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極拳怎麼打才打得好
頭要正,肩要平,胸微含,小腹放鬆不要前頂也不要撅屁股,手腳相隨。
⑵ 怎樣打好楊式太極拳
站樁是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功夫,
站樁沒練好,就根本練不成內家拳。這就是以前很多門派收徒弟以後,首先
便要站三年樁才能教的原因。其實那個時候,師傅雖然知道站樁極重要,但
是不像今天能對人體有這樣深層次的認識,所以樁功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的體
現在了每一個徒弟身上。
內家拳功力主要是由站樁而得的,說白了就是求力。外家多最求局部力量,內家拳追求整體力量。站樁時獲得功力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以前的師傅對樁是很保守的,拳架招式倒是教出一大堆,就成了現在很多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就像現在很多大師教拳架一般,徒弟眾多,但談不上技擊。
有體才有用。所以入門先練體,練體怎麼練?站樁。如同少林易筋經一般,伸筋拔骨的一定程度,身體便會有質量提升。一般這個過程是3到10年。自學是困難的,必須有人指導,或者自己領悟得比較透才行。現今的太極愛好者覺得站樁不過是基本功,只是打拳架前小站一會兒,以放鬆為主,頂多隻有健身作用。即便拳架再漂亮亦沒什麼內涵。樁功不只是基本功,而是獲得功力並且不斷把身體各部力量整合提升的核心功法。
我曾去過一家內家拳館,那兒的師傅說這里沒有啞鈴、也沒有大桿,我們就靠站樁也能練出力量。可見站樁是有很多內涵的,只要有人正確指導站樁,不必使用過多的輔助器械就能得到力量。
由於你並沒有具體的問題,我就只能先說這么多,希望你能滿意。
⑶ 哪一式的太極拳打起來最好看 最帥
陳式,當然是陳式!陳式快慢相間,動作難度大、幅度大,間或發力出聲,柔緩如小溪流水,暴發如霹靂雷驚,收時裹得緊,放時放得長,既具美感又有威懾力。舍陳式太極其誰?
⑷ 怎樣打好太極
先練姿勢把姿勢練好在加強心法煉習引用:功夫不負苦修人---傅鍾文談太極拳練法
楊式太極拳名家傅鍾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來中國向他學拳的日本武師,這位日本武師對傅鍾文說,他想用兩三個月的時間一鼓作氣把太極拳學好。傅鍾文聽了,搖了搖頭。他覺得這位日本武師對太極拳缺乏一定的認識,而這種思想在國內和國外學太極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以為學太極拳有速成練法。傅鍾文認為,練太極拳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日,有一定的程序,這包括很多內容。傅鍾文練拳教拳7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對太極拳特別是對於練楊式太極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練太極拳必須具備的條件
傅鍾文先生說,學好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太極拳是一門高級的藝術。根據他的觀察和畢生練習太極拳的體會,他說,一般練好太極拳要具備有以下一些條件:首先是自己的愛好,知道太極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師,即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三是有練拳的地方;四是有練拳的時間;五是能下苦功練,願意吃苦,樂於吃苦;六是有恆心。這些條件是對以提高太極拳技擊水平為目的的練習者而言的,一般以健身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嚴格要求,但努力做到會有更多的收獲。
傅鍾文先生用這些條件來觀察當今學太極拳的人,認為具備這些條件的人不多。這主要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社會環境不同了,太極拳的主要功能減弱了。一些練太極拳的人不是缺這個條件就是缺那個條件,所以現在太極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輩。他說,太極拳界在楊少侯、楊澄甫以後,真正懂太極拳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了。若說練到楊少侯、楊澄甫那樣功夫的,當今沒有。
管好幾大要點
傅鍾文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根據過去楊澄甫的傳授,編寫了《楊式太極拳》一書,講解了楊式太極拳的架子和練法。1989年他又編著了《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一書,詳盡地講述了楊式太極拳的教法、練法,其中除了敘述楊式太極拳的體用及練法過程外,還提出了練拳要領240多條,練拳要求230多條,指出易犯的毛病、產生的原因及糾正的方法220多條,提出教法練法240多條,技術分析110多條。這兩本書近30萬字,是練好楊式太極拳的指南。
總體來說,傅鍾文先生認為,練好楊式太極拳要管好幾大要點,這些要點管好了,也就等於基本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練法了。
首先,練每一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於動作。比如「起勢」,雙手俯掌徐徐上提時,必須先有上提的意識,提到與肩平時,要先有下落的意識,然後兩手再慢慢下按。意識與動作要配合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這種意識引導動作的練習練久了,練拳者就會進入一種境界:在夜間,四周靜悄悄的,你全身心地投入練太極拳,意識與動作配合上了,全身感到非常舒服,周圍沒有一點聲音,渾身輕飄飄的,好像你不知為你,也不知累,除了太極拳的意念外,其他一切雜念皆無。
他常常見到一些人練太極拳時,意識不能先導,動作與意識分離,他說,這是會影響練拳質量的。
第二,腰帶弧形運動。
練太極拳要以腰為主,這是練太極拳的人經常說的。傅鍾文先生說,不但太極拳的練法講求以腰為主,中國其他流派的武術、西洋武術以及其他一些體育競技運動也都講以腰為主。比如舉重,光靠兩手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勁。但太極拳用腰跟其他武術和運動的用腰不一樣,練太極拳要由腰帶動四肢和身體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轉動,不是直來直去,每一個動作都由腰來帶轉,使腰身與腳手的動作連在一起。他以「雲手」一式為例說明:「雲手」動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轉動帶動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轉動,帶動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運動,不能只動四肢,不動腰,或腰手分離。他再以「搬攔捶 」為例說明:搬是腰帶右拳左轉,接著腰帶右手右轉,帶左手攔出,然後腰帶右拳向前打出,不能只是動兩手,也不能右拳、左手離開腰的運轉而亂動。總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可貫穿一氣。
在腰帶動四肢運行時,傅鍾文先生認為必須貫徹「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太極拳的動作沒有直來直去的,曲蓄有餘,在使用時才能夠靈活。直了,勁就用完了,會僵滯,易受人制。所以練太極拳時,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要有一定的弧度,但又不是軟塌塌的,軟塌不是含蓄,也不圓滿、沒有氣勢。 練太極拳時,腰帶弧形轉動,速度必須快慢均勻,打一套拳,從頭到尾,要式式均勻,不是只某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均勻。動作均勻,一動無有不動處,上下也就相隨了。
第三,眼要平視,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鍾文先生認為,太極拳有手、眼、身法、步的傳統要求,眼法在練太極拳時很重要。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要求:練太極拳時,眼必須看到手,但不是死盯著手。眼要隨手轉,看到手後,眼神要從主手的方向平視出去,切忌板滯和四下野顧。他以「打虎式」為例,有人練這一式時,眼看的方向與手打的方向不一致,拳打向身前,眼卻看另一方向。他認為這樣不對,眼必須從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沒有看這打那和看那打這的道理。
傅鍾先生認為,練楊式太極拳一般眼要平視,過去曾稱太極拳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無論轉左轉右,或前進後退,眼都要平看。
第四,分清虛實。
傅鍾文先生認為,練太極拳時要分清陰陽虛實。太極拳的動作每一式中有虛有實,有陰有陽,實者為陽,虛者為陰,陰陽虛實交替變化,應貫穿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來。
第五,動作要做到無過、無不及,要適中。
傅鍾文先生認為,太極拳練起來,過與不及都不對,他用吃飯作比喻:一個人餓了,應該吃3碗飯就飽了,卻吃了5碗,這就過了,肚子會撐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練太極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適中這個度,如何掌握這個度,要靠自己的練習和揣摩。
傅鍾文先生經常引用拳訣上一句七言:「輕靈活潑求懂勁。」他解釋說,輕靈不是浮漂,要有沉著,而沉著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輕靈,一點勁都不用,這不對;追求沉著,用了死勁,也不行,這都屬於過與不及。他認為,練太極拳一定要把握好無過與無不及這兩個關,把好了這兩個關,就掌握了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
傅鍾文先生反復說明,練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的要求要領不是一聽就懂、一說就會練的,但是必須要知道該怎麼做。方法不對頭地瞎練,只會是越練離太極拳的境界越遠。
下苦功夫練
對於練太極拳,傅鍾文先生反復說:「方法對頭,下功夫練。」他又說:「方法對頭,一練就好了,沒那麼回事。」
傅鍾文先生認為,在過去的時代里,楊家太極拳前輩練拳所下的苦功不是當代人能想像得到的。楊露禪除自己苦練外,為了讓兒子們能接傳自己的功夫,在健侯兄弟青少年時,天天拿著大棒趕著他們練拳,稍有鬆懈,就用大棒打,下手之重,幾乎令人無法忍受。楊班侯的一身無敵功夫就是在這樣嚴格地看管下苦練出來的。楊健侯小時,由於楊露禪天天督促,練拳幾乎練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後成為楊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楊班侯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練拳一時達不到要求,他一失手竟把女兒打死了。
傅鍾文先生說,過去練武之人靠功夫吃飯,沒有好功夫,與人交手,只要一輸一輩子就完了,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非下苦功夫練不可。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但要練成太極拳功夫,也非得下苦功不可,舍此沒有他途,更沒有捷徑。 開始學太極拳時,由老師口授身傳,老師一面說,一面做,學者聽明白了,學會了,就下功夫練。練了一段時間,老師再檢查,並給糾正動作。雖是老師口授身傳,但在練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動作有偏差的情況,這不是學者有意打偏差了,而是不由自主的。老師再給看給改,改好了,再下功夫練。
練太極拳,功夫下到一段時間,就有進步了。但什麼時候進步,哪一天有進步了,卻說不清。比如寫字,按規矩練了數年,自己看,別人看,確實比過去有進步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天進步的,哪一年有進步的,說不出來。功夫都是一點一點、日積月累增加的。學太極拳也一樣,開始學都是硬梆梆的,不是腿不對就是肩不對,手腕不對,眼不對。下苦功學了,功夫練到家了,動作就對了,到底哪一天對的,很難說得出。
傅鍾文先生認為,真正要練成太極拳功夫,必須趁年輕時下功夫練,至少連續上四五年功夫,天天不斷。每天花2到3個鍾頭的時間,一次練拳七八遍,中間不能間斷,一氣練完。如果每天練拳3遍,練30年,功夫還是上不去,存不住功夫,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甚至退步。中年練拳,長功夫慢些,但只要有恆心,捨得下苦功,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誡他的學生,練拳要捨得下功夫,不要怕吃力,怕吃力就不要選擇練拳。
太極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練不成的,而堅持練,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傅鍾文先生說,練武是一件苦差事,至於苦到什麼程度,他說:「練拳練到坐下不想起來,起來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樣難受,必須練到這種程度。」
⑸ 怎樣才能打好太極拳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對於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就是必須要有一位明師教授給你太極拳,使你少走很多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學的話且不說能不能學會,至少會在動作上達不到正確、規范,使之誤入歧途;從另一方面講,太極拳的核心是講究意會的,若沒有老師指點,自己永遠是練不會的。
根據你現在的情況,可以學太極拳,自學還可以,但是自學不久以後會出現動作不正確,動作一旦做錯而形成習慣後就需要幾倍的時間才能改過來,而且視頻中的拳師一般不會把太極拳的核心完全錄進去,即使錄進去的核心東西初學者聽不明白有沒有老師及時教就會很容易練錯進入誤途,而且太極拳的核心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我當初就是走過這樣的歷程,最後不得不找個師傅練的,所以你最好找個師傅教,同時看書、看視頻最為合適。
一般學習太極拳需要練10年以上才能出師(主要是入門),因為太極拳開始練時師傅手把手的言傳身教,因為內在核心的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還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悟性高的入門早,反之入門就晚,入門後就可以脫離師傅糾正動作的階段,進入自己可以為自己糾正動作的階段,如遇到重大問題自己解決不了時還是要問師傅的。再加上自己刻苦練習,你可以學成太極拳。
練拳之前的熱身運動(活動);之後練太極拳的基本功;然後練拳(拳架),動作正確、規范,在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指導下去練拳(拳架);保證每天4個小時以上時間,幾十遍的去練拳架。
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⑹ 太極拳怎麼打
第一階段
1. 輕。拳論說:"一舉動,周身都要輕靈。"初學者雖不容易做到輕靈,但逐步從輕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練好輕動作就為以後練功打下基礎。一則可以在動作的輕重上減少注意力;二則在兼練沉著功夫時也不致抖動而事半功倍;三則練松靜功時要靠輕功作基礎才能練好。
2. 慢。太極拳的動作應比一般拳術慢,尤其在初學階段,更須刻意求慢。這樣的練法,一則可避免動作草率而影響姿勢的正確;二則初練時先養成慢練的習慣,自後越練越靈活,仍可在動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
3. 圓。太極拳里,每個動作都是走圓弧線。在路線上,即使是一個很細小的動作,都應保持固有的弧線。練功在動靜轉換、相互循環中,都是以圓弧動作為階梯的。
4. 勻。練拳時,不論速度快慢,都應保持相應恆定的速度去完成整個動作過程。方法是,每次出手,應把動作過程看作是無數個"點"相接,不要只把它看作只有起止兩個點。這樣就能使動作無形中有按"點"運氣的意味。久練之後,動作自然能在任何速度下都不會失去應有的勻速了,也能避免浮滑的毛病。
第二階段
1. 靈活。上階段的要求是端正勻稱,本階段的要求是輕靈圓活。靈活應從動作的形象上去尋求,初學者應注意以下三點:
①如果原來的架子練得夠開展,這時應酌量收小一些,使之與緊湊的要求相配合。
②速度上不必再刻意求慢,應當使手的動作比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一些。
③打拳時,不要只動四肢,不動腰部。須知腰是全身的主宰,只有腰部輕松靈活,才能控制全身各部。
2. 松靜。即全身放鬆毫無牽掛的意思。只要精神不緊張,自然能把肌肉放鬆。練習的方法是:首先情緒上做到"純任自然";其次不但要松肩、松腰,全身處處都應放鬆,使之互相配合。
3. 完整。這就是說,動作形象要完整一體。"有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外形和意識盡可能做到協調,手腳同起同止,互相照應。
4.連貫。即連續不斷的意思。配合圓動作進行,即所謂一環連一環。但速度上要求加以控制,否則就會過於圓活,而流於漂浮。
⑺ 如何才能把太極拳打得舒展漂亮
其實在初學太極拳時期把拳打得舒展漂亮並不難,初學者只需掌握對拉拔長的要領就可以了。
所謂「對拉拔長」。就是個人不論是在太極拳特有的基本功、拳架、或是單式技法練習中都要在「梢節領勁」、「中節(肘膝)定位」、「松胯屈膝」、「重心轉換」及「拳式定型」的基礎上,每招每式都堅持貫穿:「無處不纏絲,每動必纏絲」、「每有轉關,必有開合」、「每逢換式,襠走下弧」、「每動必是,梢節領勁」及「曲膝松胯,身隨手轉」的原則。養成招招式式中都要有「對拉」、「拔長」、「旋轉」的習慣動作和意識。並且,在與人對抗時將這種「對拉+拔長+旋轉」的動作和意識,作用於對方軀乾和肢體上的某一個點上,就會產生「敷蓋開合、收放有致」的效果。
對拉拔長本來就是太極拳學習中的一大特色。對拉拔長手臂有,腿部有,身軀也有。
⑻ 怎麼才能把太極拳打的很漂亮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是有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祖師王宗岳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鄭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為畫圓,走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指為筋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柔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在演練過程中,練至數趟,一經啟動,旁人觀之、見走圓畫圈,卻找不到頭與尾,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趙堡太極,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綳、履、擠、按、之動作,活步推手,以練采、列、肘、靠、之法。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極拳的特點之外,有自己的顯著特點,它的練習要求有不同於其它太極拳的要求。弄清這些特點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趙堡太極拳要領,從而學好趙堡太極拳。
一、趙堡太極拳有適合各種人練習的三種架式
趙堡太極拳經過歷代前輩太極拳家的長時期的傳習,總結創編出符合科學道理的拳架套路,這一架式在當時是從技擊,搏鬥出發創編的。隨著身傳口授,前輩拳家在教學中因人不同,因學拳的階段不同,傳授不同的高低架子。趙堡太極拳現在傳習的架子有三種:
第一種:中架。趙堡太極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學者,中架動作分清,難度適中,初學者易於掌握。
第二種:低架。也叫盤功架,領落架,這適合青、壯年為提高太極功夫而傳授的,低架趙堡太極拳,小腿與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腳、腿、腰、胯等身體各部位運轉幅度較大,以健身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難以做到,故不宜練低架拳。
第三種:高架。也稱代理架,內功架,這是練技擊、技巧、內功功夫的架。它的架子高,各種要求都要在架子上體現出來。由於它架高,在某種程度上說運動量不大,也適應於以健身、養生為目的老年人、病人練習。
練習這三種架子,必須做到外三合,即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立身中正,一舉動手腳齊到,手腳起落的方位必須准確。低架拳要求大開大合,一切動作要走圓,手、腳、肩、肘、胯、腰、膝以及各個關節,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圓,向前後退無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種形狀的圈,不可直來直去。高架即圈由大變小,緊小脫化,在技擊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練習中架熟習的基礎上,可練盤功架,再練高架。也有的青年人一開始就學盤功的低架子。具體學習因人而異。總之,趙堡太極拳三種架式動作基本一樣,功能不一樣,學者可以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和根據老師的要求去選擇。
二、趙堡太極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編排的
趙堡太極拳每一式動作都要求全身的整體配合,全身協調一致,上下相隨。但從架子的順序分析,架子的編排表現出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練習意圖。前面的約二十個式子是偏於練習手、掌、臂及腳的起落,劃圈動作較單向。從第二十式開始有拳、捶的動作,轉身連環的動作。從三十八式開始動作的難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腳,跳換腳,單腿,站立手推蹬腳,單腿支撐翻身的動作,有肘的動作。從七十一式「跌岔」開始有僕步,旋轉,掃腿,金雞獨立震腳等較高難的動作,這種難度較大的動作一直延續到單擺蓮,七星下式,雙擺蓮等式至結束。這種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的編排能讓學者順序前進,同時適當的重復一些動作,難、易相交,使學者比較易於接受。這種符合學拳規律的編排體現了前輩太極拳家的苦詣。
三、趙堡太極拳對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輩太極拳家總結出來最能反映太極拳特點的一個高要求,趙堡太極拳同樣重視用意不用力。趙堡太極拳用意有著特別的內容,一般太極拳要求走架練拳時必須不用拙力,用意識引導動作。趙堡太極拳除了有這樣的內容外,開始練趙堡太極拳的人必須十分注意用心去設想各個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該式的意義,即明白自己在練拳時,對方從哪個方向。甩什麼手法打來,我從哪個方向,用什麼手法去應對方,在這里所謂意即是無論對方從那個角度用什麼手法、腿法、身法來擊,我都能觀測到,並有相應的對付辦法,這個應付過程為意。不單純是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的操作。
趙堡太極拳的用意,是由無到有,由淡到濃,熟練後,特別是到代理架練習時漸漸做到意已完全自然而至,身體隨對方突然擊來。無意識地良然接應。這時候,意與身體的自覺反映融為一體,是一種隨心所欲應物自然的較高境界。隨著習練者功力提高,意不再象開始那樣強烈了。這是一個意由強到淡,有即有,無即無的高級層次。
總之,趙堡太極拳對用意有獨特的要求,初學者按此要求去做,久而久之會登堂入室,不難窺其堂奧。
五、趙堡太極拳的功能
趙堡太極拳在近代和當代有文字記載的出過不少名家,它的效果是客觀的,具體表現在技擊和健身兩方面。
在技擊方面,只要得到正宗傳授,按正規操作練習,認真按要求練習架子,練習者就會自然提高功力,就會逐漸掌握各種技擊本領。歷代趙堡太極拳名家的學拳經歷證明了趙堡流傳的一句話:拳練十萬八千遍,不打自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健身方面,只要按照要求走架練拳,並從自身實際出發練拳,全身各部位都會得到平衡鍛煉,全身氣血運轉自如,周身經絡暢通無阻,就不會生病。有病往往不用打針服葯,病慢慢自然痊癒,練習趙堡太極拳所治癒的各種病例隨處可見。有病可治,無病可防病,趙堡太極拳是人類健康長壽的良方良葯。
六、趙堡太極拳的推手及器械
趙堡太極拳是一個較完備的拳種,除了架子外,還有推手,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亂踩花等。器械有:太極劍、太極刀、太極六合刀、太極十三刀、太極棍、太極十三把棍、太極大槍、春秋大刀、錘、九節鞭等各種兵器的對打趙堡太極推手和器械都是有其獨特的風格的,但由於歷代單傳秘傳,至今社會上知道的不多。
七、學習趙堡太極拳的順序要求
趙堡太極拳是一個優秀拳種,學習練習它有一定規律。過去學架子必須一著一式由老師傳授,三個月學完全部架式。以提高技擊水平為目的要每天練架數十遍。前輩趙堡太極拳名家一天練架百餘遍,每遍拳一般用四分鍾左右,造詣深的三分鍾左右,以二分三十秒鍾打完一趟架子為有高深功夫的人。以健身為目的的人每天早晚練半個小時即可,無論練拳目的如何,一定要連續練,不間斷。學完架子,熟練的練上一年以後,練推手,然後學劍、刀、槍、棍等器械。
無論是以提高技擊水平或以健身為目的,都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貪多圖快,急於求成往往欲速而不達。
練拳的其它注意事項,需各人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體力、時間、老師的水平等多種因素進行安排合乎自己實際的最佳練習方法,要依規矩,又不能教條對待。
⑼ 怎樣打好太極拳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對於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就是必須要有一位明師教授給你太極拳,使你少走很多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學的話且不說能不能學會,至少會在動作上達不到正確、規范,使之誤入歧途;從另一方面講,太極拳的核心是講究意會的,若沒有老師指點,自己永遠是練不會的。
練拳之前的熱身運動(活動);之後練太極拳的基本功;然後練拳(拳架),動作正確、規范,在太極拳的十大要領(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指導下去練拳(拳架);保證每天4個小時以上時間,幾十遍的去練拳架。
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⑽ 太極拳哪一種打起來比較好看
楊式舒展大器、陳式剛柔相濟、吳式文雅、武式儒氣、孫式靈動。
學得拳味,胳膊長打哪種都非常好看。
這個好看是你自己的,所以要先選擇你喜歡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