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麻竹12月份怎樣管理
擴展閱讀
怎樣給嬰兒洗屁屁視頻 2025-05-10 10:31:13
win7怎樣讓電腦不待機 2025-05-10 10:17:39

麻竹12月份怎樣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4-24 15:42:26

⑴ 竹子是怎麼種植的

竹子的種植方法

多採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種法繁殖。竹鞭萌芽力與叢生性都很強,早春發芽前剪斷竹鞭,連同竹竿分別栽種,當年夏季就可長出新竹。竹子開花後的種子也可以播種。

1、埋鞭育苗
適用於散生竹種和混生竹種。方法是:挖取壯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將竹鞭截成50-60厘米的鞭段,平理於苗床上,覆土厚5-8厘米,保持苗床濕潤。

埋鞭時間宜選擇在早春竹筍出土前一個月。埋鞭後注意旱天淋水,多雨排水。出苗後適時施氮肥,如尿素、硫酸銨和腐熟人糞尿等,還要及時除草。只要管理得當,一年後每條鞭可長出2-3條竹苗,供翌春造林用。

2、埋竿育苗

適用於叢生竹種。方法是:選2年生健壯竹竿,連蔸挖起或不帶蔸砍斷,竹竿每一節上的枝條保留一個枝節,剪斷並去掉竹竿梢頭,每隔1~2節,在節中間砍或鋸一缺口,將竹竿浸入凈水中,竹腔內浸滿水後用粘土封住切口。

苗床開水平溝,將竹竿平放(切口向上),然後覆土5~10厘米,保持苗床濕潤。約1個月左右,竹竿節的芽陸續萌發出苗。經半年至一年,即可挖竹竿截成單株竹苗,用於造林。埋竿育苗最佳時期是竹子發芽前1個月左右。

3、埋節育苗

此法亦適用於叢生竹種,尤其是側枝基部具有潛伏芽的叢生竹,如撐篙竹、青皮竹、大頭典竹、吊絲竹等。方法是:將竹竿逐節或每兩節鋸成一段,再將其移埋於苗床中並覆土、保濕, 其管理要求與埋竿育苗相同。

4、側枝育苗

此法亦應用於叢生竹種。方法是:從2年生以上的竹竿節上取下側枝(次生枝),剪掉過多的枝梢與竹葉,保留5~8個節,保護好基部的芽。將側枝插入苗床中並露出上半部枝葉,苗床架設蔭棚,並經常噴水保濕。1~2周後次生枝基部長根,枝節上長新芽,逐漸發育成獨立竹株。一般在竹子生長最旺盛時期進行側枝扦插效果最佳。側枝苗經一年培育,分櫱成竹叢,即可進行造林。

(1)麻竹12月份怎樣管理擴展閱讀:

生長環境要求

水分

竹子對水分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

土壤

竹子對土壤的要求,土質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和礦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由於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氣候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盛產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竹子是森林資源之一。全世界竹類植物約有70多屬1,2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少數竹類分布在溫帶和寒帶。竹子是常綠(少數竹種在旱季落葉)淺根性植物,對水熱條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熱分布支配著竹子的地理分布。

東南亞位於熱帶和南亞熱帶,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風匯集的影晌,雨量充沛,熱量穩定,是竹子生長理想的生態環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目前全世界竹林面權約2,200萬hm2。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為3大竹區,即亞太竹區、美洲竹區和非洲竹區,有些學者還單列,歐洲、北美引種區」。竹子在下雨後生長的很快。

類別區分

識別竹子的種類,是根據它的生長特點來鑒別的。主要是從它繁殖類型、竹稈外形和竹籜的形狀特徵來識別。按繁殖類型,竹分為三大類:叢生型、散生型和混生型。

叢生型:就是母竹基部的芽繁殖新竹。民間稱「竹兜生筍子」。如慈竹、硬頭簧、麻竹、單竹等等。

散生型:就是由鞭根(俗稱馬鞭子)上的芽繁殖新竹。如毛竹、斑竹、水竹、紫竹等等。

混生型:就是既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又能以竹鞭根上的芽繁殖。如箭竹(英文:Arrow Bamboo)、苦竹、棕竹、方竹等等。

散生型竹類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叢生型的有佛肚竹、鳳凰竹、青皮竹等,而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

⑵ 什麼季節種竹子比較好呢

在讀過的詩或著作中,竹子是經常被用來象徵正直清高和氣節高尚的君子,或者象徵剛直、高潔、堅貞、秉直等品質。這樣說來,其實借用植物來表現自己的品質的詩句有很多,讀起來讓人彷彿就在眼前看見這種高潔品質的人。

先說散生竹,人們將散生竹栽種的時間:10月至來年的2月份;人們栽種叢生竹的時間是2月份。而人們栽種混生竹,可以選擇在10到12月份進行種植,當然也可以選擇在2到3月份進行種植。

竹子喜愛的氣候

那竹子會喜歡什麼氣候能?寒冷乾燥?高溫多雨?還是溫暖濕潤?它們是喜愛溫暖濕潤的氣候,這樣竹子種植的季節也要貼近它們喜愛的氣候。

別看它們高高大大的,感覺什麼也不在意的樣子,其實它們是非常敏感的,並且對著水熱條件要求高。要一個種植環境的雨量充沛和熱量穩定,這就是竹子理想的生長環境。

⑶ 有人知道園林綠化中竹子的分類和如何養護種植的流程嗎。謝謝

竹子的分類:

竹分為三大類:叢生型、散生型和混生型。
叢生型:就是母竹基部的芽繁殖新竹。民間稱「竹兜生筍子」。如慈竹、硬頭簧、麻竹、單竹等等。
散生型:就是由鞭根(俗稱馬鞭子)上的芽繁殖新竹。如毛竹、斑竹、水竹、紫竹等等。
混生型:就是既由母竹基部的芽繁殖,又能以竹鞭根上的芽繁殖。如箭竹、苦竹、棕竹、方竹等等。
散生型竹類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叢生型的有佛肚竹、鳳凰竹、青皮竹等,而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

⑷ 麻竹栽培技術的竹林病蟲害防治

麻竹從出筍期到竹材砍伐利用期,一直都有可能受到各種ā病蟲害的危害。因此,病蟲害防治是竹林生產的一項重要的工作。現將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 竹象鼻蟲:竹象鼻蟲的幼蟲蛀食竹筍,使竹筍內部霉爛,繼而死亡。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於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開始出土活動,6~7月活動盛期。成蟲有假死現象,不善於飛翔,在筍體上啃咬筍籜纖維堵塞槽口。卵約經1周孵化為幼蟲並蛀入筍體取食,被害幼筍則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①冬季結合林地墾復翻土,適當深挖,破壞竹象鼻蟲的土室。②在清晨或黃昏人工捕捉該蟲的成蟲,立即殺死。③捕殺幼蟲。當發現筍尖枯萎發黃,筍體變軟,則被蟲害的可能性極大,可用利刀切開捕殺。
2. 竹螟:竹螟又稱竹苞蟲、竹卷葉蟲。幼蟲吐絲卷葉取食,大模發生時竹葉可被吃光,影響光合作用,使來年出筍很少。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有趨光性,在交尾產卵前需吸食花蜜補充營養,6月中下旬取食竹葉,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鬆土中做繭越冬
防治方法:①冬季結合墾復鬆土,消滅越冬幼蟲。②在6月下旬發現幼蟲卷葉時,可噴90%敵百蟲5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毒殺。③5月底成蟲出現期間,可用黑光燈誘殺。④蟲口密度大時,可在林中放「721」煙霧劑熏殺。
3. 竹蚜蟲:主要危害竹葉部至稈部。竹蚜蟲體形小,具有刺吸式口器,黑褐色,體外有少量的白粉覆蓋,在麻竹葉部或稈部密集生長,吸食汁液。這是竹林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蟲害,特別是在竹林密度過大、通風透氣不良、過於潮濕的情況下,容易發生。
防治方法:①加強撫育管理,注意林地清理,合理調節密度,改善通風透光度。②用50%樂果乳劑800倍液噴殺。
4. 竹煤病:竹煤病發生較普遍,多種竹子都可能發生。主要危害竹葉與小枝,嚴重影響光合作用,致使竹子生長衰弱。
防治方法:竹煤病是由蚜蟲或介殼蟲的危害而引的。因為蚜蟲和介殼蟲的分泌物正是竹煤病病菌的營養來源。因此,防治方法以消滅蚜蟲和介殼蟲為主。也可用石硫合劑殺死煤病病菌。此外,適當砍伐,使竹林通風透光度改善,也可大大減少發病機會。

⑸ 麻竹怎麼種植高產

麻竹是長江流域及南方栽培最廣的竹種,筍味甜美,易加工,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在麻竹栽培上,易種易管,適應性強,剛栽前兩年生長較慢,從第三年後進入快速生長期,而且病蟲害極少。若要實現高產,主要做好選苗、選地、灌溉、除草施肥及留筍養筍工作。

⑹ 麻竹的病蟲很多,應該怎樣有效防治呢

麻竹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但也不能忽視病蟲害的防治,生產上要以預防為主。麻竹的主要病害是竹煤病。病後葉片上覆蓋一層煙煤粉,影響竹子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功能,從而削弱竹子的生長。

⑺ 麻竹種植與管理技術是什麼

一、竹苗栽植技術

1、麻竹苗的栽植時間:麻竹一般在3~4月發葉,6~9月發筍,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進行。不過,在不同地區,由於溫度、降水的季節性分配不同,則造林時間也不一樣。如春季降雨充沛,無春旱的地區,1~3月份均可栽植。

如有明顯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條件好的,在1~3月份內任選時間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較好的灌溉的,應在春旱及將結束,春季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將來臨前栽植為好。竹苗栽種後就能很快滿足體內的水分動態平衡。確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環,並有利於當年發筍長竹。

2、竹苗的選購與處理竹苗應從正規公司購買,較大數量購苗時,應先前往苗地考察、簽訂相關合同。要按先整地改土,後栽苗的程序,銜節調運苗木時間。應隨挖、隨運、隨栽。如一時不能栽完,應放在陰涼避風處「假植」,或用稻草打濕後覆蓋,定時澆些水。

遠距離運輸需打泥漿保濕包裝運輸,防止根芽乾枯。在運輸途中或上下車時要注意保護竹苗不受損傷。在栽植前,用鋒利快刀把竹頭傷口削平,除光竹頭筍殼,用濃泥漿(泥漿里加入適量濃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裝袋上有使用說明,按說明操作)漿根備栽。

3、栽植方法:由於麻竹的地下莖有節間縮短的特點,在土壤中不作長距離的蔓延生長。栽苗時在整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開穴栽植,穴的空間處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叢)用腐熟堆肥、廄雜肥15~25千克,與表土拌勻墊底,澆足底水,然後將竹苗直立栽植於穴內,分層對竹蔸蓋土。

竹蔸部覆土時要使細土與之緊密結合,適當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實,然後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內積水,弧形高度僅高於竹苗稈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剛露出竹枝的一個節為准。注意回土以壓實為度,不能用鋤頭捶打覆土。

栽後灌足定根水;栽苗後,可用地膜或稿桿覆蓋,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發新根;覆蓋後若發現土壤乾燥或遇持續晴天,應揭膜灌水後再覆蓋上地膜。當氣溫回升,夏季到來時揭去所蓋地膜。竹苗成活走新根後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時不宜施肥。

二、管理技術

1、灌溉

林地土壤的水分狀況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經過挖、運與栽植,根蔸受到損傷,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會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積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謝,會腐爛死亡。

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乾燥時,則必須及時灌溉;而當久雨不晴,林地積水或遭沖刷時,又須及時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時可以開挖水平溝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濕潤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圍開排水溝,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溝引出。

2、鬆土除草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閉前,每年要鬆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這時雜草幼嫩,易腐爛;第二次在7~8月。稀植林栽後的1~3年可以間作豆科作物,若有間種則結合撫育農作物進行。同時,注意結合鬆土除草進行壅垛壓青,把雜草鏟除後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這樣有利於竹筍生長,可提高產量。

3、施肥

每年3次。第一次稱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曬後進行,促進筍目萌發,增加竹叢產筍量。常用的春肥有人糞尿、豬欄肥、牛糞、餅肥等。一般每叢施人糞尿、豬欄肥或牛糞25~50千克,或腐熟的餅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

肥料施入已扒開土的竹叢周圍,施後隨即蓋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應在竹筍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進行,促進竹筍生長,提高其產量。追肥以速效化肥為主,每叢每次可施入氮磷鉀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銨等化肥0.5~1千克。

先在竹叢四周開溝,將化肥均勻地撒入土內,或用水將化肥稀釋後澆灌,施後隨即蓋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觸嫩筍,以免引起竹筍萎縮死亡。

4、培土

未出土的竹筍,筍籜黃褐色,筍質細白脆嫩、味鮮。竹筍出土受光後,筍籜變綠或暗褐,竹筍老化,筍質降低。因此,在竹筍尚未出土前,用細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筍的筍籜見光變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筍質量。通過培土,還可培育大筍,提高產量,培土厚度一般為15~30厘米。

5、扒曬

扒土是讓竹蔸上的筍目露出土面,暴見陽光,以便提高溫度,刺激和促進筍目萌發,同時也便於施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鋤頭自外向內將竹叢四周的土扒開,使筍目露出土外,但應注意不要損傷筍目。然後結合施肥ā覆土填回土壤。

6、割筍

割筍應掌握日期,割筍過早,筍體過嫩,產量低;過遲,則筍體老化,品質差。一般出筍初期和末期氣溫較低,竹筍生長緩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筍盛期,氣溫高,生長快,筍質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筍時,先扒開竹筍四周的泥土,用割筍刀從筍蔸上部切下割斷,采割時切勿損傷附近筍目,割後必須用泥土覆蓋已割筍的筍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筍目還會萌發出竹筍。結合割筍覆土,在竹叢四周鬆土除草。

7、留筍養竹

采筍與留養母竹是重要的技術關鍵,因為竹林是異齡林,合理的年齡結構及每叢保留合理的立竹數量甚為關鍵,可以視為竹林產量形成的內因。母竹留養方法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養竹方法

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後,在首批出土的竹筍中,選留健壯的竹筍1~2株撫育成竹。新竹長成後,在冬季來臨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減少蒸騰,提高抗寒力,促使來年多發筍。關鍵是不能在中後期出的筍中去「留母」,也就是說,中後期筍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挖食,本年度每叢可產竹筍5~10千克。

第三年,將早晚期筍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筍中選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選留母竹多了會過多消耗竹叢養分,影響當年竹筍產量;而晚期發的筍,往往成竹質量差,而且此時選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凍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樣留養母竹,至年底,每叢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此時竹林已開始進入郁閉成林,每叢產筍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筍選留2株外,可將全部出筍挖食,並於年底把第一年留養的母竹與栽植的母竹砍去。以後每隔5年進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採筍,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筍外,每叢選留新母竹3~4株,並於冬季將第三年留養的母竹砍除。

總之,麻竹的經營管理,以每叢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為好。造林成活後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筍。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當年又留母一次。最好在8~10年時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寬地下空間,有利於林地持續利用。

第二種留養母竹的方法

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筍選留2~3株。

第二年在頭年留的新竹上長出新筍,又各選留1~2株培育成新竹。這樣每叢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筍,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筍外,每叢選留新母竹3~4株,並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並將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復始。由於筍用林每年要從林地里采筍,帶走大量有機物質,因此,為了確保穩產高產,必須補充養分。要求每年每公頃追施有機肥37500千克;並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為主,每年每公頃225千克,可分期施肥。



麻竹栽培病蟲害防治

1、竹象鼻蟲:竹象鼻蟲的幼蟲蛀食竹筍,使竹筍內部霉爛,繼而死亡。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於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開始出土活動,6~7月活動盛期。成蟲有假死現象,不善於飛翔,在筍體上啃咬筍籜纖維堵塞槽口。卵約經1周孵化為幼蟲並蛀入筍體取食,被害幼筍則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冬季結合林地墾復翻土,適當深挖,破壞竹象鼻蟲的土室。在清晨或黃昏人工捕捉該蟲的成蟲,立即殺死。捕殺幼蟲。當發現筍尖枯萎發黃,筍體變軟,則被蟲害的可能性極大,可用利刀切開捕殺。

2、竹螟:竹螟又稱竹苞蟲、竹卷葉蟲。幼蟲吐絲卷葉取食,大模發生時竹葉可被吃光,影響光合作用,使來年出筍很少。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有趨光性,在交尾產卵前需吸食花蜜補充營養,6月中下旬取食竹葉,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鬆土中做繭越冬

防治方法:冬季結合墾復鬆土,消滅越冬幼蟲。在6月下旬發現幼蟲卷葉時,可噴90%敵百蟲5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毒殺。5月底成蟲出現期間,可用黑光燈誘殺。蟲口密度大時,可在林中放「721」煙霧劑熏殺。

⑻ 什麼是麻竹栽植管理技術

麻竹很好養,培養土栽植比較好,栽植後及時澆水,放陽台上明亮通風處就可以,土不幹不澆水土干一點沒關系,比較耐旱

⑼ 大葉麻竹耐寒嗎

你好,不耐寒的



大葉麻竹生長要求是土壤疏鬆、深厚、肥沃、濕潤和排水良好的環境。可選擇退耕還林地或山谷地及山坡下部的緩坡地作竹園。零星栽培可選擇在河流兩旁、水溝兩旁、水庫和水塘周圍以及村邊宅旁。


栽植季節:春節後至3月底栽植為宜,最好在5月上旬種植完畢。

⑽ 想在老家種植麻竹,怎麼做施肥管理才能實現高產

兩個雜種無性繁殖比較容易。竹節育苗、二次育苗成活率一般在60%以上,粗壯的茄子可用於種植苗木,掃墓率達20% ~ 37%。關於它們的育苗造林技術可以參考其他茂盛的竹子。一般來說,造林第三年開始砍伐竹筍,第五年開始砍伐竹子,竹林要根據竹筍材楊勇林經營,其管理措施如下:除草。每年除草兩次,第一次是3~4月,第二次是7~8月,草地是竹子上的肥料。鬆土。一年一次,4~5月,竹子鋤頭寬度50厘米,鬆土深度2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