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五體書法葯仙怎樣寫好看
擴展閱讀
怎樣查詢qq登錄多少軟體 2025-05-15 19:18:36

五體書法葯仙怎樣寫好看

發布時間: 2022-04-28 18:10:42

Ⅰ 怎麼樣才能寫好書法!!!!

書法是門大學問,寫好書法和寫好字天淵之別。以下建議謹供基礎參考。
一、楷書入手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即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書是楷模、典範之意,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規規矩矩,宜初學。「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或草,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
二、唐楷入門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唐楷法度森嚴,最為平正規矩。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等,持之以恆,半年至一年內可入門。
三、執筆
指實:松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松寫出的點畫軟弱無力。
掌虛: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使勁攥。
腕平掌豎: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腕要低於掌,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講究腕力,坐著寫字以肘支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
身正:坐姿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
足安: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四、運腕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寫字。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
五、運筆基礎
1、縱面運筆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2、橫面運筆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叫挫筆。挫筆大多用在筆畫轉折處,如寫口字的橫折時,先提筆,用筆尖寫出稜角,然後頓筆,這時把筆微提,於是出現第二個稜角,再略微轉動筆鋒,使筆尖朝著筆畫的上方――這時叫挫筆,最後繼續行筆,橫折就寫成。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棱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寫「馬」字第二筆,為使轉折處不露稜角,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3、中鋒與側鋒
用筆時強調中鋒行筆: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經常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著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側鋒即偏鋒: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稜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於沒有順著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著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漢字結構包括橫豎、撇捺、繁簡、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態;從用筆上看,提頓、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無所不用,因而使得點畫的方圓、粗細、俯仰、曲直變化多姿;從結構上看,疏密、開合、聚散、穩險,各盡其美;從用墨上看,枯潤、濃淡、干濕交映生輝;從章法上看,大小、虛實、斷連,參差錯落。
只用中鋒或只用側鋒都顯得單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
六、點畫基礎
1、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致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並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
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2、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稜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別要注意落筆不可過於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3、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4、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並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將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於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游魚,用於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5、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將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6、鉤的變化最多,最基礎的為左鉤和右鉤。
左鉤和右鉤都附屬於豎。豎至下部將出鉤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稜角),至鉤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鉤。右鉤與左鉤筆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鉤,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鉤,用於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將要寫鉤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
學會了左鉤、右鉤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七、臨帖
1、讀貼:臨摹前要對帖上的字、筆畫、結體、章法布置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
2、臨摹:堅持不懈。對難寫的字反復比較反復臨摹。
3、背臨:到了一定階段,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形似。
4、核貼: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比對。找差錯找不足,反復攻關,做到神似。
5、轉帖:經過以上階段,開始習練其他字帖。這時,可以試著直接臨帖而不用摹貼。

常學常練常思,堅持不懈,自然習得一手好書。

Ⅱ 毛筆書法該怎麼寫

要學習好書法,選正確毛筆、選正確的紙張、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這三項是很關鍵的。
選正確的毛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
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
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選正確的紙張:
初學書法益用毛邊紙、元書紙,有一定成績後再用宣紙。
毛邊紙是江西出產的竹紙,紙質細膩,薄而松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適於寫字,又可用於印製古籍。四川產的毛邊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工毛邊,質地棉軟,厚實而細膩,顏色為淺黃色,兩面手感一樣,用嫩竹漿手工造制。吸水適中,書寫手感相當好,廣大書法好愛者很是喜愛,為練習實惠品種。
元書紙是竹紙的一種。古稱赤亭紙。採用當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筆書寫用紙。主產於富陽市。有謝公紙或謝公箋之稱。特點是,潔白柔韌,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著墨不滲,久藏不蛀、不變色。在古代用於書畫、寫公文、制簿冊等等;新中國建立後,主要用作學生大楷簿,裱裝畫軸等。此外,還可作上等包裝紙。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流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

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出帖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Ⅲ 形容毛筆字寫得好有哪些句子

1、小紅的毛筆字寫得真好,可見平時經常練習。

2、只有經過苦練,才能寫好毛筆字,讓人能從你的字里看出你這個人的內在。

3、王老先生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4、老校長的毛筆字寫得很有功夫,筆調自然流利。

5、他的毛筆字寫得非常好,力透紙背。

6、好的毛筆字講究蒼穹之力,穿透人心。

7、寫好毛筆字是一種經常性的鍛煉,不是一下子就能寫的好的。

8、一手龍飛鳳舞的毛筆字遒勁有力,力透紙背,讓人過目難忘。

9、毛筆字寫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這個才是精髓。

10、寫毛筆字沒有什麼捷徑可言,只有苦練,熟能生巧,字自然而然就寫得好了。

11、我們班上有一個小書法家,她無論是鋼筆字還是毛筆字,寫的都是一流的好,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12、我爸爸的毛筆字寫的就像一把鋒利的劍,筆鋒所指,劍氣所致。

13、爺爺寫起毛筆字猶如筆走龍蛇一氣呵成。

14、他的毛筆字寫得蒼勁有力。

15、爸爸的毛筆字寫得剛勁有力。

Ⅳ 什麼是書法線條的「五體」

  • 所謂的書法線條「五體」指:

  • 線條的骨、筋、脈、肉、皮,五者缺一不可,分而為五,合則為一。

  • 骨:指線條剛勁有力、氣勢雄強的狀貌。

  • 筋:指線條緊斂、渾勁內含的狀貌。

  • 脈:指線條豐潤活脫的狀貌。

  • 肉:指線條豐滿柔韌之狀貌。

  • 皮:指線條輪廓光滑、清晰、亮麗的狀貌,起著包裹血肉,不使筋骨外露的作用。

  • 書法線條要求五體具備,且還需五體勻稱協調,否則線條就會喪失美的質感、美的享受。另外,線條形體是神採的載體,若線條五體不備,就無法說意態與神韻了。

Ⅳ 書法五體是什麼

書法五體:楷、行、草、隸、篆。

1、楷體

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歐陽詢(歐體)

唐顏真卿(顏體)

唐柳公權(柳體)

元趙孟頫(趙體)

2、行書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3、草書

草書又分:章草、今草。

4、隸書

篆書又分:大篆、小篆

5、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5)五體書法葯仙怎樣寫好看擴展閱讀

歷代名家

李斯

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世稱「書聖」。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著名書法著作有《蘭亭序》等。《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歐陽詢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

Ⅵ 書法怎樣寫

本人認為,練好書法,需要以下的因素:
1、你要有強烈把字寫好的意願,就是極其渴望自己寫的字超漂亮,換句話來說,你要愛好書法,把寫字寫得好當成是一種享受,如果你沒這方面的愛好,而只是功利性的想把字寫好,我想你離一手好字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強迫自己練字許多次,而自己的字卻老是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
2、寫一手好字最好是自己有一定的書法天賦,當然勤能補拙,後天多加努力也會有有很好效果的。
3,選擇自己喜歡而且佩服的(最好是讓自己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名家的字帖,認真讀帖,仔細揣摩其中的筆法、構字和章法的精妙之處,在循序漸進的臨摹和練習。
4、在臨習字帖的過程中,一定要努力忘記自己以前寫字時的一些壞的習慣(自己以為是比較好的習慣是可以保持的),認真按照字帖來臨習,先描紅,再意臨,這樣效果會比較佳。
5、將平常寫字當成是在練字(慢點也不要緊),這點極其重要,否則,你又不知不覺完全回到了以前的套路上而一無所獲。
6、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寫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書法家一練就是一輩子),不是一月兩月就能練好的,切記不要三分鍾熱血,一定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哪怕是一天練字讓你厭倦了),這樣你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Ⅶ 書法五體流變之我見

楷隸行草篆,大篆到小篆是變得更加規范,小篆到隸書是為了書寫的便捷,隸書到章草也是為了書寫的便捷。但是章草符號化太強,多不可識,故一支發展為楷書和行書,這是向實用性的變化;另一支發展為小草乃至狂草,這是藝術化。

Ⅷ 如何才能寫好書法

本人認為,練好書法,需要以下的因素:

1、你要有強烈把字寫好的意願,就是極其渴望自己寫的字超漂亮,換句話來說,你要愛好書法,把寫字寫得好當成是一種享受,如果你沒這方面的愛好,而只是功利性的想把字寫好,我想你離一手好字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強迫自己練字許多次,而自己的字卻老是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

2、寫一手好字最好是自己有一定的書法天賦,當然勤能補拙,後天多加努力也會有有很好效果的。

3,選擇自己喜歡而且佩服的(最好是讓自己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名家的字帖,認真讀帖,仔細揣摩其中的筆法、構字和章法的精妙之處,在循序漸進的臨摹和練習。

4、在臨習字帖的過程中,一定要努力忘記自己以前寫字時的一些壞的習慣(自己以為是比較好的習慣是可以保持的),認真按照字帖來臨習,先描紅,再意臨,這樣效果會比較佳。

5、將平常寫字當成是在練字(慢點也不要緊),這點極其重要,否則,你又不知不覺完全回到了以前的套路上而一無所獲。

6、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寫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書法家一練就是一輩子),不是一月兩月就能練好的,切記不要三分鍾熱血,一定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哪怕是一天練字讓你厭倦了),這樣你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Ⅸ 毛筆字作品一般寫什麼字好

毛筆字作品一般寫什麼字好?首先、歷代書法名人觀點你要先了解!
歷代書法名人在書法藝術上有一定的造詣,他們提供的經典名語為初學書法者提供了入門的捷徑,更有權威性。這些名句言簡意賅,值得細細品位。
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項穆: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
王羲之:
1,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2,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3,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顏真卿: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歐陽詢: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
蔣和:布白有三;字中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分布,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陳繹: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
項穆: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並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
衛夫人: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書法是一門藝術,要練好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學書思想:字無百日功,書法的練習需要的是刻苦勤練的精神,要堅持臨帖,持之以恆。不可中途懈怠,不可盲目自創。
2、選擇適用的書寫工具:文房四寶是練習書法應准備好的工具。要選擇恰當的使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如果選擇不合適,將影響練習的效率和進程。
3、可以從楷書起步,逐步進筆:練習書法,應選擇合適的方法,可以從簡單的大楷、唐楷,或者魏碑練起,逐步進筆,不可好高務遠,欲速則 不達。要大好書法練習的基礎。至於具體選擇什麼字體,不妨先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楷書?
4、碑帖的選擇:碑帖的選擇是練好書法的關鍵,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有一個好的師傅,加上自己的 勤學苦練,才可以逐步練好書法,成為書法大師。

Ⅹ 如何才能寫好字書法太差,誰有建議。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練好毛筆字,選正確毛筆是很關鍵的。
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
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
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