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辨別照片的真假
呀
隨著老照片收藏熱的興起,假冒偽劣老照片也開始在社會上流行。那麼如何判斷老照片的真偽呢?
仝冰雪先生認為,要判斷一張影像是照片還是印刷品或其它畫像等,主要是看有沒有泛銀現象。因為老照片感光劑和印製工藝的特性,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存放,老照片在光線下,側面看,都會有局部泛銀現象,而印刷品不會有此現象。具體有以下五種辨別真偽的方法。
第一、看相紙。1890年之前的照片,除了銀版和鐵版等硬版照片外,基本都是蛋白照片,就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劑塗在很薄的普通紙上印製的,這種紙很薄,但大部分照片都會貼在一個硬紙版上。蛋白照片,經過一百多年的保存,一般看不到有光澤,顏色發清,或發黃。一般來說國外攝影師拍攝的發清,中國攝影師拍攝的發黃,主要是當時中國攝影師定影技術不過關的緣故。
1890年以後的基本為銀鹽照片,但前期的相紙(1910之前)顏色發清,較厚,而1910年之後的相紙紙基才較白。
第二、看清晰度。原版照片是從底版直接印製的,清晰度很高。而翻拍的照片清晰度都會大大下降。一般來說,仔細觀察,這些翻印的照片在照片里都會有一些水印或者劃痕,這是因為翻拍之前的照片在存放過程中引起的。翻印或翻拍的照片收藏價值大大降低。
第三、看尺寸。清代照片最長不會超過30厘米。一般來說,1880年前的蛋白照片都是25X20厘米左右,1880年到1890年的蛋白照片稍大一些,而民國後隨著擴印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大照片。清代的全景照片都是一張一張照完後手工拼接的,直到1910年後才見到轉機的照片。
第四、看劃痕和裂痕。早期的照片,不論是銀版、鐵版還是常見的蛋白照片,是在紙上塗了一層感光劑顯影而成的影像,經過多年的存放,由於外界溫度的不斷變化,以及存放地點的不斷變換,照片感光劑層都會產生細小的劃痕或裂痕,尤其用放大鏡觀察就會更明顯。
後來的銀鹽照片雖然感光劑和紙基是一體的,但存放時間長了,整個紙基也會有裂痕或者劃痕。而那些利用化學方法作偽的老照片用放大鏡或側著逆光看則很光滑,不會有裂痕或劃痕。
第五、看內容。從照片的內容來判斷照片的拍攝年代,拍攝者等。這個鑒別,需要鑒定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需要收藏者積累相關知識才能做到。
㈡ 照片真假怎麼看的出來
第一點!首先自己要有主觀! 一些PS高手能把不可能做成可能! 而一些 真的圖片 往往有些人認為是假的而假的圖片他們認為是真的! 所以最主要的還是看你自己 比如說 別人做個鬼,(網上有很多靈異圖片)難道你認為是真的?即使你做的很完美 那也是不可能的! 現在PS 高手多的是! 一些圖片往往都被以假亂真很難分辨! 我覺得還是評個人主觀吧! 第二點PS 做的怎麼好他有時候還是會有缺陷的 主要你看圖片合成的連接處! 連接處總是回有顏色上的差距 陰影之類的!
㈢ 哪裡可以鑒定照片的真假
您好:您說的是物證鑒定,只要有資格的司法鑒定中心都可以做,不過需要委託,國家有明確的收費 標准,不太貴,您可以看看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司法鑒定問題的決定》有明確說明,提醒您的是看值不值再決定是否鑒定,不知您能明白嗎?祝您生活愉快!
㈣ 什麼樣的照片屬於老照片 怎麼區分
人們常說的老照片,國際上大體是指在1953年之前擴印的照片,因為這之前的照片感光層中含有較多的金屬成分,色調也比較豐富;而1953年之後,大部分相紙中加了熒光增白劑,成本降低了,照片看起來更白了,但也失去了部分層次感。在中國,對老照片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比如著名的《老照片》叢書以20年前的照片為界。當然也可以說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我們今天探討的基本以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這些照片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
1:從攝影術傳入中國開始到民國建立之前的晚清照片。
2從民國建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的作品。
老照片識別四方法
根據古玩市場已見的老照片偽品來分析,目前作偽手段還不算高明。這是因為老照片近年雖說升值較快,但與書畫、陶瓷、玉器等相比,價位還不算很高,作偽者還沒有花費過多的精力去刻意偽造。因此,目前古玩市場上的老照片偽品還不難識別,如常見的《誥命夫人》老照片,就是作偽者從發表於雜志上的精印作品翻拍的,並在翻拍照片上方加了一排「曹宅老夫人百齡留念、光緒××年攝」字款後裝入老式鏡框內蒙人的,另有幾幅清末女子肖像(小腳女人)的老照片更是偽品泛濫。常見的老照片偽品主要有:
印刷品做舊:作偽者將精緻的印刷品做舊,放入鏡框中或裝成冊頁出售。這類偽品多用明信片來加工,比較容易辨別,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就可辯認。
翻拍後再做舊:將原作品和印刷品翻拍後再做舊,冒充老照片出售,有些偽品還特意用舊相紙洗印。照片做舊方法有用茶水浸泡、用化學方法調成棕色以及採用定影不足等手段來模仿舊照片的樣色。但具備攝影暗房工藝知識的人可以從中看出破綻,真品老照片泛黃,是因為年代久遠,日曬光照的結果,其正反面為自然泛黃。而偽品的黃色是採用葯水浸泡和人工塗刷的,有漬斑,不均勻。
用彩色膠片翻拍老照片原作:翻拍後再用彩色紙洗印,得出與原作一樣的色調與形態。一些資深作偽者還要將彩色紙膜揭下,另裱在一張老舊硬卡上冒充原作出售。用這種方法作偽,如不細辨,有時會使人上當,辨別方法可看照片上的舊劃痕。老照片上有微小的劃痕,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的深淺不一、方向不規則的細小劃痕、摺痕或裂紋。偽品盡管做舊發黃,但照片上無痕無紋。
用當年的底片重新印製:印製後再進行做舊處理。此類照片本身技術素質較高,雖是偽品,其實也具有一定收藏價值,只不過不是當年原物,在價值上已大打折扣,且重新印製照片的相紙盡管做舊後,但總留有痕跡。真正的老照片自然用老相紙,如果1900年拍攝照片,使用的卻是1990年出產的相紙,那就屬於偽品。
㈤ 看圖片能看出真假嗎
真的是一輛摩托車
㈥ 如何鑒別老照片
您好
收藏者可以採用直觀的方式來鑒別作品,例如通過照片表面的老化現象,背面的圖章和相紙的背印等。
辨別作品的基本工具
1.放大鏡:要對一幅作品做出正確的判斷,最好能對照片表面進行仔細的檢查。一個30到100倍的放大鏡是進行深入檢查的必要工具,它不僅可以對作品的細節進行仔細地勘察,更可以通過高倍數的放大,判斷照片的製作工藝、簽名方式、創作年代等內容。
2.黑光燈:黑光燈使藏家可以看到在正常日光下看不到的東西。黑光位於人類視覺的可見光譜之外,這就意味著人類肉眼無法看見。黑光燈多用於錢幣的檢驗,它也同樣適於辨別攝影作品的紙張。許多製造商開始在產品中添加熒光增白劑和其他新的化學物質。熒光增白劑是不可見的染料,在紫外光下發出明亮的熒光。如果你收藏的一張老照片會在黑光燈下發出明亮的熒光,那麼它可能是現代製作的。
最直接的辨別方法
當我們收藏一張老照片時,通過一些直觀的觀察便可以進行初步判斷,例如如果一張銀鹽照片如果出現邊緣「泛銀」的現象,那麼它很有可能製作於50年以前。如果一張新聞照片背面有印有圖章(圖章多雜志社、通訊社使用) ,我們可以通過圖章得到很多信息,例如攝影師是誰?照片是由哪家雜志社製作的?雖然圖章或者標簽本身不能完全驗證一張照片(圖章很少偽造)但它有助於收藏家作出第一步判斷。通過不同的相紙品牌,對於我們了解作品的製作年代非常有幫助,一些相紙背後印有製造廠商的名字,雖然多年來有近百種不同的相紙品牌,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見品牌追溯大致或具體的生產年代。
通過製作方式鑒別作品
攝影作品的製作存在多種工藝,而工藝的產生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期攝影作品會製作在玻璃、銀、錫、等媒材上,在此不作過多介紹。雖然攝影工藝和照片有很多種,但歷
史上全部紙質的老照片中超過99%屬於以下三種類型:蛋白照片:19世紀最常見的照片。明膠銀鹽照片,20世紀最流行的黑白照片。C-print或彩色耦合劑工藝照片,20世紀後期至今的真彩色照片。
兩種特殊攝影作品的辨別
立體照片是很多初入攝影收藏人士的不缺選擇,它們容易存放,並且通過特定的眼鏡觀看到三維效果的影像。立體照片由兩張帶裝裱的照片組成,多用於19世紀50年代——20世紀30年代,這是電視和廣播誕生前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一種家庭娛樂形式。名片照通常被專業認識稱之為CDV(Cartes de visite是法語中的「名片」),通常採用蛋白照片,雖然後來也曾使用過其他工藝的照片,包括明膠銀鹽照片。19世紀50-60年代,通常會將蛋白照片粘貼在一張薄紙托上,紙張呈白色、灰白色或淡奶油色。從19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紙托出現圓角,而且有了更多
的顏色。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鍍金、斜邊開始被採用。19世紀80年代,暗色更為常見,而且卡紙邊緣往往帶有圓齒。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㈦ 怎麼分辨照片真假
你好呀
隨著老照片收藏熱的興起,假冒偽劣老照片也開始在社會上流行。那麼如何判斷老照片的真偽呢?
仝冰雪先生認為,要判斷一張影像是照片還是印刷品或其它畫像等,主要是看有沒有泛銀現象。因為老照片感光劑和印製工藝的特性,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存放,老照片在光線下,側面看,都會有局部泛銀現象,而印刷品不會有此現象。具體有以下五種辨別真偽的方法。
第一、看相紙。1890年之前的照片,除了銀版和鐵版等硬版照片外,基本都是蛋白照片,就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劑塗在很薄的普通紙上印製的,這種紙很薄,但大部分照片都會貼在一個硬紙版上。蛋白照片,經過一百多年的保存,一般看不到有光澤,顏色發清,或發黃。一般來說國外攝影師拍攝的發清,中國攝影師拍攝的發黃,主要是當時中國攝影師定影技術不過關的緣故。
1890年以後的基本為銀鹽照片,但前期的相紙(1910之前)顏色發清,較厚,而1910年之後的相紙紙基才較白。
第二、看清晰度。原版照片是從底版直接印製的,清晰度很高。而翻拍的照片清晰度都會大大下降。一般來說,仔細觀察,這些翻印的照片在照片里都會有一些水印或者劃痕,這是因為翻拍之前的照片在存放過程中引起的。翻印或翻拍的照片收藏價值大大降低。
第三、看尺寸。清代照片最長不會超過30厘米。一般來說,1880年前的蛋白照片都是25X20厘米左右,1880年到1890年的蛋白照片稍大一些,而民國後隨著擴印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大照片。清代的全景照片都是一張一張照完後手工拼接的,直到1910年後才見到轉機的照片。
第四、看劃痕和裂痕。早期的照片,不論是銀版、鐵版還是常見的蛋白照片,是在紙上塗了一層感光劑顯影而成的影像,經過多年的存放,由於外界溫度的不斷變化,以及存放地點的不斷變換,照片感光劑層都會產生細小的劃痕或裂痕,尤其用放大鏡觀察就會更明顯。
後來的銀鹽照片雖然感光劑和紙基是一體的,但存放時間長了,整個紙基也會有裂痕或者劃痕。而那些利用化學方法作偽的老照片用放大鏡或側著逆光看則很光滑,不會有裂痕或劃痕。
第五、看內容。從照片的內容來判斷照片的拍攝年代,拍攝者等。這個鑒別,需要鑒定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需要收藏者積累相關知識才能做到。
㈧ 如何分辨靈芝真假圖片
野生靈芝經日曬雨淋,吸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色澤上往往要鮮艷很多,一種自然的光澤!
有一種做法是一些廠商將一些靈芝的靈芝孢子粉經過提取後,再拿來出售,其實這些靈芝的最有效成分之一已經被利用過了,甚至,靈芝銷售商,為使其銷售的靈芝色澤好看,往往將靈芝放入鍋內蒸煮,經蒸煮後的靈芝,表面光亮,色澤鮮明,殊不知,靈芝中的有效成分已流失到水中被倒掉,這樣就造成了靈芝的功效大大減少。
令人惡心的做法是有些人會給靈芝表層加上防腐劑,用來保證靈芝長期不壞,一般超市葯店你看到的你會貌似看上去像真的一樣!不得不感嘆科技的發達!
㈨ 微信圖片怎麼辨別真假
微信上若發的是共享實時位置,則此當前位置一定是真的。
微信上若發送普通的位置,則無法分辨真假,因為部分輔助軟體可以偽裝微信地理位置。
通過設備分辨:使用蘋果設備基本上無法使用輔助軟體,所以發送的位置是真實的;安卓設備可以隨意使用輔助軟體,發送的位置無法辨別真假。
㈩ 如何辨別老照片的真假
曾翻譯多部西方攝影理論著作,評論文章在多家媒體發表。收藏者可以採用直觀的方式來鑒別作品,例如通過照片表面的老化現象,背面的圖章和相紙的背印等。攝影收藏在中國才剛剛起步,隨著收藏隊伍的不斷擴大,攝影作品的真偽甄別問題逐漸得到重視。老照片收藏成為了很多攝影收藏者的入門之選,但對於老照片的鑒別,尚不被大部分收藏展了解。如果照片的真實特徵得到了准確忠實的描述,它就是真實可信的。一張照片是否真實可信,並非一定是罕見的、昂貴的、或原始的、或者由名人製作的。照片必須得到准確的描述。如果描述成廉價復製品,那麼廉價復製品也是真實可信的。辨別作品的基本工具1.放大鏡:要對一幅作品做出正確的判斷,最好能對照片表面進行仔細的檢查。一個30到100倍的放大鏡是進行深入檢查的必要工具,它不僅可以對作品的細節進行仔細地勘察,更可以通過高倍數的放大,判斷照片的製作工藝、簽名方式、創作年代等內容。2.黑光燈:黑光燈使藏家可以看到在正常日光下看不到的東西。黑光位於人類視覺的可見光譜之外,這就意味著人類肉眼無法看見。黑光燈多用於錢幣的檢驗,它也同樣適於辨別攝影作品的紙張。許多製造商開始在產品中添加熒光增白劑和其他新的化學物質。熒光增白劑是不可見的染料,在紫外光下發出明亮的熒光。如果你收藏的一張老照片會在黑光燈下發出明亮的熒光,那麼它可能是現代製作的。最直接的辨別方法當我們收藏一張老照片時,通過一些直觀的觀察便可以進行初步判斷,例如如果一張銀鹽照片如果出現邊緣「泛銀」的現象,那麼它很有可能製作於50年以前。如果一張新聞照片背面有印有圖章(圖章多雜志社、通訊社使用) ,我們可以通過圖章得到很多信息,例如攝影師是誰?照片是由哪家雜志社製作的?雖然圖章或者標簽本身不能完全驗證一張照片(圖章很少偽造)但它有助於收藏家作出第一步判斷。通過不同的相紙品牌,對於我們了解作品的製作年代非常有幫助,一些相紙背後印有製造廠商的名字,雖然多年來有近百種不同的相紙品牌,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見品牌追溯大致或具體的生產年代。通過製作方式鑒別作品攝影作品的製作存在多種工藝,而工藝的產生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期攝影作品會製作在玻璃、銀、錫、等媒材上,在此不作過多介紹。雖然攝影工藝和照片有很多種,但歷
史上全部紙質的老照片中超過99%屬於以下三種類型:蛋白照片:19世紀最常見的照片。明膠銀鹽照片,20世紀最流行的黑白照片。C-print或彩色耦合劑工藝照片,20世紀後期至今的真彩色照片。兩種特殊攝影作品的辨別立體照片是很多初入攝影收藏人士的不缺選擇,它們容易存放,並且通過特定的眼鏡觀看到三維效果的影像。立體照片由兩張帶裝裱的照片組成,多用於19世紀50年代——20世紀30年代,這是電視和廣播誕生前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一種家庭娛樂形式。名片照通常被專業認識稱之為CDV(Cartes de visite是法語中的「名片」),通常採用蛋白照片,雖然後來也曾使用過其他工藝的照片,包括明膠銀鹽照片。19世紀50-60年代,通常會將蛋白照片粘貼在一張薄紙托上,紙張呈白色、灰白色或淡奶油色。從19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紙托出現圓角,而且有了更多
的顏色。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鍍金、斜邊開始被採用。19世紀80年代,暗色更為常見,而且卡紙邊緣往往帶有圓齒。1.一張帶有底托的立體照片2.通過高倍放大鏡放大的藍曬照片表面,可以看到紙張的纖維3.這張約1920年的老照片暗部區域泛銀現象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