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台山大白塔的建築特點
大白塔位於殿闍之間,雄偉挺拔,直指藍天,有氣蓋山河,一覽五台之慨。古人稱譽此塔,「厥高入雲;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塔基為正方形,環周83.3:米,通高75.3米。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由粗而細,又由細而粗,再由粗而細,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形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地位安置,圓盤上面是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由銅鏈來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簽。圓盤邊緣,還吊裝36塊銅質垂檐,每塊長2米余,寬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掛風鈴3個,連同塔腰風鈴在內,共有252個。每逢風和日麗,雲過塔移,鳥雀圍翔,風吹鈴響,悠然成韻,別有一番幽雅情趣。明代鎮澄法師曾有詩贊曰:「浮圖何縹渺,卓出梵王宮。遠帶青山色,孤標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寶擇振天風。自是藏靈久,神邦萬古崇」。大白塔的下層,建有塔殿三間,塔周身築有木柵欄,欄內有可容兩人對行的轉道。附塔轉繞,人越顯其小。大白塔是中國建塔史上的一項傳大成就,是中國塔式建築中少見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層建築如何經歷地震和風雨雷電侵襲而不衰的實物資料。
大白塔也是朝台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據說從前香客,多繞行白塔還願,一邊走一邊念經或叩頭,一邊撫轉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聖跡」的第一聖跡,就是大白塔。
Ⅱ 五台山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你了解多少
五台山的秘密太多了,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限於篇幅這里只能講上三個。
一、 順治出家的秘密。
登上靈鷲峰上的菩薩頂,很遠就可以望見迎面一座三門四柱七檐的木牌樓上,高高懸掛著"靈峰勝境"四個藍底鎏金大字的匾額。
看了落款"康熙御筆之寶"的璽印,可以斷定這匾額上的四字是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
但細細觀察,卻發現其中 "峰"字的寫法有點詭異,不但把左右結構變成上下,寫成了"峯",還把"峯"字下部的"豐"少些了一橫。
像是藏文,也像是梵文,無法聽懂一句,但分明可以判定此聲音不似來自人間,彷彿是穿越到了古代。
五台山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敬奉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國內外佛教徒的心中,一直都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崇與地位。
總之,歷史文化悠久的五台山上,處處都是秘密,只要你有時間,就可以親自去探尋究竟。
Ⅲ 五台山大白塔的建築周邊
在大白塔東例,還有一座高兩丈余的磚構文殊發塔,外抹白灰,通體白凈,狀如寶葫蘆。相傳文殊菩薩顯聖遺留的金發,就藏其中。古時候,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設「無遮大會齋」。齋期,無論遠近僧俗,也不分男女貧富,凡來求齋的,都能分到一樣的飲食。
大白塔底座石族一個旅洞里有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長一尺六寸,寬六寸,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十個足指有華紋字。據下部碑文解釋,釋迦去世前站在一塊大石上,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到此足印,瞻禮供養,就能免罪消災。」唐玄奘取經時,把這佛足印也拓下帶回,唐太宗敕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廟。明萬曆壬午秋,寺僧又按圖刻石,供養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們朗拜和參觀。
大白塔南端的大慈延壽寶殿,內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這樣的殿,在其它寺廟里稱大雄寶殿,而這里掛的匾額特書「大慈延壽寶殿」,就是為了與大慈延壽寶塔即大白塔一致,成為一體。按佛教規矩,大慈延壽寶殿當為塔院寺的主殿,但該殿院落狹窄,出殿數步,便到山門跟前。該殿是寺內僧人燒香點燈、誦經念佛、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大白塔北側建有面寬五間問,高兩層的大藏經闍。正中門須上掛有一塊木匾,上有清乾隆帝御筆絕句一首:「兩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發,未識文殊與世尊。」藏經闍內有一木製的經盤,叫轉輪藏,六角形,33層,高約10米,最上面一層周長11.5米,最下面一層周長6.5米,構成上大下小形狀,每層分若干小格,放置經書。最下層底下有轉盤,人力推動,能夠來回運轉。所以製成這種轉輪藏,按佛教的說法是,轉動誦經,能為朝山拜佛者消災除難。藏經闍現存漢、蒙藏多種文字經書2萬多冊,其中屬於宋以後至乾隆年間版本的2000餘冊經卷為國家繕本書。五台山各寺廟珍藏著歷代大量經書,在已整理的經書中,有兩部《清藏經》、兩部《頻伽藏》、兩部《磧砂藏》、兩部《續藏經》、兩部藏文《藏經》和一部《大正藏經》以及若干單行本,共計12部,327種,39820冊。另外,還有藏文、日文手妙和血寫的各種經卷。這些經書,是研究中國佛教理論的珍貴資料。
Ⅳ 五台山的旅遊地圖
五台山海拔很高,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
五台山地區夏季濕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帶雨具。春、秋兩季來五台山旅遊,需帶毛衣毛褲之類。你若想登東台觀日出,必得租棉大衣才行。
從北邊的繁峙、砂河一帶翻越鴻門岩來五台山,需注意季節和氣候變化。5月以前和9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被積雪封堵,難以通過,只有5至9月的中間4個多月可以通行。到五台山旅遊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夏季。
南山寺
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致,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中的四台,景緻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迴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門票:4元
顯通寺
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全寺佔地面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菩薩頂腳下。
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顯通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在掛著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是唐代的遺物。大雄寶殿是舉辦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正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是一座磚砌結構建築,該殿奇特之處在於殿內無梁無柱,殿外無廊檐,形制非常獨特,因此又稱為「無梁殿」,藝術價值很高,殿內壁上有走廊一圈,在走廊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千缽文殊殿內供奉著鑄於明代的千缽文殊銅像,銅像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隻,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型非常奇特。銅殿鑄於明萬曆年間,是一座青銅建築物,高8.3米,寬4.7米,深4.5米,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非常精緻。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現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在顯通寺前的鍾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鍾幽冥鍾,鍾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一萬余字,因為鍾聲綿長,又叫做長鳴鍾,也稱為長命鍾。藏經樓內收藏著一部華嚴經字塔,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有《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作品。藏經樓內還收藏著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明代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等珍貴文物。
門票:6元
南禪寺
位於五台縣城南21公里處的陽白鄉小銀河的北岸,寺院規模雖然不大,卻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
全寺可分為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包括大佛殿、東西配殿、南過門殿等,後院有僧房30餘間。大佛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代,進深三間,面闊也是三間。殿內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這一點是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原作,17尊塑像分布在佛壇上,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邊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看情形似在講經說法。這些塑像,個個神態自然,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有70多座磚雕,上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
寺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餘配殿均為明清重建。
門票:7元
塔院寺
內有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大白塔,塔高約50米,通體潔白,塔頂上懸有兩百多個銅鈴,聲音清脆悅耳。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所以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是一座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其中宋至清乾隆年間兩千多冊經卷為善本。
門票:4元
菩薩頂
在五台山靈鷲峰上,相傳菩薩頂為文殊居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並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現存建築多建於清代,建築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里也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
門票:5元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繞周250公里,因五座山峰高聳而 峰平坦如台狀,故有此名。
最早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 為我國最早的寺院,建於東漢年間。以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寺院建設的 規模也越來越大。民國初年,全山擁有寺廟100餘所,僧眾千人左右。 在五台懷抱的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一派佛國氣氛。
古建築寶庫
五台山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時即已名播諸方,至今 完整地保存著唐以來各代木結構建築,素有「古建寶庫」之稱,南禪寺、 佛光寺、延慶寺、廣濟寺、菩薩頂、尊勝寺等八座寺宇,可稱為古代木 結構建築的代表。其中,南禪寺、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 建築,被國內外建築學家稱為「千年瑰寶」。
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晚唐武宗「會昌滅法」時,倖免破 壞。寺內有大殿三間,殿的梁架製作,極為簡練,舉折和緩,形體美觀, 檐柱柱頭上,用許多斗形木塊和曲形拱材,層層疊架,製成斗拱,承托 著深遠的出檐,使建築物更加輪廊秀麗,氣勢壯觀。殿內泥塑皆為唐制, 是唐塑中的佳品,與敦煌莫高窟的唐塑如出一轍,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時,後被毀,重建於唐大中十 一年(857年)。可貴的是,在其大殿里還保存了唐代的壁畫和塑像,是我 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唯一的早期壁畫。畫大都取材佛教故事,筆法流暢, 可以與敦煌壁畫媲美。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對佛光寺經過精心研究, 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薈萃一寺的魏齊唐 宋四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轟動了中外建築 學界,有的外國學者稱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顯通寺內文物多
五台山最大的寺是顯通寺,佔地達120畝,有殿堂400餘間。它的前 身就是五台山最早的靈鷲寺,後不斷擴建,成為五台山第一禪寺。寺內 珍貴的文物比比皆是。其山門外的鍾樓懸銅質幽冥鍾一口,鑄於明代天 啟年間(1621--627年),重達9999.5斤,撞擊時,聲音可傳10里之遙。 寺內的無梁殿,高20.3米,面寬28.2米,進深16米。是我國無梁建築中 的傑作。殿內有銅鑄毗盧佛聖像一尊。有一座明代鑄的銅殿,是用50噸 銅鑄成的,殿高5米,殿內四壁,鑄小佛萬尊,金光灼灼,是座稀有的 青銅建築物。
佛教藝術集大全
五台山的石雕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龍泉寺的石碑坊是一座白玉石 建築,建於1920-1924年,仿木結構。上面雕的花鳥蟲獸,人物花卉, 精巧生動,是我國近代石雕中的精品。菩薩頂上有座影壁,其圖案中間 則黃色琉璃磚鑲嵌成二龍戲珠圖案,形象生動,刻精細,陽光下,流光 溢彩,似要破壁 飛升而去。
五台山現存寺廟58座。這個規模,在我國的名山中是不可多得的。 在這些寺廟中集中表現了佛教的建築、雕刻、壁畫等方面的藝術,可 謂佛教藝術的大全。難怪有人在游覽五台山後的體會是:「一部佛國 史,百座藝術宮。」
五台山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水滸傳》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故事, 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五郎以及清代順治皇帝出家,均發生在五台山。 當 年白求恩「模範病室」就設在五台山的松岩口,舊址現在仍然較為完 整地保存著,並在其旁建了「紀念白求恩陳列室」。 旅遊服務
五台山不通火車,去五台山游覽,有兩條路線,一是乘北京去太原 的直快火車,在忻州或繁峙砂河站(330公里)下車,車行7時余,然後轉 乘汽車。也可以從太原坐汽 車。太原坐火車去繁峙砂河200公里,車行4時。山西省投資近億元改造 太原-------五台山-------恆山--------大同的旅遊干線公路。這條公 路改造完畢後,山西省的旅遊交通就方便多了。
在五台山可作二日游或三日游,第一日游覽台懷鎮附近的寺廟顯通 寺、塔院寺、菩薩頂、廣宗寺、圓照寺等。第二日游覽殊像寺、龍泉寺、 普化寺、觀音洞、南山寺等。如果是三日游,第三天可游佛光寺、金客 寺、南禪寺。
五台山有檔次較高的賓館,也有招待所和旅店,還有許多農民開辦 的小旅舍,住宿方便,費用也不高。較高檔的飯店為棲賢閣賓館,在台 懷鎮。 特產有肉質肥實的台蘑。工藝品有台山木碗,以樺樹根榴做原 料,顏色有紅、褐、棕、黃等色,頗有特色。台硯,石料分黑、綠、紅、 紫四種,雕法富有民族特色。
五台山最適宜旅遊的季節是六月至九月。但七八月雨天較多。
回答者:jxs195257 - 總監 九級 6-2 11:48
、主要景點
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7層,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堪稱五台山一絕。站在佑國寺最高層可以遠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為磚砌結構,裡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該殿沒有房梁,形制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築物,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是罕見的銅制文物。顯通寺前的鍾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鍾——長鳴鍾,鍾的表面刻有一部萬余字的楷書佛經。
塔院寺
塔院寺內有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體潔白,被譽為「清涼第一聖境」。塔頂懸有兩百餘個銅鈴,風吹時聲音清脆。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因此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為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
菩薩頂
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這里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在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寺內有天王殿、釋迦牟尼殿、菩薩殿,因歷代皇帝都曾登臨菩薩頂,所以寺內有不少御筆親題的碑和匾。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清代康熙帝手書。
其它寺院
台內:壽寧寺 碧山寺 普化寺 黛螺頂 棲賢寺 十方堂殊像寺 廣宗寺 圓照寺 觀音洞 龍泉寺 羅睺寺 金閣寺 鎮海寺 萬佛閣 觀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 等
台外:延慶寺 南禪寺 秘密寺佛光寺 岩山寺 尊勝寺 廣濟寺 等
更詳細的五台山介紹,可以去,看看
回答者:米蘭的藍白色 - 榜眼 十三級 6-2 12:04
五台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既有錦綉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五台山,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也是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之首。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里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坐騎為上青獅,表示智慧威猛。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景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台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點化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
氣侯
五台山氣候寒冷,雖然緯度與北京相近,但氣候卻同大興安嶺相似,因此遊客一定要注意禦寒,春秋兩季前來,需要攜帶毛衣毛褲。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低近,濕度大,常有雨水,最好攜帶雨傘。
交 通
遊客如坐飛機,可先到太原或大同。由於火車和飛機都不能直抵五台山,所以公路客運顯得尤其重要。太原、大同、忻州均有汽車通往台懷鎮,太原長途客運總站和太原客運東站每30分鍾就有一班發往五台山的汽車,車型為依維柯或大巴,全程約200千米,行車4個小時左右,票價43元。
如果坐火車,可在京原線上的砂河、忻州或太原下車,再轉乘汽車。從砂河火車站乘汽車到台懷鎮48公里,票價15元,好處是從北京開出的火車早上3點多就到了,可以提前開始全天的行程,比如趕著看東台日出。
台懷鎮建有長途汽車站,發往太原、忻州、大同、陽泉、朔州、定襄、繁峙和石家莊、北京等地。
門票
五台山風景區進山門票95元,冬季下調,台懷鎮內各寺廟也單獨收取門票,3至10元不等。
住 宿
五台山各種檔次的賓館飯店眾多,家庭旅社十分活躍,投宿比較方便。許多家庭旅社也配有高檔客房,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落,設施齊全,清靜舒適。另外,有些家庭旅社同時為遊客准備精心製作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
台懷鎮主要寺廟簡介
顯通寺:台懷鎮佛樂陣陣,經聲琅琅,而在鱗次櫛比的佛寺中享有最高聲譽的就是顯通寺了。在聳入雲霄的菩薩頂腳下,在巍峨的大白塔北側,這座五台青廟的首廟,規模最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顯通寺計有各種建築四百餘間,中軸線殿宇七座,無一協同。兩廂配殿嚴整齊備、齋堂禪院完好無損,其中銅殿三間,鑄造精巧。柱額花紋,格扇欞花、全以銅鑄勾勒而成。銅塔兩座,高8米,形制秀美。門前鍾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鍾,擊聲可及全山。磚構無量殿,磚雕精緻,內供無量壽佛,上部藻井,華嚴經字塔及各種供器,均為有價值的歷史遺物。
票價:6元
塔院寺:塔院寺的引人注目要歸功於那座高大渾厚、風鈴交響的大慈延壽寶塔,也就是五台山大白塔。相傳釋迦佛圓寂後,化身84000舍利子,印度阿育王鑄成84000佛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五台山大白塔是中國19座佛舍利塔之一。通高56.4米,內藏的佛祖足印碑引得無數僧俗眾生附塔繞行,對足印瞻禮供養。塔院東面的禪堂院則因為另一位偉人而成名,原來當年毛澤東做橫貫晉北的旅行,就曾和周恩來總理路居於此。
門票: 4元
金閣寺:金閣寺距五台山中心台懷鎮十五公里,就是從南路進五台山,過收費處牌樓不遠的地方。這里地勢很高,海拔有1900米。寺院的前後兩院以石券窯洞相通。前院觀音殿內供奉著一尊高17.7米的千手觀音像,據說有四十八隻手壁(數數不夠),手臂有舉箭的、有拿弓的,有持甘露瓶的,有握蛇的,英姿瘋爽,仰望觀音的臉,人像坐井現天、整個塑像敷泥貼金。用這種手法製作的如此巨大的觀音菩薩像,這不僅在五台獨一無二,就是在全國也少有。
門票:4元
龍泉寺:過金閣寺下行10千米,有一條南北向的溝峪,叫東溝。溝北山嶺下的泉亭有甘冽的泉水湧出,附近的龍泉寺也就因此得名。它還是五台山唯一一座由家廟改成的佛教寺廟。家廟原本是為了紀念楊家將的。龍泉寺山門前的石牌樓應該是你成行的主要原因。四柱三門並見得如何龐大,但有樓頭,有拱券,有端莊的佛像,有生動的鳥獸,有繁茂的花卉,有累累的珍果。有蟠龍八十九條,柱礎石墩上還有獅子二十隻。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無不生動活潑,呼之欲出,令人撫柱叫絕。
門票:4元
黛螺頂:古稱佛頂庵,位於台懷鎮東清水河旁山巔,垂直高達400米。它背靠東台高峰,面臨台懷盆地,山花爛漫,松柏圍裹。庵院始建於明成化年間。為滿足皇帝拜一寺而朝五台的願望,突發奇想,在殿內一連供了5尊文殊菩薩像,象徵五台山的5個台頂。從此免去了外地憎人和信眾跋涉五台之苦,到黛螺頂朝拜,也就被稱為"小朝台"。當然遊客還是不免要攀爬一千零八十級石階,以表赤誠。寺院內兩株挺拔的大松樹,已有300多年樹齡,仍然蔥翠欲滴。但在黛螺頂真正有情調的還是夕陽西下前最後一抹金光灑掃 庭院和看點點星光和五台諸寺的燈光融為通透的夜景。
門票:4元
菩薩頂: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黃廟中的首廟。它也始建於北魏,到明朝,成了蒙古、西藏黃教喇嘛常住五台的場所。清朝時,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也是五台山黃教首領扎薩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菩薩頂是滿語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殿宇上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四柱七樓的牌樓形式都是皇室寺廟的象徵。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頂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菩薩頂文殊殿內的文殊像,也按喇嘛教的經典規定製作;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牆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醫,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充滿喇嘛教的韻味。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這是建築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於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後,由於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門票: 5元
南山寺:南山寺是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朝創建,歷朝歷代屢有增修。使得寺內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南山寺也以建築的雕工見長,欄板、望柱、坎牆或探頭上的圖案已經突破了佛教教義范疇。各殿檐下的木雕圖案精緻,飾以彩繪貼金,更為富麗堂皇。寺內「真如處在」石刻一方,是慈禧所書。五台諸寺雕刻藝術,以南山寺為冠。
門票: 4元
碧山寺:俗稱廣濟茅逢。在五台山台懷鎮東北2千米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十方寺按規定是專門接待遊方僧人的寺院,「十方寺院,不許剃度」,任何人不得將其攫為已有。民國年間、住寺僧人隆福企圖改變這一性質,與全國佛教界的代表,甚至政府的代表數十人唇槍舌劍的辯論不休,終於還足維持廠原來的寺規。因此朝山的各地憎人對這里也就有著特別的景仰。碧山寺區林蔭蔽日,水流潺潺。相傳始建於北魏,前院多為單層殿堂,後院全為重檐樓閣,雕刻精細,別具一格。各殿塑像均為清代作品。
票價:4元
台外寺廟簡介
佛光寺:佛光寺的名字總是和它的發現者——國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37年夏天,梁思成先生在探訪敦煌壁畫的時候,注意到一幅五台山圖:古剎林立中隱約見到一座寶塔。在佛光寺梁教授找到了歷經1400年風風雨雨依然健在的北魏「祖師塔」,繩紋切磚,印度風格的束蓮柱,不單如此,整個佛光寺更是匯聚魏、齊、唐、宋的建築雕塑藝術的偉大殿堂,佛光寺的發現無疑是發掘出一塊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鐵青色、石綠為主調的拱眼壁畫隱隱透露著敦煌風骨,和東大殿梁下的唐人墨寶都是不可多得瑰寶,與建築和雕塑並稱「佛光寺四絕」。佛光寺位於五台縣豆村北的佛光新村,離五台縣城30公里,是台外現存的7座寺廟中的一座,另外六座是南禪寺、延慶寺、廣濟寺、尊勝寺、岩山寺和秘密寺。
門票:10元
南禪寺:南禪寺是從南路上五台所遇到的第一個寺院,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林木扶疏,溪水青山的環繞中,它躲過了唐代的歷次刀兵與滅法之劫。雖然這里遠離五台山的中心,也不在任何一個頂峰,然而游覽這座寺院卻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十二根檐柱支撐著廣闊的殿宇,角杠仰頭,而檐柱柱頭微低,斗拱層層翹起,厚重的牆身並不負重,只是起著擋風遮雨的作用,建築也因此穩固而俏麗。殿內的塑像也充滿了唐代的風韻,佛壇四周的70幅磚雕也是若動若靜,凝肅端莊。南禪寺得以保存是中華文明的幸事。
門票:7元
交通:去佛光寺最好的辦法是,搭乘太原或忻州一五台山或五台山忻州太原的中巴車在豆村下車,太原一豆村約25元,五台山一豆村約10元,豆村包車5人坐小轎車往返20元。豆村至佛光寺是7千米公路,無專車通達。這樣遊客可在出入五台山的途中下車順道游覽佛光寺,只需多花20元。
旅遊日程建議
游覽五台山至少需要三天時間,遊人如住縣城,第一天可乘汽車北上參觀尊勝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懷,集中游覽顯通寺、塔院寺、羅喉寺和菩薩頂。第二天就近登黛螺頂,再游台懷中心區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鎮海寺等。第三天可選擇一個台頂登臨,走京原線繁峙方向的可登東台。走河邊、忻州的遊客可登中台,順路游南禪寺和龍泉寺。另外一種旅遊日程安排是:第一天游覽南禪寺、碧山寺、顯通寺、塔院寺,登臨黛螺頂。第二天游覽菩薩頂、廣宗寺、羅喉寺、龍泉寺、南山寺、普化寺。第三天觀看東台日出、南台錦綉、金閣寺、佛光寺。遊客如果投宿台懷鎮,可安排兩日游。第一天先游台懷鎮北山腳下的羅喉寺,接著去顯通寺,然後依次游圓照寺、廣宗寺、菩薩頂,再由原路折回,進塔院寺東門,出南門東行可進萬佛閣一游。第二天可去東台觀日出,然後游碧山寺,下午游鎮海寺、普化寺、觀音洞和南山寺等。
購物:五台山中心地帶台懷鎮的楊林街是一條商業街,在許多旅行點也有旅遊紀念品商店,在向當地人購特產時,可以適當還價。台山寺廟與其它地方寺廟不同,旅行紀念品、佛教法物在寺廟山門外才有出售,寺內基本沒有一處零售攤點。無形中感覺到寺內庄嚴肅穆,特別宗教藝術的氛圍。
Ⅳ 五台山大白塔的歷史溯源
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據《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舍利)梵文Sarira的音譯,一譯「設利羅」、「室利羅」,意指屍體和身骨,指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乘的骨頭。據說有三種顏色: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生身舍利之別)。
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19座,五台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據說,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摩騰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懷之地似佛祖說法之靈鷲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漢明帝在五台山修築寺廟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起碼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台山了。現存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因塔的形制為覆缽式的尼泊爾大白塔,俗稱大白塔,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台山首屈一指。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帝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年),皇太後李娘娘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修葺。
Ⅵ 五台山大白塔的白塔簡介
在五台山景區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廟,在寺廟間有一座塔特別顯眼,蔚為壯觀,不能不說,這就是被當地所稱的大白塔。
據《山西省佛教名勝》記載,五台山佛教中心區台懷鎮,有一座高聳入雲潔白渾圓的巨大佛塔——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象徵,被譽為「清涼第一勝境」。大白塔所處的寺院叫塔院寺,寺以塔名,頗為得體。
該寺原為大華嚴寺的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青廟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牌坊、石階、過門、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闍,以及山海樓、文殊寺塔等建築,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130餘間,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
五台山塔式建築,就其建築年代、建築規模、建築形式、建築材料而言,都稱得上是中國現存塔建中類型較多的地區之一。在眾多的佛塔中,要數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它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它。
Ⅶ 五台山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五台山位於山西東北部五台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門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一、五台山成為佛教聖地的傳說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傳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奏知漢明帝。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尚未完全燒盡,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建寺適宜?《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寺以山名--靈鷲寺。漢明帝劉庄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叫做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完全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里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經大量出現在北齊史籍之中了。
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多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二、五台山佛教聖地的形成五台山成為佛教聖地,並在中外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台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說當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寶。武德二年(619)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貞觀九年(635),下詔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剎,度增數百。」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長壽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上新譯《寶雨經》,稱菩薩現女身,為武則天上台大造輿論。證聖元年(695),又命菩提流志和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聖歷二年(699)譯畢。新譯《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遊五頂(清涼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涼寺。工峻後,命大德感法師為清涼寺住持,並封其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這是五台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挾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據記載,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葯,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齎供,不可悉記矣。」顯而易見,從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對五台山佛教給予極大的支持和扶助。
從佛教經典來看,除新譯《華嚴經》說文殊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外,《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雲:「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存在物,當作是他們虛幻世界裡的文殊菩薩住地了。這樣,五台山就成了佛教徒們競相朝禮的聖地,馳名中外,顯赫於世。不言而喻,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是藉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而名揚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台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澄觀,(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在應天寶林寺出家,十四歲得度,三十九歲時,「誓游五台,一一巡禮。」在遍訪五台山名剎勝跡之後,留居大華嚴寺研討《華嚴經》,在寺中主講《華嚴經》五年。後來,澄觀覺得「華嚴舊疏,旨約文繁。」於是,「旦暮策懷,思惟造疏。」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觀謝絕交遊,在大華嚴寺制疏閣重新註疏《華嚴經》。至德宗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歷時三年多,終於著述出《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代宗時,澄觀被代宗「事以師禮」。唐德宗又尊其為「教授和尚」,「詔受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憲宗即位,「敕有司別鑄金印,遷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統冠天下緇僧,主教門事。」」穆宗,敬宗咸仰巨(大)休,悉封大照國師。文宗太(大)和五年,帝受心戒於師。開成元年,帝以師百歲壽誕,賜農財食味,加封大統國師。「「中外台鋪重臣,咸以八戒禮而師之」。
澄觀「生歷九朝,為七帝師」,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卒,年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輟朝三日」,命「重臣縞素」,隆重葬之。被尊為「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輩出,這也是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再一標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規模興建和僧侶人數的增多。在唐代,五台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餘所,且規模十分宏偉。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845)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綜計全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低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台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再一個標志,是外國佛教徒競相朝禮和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唐朝國威強盛,經濟繁榮,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又受到了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是唐代形成的,是藉助於李唐王朝強盛的國威,伴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顯赫於世的。
三、五台山佛寺創建略述山西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以其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於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據多種古籍記載,五台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建築。相傳漢明帝劉庄夜夢金人端坐祥雲,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經佛像,並巧遇正在當地傳教的天竺國(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迦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並著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來到清涼聖境五台山,見五座台頂圍護的腹地台懷,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分不出兩樣,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於是,漢明帝頒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靈鷲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靈鷲,指東土五台山腹地與西域靈鷲山相彷彿。這樣,洛陽白馬寺與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就成為我國最早創建的寺院。大孚靈鷲寺就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
四、主要景點南山寺:南山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7層,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堪稱五台山一絕。站在佑國寺最高層可以遠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顯通寺: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為磚砌結構,裡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該殿沒有房梁,形制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築物,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是罕見的銅制文物。顯通寺前的鍾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鍾--長鳴鍾,鍾的表面刻有一部萬余字的楷書佛經。
塔院寺:塔院寺內有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體潔白,被譽為「清涼第一聖境」。塔頂懸有兩百餘個銅鈴,風吹時聲音清脆。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因此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為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
菩薩頂: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這里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在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寺內有天王殿、釋迦牟尼殿、菩薩殿,因歷代皇帝都曾登臨菩薩頂,所以寺內有不少御筆親題的碑和匾。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清代康熙帝手書。
其它寺院:台內:壽寧寺碧山寺普化寺黛螺頂棲賢寺十方堂殊像寺廣宗寺 圓照寺 觀音洞 龍泉寺 羅睺寺 金閣寺 鎮海寺 萬佛閣 觀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台外:延慶寺 南禪寺 秘密寺佛光寺 岩山寺 尊勝寺 廣濟寺等五、氣候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做」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台懷地區比台頂早1個月入春,遲1個月入秋,溫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近,濕度大,常有雨水。
Ⅷ 寫五台山大白塔美景的詩句
1.《五台山》
年代: 清 作者: 顧炎武
東臨真定北雲中,盤薄幽並一氣通。
欲得寶符山上是,不須參禮化人宮。
2.《五台山和韻》
年代: 宋 作者: 史監
群峰歷盡到巔巒,極目清涼境界寬。
山入雁門真設險,地藏佛國即長安。
雨來絕澗自成響,雲渡遠溪時作團。
花落經台鍾梵寂,袈裟香靄翠雲蟠。
3.《送僧游五台山》年代: 宋 作者: 釋簡長
五峰橫絕漢,寒翠倚蒼冥。
積雪無煩暑,高杉礙落星。
磧雪檐外見,邊角坐中聽。
師到棲禪夜,龍湫獨灌瓶。
4.《故人梁天機家岢嵐即五台山之南也余馳使雲中》
年代: 宋 作者: 鄭獬
君家在山南,我行在山北。
山如碧連城,千里萬重隔。
我行君不知,乘冰赴異域。
異域無春風,未晚日先黑。
思君應在家,游衍甘眠食。
復恐為薦書,去謁天子國。
寒雲在山頭,應見真消息。
我欲訊寒雲,雲飛攀不得。
我馬不行空,如何度山側。
相望兩不知,立馬情何極。
5.《頌古二十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嗣宗
婆婆不在五台山,平地行人作易難。
驀直坦然今古路,區區卻過趙州關。
Ⅸ 五台山大白塔的介紹
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內,實際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標志,也五台山的象徵。此塔其規制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規模、規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幾倍,北海的白塔塔高只有15米左右,而五台山的這座白塔塔高達50餘米,全為實心修築,建成實心塔是因為佛教講究的就是誠心實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資138萬元經過重新修建,整個塔身高大挺拔,氣勢恢弘,雍容高貴,為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標志。
Ⅹ 五台山大白塔上的銅鈴的傳說
五台山傳說故事---大白塔上的銅鈴
從前,在今大白塔西北二里許,有個新坊村,住著一戶人家,家裡母子二人,本村人管他母親叫郭大娘,年已古稀,家境貧窮,住半間草房,另外還有半間灶屋,但母子二人和睦度日,相依為命。兒子五歲死了父親,尚無大名,小名叫虎子,是個老實巴交的小夥子,一年四季除了采蘑菇,就是到十里外小煤窯背煤。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三十齣頭還沒有成家,可是在母親面前竭盡孝道,供養侍奉,從不怠慢,是本村出名的大孝子。虎子既老實又孝順,年歲又這么大,為什麼還不成親呢?是不是五官上或生理上有什麼缺陷?其實虎子長得很英俊,什麼缺陷也沒有,只因他家太窮,用「一貧如洗」來形容,那是再恰當也沒有了,有誰願嫁給有上頓沒下頓的窮光蛋呢?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已三十齣頭了。他母親為虎子的親事,愁得常卧病不起,頭發也都愁白了。有一年,閣院(即今塔院寺)要重修大白塔,四面八方來塔的人可多啦,有木匠,有石匠,也有泥水匠……由於當時的閣院放不下那麼多人,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裡。郭大娘家來了一位上年紀的白鬍子老頭,身背褡褳,手拿一隻銅鈴,據他自己介紹,他是個翻砂匠,手中的銅鈴就是他自己翻砂製造的。
郭大娘指著灶屋說:「你要不嫌房子小,就住在灶屋裡。」
老翻砂匠連說「好!好!」
說著郭大娘就幫老翻砂匠擱鋪搭床。
一天生,兩天熟,三天下來,兩位老人親熱得就象一對同胞兄妹。老翻砂匠有個怪癖,不論早晨出去或是晚上歸來,手不離銅鈴,而且還走到哪裡搖到哪裡,沒有多久人們都認識他了。
一天,老翻砂匠告訴郭大娘,大白塔快修成了。他要先走一步,留下這只銅鈴抵住宿錢。郭大娘不理解老翻砂匠的意圖,說什麼也不要。老翻砂匠不得不說實話了,他告訴郭大娘,這只銅鈴日後有人來要,虎子就有娶媳婦的錢了。郭大娘一聽,這只銅鈴能解決她多年的心病,也就收下了。
郭大娘把老翻砂匠送上大路,轉瞬間,老翻砂匠走的無影無蹤了。老翻砂匠走後第三天,大白塔的塔頂上面該安裝圍長二十三米的圓盤了。圓盤上要飾垂帶拴侗鈴二百五十二個。這一天是個黃道吉日,遠近各村的老百姓都趕來看熱鬧,六十多米高的空中作業,安裝大圓盤的該是何等困難啊!不知怎麼搞的,到安裝時大圓盤上的銅鈴少一個,左數右數,十幾個人數了二、三十遍,還是少一個,這可把老方丈愁壞了。因為錯過了今天安裝圓盤的黃道吉日,就不吉祥了,甚至會發生大塔倒塌的災禍。這時老方丈想起老翻砂匠的那隻銅鈴,立即派人到郭大娘家裡去找老翻砂匠。「老翻砂匠前天就走了。」郭大娘對來人說:「臨走時他把銅鈴留下了,說是誰要這只銅鈴,誰得拿出蓋三間瓦房的錢。」來人說:「只要能用,別說蓋三間瓦房,就是蓋十間也行啊!」來人把銅鈴拿回工地,往圓盤上一拴,不僅大小一樣,就連色調、式樣、花紋也相同,恰如用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一樣,真是天衣無縫。老方丈望著銅鈴,前前後後一琢磨,他認為老翻砂匠非一般人,很有可能是文殊菩薩化身前來幫助孝子成家。當他琢磨到這里,立即令人給郭大娘送去紋銀五十兩。郭大娘有生以來從未見過這么多的銀子,望著白花花的銀子,驚喜交集,萬萬沒有想到一隻銅鈴竟值這么多的銀子,高興得郭大娘,謝天謝地謝菩薩保佑,也感謝那位白鬍子老翻砂匠。沒多久,三間瓦房蓋起來了,虎子也完了婚,郭大娘沉浸在愉快和幸福之中。
照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