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斗爭著,經常在抗病中生活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我國較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講的全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正威則鄧不侵,體壯則疾病不生的道理。太極拳運動便是這些道理的切實體現。
太極拳雖屬於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說成是中國醫孕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健導、養生、延年的目的。
武術分為內家拳及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以練筋、水支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叮三,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於氣功中之行功。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循環,以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人,由於自然規律,由少而壯而中,逐漸衰老,這是客觀規律。在衰老之年通過武術鍛煉,延緩人體生理老化過程,使衰老的各類細胞,逐漸強健起來。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適當、合理地鍛煉,同時還要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心情愉快等各個方面。單純的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容易奏效的。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要做到「放鬆」, 「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以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求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全是這些理論。
有人一練就想成為武術權威,這是不可能的。一般的練功,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意思是說,練武功必須持久,逐步提高,與讀書寫字的道理一樣。
氣功養生的機理
氣功之所以有養生益壽的作用,首先是因為通過練氣功,可以疏通人體經絡,流通氣血,特別是使人體的元氣旺盛,所以無病可以強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為運用氣功各種功法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增強機體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健康長壽。
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在其所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較詳細地闡明了氣功養生的道理,現引用幾點如下:
1. 培補元氣,扶正法邪
在氣功學理論中,貫穿著「以氣為本」的論點,在方法鍛煉上,也強調培補元氣以固本的指導觀點。那麼,氣功是通過何種機理而實現培補元氣這一作用的呢?《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氣功培補元氣機理的精闢闡述與概括。祖國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機能狀態,氣功就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谷之精兩部分,二者通過肺心脾諸臟,敷布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氣功對精有著明顯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練功得法,並持之以恆,對先天精與後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於精的病理范圍,這些病理現象,通過練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因秘,脾陽得腎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於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脈,臨床表現為食慾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等等,這都是氣功對水谷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以上是氣功對後天精的作用表現。氣功對先天之精也同樣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於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先天精依賴於後天精的索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慾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之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 的機轉。練功元氣充益後,即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又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之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素問·移精變氣論》談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是氣功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2. 調節陰陽
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也證實氣功對陰陽平衡的調節性影響是廣泛存在的。祖國醫學認為,形、精可以轉為功能,此乃陽源於陰的正常生理現象,但當機體功能亢進時,則可使形、精耗傷。氣功鍛煉入靜後,則交感神經興奮強度減弱,氣體代謝降低,高反應狀態得以糾正,亢強的功能得以調整,這些都是氣功抑陽扶陰作用的具體表現。氣功的補陽作用也是極其廣泛的根據「腎虛」的理論分型,觀察到腎陽虛者,練功後出現的四肢由厥冷變暖,尿酮類固醇恢復到正常水平,血漿三磷酸腺苷。環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等變化,都是氣功補陽作用的體現。氣功調整陰陽動態平衡的作用,是通過「抑亢扶弱」的雙調制效應而實現的,此作用並在不同層次水平上表現出來,這就是氣功治病、保健的機轉所在。
3. 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氣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過「通經活絡」來實現,臨床上觀察到,經絡不通、氣血不調的患者,其肢體兩側經絡測定值不等或差數懸殊;練功後,凡氣血弱者,通過練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強。練功過程中,還觀察到經絡感測明顯和內氣循環任、督和其他絡脈運行等現象,這都是氣功通經活絡作用的具體表現。
以上是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對於氣功益壽保健機理的詳細闡述。說明了氣功是一種極好的強身健體方法,每一個欲想身體健康、「盡終其天年」的人都應該努力學習,刻苦練功,真正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葯學的這一寶貴遺產。
❷ 太極拳有哪些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比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❸ 太極拳是如何達到養生效果的。
太極拳與養生保健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內外迴圈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 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 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 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的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招式,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 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巧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 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 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的越發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 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的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❹ 練太極的方法和注意要點有哪些
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傳統運動太極拳有助於緩解膝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幫助患者康復。因為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
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三、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練習。
❺ 在養生時,太極拳怎麼練
讓我們看看有多少太極拳高手過著不規律的生活,喝酒抽煙,奮力拚搏,高歌猛進,爭名奪利,兩只耳朵聽不到最起碼的聲音,不是嗎,窄腦袋像三寸蓮花,這樣的「太極拳」高手離「太極拳」還很遠。你的事業也是條件之一。筋疲力盡又沒有足夠的時間練習,怎麼能成功呢?因此,太極拳不能強求,條件沒有困難,反而適得其反。
沒有一個好的老師來教,對絕大多數太極拳練習者來說,練太極拳幾乎是不可能的。鍛煉身體,不要奢望,這是一種合適的心態,大多數人學太極拳主要是為了養生,很難掌握格鬥技巧。另外,如果他們練的是不打的,他們就會在戰斗中被打敗。練正宗的太極拳可以參加,但不是必須的。如果你不具備條件,就不要想太多。靜下心來,持之以恆地練太極對你的健康有好處。
一個練習者應該有一個師傅來教和講解,然而,即使你把太極拳練得很好,也只是形式上的相似而已。這只是表面現象,很難理解其中的奧秘,人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健康長壽!健康是一個人生活質量的主要保證,這與財富不一定有關;長壽是生命的延伸,是享受幸福生活軸心的延伸。
❻ 練習太極拳講究什什相結合。才能達到健身養生
其一,許多太極拳習練者從事太極拳運動的目的不明確。
雖然大多數習練者認為自己是以健身為目的參加太極拳運動,但有不少身體條件不太好的人熱衷於參加各種各樣的太極拳競賽。比賽很容易讓人心氣不平,消耗精力體力,甚至傷筋動骨,尤其年長者。體育分為:競技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三大類。競技體育是以更高、更快、更強為宗旨,要挑戰身體的極限。健身體育以有益於身心健康為目的,奉行合理適量的運動原則。
還有一些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口頭上總是掛著年紀大了當以健身為目的,可心中卻立志修練太極技擊上層功夫,只要告訴他能出功夫的辦法,吃什麼苦都不怕。他們的勇氣讓人敬佩。但要知道,老不學藝,出功夫要乘年少。人的生命規律,五、六十歲已經進入生命衰退期,如何長功夫?不適量的運動只會加速生命的衰老進程。
其二,不正確的練拳方法導致健身效果不佳,甚至負作用大,壞太極拳的好名聲。
因為目的不明確而採取不正確的練拳方法。參加比賽,選擇競賽套路,注重外型拳架的規范和一些拿分的高難動作,重太極之形骸,不重太極之神氣。因此,易橫氣填胸,不能斂氣入骨,氣沉丹田。年長而又想出功夫的人往往比年青人還要刻苦,有時間,什麼事都不做了,一心練拳。遵照古訓,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每天練拳數小時,打拳十餘遍,甚至更多,這樣下去不利健康。
有的人確實想健身而學習太極拳,不知從那裡下手。有自己買書買碟自學的;有到公園晨練跟著比劃的;有尋師不明誤入門經的。這樣無明師指點自然離太極拳遠了,想健身而無收獲,勞而無功。往往錯誤的練法還會傷害身體,得不償失。
那麼,如何習練太極拳才能更好的健身呢?
一、找准路子,認識太極拳,走進太極之門
常言道:入門指引須口授。要走進太極拳之門必須找對引路人。如果說明師指點,益友切磋,勤學苦練是學好太極拳的三大關鍵。那麼,找明師就是學習太極拳的起點。找老師千萬不可馬虎,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些太極拳的基本常識及老一輩太極拳家的故事、圖片、影碟資料,然後多聽、多看、多比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尋找最好的老師。
好老師必須具備較好的武德修養,為人和氣、心胸開闊;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太極拳理論水平,說理明白透徹,有較強的演示和動手能力。當然條件允許最好到太極拳發展水平高的地方尋找名師指導。
有了好的開端,就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堅持習練下去。身體向良性方向變化,最終由弱變強,是長期合理運動的結果。堅持習練太極拳除了自我的毅力外,要注意給自己營造好的外部環境,其中益友尤為重要。三、五個志同道合者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共同前進。
二、選擇適合自己的有益於健身的太極拳門類作為學習內容
不是所有的太極拳都適合健身運動。比如有些傳統太極拳,從技擊角度出發練法極其嚴格和講究,低勢盤架、縱跳發力、跌撲翻轉等。這些太極拳架及練法就不適合選為健身鍛煉而用。還有競賽套路,以競賽為目的,也不適合健身鍛煉。
我們可以選擇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楊式、吳式、孫式、武式太極拳等相對柔化的傳統太極拳式作為健身為目的的太極拳習練內容。在選擇太極拳時,還要注意根據自己的基礎、年齡條件和興趣愛好來選擇。盡量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流派學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掌握得快、記得牢、堅持得好、研究得深。
三、打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
太極拳典籍甚多、拳理精深。每位習練者不可能也不需要都十分精通,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太極拳的基礎理論、健身養身的基本原理、習練的基本原則和正確方法。
(一)無極生太極,練拳須從無極始。著名太極拳家馮志強老先生指出:先練無極後成太極、不入無極圈難成太極圖;求無極的方法就是靜站、久站無極樁。我們大部分太極拳愛好者,只練習拳架,不練習功法,可能永遠是太極拳門外漢,健身效果有限。古語說得好,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二)太極拳的理論、拳法及系統的訓練方法是一個十分完整的體系。拳理論述繁多,但理唯一貫,拳法及訓練方法各流派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包括入門樁功、基礎功法、拳架、推手、散手等幾大部分。要想掌握太極拳的健身方法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僅僅走走拳架是遠遠夠的,除了散手無需考慮,前面的步驟是不能少的。樁功、基礎功法是拳架的基礎,拳架是樁功和基礎功法的升華,是活樁。推手是檢驗拳架拳理正確與否的標准。
(三)太極拳是「性命雙修」之學,乾坤大道。太極拳的功法、拳法、技擊法都屬「命功」范疇,太極拳另一重要部分是修煉德性。沒有高尚的情操、平和的心態,就不能達到太極太和的高級境界。對以健身為目的的習練者,如果不能調整心理平衡,心胸狹隘、性情孤僻、易燥易恕,即使練拳十分刻苦,終將徒勞無功。
❼ 太極拳怎樣練才對身體有益
太極拳運動,要求心靜用意,肢體內外充分放鬆。就是說,不但肌肉、皮膚、骨節要放鬆,同時要求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全身處處都放鬆。
練太極拳為什麼要松?因為太極拳是一項技擊性很強的運動項目。它的技擊要求是後發先至。也就是說在對方出擊後,借對方來力作出應敵反應。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不同的要求。正如拳論中所說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平時練拳看起來很慢,慢練的目的是要把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要練得合乎拳法拳理。要在意念引導下神經中樞高度集中,骨骼肌肉充分放鬆,以達到神經、肌肉的高度敏感性,在與對方交手時能感覺到對方哪怕很小的勁路變化,並借力發力,這就是太極推手中所說的聽勁,是拳論中說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高級功夫。
要想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功夫,練拳時放鬆入靜是非常重要的,不放鬆肌肉就不能快速發放;不入靜,中樞神經就達不到高度的敏感性。所以說放鬆入靜是練習太極拳的基礎,是太極拳的基本功。
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先求松靜,由松入柔,逐步積柔成剛。所謂全身放鬆,就是自頭至腳,由內及外,完全放鬆,沒有一點僵力。感覺神經中樞(大腦)松靜,思想集中,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才可以開始動作。因為太極拳是一種順應人體的自然狀態,順其自然規律而引發其自然之力的一項運動。通過特殊的整體修煉過程,調整強化人體本能和開拓人體潛能,使練拳者的身心達到平衡和自由狀態,同時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臟器,都能順從意念的需要,以達到既協調有序,又迅速靈活,乃至「屈伸開合任自由」的一種理想境界。太極拳放鬆鍛煉的目的,是要使整個人體在意念導引下,做到隨心所欲地發放人體能量,也就是要使大腦信號與肌體動作同步化。
從技擊上講,在應敵時調動人體內力,順從意念的需要,把人體能量集中到一個施力點上,必須全身處於處處松開、節節松開的人體自然狀態,才能便於周身力量的迅速集中和快速發放。不發則已,一發則迅雷不及掩耳。所以放鬆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條件。
太極拳的放鬆是用意的,積極振作的。所謂放鬆,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勁。要按照規矩用勁,以意貫注於動作過程之中。只要按照動作的虛實變化去完成動作過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則練太極拳,就會逐漸產生一種輕靈而又沉重的,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這種鍛煉方法能夠引人入勝,在練拳過程中會越來越感到趣味無窮。在生理上,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陳鑫的拳論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就是說,練拳時要心靜不亂,動作要輕靈細膩。肌肉骨節沒有一處不放鬆的地方。動作輕緩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的不放鬆之處。因此練太極拳是從動作的輕緩中求得內外放鬆的。太極拳這種放鬆用意,內外合一的鍛煉方法好處很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可以使精神上放鬆。緩解緊張情緒對身體的危害。
2.可以使腹式呼吸和橫膈運動不受牽制,在療病保健和技擊上,都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3.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以後,氣血周流無滯,氣行於骨節隙縫之中,能加強節節貫串的作用。
4.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性,動作上的順遂和圓活性都能獲得高度的發展。
5.全身骨節由於放鬆而自然下沉,發展了下肢的支撐力,胸背、肋骨節節松下,外向前合,有助於沉氣,穩定重心。
6.能夠發展力量和速度。因為全身處處放鬆了力量,才能毫無阻礙地、圓活地加快速度。
7.穩定的重心有利於動作的靈敏和技擊運用時的發力。
8.放鬆用意的練習,有助於提高技術,提高人的情緒,增強人的自信心和力量。
全身放鬆的太極拳練習,由於意識的引導和貫注,動作會逐漸和順協調,屈伸旋轉自如,久而久之,手臂極為綿軟而又極為堅硬,全身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這就是積柔成剛。使動作出現似松非松、剛柔相濟,也就是肌肉放鬆和收縮更多交叉進行。太極拳在螺旋式、抽絲式的身手腿旋轉運動時,全身各部分肌肉總是交叉著一松一緊的,由於放鬆的意識在支配著肢體,因此,即使是絞緊的肌肉也不是僵硬的,而是富於彈性與韌性的。
由於太極拳的特點是「柔中寓剛」,在實際運動過程中,放鬆的時間多於收縮的時間。就是說,每式的運轉過程是輕松的,到定式時是沉著的、貫勁的。太極拳的動作始終是螺旋式、抽絲式的內外協調運動,使全身各部位圓活無滯、富於彈性和韌性,所以能隨時靈活地集中於某一點,從而能發展力量和速度,如拳論中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靈活變化,周身一家,發力完整一氣。
許多不真正了解太極拳運動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極拳放鬆的意義,把太極拳的慢練、舉動輕緩誤以為是老年人的運動。其實,體育運動中,每一個發力前的動作,都首先是放鬆。只有先放鬆,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快速力量。太極拳放鬆之理不但適用於太極理論,而且適用於一切體育運動之中。在學習太極拳放鬆用意的理論指導下,可以明白更多運動之理,太極拳放鬆入靜是每一個太極拳練習者的修煉之道,必須認真體悟。
練太極拳舉動輕緩,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至。開頭就用快速的練法,必然使有些動作過程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倒好處。只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復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功夫後,就可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
松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必要條件,陰陽虛實是練習太極拳的靈魂,傳統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純以神行,僅看到神的忽隱忽現,剛柔的痕跡看不出來。從太極拳的最高步驟和最高要求看,放鬆不是太極拳的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必要手段。要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刻地理解放鬆用意的重要性。不懂放鬆用意就是不懂太極拳,沒有充分放鬆練拳就練不成真正的太極拳。
❽ 太極拳養生的方式,對健康有哪些幫助
太極拳是一項將意識、呼吸和運動緊密結合的運動。是一種「內外合一」的內功拳,用意念指導身體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集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注意心意,這樣空氣才剋制。練習太極拳時,要集中精神,排除雜念,保持體內的空氣,不要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神的內向,是指「內無思想」,但精神復活,身心愉悅;精神平靜樂觀,脈搏順暢,身體自然旺盛。調氣滋養全身。太極拳配合丹田呼吸,刺激體內的內氣運轉。肺主氣,呼吸;腎主氣,氣是元氣之根。肺腎配合,呼吸就好了,甚至,又長又慢。
總之,學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培養人格的過程。學拳擊做人就是塑造完美人格,凈化人的心靈,太極拳必須道技並進,術德兼修。修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謙和寬厚的胸懷,清靜淡泊的心態是學好練好太極拳,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備條件。凈化人的心靈,涵養人的修為,塑造人的形象,提高人的品位,是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太極拳重在內修,就是自己修煉自己的本性。看了上文的介紹,相信您已經了解了太極拳的養生功能,及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數不勝數,隨著科研的進步,將會把太極拳帶到另一個高度。堅持練習太極拳能預防疾病,還能陶冶情操。
❾ 太極拳的養生機理和練功要領是什麼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由於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精氣相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臟腑,故不但用於技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於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因而太極圖呈渾為一體、陰陽合抱之象。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常;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這樣看來,以「太極」哲學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1)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但正在於此。
(2)練功要領
l)神靜、意導
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使頭腦靜下來,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
2)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內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則自能拔背,使氣沉於丹田。
3)沉肩墜肘、體松
身體宜放鬆,不得緊張,故上要沉肩墜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墜即是階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滯。體松則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4)全身協調、渾然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只有手、足、腰協調一致,渾然一體方可上下相隨,流暢自然。外動於形,內動於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則能達到意到、形到、氣到的效果。
5)以腰為軸」
太極拳中,腰是各種動作的中軸,宜始終保持中正直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則兩腿有力,正直則重心穩固。
6)連綿自如
太極拳動作要輕柔自然、連綿不斷,不得用僵硬之拙勁,宜用意不用力。動作連綿,則氣流通暢:輕柔自然,則意氣相合,百脈周流。
7)呼吸均勻。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統一和諧調,呼吸深長均勻十分重要,呼吸深長則動作輕柔。一般說來,吸氣時,動作為合;呼氣時,動作為開。呼吸均勻,氣沉丹田,則必無血脈僨脹之弊。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點,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較簡便易學的,就是「簡化太極拳」,俗稱「太極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稱為:(1)起勢;(2)左右野馬分鬃;(3)白鶴亮翅;(4)左右摟膝拗步:(5)手揮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攬雀尾;(9)單鞭;(10)雲手;(11)單鞭;(12)高探馬;(13)右蹬腳;(14)雙峰貫耳;(15)轉身左蹬腳;(16)左下勢獨立;(17)右下勢獨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針;(20)閃通臂;(21)轉身搬攔;(22)如封似閉;(23)十字手;(24)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