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相機如何拍出近實遠虛的效果
讓背景更「模糊」,說的正式一點就是讓背景更虛化或讓景深效果更明顯。
對於使用普通小數碼相機的朋友們,實現這個虛化效果可謂是比較有難度的,而且有一大半原因是與攝影者的技術關系不大的。由於感光元件面積以及使用的鏡頭成像面積大小的「天生差異」,普通數碼相機從「出生」就決定了不能和較大感光元件面積的相機(在這里以單反為例)比拼虛化效果。
決定景深效果的有三個因素:
一、光圈大小
光圈數值越小,實際的光圈進光量就越大,景深也就越小,清晰的范圍就越小,主體之外的背景就容易越虛化。通常普通小數碼相機的光圈值可以達到F2.0~F2.8,雖然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使用的時候如果想拍出明顯景深效果還是盡量使用最大光圈。光圈數值越大,實際的光圈進光量就越小,景深也就越大,清晰的范圍就越大。
如果想拍一張大場面的照片,盡量使用F9~F11此類小光圈就可以得到更加細膩銳利的解像效果了。
注意事項,不是非常必要的時候,光圈不宜使用極端數值,有時候最大光圈容易讓物體高光邊緣的成像產生紫邊,成像也會不清晰。太小的光圈同樣也會影響畫質。
二、鏡頭使用的焦距
現在的小數碼相機中的「長焦相機」已經很為普及,在用到光學變焦時,焦距越長,景深效果越明顯。注意「數碼變焦」是對景深效果沒有影響的,只相當於把照片局部單純放大。
在單反使用者中,很多愛好者拍模特的時候,為了達到背景虛化的效果,除了使用大光圈的人像鏡頭還經常使用光圈並不是非常大的長焦距鏡頭,從而不得不和模特站得很遠的原因。
三、距離:被攝體離背景的遠近,攝影者和被攝體的距離
這點在實際拍攝中應該會很容易看出。所以拍照時,盡量讓被攝者或者被攝物體遠離背景,選一個遠一些的背景。注意圖2中被攝者身旁的花木較遠方背景的景物更為清晰。構圖允許的情況下,攝影者與被攝者也可以盡量近一些。 離被攝體遠近不同的背景虛化程度也不同 來源:張彬 [點擊放大] 以上這三點都是動態變數,會相互影響,三者都達到「加」的效果時,景深效果會更明顯,反之只要有一項是「減」的效果,比如光圈用的很小,就算用長焦距,也會因為小光圈而抵消了一部分由長焦距產生的虛化的效果。
❷ 用單反相機怎麼照出近虛遠實的效果!!
相機拍出近虛遠實的畫面效果關繫到景深大小的問題,而單反相機因其鏡頭使用靈活,配套鏡頭光圈相對較大,因此更易實現這種拍攝效果。
景深是指某一焦距的攝影鏡頭因光圈大小變化,在焦平面成像時,在對焦點前後一段距離內,形成焦點的彌散點小於放大後,視覺許可的散焦范圍,從面形成的清晰影像。它與鏡頭的焦距、光圈大小和對焦距離(拍攝距離)的遠近有關系,只要根據想要的某一距離的景物,選用合適焦距的鏡頭,再配以相對應的光圈,就可完成這種效果的拍攝。
通常只要在構圖許可的范圍,盡可能選焦距長一些的鏡頭,有盡可能大一些的光圈,最好F4或以下,與景物的拍攝距離不要太近就可方便地完成某一景深拍攝的要求,。
對特定鏡頭景深的大小可以從鏡頭光圈環或(和)對焦環旁邊的景深標尺中讀出。此外,有的單反相機上有預看景深的按鈕,可以方便地先看到拍攝後的畫片景深,但只限較高級別的單反。不過數碼相機,拍前看還是拍後看也差不多了。
❸ 單反怎麼拍近實遠虛或者遠實近虛的效果
要達到你說的「近實遠虛或者遠實近虛的效果」,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
一、相機鏡頭、近景、遠景三者的距離差。控制好這三者之間的距離就能實現虛實的效果,近景和遠景到相機鏡頭的距離差的倍數足夠大。比如:近景是一個人,遠景是一顆樹,人離相機一米遠,樹離相機十米遠,那麼用單反拍照時把焦點對准人,後面的樹很容易就被虛化掉了。假如拍照時對焦不對人,而對在十米後的樹上,那麼一米前的人也很容易被虛掉。假如人退後九米,靠在這顆樹上,相機不動,這時候要想把人拍實而樹虛掉就很困難了,因為距離差不夠。再比如:用單反拍一張寫滿了字的報紙(假設報紙的標題是近景,結尾一行字為遠景),如果你把報紙放在地上,相機從上而下垂直90度拍,那麼報紙從標題到結尾的字都很清晰;如果你把報紙放在桌子上,拿著相機坐在凳子上以45度角拍,對焦點在標題上,那麼結尾的字可以很虛,因為標題和結尾到鏡頭有了距離差。
二、數碼相機感光元件尺寸的大小。簡單說就是大尺寸感光元件的相機更容易拍出虛實明顯的照片,在單反上就是全幅比半幅的虛實效果更好。這也是為什麼感光元件尺寸小的DC虛化效果比不上單反的原因。
三、相機鏡頭焦距和光圈的大小。很明顯的是焦距越長、光圈越大的鏡頭,越容易拍出虛實明顯的效果。長焦鏡頭的虛化效果好於廣角鏡頭,在同樣焦距情況下,大光圈鏡頭的虛化效果好於小光圈鏡頭。
綜上,要想達到你說的虛實效果的方法,簡單說:第一就是靠近被拍攝主體,控制好前後距離,第二就是盡量用長焦或大光圈鏡頭拍攝。攝影里曾經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有時候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看看那些精彩的微距照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