餘的衛星都是不規則衛星,但又可分為兩群。離木星稍遠的一群衛星——木衛十三、木衛六、木衛十、木衛七,順行,離木星最遠的一群——木衛十二、木衛十一、木衛八、木衛九,它們都是逆行衛星。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是被木星俘獲的小行星。
木星的衛星在運行中會發生下列現象:①木星在太陽照射下,背太陽方向有一影錐,當木星衛星進入影錐時,衛星無法反射太陽光,變得不可見了,稱為木衛食。②當木星的衛星進入木星圓面的後面,我們從地球上觀測木星衛星的視線便被木星擋住,稱為木衛掩。③木星的衛星通過木星圓面的前面,從地球看去,在木星視圓面上投下一個圓形斑點,稱為木衛凌木。④當木星某一衛星的影子投在木星視圓面上而它本身又不在木星視圓面上時,稱為木衛影凌木。⑤從地球上看去,當木星的一個衛星擋住另一個衛星時,稱為木衛互掩;當一個木衛進入另一木衛的影錐時,稱為木衛互食。
四個伽利略衛星的密度隨著同木星的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與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密度隨著同太陽的距離而變化的情況十分相似。太陽系中這種情況是由於以原始太陽作為熱源蒸發那些較輕的和易於揮發的物質造成的。有科學家認為同一過程也發生在木星及其衛星系統中,只不過是以原始木星作為熱源而已。目前木星輻射出的熱能為它從太陽接收到的熱能的兩倍。而在木星誕生後的頭幾百萬年中,木星平均輻射的能量相當於現在太陽所輻射的能量的幾百分之一。
木衛一的表面覆蓋著易蒸發的鈉鹽(可能是通常鹽類的晶體)。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的表面除了覆蓋著砂礫土壤和冰霜以外,也不同程度地覆蓋著鹽和硫磺。木衛一基本上是岩體結構;木衛二的岩體上覆蓋著一個水冰構成的殼。根據木衛三和木衛四的密度,有科學家認為這兩個衛星中的岩石或硅礦物不超過15%,其餘大部分由冰凍的水、氨和甲烷構成。R.A.布朗1973年宣布他在木衛一的發射譜中觀測到鈉氣體的譜線,以後其他觀測者也證實了木衛一存在鈉氣體等構成的大氣。這種大氣在木衛一周圍空間中伸展很廣,遠遠超過其引力所能束縛的范圍。原來,木衛一表面覆蓋著揮發性鈉鹽,由於陽光加熱,鈉就蒸發出來,彌漫在木衛一的運行軌道上,構成了一個環狀鈉雲。「先驅者」10號空間探測器還觀測到,在木衛一軌道上有一個比鈉雲大得多的氫雲,在木衛一的向陽面存在一個廣大的電離層,後者的范圍足以同金星和火星的電離層相比。木衛一附近之所以有氫雲、鈉雲,是因為原子從衛星的弱引力場中逃逸,飄散到周圍空間,但又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場束縛住。原子雲就展布在「木星空間」,集中在發源地木衛一附近。至於電離層,則是由太陽紫外線電離木衛一的外層大氣中的原子造成的。
木衛一的直徑約3600公里,表面光滑而且乾燥,......
求從木衛上看木星的圖片
谷歌搜搜,很多!
木星資料
木星是距太陽的第五顆行星,並且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如果木星的內部是空的,它能裝下一千多個地球。木星的成份也比其他行星更為復雜。它的重量為1.9 x 10 27公斤,赤道直徑為142,800公里。木星擁有16個衛星,其中的四個(木衛四、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一)早在1610年就被伽利略發現了。1979年,「旅行者」一號發現木星也有環,但它非常昏暗,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木星的大氣非常厚,可能它本身就像太陽那樣是個氣體球。木星大氣的主要成份是氫和氦,以及少量的甲烷、氨、水汽和其他化合物。在木星的內部,由於巨大的壓力,氫原子中的電子被釋放出來,僅存赤裸的質子。使氫呈現金屬特性。
緯線上色彩分明的條紋、翻騰的雲層和風暴象徵著木星多變的天氣系統。雲層圖案每小時每天都在變化。「大紅斑」是一個復雜的按順時針方向運動的風暴。其外緣每四至六天旋轉一圈,而在中心附近,運動很小,且方向不定。在條狀雲層上可以發現一系列小風暴和漩渦。木星大氣層的平均溫度為-121攝氏度。
在木星的兩極,發現了與地球上的十分相似的極光。這似乎與沿木衛一螺旋形的磁力線進入木星大氣的物質有關。在木星的雲層上端,也發現有與地球上類似的高空閃電。
世紀之吻
1994年7月16-22日,被木星強大引力「扯碎」的至少20片舒梅克·列維彗星(Shoemaker-Levy)的碎片以每秒約60公里的速度沖進木星大氣層,與這顆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發生了撞擊。
這是編號為G的碎片撞擊木星後發出的閃光
彗星最大的碎片直徑達兩公里。撞擊產生的最大「傷痕」幾乎和地球一樣大,並持續幾個月之久。這次撞擊被稱為「世紀之吻」。
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彗星撞擊木星的景觀從左至右分別為:地球、旅行者二號和木星南極
從旅行者觀察彗星撞擊木星的景觀
「旅行者」二號拍攝的木星環
木星的第二大衛星木衛四(Callisto),它的大小和水星不相上下
木星的五個衛星,從左上至右下分別為:木衛五(Amalthea)、木衛一(Io)、木衛二(Europa)、木星最大的衛星木衛三(Ganymede)、和木衛四(Callisto)
木衛一(Io),棕黃色的區域可能是由於覆蓋著的硫黃。受木星強大引力的影響,木衛一上的火山作周期性的噴發。
「旅行者」二號拍攝到木衛一(Io)上的火山正在噴發,噴出物高逾100公里
「旅行者」一號拍攝到的木衛一(Io)上一座正在噴發的
在火衛一上看火星大還是在在木衛十六上看木星大?
又到有圖有真相的時間:
看到了木星前面木衛一,木衛三,木衛二,木衛四在後面,還是伽利略的水平,分享一下
如題,木星與木衛三是木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這幾個星球中質量較大的,如果它們消失了,質量
用雙桶望遠鏡看到的木星衛星是木衛幾
一,二,三,四其中之一,無法判斷。
這個問題就像下一輛經過本站的公交車是哪路車?當然,在不經過本站的公交車是可以排除的,但是沒人知道下一輛來的車究竟是幾路。因為樓主限定的條件,下一輛對這幾個可能的選項是沒有篩選作用的。
樓主的問題經過一個代換就行了,雙筒望遠鏡可以的衛星是木衛幾?亮度太暗的自然沒有辦法看到,但是在四顆亮度差不多的木衛來說,看到哪顆純粹靠觀測是他們的位置了,只要沒被木星遮住或在木星的圓面上,就能夠看到。
降落在木衛六,看天上的木星,是月亮那麼亮嗎
木星沒月亮那麼亮。
木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天然衛星最多的行星,已發現68顆衛星。木星運動正逐漸地變緩。同樣相同的引潮力也改變了衛星的軌道,使它們慢慢地逐漸遠離木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由引潮力影響而使公轉共動關系固定為1:2:4,並共同變化。木衛四也是這其中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數億年裡,木衛四也將被鎖定,以木衛三的兩倍公轉周期,以木衛一的八倍來運行。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
木衛可分為三群: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衛十六、木衛十四、木衛五、木衛十五和四顆伽利略衛星等8顆軌道偏心率都小於0.01,順行,屬於規則衛星;其餘均屬不規則衛星。☺️
❾ 木衛二 土衛六 從地球去這些星球要多久阿
大概需要6--8個時間(不過根據不同飛行器是有區別的)
-------------------------------------------------------------------------
(參考閱讀)
「卡西尼號」太空探測器在經過6年8個月、35億千米的漫長太空旅行之後,已於北京時間2004年7月1日12時12分按計劃順利進入環繞土星轉動的軌道,開始對土星大氣、光環和衛星進行歷時4年的科學考察。
木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天然衛星最多的行星,已發現68顆衛星。木星運動正逐漸地變緩。同樣相同的引潮力也改變了衛星的軌道,使它們慢慢地逐漸遠離木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由引潮力影響而使公轉共動關系固定為1:2:4,並共同變化。木衛四也是這其中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數億年裡,木衛四也將被鎖定,以木衛三的兩倍公轉周期,以木衛一的八倍來運行。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英文:Himalia)是木星的一顆自然衛星。1904年,它在利克天文台被查爾斯·狄龍·佩林發現。1975年,國際天文協會將它授名為Himalia(希瑪麗亞)。在希臘神話中,希瑪麗亞是一個仙女。她與宙斯有三個兒子。
在2000年12月19日這一天,卡西尼號宇宙飛船在前往土星的路程上,拍攝到了一張木衛六的照片。這張照片的清晰度比較低,所以它沒有顯示任何木衛六表面的詳細情況。
木衛六是木衛六衛星群之中最大的成員。這個衛星群包括五個繞著木星公轉的衛星。它們離木星的距離在11到13百萬千米的范圍之內。它們的自轉軸傾斜度都在27.5度左右。
木衛六極冷,溫度在零下178度左右。
木衛六的大氣層及岩體中有著豐富的碳化合物,因此極可能孕育生命,但不含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