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
擴展閱讀
嘴巴長瘡是什麼原因 2025-05-15 22:14:05
手動擋汽車怎樣駕駛 2025-05-15 21:33:12

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

發布時間: 2022-02-23 03:32:16

① 不惑之年,古稀之年都是指多少歲

古稀之年,讀音gǔ xī zhī nián,漢語成語,指人到70歲的時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② 古稀之年,及笄之年,弱冠之年,期頤之年,不惑之年,分別代表多少歲

古稀之年是70歲
及笄指女子15歲
弱冠之年指男子20歲
期頤之年指100歲
不惑之年指30歲

③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歲

70歲。。。

④ 「古稀之年」是指人幾歲

七十歲,七十古來稀,有這種說法,聽過嗎?

⑤ 「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歲

古稀:七十歲。

拓展資料

一、簡介

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於唐代大詩人 杜甫 《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嘆人生苦短,能活到 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後來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時,著名書畫家唐寅(唐伯虎)讀了杜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二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寅雖活過古稀,仍感嘆唏噓人生幾何。

80歲稱杖朝之年,90歲稱鮐背之年,80、90歲也合稱耄耋之年 ,100歲稱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二、造句

1.與日月同輝的詩人王之渙來到了景色秀美的黃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發蒼蒼,但依舊精神矍鑠,他徒步登頂黃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一個與她同年的密友漫遊歐洲。

3.作為演員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著耳環,成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遠。

4.2年前,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徹底不造船了,但還是放不下相伴半個多世紀的手藝。

⑥ 幼年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別指多少歲

幼學之年10歲。而立之年30歲。不惑之年40歲。花甲之年60歲。花甲代表六十歲。古稀之年70歲。古稀是七十歲。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1、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2、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4、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5、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翻譯過來是因賒飲所負的債到處都有,但是能活到70歲的人就很少了。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6)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擴展閱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⑦ 古稀之年是多少歲

古稀之年是70歲;

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通常用年歲來表示。年齡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標志,一個人出生以後,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人在進行自身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年齡的再生產,它總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個人所組成。此外,各種人口現象,如結婚、生育、求學、就業、遷移、死亡等,都與每個人的年齡密切相關。所以,正確計算年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法年齡

即年代年齡或者說時序年齡——為出生後按日歷計算的年齡,也叫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記載。

生物年齡

(壽命)即生理學年齡:這是根據正常人體生理學上和解剖學上發育狀態所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個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可用來預計某一個體未來的健康狀況,估計其壽命。如一位實際年齡60歲的人,生物年齡可能是60歲,也可能是50歲,也可能是70歲。

⑧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別指的是多少歲

不惑是40歲;花甲,指60歲;古稀,指70歲。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指40歲(男)。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指60歲。 花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8)古稀之年是指多少歲擴展閱讀

古人提倡十歲入學,今天我們規定七歲入學,盡管相差三年,但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應該是符合現實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這和今天 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結婚,晚婚晚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壽命延至七、八十歲以上。

民間流傳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當年 (即壯年),六十七十滿街轉,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謠,這和「四十稱強、五十稱艾、六十稱耆、七十稱老」的提法,如出一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祖先, 對人生年齡的分段,分明是極為科學和合理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