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怎樣管理花菇
擴展閱讀

怎樣管理花菇

發布時間: 2022-05-18 23:45:25

A. 怎樣提高香菇出菇的花菇率

要使袋栽香菇冬季產菇多,品質優,管理上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香菇是變溫結實類食用菌,只有在一定的溫差條件下才能順利出菇。根據這一特性採取相應的人為促控措施,可達到冬季多出菇的目的。但在冬季,陰天和雨雪天的白天氣溫很低,晝夜溫差變化小,即使採用人工促控措施也難以取得好效果。溫差刺激必須選擇晴暖天進行,將蔭棚上的覆蓋物掀掉,讓陽光透進菇床,提高菇床溫度;晚上掀開菇床上的塑料薄膜,下霜和冰凍天掀開2小時後即蓋上,無霜天可整夜不蓋,次日清晨重噴水,使菌筒和床畦充分吸水濕潤,然後蓋緊薄膜,整天不掀,使畦內保持高濕環境。經連續3-6天這樣的溫濕差刺激,菇蕾即可整齊發生,再按常規進行出菇管理。采菇後,再進行變溫催菇。
2、要做好保溫養菇工作,保溫養菇總的原則是創造一個溫暖濕潤的環境,使菌絲體繁殖復壯且不受嚴重霜凍的損害。低溫時一般不要掀膜通風,同時要將薄膜放低罩密。晴天氣溫回升,可在中午掀膜通風1-2次,通風時間不宜長,每次10-20分鍾為宜。一般情況下菌筒不宜噴水,保持濕潤不幹燥即可。若菌筒很乾燥,選晴天適當噴水,增加濕度。
3、有大蔭棚和花菇棚的要全部掀掉蔭棚上面的遮蔭物,這樣可有效的防止積雪破壞。

B. 花菇菌怎麼栽培

花菇是菌菇當中的精品,如何精細種植?這些都是關鍵

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吃菌菇,這種植物吃起來特別有嚼勁,加上本身所蘊含的能量非常豐富,所以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其實在菌菇的世界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有一些甚至可以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相信大家都吃過花菇,這種蘑菇是所有菌菇裡面銷售最好的,而且質量也是最高的,正是因為如此,受到了很多農民的喜歡。本身這種蘑菇的質量特別的高,所以說在種植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很多的問題。

在這段期間內,可以不用進行其他的管理,等到自然的生長一個星期之後這沒有其他的細菌進入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下一步就是進行通風處理,每一次通風的時間大概是半個小時左右,每天能夠保證兩次以上的通風,在這段期間是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我們也要加大通風的力度。因為這種蘑菇本身但價值非常高,而且在市面上的售價也非常高,所以需要種植者管理非常細心,對種植的要求是特別高的。

C. 出花菇的管理主要措施

中國香菇交易網訊:
花菇是香菇子實體遇到特定的環境條件,發生保護性的生理變化,而形成的優質畸形菇,是香菇中的珍品。如何採取合理措施,提高香菇栽培中花菇的比例和品質,是提高香菇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一、選擇適宜的品種及催花期雖然花菇的形成同品種沒有必然聯系,但不同的香菇品種會因溫型不同而造成出菇季節、產量和質量上的差異,同時不同品種菌蓋表面紋理形成的難易和多少也有所不同。因此,花菇培育中選擇適當的品種也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應選擇低溫型和中低溫型、肉質厚的品種,同時要求品種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均較強。菇蕾的成熟度也是影響花菇質量、產量的重要因素。菌蓋直徑2cm 以下的菇蕾抵禦惡劣環境的能力差,此期催花,會引起菇蕾死亡或停止生長形成花菇丁;而直徑3.5cm以上的菇蕾則很難形成花菇。培育花菇的最佳時期為菇蕾直徑2-3.5cm,此期菇蕾已貯備充足的養分,能夠在逆境中順利完成自身的生理變化而形成花菇。
二、溫度溫度和溫差對花菇的形成和質量的優劣有重要作用。花菇形成的適宜溫度為8-18℃。低溫條件下形成的花菇組織緻密、厚實,品質好。溫差能加大表皮細胞與菌肉細胞分裂的不一致性,可加速菌蓋開裂和加深裂紋深度;溫差越大(以相差12-14℃為宜),裂紋就越明顯,從而易形成優質的花菇。山東省秋末、初冬、早春氣溫較適合於花菇的形成。冬季氣溫低於8℃,要在菇棚內人工增溫。人工增溫時,注意防止串煙。
三、濕度在花菇培育過程中,濕度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決定因素。濕度包括空氣相對濕度和培養料濕度。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以60%-65%,培養料濕度以35%-45%為宜。凡是影響空氣相對濕度的因素都會影響花菇的形成。如地面潮濕、陰雨天等,為防止空氣相對濕度過大,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盡量避開陰雨天氣培育花菇,大霧天氣要在菇棚周圍生火驅霧,在滿足溫度的條件下要盡量通風排濕;二是菇棚地面潮濕時可鋪薄膜或油氈防止地面水分大量蒸發,增大空氣濕度。培養料過濕時可採取加大通風量、利用陽光照射和扎通氣孔的措施降濕。但是空氣相對濕度和培養料濕度又不可過小,低於花菇培育適宜溫度時應噴霧增濕。
四、光照培育花菇須有一定的強光刺激。光線不僅對溫濕度有影響,同時強光也可增強菌蓋表皮水分的蒸發,加速菌蓋表皮的開裂,遮陰過多,不易形成花菇;光照不足則花菇顏色不佳。初冬和早春,陽光光線不強,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可把棚膜揭掉。晴天讓陽光直接照射,可有效提高花菇質量。花菇生長期,光照強度要達2000Lx左右。如果花菇生長旺盛,但白色紋理不深,光線可適當再增強一些。
五、風速菇棚內要加大通風。加大通風,不僅有利於補充花菇生長所需的氧氣,同時有利於降低水蒸氣在菇體表面的附著率,從而加速菌蓋表面的乾燥、開裂。因此,培育花菇的菇棚要選擇在向陽通風處。菇棚設計時,不但要考慮棚內空氣的流通,菇棚間也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利通風。
六、採用兩棚制由於培育花菇和培育健壯菇蕾在濕度、光照、溫度等方面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較大差異。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分別建催蕾棚和催花棚,對兩棚分別獨立管理,以達到培育花菇所需要的最適環境。
七、綜合考慮各因素的關系協調控制,不可偏廢溫、光、水、氣任何一個方面。根據不同時節、不同地域結合當地氣候及菇場周邊環境綜合管理是取得高產優質花菇的關鍵。
此資訊

D. 陰雨天怎麼管理好花菇

花菇培養過程中,經過十幾天的培育,已經形成但尚未成熟就要下雨,這時必須把3厘米以上的花菇全部採下,否則花菇遇雨就成了暗花,會減少收入。經過摸索試驗,研究出雨天培育花菇的新方法為:在早上加火排濕3~4個小時,火要比平時加大1倍,擴大排氣孔40~50厘米,讓棚內濕度在較短的時間內降至60%以下,菇蓋邊緣有嚴重缺水的現象,下午揭棚(雨停)或把兩邊的薄膜撐起,有意讓菇蓋受潮,棚內濕度掌握在75%以下,連續如此。直至成熟採收,照樣能獲得優質的天白花菇

E. 香菇出菇管理有哪些要點

香菇菌柱轉色後,菌絲體完全成熟,並積累了豐富的營養,在一定條件的刺激下,迅速由營養生長進入生殖生長,發生子實體原基分化和生長發育,也就是進入了出菇期,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香菇出菇時的管理技術。

香菇出菇時的管理技術:

1.催蕾:香菇屬於變溫結實性的菌類,一定的溫差、散射光和新鮮的空氣有利於子實體原基的分化。這個時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溫室的溫度控制在10℃~22℃,晝夜之間能有5℃~10℃的溫差。如果自然溫差小,還可藉助於白天和夜間通風的機會人為地拉大溫差。空氣相對濕度維持90%左右。

條件適宜時,3~4天菌柱表面褐色的菌膜就會出現白色的裂紋,不久就會長出菇蕾。此期間要防止空間濕度過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響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加大噴水,每次噴水後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而只是潮乎乎的,蓋塑料膜保濕。也要防止高溫、高濕,以防止雜菌污染,爛菌柱。一旦出現高溫、高濕時,要加強通風,降溫降濕脫袋排場出菇法。

2.子實體生長發育期的管理:菇蕾分化出以後,進入生長發育期。不同溫度類型的香菇菌株子實體生長發育的溫度是不同的,多數菌株在8℃~25℃的溫度范圍內子實體都能生長發育,適溫度在15℃~20℃,恆溫條件下子實體生長發育很好。要求空氣相對濕度85%~90%。隨著子實體不斷長大,呼吸加強,二氧化碳積累加快,要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還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春季的氣候乾燥、多風。這時的菌柱經過秋冬的出菇,由於菌柱失水多,水分不足,菌絲生長也沒有秋季旺盛,管理的重點是給菌柱補水,浸泡時間2~4小時,經常向牆面和空間噴水,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早春要注意保溫增溫,通風要適當,可在噴水後進行通風,要控制通風時間,不要造成溫度、濕度下降。

不脫袋割孔上架排袋出菇法:這種出菇法可提高花菇率和經濟效益。花菇是菌蓋上帶有白色龜裂紋的香菇,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畸形菇。龜裂紋越多、深,寬、白越好。

香菇出菇時的管理技術就介紹到這里,脫袋排場出菇法:指菌袋轉色後將塑料袋全脫去,然後排到出菇場進行出菇管理,這是傳統的方法,出菇產量高,但花菇率低。

F. 花菇的種植技術

(1)棚式花菇栽培技術

花菇是普通香菇中的「珍品」,而今國內外市場對花菇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反季節的保鮮菇,市場供不應求,前景看好。但要想種好花菇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菌種與人為調節管理相結合起來十分重要。

① 菌種的選擇(根據海拔高度)

a、海拔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區選用135-1,菌絲生長180-240天,中溫偏底。

b、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區選用939或9015等品種。

②花菇生長所必須的條件

a、營養:花菇生長所需一定的氮源與碳源,氮主要;來自於麥麩和米糠,碳主要來自於木屑與糖,此外還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一般制袋前的c/n為40-70/1,制袋後為20-30/1,氮不能太多,否則菌皮厚不易出菇。

b、溫度:

〈1〉、營養生長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一般在5–30均可生長,最適宜在24–26,低於18或高於28菌絲生長緩慢,高於322小時菌絲就會死亡。

〈2〉、生殖生長階段(出菇階段):一般8–22,最適12–16,如果溫度超過22,則菇長的快,蓋薄、柄細、易開傘,並且營養消耗大,產量低。

〈3〉、積溫:不同的花菇品種都需要一定的有效積溫的積累後才能出好菇,若有效積溫不夠,則出菇會無規律、畸形或推遲出菇,影響產量。

〈4〉、溫差:轉色完整並達到有效積溫的菌袋必須有一定的溫差刺激才能出菇,急聚溫差對出菇特別有利。如:cr04為3-9,939為8-12,135-1為9-15。

c、濕度:

〈1〉、菌袋含水量:一般為52-58﹪,若含水量大則易污染,反之則菇質量差,產量低。

〈2〉、空氣相對濕度:A、營養生長階段為50-60﹪B、催蕾階段為80-90﹪C、催花階段為55-70﹪。

d、空氣:香菇菌絲需要一定的氧氣才能正常生長,若缺氧則菌絲弱,嚴重則菌絲死亡,出菇棚內如缺氧則菇柄長、蓋小易畸形,所以香菇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階段都必須保證培養室與菇棚內空氣新鮮。

e、光照:

〈1〉、營養生長前期無需光照,原基形成期需要少量的散射光,菌棒轉色階段需適量的散射光以促菌棒轉色。

<2>、生殖生長階段:應根據花菇不同的生長時期靈活調節光照強度,以促進花菇生長.

f、PH值:一般為3.6-7,最適為4.5-6,千萬莫用石灰代替石膏.

③菌袋生產前的准備

a、木屑的選擇:以柞木、槐木為最好,樺木、山楊、柳木次之,用機械粉碎為直徑0.5-0.8CM的片,若用細木屑則不超過20﹪,否則過多會影響質量與產量。

b、培養室:要求干凈,能保溫、通風,接種前3天打掃干凈消毒後備用,每平方米可放80-120-袋。

c、接種室:在培養室內搭建,用塑料棚扣起,高不超過2米,長度以袋數而定,必須密封。

d、滅菌灶:可採用常壓滅菌,只要能使袋內溫度達到98以上則灶型可靈活調節。

e、配方與所需材料:

〈1〉、配方:干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1﹪。如用規格為17×55CM的耐高壓聚氯乙烯袋,以千袋計算為:干木屑2000斤,麥麩400斤,糖20斤,石膏20斤。

〈2〉、器材:裝袋機、菌袋、酒精、套袋、接種桌、棉花、氣霧消毒盒等。

④制代過程及發菌的管理

a、配料:含水量在52-58﹪,可在拌料前用總需水量的30-40﹪進行預濕,悶堆以利於木屑軟化,

b、拌料:先把木屑平攤在水泥地或磚地上,高度在50CM左右,再把麥麩和石膏分別均勻地撒在木屑上,干拌料2遍,最後加入糖水拌2-3遍,使料均勻含水量達到52-58﹪左右。

c、裝袋:料袋一定要裝緊,袋上出現白線方可,袋口綁緊不能漏氣,檢查破孔後用膠帶貼上。

d、滅菌:滅菌的好壞關繫到栽培的成敗,一定要在袋內的料溫達到98以後保持13-14小時,停火後在悶1-2小時方可出灶,出灶時檢查破孔並用膠帶貼上。

e、接種:當袋內料溫降到30以下時方可接種,把所需的物品及工具放入接種棚,用氣霧消毒盒按5G/㎡進行消毒(接種室一定要密封),熏5-6小時後方可接種。

〈1〉、處理菌種:工具消毒後去掉菌種上部的老化的菌皮和菌絲。

〈2〉、打孔人員對菌袋消毒後進行打孔,然後接種人員立即進行接種,菌種高於孔面0.5CM,接種完畢套上外套袋,原地擺放整齊,以接好菌種的料袋勿遠距離搬運。

f、發菌的管理:

〈1〉、菌絲直徑達5CM後倒垛,挑污染袋,打開套袋口以補氧。

〈2〉、菌絲直徑達10CM後去掉外套袋,根據溫度適當的改變堆型,同時進行刺孔補氧。

〈3〉、菌絲將發滿袋時,堆型變為兩袋井疊,適當的增加散射光,促進原基的形成。

〈4〉、菌絲發滿袋,原基達三分之二時進行刺孔增氧。

〈5〉、菌袋轉色後勿產生較大的溫差、震動與強光刺激。

總之,發菌的管理應根據菌種的特性靈活調節溫度、濕度、空氣、光照,促使菌絲正常生長,最後達到生理成熟,菌棒變為棕褐色。

g、菇棚的搭建

〈1〉、蔭棚:高度在3.2-3.8米,棚頂用草簾或樹支等遮蔭。

〈2〉、菇棚:選擇在地勢高無污染,靠近水源的地方,高1.8-2米一般用六層架。

⑥花菇的出菇管理

a、花菇的自然形成條件

〈1〉、菌絲生理成熟

〈2〉、光照充足

〈3〉、出菇場地乾燥

〈4〉、通風條件好

〈5〉、春秋花菇多。

⑦花菇的出菇管理

a、菌袋入棚的要求:菌絲生理成熟並達到有效積溫,轉色完整,外界氣溫適宜。

b、催蕾:菌袋入棚後應提高空氣濕度達到80-90﹪,拉大10以上的溫差。

c、割口出菇:菇蓋直徑達1-1.5CM左右應適時割口,選擇菇型好的一面留6-8朵,剔除多餘的菇蕾。若春季出菇,菌袋應上下調節,以利於出菇整齊。

d、催花:

〈1〉、溫度的調節:當菇蓋直徑達2-2.5CM時應增加光照,拉大溫差,溫度保持在12-18。

〈2〉、濕度的調節:空氣相對濕度降到60-70﹪,使菌棒保持內濕外干。

〈3〉、風及光照的調節:

1)幼菇破袋至菇蓋直徑達2CM時,勿需通風,增加光照,拉大溫差。

2)菇蓋直徑達2CM以上時,應降低空氣濕度到55-70﹪,晚通風降濕,一般兩天左右菇蓋可出現裂紋。

3)菇蓋達3CM仍未出現裂紋時,則應加大光照及通風量,降低空氣濕度,促使花紋早形成。

4)花菇裂紋出現直至採收,勿向菇體噴水,否則花紋會變淺、變褐或消失。

e、花菇的採收、休菌、補水

〈1〉採收:原則達到收購標准後及時採收,勿漏采。採收時應捏住菇柄左右旋摘,別碰傷小菇蕾,采後應輕拿輕放,及時送到收購點,勿使菇脫水或變色。

〈2〉休菌:采過一茬菇後要清除菌棒上的菇腳及殘留的污染點,停止噴水,減少光照及溫差,恆溫培養菌絲,直至被采穴出現白色菌絲或輕微轉色,一般需7-10天。

〈3〉補水:

1)、注水:A、用注水針:可用小水泵帶多條注水針B、利用高位水自然壓力注水。

2)、浸水:用鐵棒在菌棒中間串個洞或用鐵釘在菌棒上刺一些孔,然後放入水池內擺好用重物壓住補水。

總之,注水或浸水時水溫要低,時間的長短應根據菌棒的質量而定,第一次補水可補到制袋時的原重,以後逐次降低,防止補水過多造成爛筒。補水後的出菇管理同上。

G. 香菇第三茬出完菇菌棒軟怎樣管理香菇第三茬出完20幾天後菇菌棒軟怎樣管理

摘要 一、養菌期

H. 如何種植花菇

花菇形成的適宜溫度為8℃~18℃。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以60%~65%為宜,培養料濕度以35%~45%為宜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培育花菇時盡量避開陰雨天,遇到霧天要在菇棚周圍生火驅霧,在滿足溫度的條件下要盡量通風排濕。二是菇棚地面潮濕時可鋪薄膜或油氈,以防止地面水分大量蒸發而提高空氣濕度。培養料過濕時可採取加大通風量、利用陽光照射和扎通氣孔的措施降濕。但是空氣相對濕度和培養料濕度又不可過低,低於花菇培育適宜濕度時應噴霧增濕。
光照 培育花菇須有一定的強光刺激。光照不僅對溫度、濕度有影響,同時強光也可增強菌蓋表皮水分的蒸發,加速菌蓋表皮的開裂。培育花菇的菇棚要選擇在向陽通風處。菇棚設計時,不但要考慮棚內空氣的流通,而且菇棚間也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利通風。採用兩棚制 由於培育花菇和培育健壯菇蕾在濕度、光照、溫度等方面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較大差異。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分別建催蕾棚和催花棚,對兩棚分別獨立管理,以達到培育花菇所需要的最適環境。

I. 農民種植香菇怎樣做,才能培育出更多的花菇

香菇子實體形成中,在特殊環境條件作用下,菇蓋表面會出現不規則的花紋,這種菇稱為花菇。形成花菇的原因:菇蓋表面受到不良環境如低溫、乾燥的刺激,使細胞分裂受到抑制,菇蓋表面生長緩慢,而菇柄的細胞分裂仍較活躍,繼續向菇蓋輸送養分,出現子實表裡生長不同步現象,使菇蓋爆裂而出現裂紋,形成花菇。由於花菇菇蓋肥厚,有明顯花紋,香味濃郁,肉質鮮嫩,很受消費者青睞,經濟價值較高。花菇的形成需要較乾燥環境、較強光照、良好通風、較大溫濕度差別,促成花菇形成的具體措施如下:

3.在較強的光照強度下,強弱的光照刺激育花菇。冬季白天陽光較柔和,可用「4陰6陽」的光線代替傳統的「3陰7陽」,適當的強光照,不僅可使菇蓋顏色較白,菇柄長度較短,而且有提高溫度和乾燥度。香菇在白天光照、夜間黑暗的交替作用下有利形成花菇。但白天光線太強並不利於子實體生長,所以光線並非越強越好,過強的光照對菇蕾和幼菇還有殺傷作用。

4.適宜的通風,有利於花菇形成。微風能使菇蓋表面失水變得乾燥,對花菇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所以在選擇花菇栽培場地時,應注意通風條件和菇房的適當間隔距離。

必須指出,花菇的形成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低溫型的品種容易形成花菇,管理技術也很有講究。河南泌陽已成為我國花菇的主要產地之一,他們把花菇形成的條件歸納為「三差」,即干濕差、溫度差、光線差和「小棚大袋」、「強光催花」的泌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