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東坡怎樣寫好看
擴展閱讀

東坡怎樣寫好看

發布時間: 2022-04-19 13:41:58

❶ 描寫蘇軾的優美段落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生曲折,曠達傳千秋;亘古輝耀,文章成四家。」當東坡的生命攜著明麗的色彩,浩浩盪盪地穿空而過;當幾紙金墨伴著喧囂散落,我思索,是一種怎樣的神奇而強烈的力量,用曠達塑造英雄;又是怎樣一種氣概,用豪情沖破了逆流?

風光霽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華,花萼孕育出一朵塵世絕唱,他是文人的奇跡,他太出色了。一桿竹管瀟灑地塗畫,便能鐫刻山河,撼動寰宇;多才多藝,超然的風范更能傾倒眾生,俯仰萬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緒飛揚,那是旭日噴薄般的才情流轉,那是中華文化長卷中瑰麗的色彩一抹。他的詩是一種雄渾的蘊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載,讓時空飛騰;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風雅,清新暢達,洗盡浮華。

到處都在傳誦他的華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動間,在晚秋驚鴻的一掠間。仕途順達,皇上重用,才華橫溢,這位天之驕子盡享生命的喜悅。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總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們媚笑著走來,歷史的陰霾從此要羈絆蘇軾一生,「烏台」的暗流褪盡了昔日的榮耀,顛沛流離取代了曾經的風光霽月。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這樣的挫折他始料未及,這樣的遭遇註定坎坷,因為小人們總喜歡在暗中加害於他。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能駕一葉扁舟,出沒於驚濤駭浪而從容應對,豁達處之。在白露橫江、清風徐來之際,他要以自己更為曠達、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萬世的思考,來壓制內心深處對人生變遷、世事無常的感傷。他猛然間豁然開朗,終於悟出了「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萬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哲理。霎時,他的內心已一片澄明。於是,所有的不幸與困苦,都在這曠達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縷游絲,一縷輕塵。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風懂了,山間的.明月懂了。在這場與邪惡的拔河中,蘇軾取得了心靈上的勝利。於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繁華落盡見真醇,於是他寄情於優美的詩文,沉澱出不朽的藝術。於是,凄苦得以超越,靈魂得以提升,奇跡得以出現。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個徹響千古的名字——蘇東坡。後記:痛苦的歷練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對困難,我們要做的不是用迷霧來遮蓋心靈的光輝,不是把困難放大來羈絆人生。放大困難的蛹,永遠成不了蝶;放大困難的鳥,決不會在烈火中重生。我們要做的是用心靈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樂觀豁達的浩然之氣點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風」的愜意!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烏台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過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因此讓人頓悟。

於是他逍遙紅塵,最終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風,已遺落於歲月,無人見得了。

❷ 蘇軾的書法特點有哪些

蘇軾書法筆墨特點為用墨豐腴,結字扁平,左低右高,筆畫恣意,落字錯落,率意天真。蘇軾善寫楷書、行書,早年取法王羲之,後期融入顏真卿、楊凝式等人的風格。

1.用墨豐腴。蘇軾書法給人第一直觀感就是豐腴。瘦金體以瘦聞名,而蘇軾的書法卻是以胖為美。當然,環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歡上了蘇軾的書法,也有人對蘇軾書法的第一觀感不好。趙孟頫就評價蘇軾的書法如「黑熊當道,森然可怖」。黃庭堅也認為蘇軾書法用墨過豐。正因如此,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飛白,而是字字豐潤。蘇軾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點。如《辯才老師帖》、《與董長官帖》。

2.結字扁平。與毆體字形的修長相反,蘇軾書法的結字,多呈扁平。這一特點,在其《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作品中,都有突出體現。

3.橫輕豎重。這一點充分表明,蘇軾書法明顯受到顏體的影響。這一書法特點,在其作品《歸去來兮辭》中有明顯表現。

❸ 吳東坡藝術簽字怎麼寫

吳東坡藝術簽字

❹ 蘇軾兩個字怎麼寫

「蘇軾」的繁體字是「蘇軾」。

「蘇軾」的讀音:[sū shì]

人物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主要詩詞:

題西林壁

[ 宋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文學成就: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

❺ 學東坡的書法,要寫其他什麼書體才更容易出來,東坡有沒有寫過隸書

從蘇軾的作品看,部分繼承了顏體的字形結構。擺脫了書法家學書必宗二王的傳統。使宋代書法的面貌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建議先學顏體楷書才是基礎中的基礎。字形,用筆,行氣都要深刻體會並融匯於實際學習中。這樣也能更深的體會坡公書法更深層次的特點。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❻ 蘇軾的《東坡》怎麼鑒賞

原文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譯文
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干凈,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清澈。
城裡的人早已離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閑游散步。
千萬別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裡平坦,
我,就是喜歡這樣拄著拐杖鏗然的聲音。

中心思想
表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願長醉山水間之意。

❼ 田東波怎麼寫好看

用行楷,毛筆風格,個人感覺分開一點寫更好,字與字之間不要練筆;因為三個字筆話都不多
當然,樓主也可以去找人設計一下下,現在不也有人專門干這個的么?

❽ 求『東坡居』三個字的繁體書法字!!蘇軾的字體最好!!自己寫的更好!!

東字有繁體字,坡居兩字沒有繁體字。

❾ 蘇東坡書法的特色是什麼

在論及蘇軾的散文創作時,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學思想與北宋文學變革運動中其他人有顯著不同的地方(這不僅與散文有關)。當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則上,蘇軾與歐陽修是一致的;他在為歐陽修《居士集》所寫的序中,贊揚歐陽氏「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於孔氏,著禮樂仁義之實,以合於大道」,又在《上歐陽內翰書》中批評五代「文教衰落,風俗靡靡」,都是強調「明道」和「致用」這兩條。但實際上,蘇軾並不把文章看成是單純的「載道」之具,並不認為文學的目的只是闡發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迴的方法,肯定文學在表現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體驗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價值。他指出寫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嘆」(《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廳題名記》),這雖然不是很新鮮的見解,但畢竟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文學的個人性;倘若考慮到如前所述蘇軾的思想出入於儒、道、禪,而非「純儒」,這種對文學的個人性的認識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狹隘范圍的意義了。同時,蘇軾對文學的藝術性是相當重視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說「辭達而已矣」一句,反對在文章寫作中的藝術追求,蘇軾則說: 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答謝民師書》) 這里公然對孔子加以曲解。孔子所謂「辭達」,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實與思想,而蘇軾卻把「系風捕影」般的「求物之妙」這種以個人內在感受為基礎的很高的藝術境界作為「辭達」的要求。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藝術愛好的歐陽修走得更遠了。 在散文寫作方法方面,蘇軾最重視的一點是「以意為主」。因此,他既反對「浮巧輕媚,叢錯采綉」之文,即外表華麗而缺乏內涵的駢體文,也反對「怪僻而不可讀」之文,這也同歐陽修一致(見《上歐陽內翰書》)。不過,蘇軾更加重視在「意」的支配下構成自由揮灑、變化無端的藝術風格。正如他在《文說》中的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這段話恐怕不無自炫,但確確實實,蘇軾的文章在所謂「古文」的系統中,無論比之於早期的韓、柳,還是比之於同時的歐、曾,都要少一些格局、構架、氣勢之類的人為講究,如行雲流水一般,姿態橫生,並且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調與個性特徵。 蘇軾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是史論或政論,如《上神宗皇帝書》、《范增論》、《留侯論》、《韓非論》、《賈誼論》、《晁錯論》、《教戰守策》等。這些議論往往就常見的事實翻新出奇,從別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結論,文筆在自然流暢中又富於波瀾起伏,有較強的力度和感染力。如《范增論》不一般地談論范增功過得失,而從他應該在什麼時機離開項羽這一新穎角度闡發開去,議論文人謀臣如何「明去就之分」的道理。文中忽而引證古語,忽而插入比喻,忽而轉為嘆息,寫得虛虛實實,時張時弛,使一篇短文波瀾橫生。又如《賈誼論》,先是批評賈誼雖有才能卻不懂得表現才能的分寸與時機,讓人似乎覺得他的不幸是緣於自身的過錯,後半部分卻又轉入人君應如何對待人才的問題,與前者合成一個完整的主題,寫得跌宕起伏。這一類文章中,也有些是隨意搬弄歷史以顯高明,寫得不大合情理。但不管怎麼樣,它們都反映出蘇軾好為新奇的「文人」性格,比之一般四平八穩的議論有趣味得多。這是蘇文為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所述及的,以性質而言不屬文學散文,但從中可以感受到蘇軾的個性與才華。而更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隨筆、游記、雜記、賦等感情色彩較濃厚的文體。 這一類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寫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種文體習慣上的界限,把抒情、狀物、寫景、說理、敘事等多種成分糅合起來,以胸中的感受、聯想為主,信筆寫去,文章結構似乎鬆散,但卻於漫不經心中貫穿了意脈。比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