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錢單位貫是多少
過去的貫,理論上是一千文一足貫!
但是在實際上往往不足,有時以七百文算一貫!
方孔錢中間有方孔的圓形錢幣,由環形錢演變而來,成為我國古代銅錢的固定形式。方孔錢以秦的半兩錢為最早,民國的「民國通寶」銅幣最晚。這種錢在我國沿用了2000多年。
方孔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圓形硬幣,一般是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貫錢。方孔錢是我國古代銅錢的固定形式。
❷ 古代一貫錢是多少
1貫=1000文。
一貫,只是宋朝的叫法。漢朝叫「緡」,清朝叫「一弔」。
一致的貨幣是一致的銅幣,1000枚。值一兩個銀幣。這是個很大的數字。
用麻繩套上1000枚銅錢,也很重,約4.5公斤。
到清末民國初,一片海洋相當於個銅片或1、2個銀片。
(2)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擴展閱讀:
明朝萬曆年間,一枚銀幣可買二斤普通品質的米。如果一塊石頭重約94.4公斤,一枚銀幣可以買到188.8公斤大米,即377.6斤。
現在我國普通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到2元之間,以中央價格計算1.75元,可以計算明代一銀元等於人民幣660.8元。
例如,在唐太宗統治時期,一桶米只能賣5個錢。通常,一枚或兩枚銀幣可以兌換成1000枚銅錢(又稱一枚硬幣),可以買到200米。10塊銀是一塊石頭,也就是20塊石頭。
❸ 古代的一貫是多少錢多少貫是一兩銀子
一貫錢等於一兩銀子,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
古代貨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是常常變動的,大約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吊)銅錢=10000文銅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但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據描述:「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3)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❹ 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枚銅錢
各朝、各地不一致。如宋代,一貫或一弔是1000文方孔的標准銅錢;明朝洪武年間開始是相當於一千文。後來由於貶值,最低降到價值一文左右。
❺ 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
一貫錢是指一千錢,又叫一弔錢。
方孔錢是我國古代錢幣的俗稱。方孔錢中間有方孔的圓形錢幣,由環形錢演變而來,成為我國古代銅錢的固定形式。方孔錢以秦的半兩錢為最早,民國的「民國通寶」銅幣最晚。這種錢在我國沿用了2000多年。
方孔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圓形硬幣,一般是用繩索將一千個錢幣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貫錢。方孔錢是我國古代銅錢的固定形式。
(5)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擴展閱讀:
古代錢幣的起源: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貨貝就是古代錢幣的起源。
❻ 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
1貫==1兩銀子 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一枚銅制鑄幣(方孔錢)為一文,一千文用繩子從中間的孔里穿起來,稱為為一貫或一弔。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發行的紙幣大明寶鈔,其面值之一也叫「一貫」。開始是相當於一千文。不過後來由於貶值,最低降到價值一文左右。 所以,一文兩貫,其實也就是2001文錢,也就當成2貫了。家財萬貫,則1000萬文,在有些時期,能兌換500兩黃金,古時1兩大概為37克黃金,也就是說, 家財萬貫的大概有37斤的黃金,呵呵。幾十斤黃金,在以前是很厲害了吶,不過在今天看來那些黃金也就100多200萬的,不能算是富翁了。 歷史上,銅錢的購買力由其和金銀的兌換價決定,例如: 據《三朝北盟會編》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兩金兌20貫,1兩銀兌1.5貫。岳珂的《金陀續編》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1兩金兌30貫,1兩銀兌2.3貫。 清朝從順治到康熙時候都試圖將兌換價穩定在1兩銀=1貫。道光年間,由於進口鴉片和後來的鴉片戰爭,漲到1兩銀兌2貫左右!
❼ 古代錢的單位「貫」指多少銅錢
貫是指一千個銅錢。貫的原意是繩子,後來因為古人把銅錢穿在繩子上,所以成了錢的單位,一般是一千個銅錢稱為一貫。
❽ 古代錢的單位是貫是多少呢
一直在變化,正常來說,一貫錢是指一千個銅錢,但問題宋時流行省陌,「以七十七錢為百」,。即一貫錢為七百七十錢。 至於銅錢與銀兩的換算,則隨著朝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北宋宋初銀錢兌換比為一兩銀兌一貫錢 到徽宗時,一兩銀兌兩貫錢。 至於南宋中期,則是一兩銀兌換三貫錢。 但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平時市面流通的,一般是銅錢,而不是銀兩。所以銀兩和銅錢的換算,並不影響我們對物價的計算。 就當時而言,紹興十三年後,「統制、副統制一百五十貫」,高宗在位末期,「武勇效用每月食錢九貫,米九斗」「可謂優而且厚矣。」(相山集卷20)考慮當時一人一日食米兩升,則一個月下來,食米為六十升,此外還要養活家人,則米九斗並不算多。這里提到的「優而且厚」,應該是指錢九貫。
不要為古人分憂了,哈哈
❾ 古代錢的單位貫是多少
清朝1貫==1兩銀子
耐心點看完下面這一段吧。清朝兌換比率維持在1兩銀=1貫,萬貫家財是很多的概念了。銀兩在古代是很大的單位,在近代惡心電視劇中才變得一文不值,一揮手就幾十幾百兩開銷。
————————————
貫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一枚銅制鑄幣(方孔錢)為一文,一千文用繩子從中間的孔里穿起來,稱為為一貫或一弔。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發行的紙幣大明寶鈔,其面值之一也叫「一貫」。開始是相當於一千文。不過後來由於貶值,最低降到價值一文左右。
所以,一文兩貫,其實也就是2001文錢,也就當成2貫了。家財萬貫,則1000萬文,在有些時期,能兌換500兩黃金,古時1兩大概為37克黃金,也就是說,
家財萬貫的大概有37斤的黃金,呵呵。幾十斤黃金,在以前是很厲害了吶,不過在今天看來那些黃金也就100多200萬的,不能算是富翁了。
歷史上,銅錢的購買力由其和金銀的兌換價決定,例如:
據《三朝北盟會編》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兩金兌20貫,1兩銀兌1.5貫。岳珂的《金陀續編》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1兩金兌30貫,1兩銀兌2.3貫。
清朝從順治到康熙時候都試圖將兌換價穩定在1兩銀=1貫。道光年間,由於進口鴉片和後來的鴉片戰爭,漲到1兩銀兌2貫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