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5錢是多少錢
擴展閱讀
excel圖標怎樣添加到ppt 2025-05-17 15:29:37
吃金鈣爾奇效果怎樣 2025-05-17 15:28:49
桂花在北方陽台怎樣管理 2025-05-17 15:04:46

5錢是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5-22 21:12:08

㈠ 5錢是多少克

5錢=25克(g)

一錢是常見的應用於中葯方、黃金等的計量單位。如今現實生活中通常指某事某物無足輕重,不會影響大局,如:一錢不值。

建國初期,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十錢。「錢」換算為「克」,人們普遍採用的換算方式是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錢),一些中醫院校教材中也是這樣的,實際上,這個換算方法是有紕漏的。

換算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

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葯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這樣,從明代到1979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

演變史:

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開始 一斤等於十兩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中葯計量仍襲舊制不變。

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葯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錢

㈡ 5,555.36是多少錢

5,555.36元錢是:5555.36元
伍仟伍佰伍拾伍元叄角陸分

㈢ 五錢大約是多少毫升

市制(適用於中國大陸): 1斤 = 500克,1斤 = 10兩 = 100錢。

香港在香港,由於當時仍然為英國殖民地,並沒有受此次改革影響,民間仍然沿用清朝時的庫平制(和英制、公制同時使用)。特別是部分重量單位:「1斤(正式名稱是司馬斤,相當於 604.79克)=16兩、1兩=10錢、1錢=10分」等換算仍被廣泛用於糧食和貴金屬買賣中至今。

單位換算這里市制單位分為兩種,一種是古代的單位(這里以明代的單位制度為准,因為目前在香港仍然在使用,有一定參照性)。 一種是我國1929年標准化之後的單位,成為新制。

中國大陸:

一部分市制在現代中國大陸仍舊被使用。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77年5月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 (試行)》規定。

在大陸地區「市制」計量逐步被淘汰使用,現今流行於民間的計量單位主要有:計量面積的「畝」、計量長度的「尺」和「寸」、計量重量的「斤」和「兩」,其他計量單位極少使用。

㈣ 一斤等於多少克五錢等於多少兩

一斤=500克,五錢等於0.5兩。

錢是最小的重量單位,現在在中葯方、黃金、食譜中仍沿用這一計量單位。建國初期,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十錢。

所以一兩=10錢,5錢就是一兩的一半=0.5兩。

(4)5錢是多少錢擴展閱讀:

據國際計量局數據顯示,國際千克原器服役近130年來,它的質量與各國保存的質量基準、國際計量局官方作證基準的一致性出現了約50微克的偏差,但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具體變化了多少至今仍是一個謎。

根據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到明年的5月20日,「國際千克原器」將正式退役,取代它的將是符號為h的普朗克常數。經過全球各國國家計量院的多年研究,國際測量體系將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自然常數上。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這是改變國際單位制採用實物計量的歷史性變革。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介紹,用常數重新定義千克後,質量單位將更加穩定,不必擔心國際千克原器質量漂移可能給全球質量量值統一帶來的問題。

㈤ 五錢是多少克

5錢=25克。
一、5錢等於25克
5錢即為半兩,一斤等於十兩,一斤等於500克,得5錢等於25克。
二、錢是最小的重量單位,現在在中葯方、黃金、食譜中仍沿用這一計量單位。建國初期,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十錢。
所以一兩=10錢,5錢就是一兩的一半=0.5兩。
三、另外,原中醫使用是十六兩制的稱,所以換算過來是一兩=500/16=31.5克,現代國家中葯重量的標準是一兩30克,一錢3克,但一般三錢就用10克。

㈥ 清朝所謂的五錢是多少錢

這個應該是計量單位,十分等於一錢,十錢等於一兩。5錢就是半兩了!

㈦ 古代五錢等於現在多少錢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㈧ 5錢是多少克

這是中國重量單位,1錢=5克,那麼5錢=25克。

中國重量單位換算:

1石=四鈞=29760g

1鈞=30斤=7440g

1斤=16兩=248g=液體250mL

1兩=24銖=15.625g

1圭=0.5g

1撮=2g

1方寸匕=金石類2.74g=葯末約2g=草木類葯末約lg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g

一錢匕=1.5~1.8g

一銖=0.65g=100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g

1斛=10斗=20000mL

1斗=10升=2000mL

1升=10合=200mL

1合=2龠=20mL

1龠=5撮=lOmL

1撮=4圭=2mL

1圭=0.5mL

L引=10丈=2310cm

1丈=10尺=231cm

1尺=10寸=23.1cm

1寸=10分=2.31cm

1分=0.23lcm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50g

葶藶子一升=60g

吳茱萸一升=50g

五味子一升=50g

半夏一升=130g

虻蟲一升=16g

附子大者1枚=20~30g

附子中者l枚=15g

烏頭l枚小者=3g

烏頭1枚大者=5~6g

杏仁大者10枚=4g

梔子平均10枚=15g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g

枳實1枚≈14.4g

石膏如雞蛋大1枚≈40g

厚朴1尺≈30g

竹葉一握≈12g

國際通用重量單位換算:

1 t = 1000 kg

1 kg = 1000 g

1 lb = 0.453 592 37kg

1 oz = 1/16 lb = 437.5 gr = 28.349 523 125 g

1 ct = 200 mg = 0.2 g

1 cwt(imp) = 112 lb = 50.802 345 44 kg

1 cwt(US) = 100 lb = 45.359 237 kg

1 ton(imp) = 2 240 lb = 1016.046 908 8 kg

1 ton(US) = 2 000 lb = 907.184 74 kg

1 oz.t = 480 gr = 31.103 476 8 g

1 斤 = 500 g = 0.5 kg

㈨ 中葯5錢等於多少克

25克。

計算過程如下:

1、1千克=1公斤=1000克;

2、1公斤=2斤;

3、1斤=10兩=500g;1兩=10錢。

4、換算得出:1兩=50g=10錢;1錢=5g;

5、5錢=5*5g=25g;





(9)5錢是多少錢擴展閱讀:

重量單位換算如下:

重量單位換算如下:

一、1斤 = 10兩 = 100錢,1錢 = 5克;

二、兩是市制的重量單位。

1、1兩 = 0.05千克(公斤) = 50克

2、1斤 = 10兩, 舊時,1斤等於16兩,故有成語「半斤八兩」,表示不分上下。

3、1斤 = 0.5千克(公斤) = 500克;

三、英制單位

1、1盎司=28.350克;

2、1盎司=16打蘭(dram);

3、16盎司=1磅(pound);

㈩ 在古代清朝時一兩銀子等於現在的多少錢呢五錢又是多少錢呢

一兩銀子為500元,五錢是250元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現代某些電視劇誤導,好象古時候老百姓隨時都帶著銀子上街,隨便買個饅頭要一兩銀子,簡單吃頓飯上百兩,給小二打賞也十幾兩,幾十兩,好象一兩白銀跟我們現在一塊錢似的,顯示出當前中國的影視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其實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他們使用的都是「錢」,即銅板,我們常說的「沒有錢」,就是指沒有銅錢。

白銀和黃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間流通的貨幣,所以民間大多用錢或鈔。鈔:就是布做的貨幣。大量使用銅錢不方便,於是「而商賈沿元之舊慣用鈔,多不便用錢。」《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所以說,進行大宗貨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鈔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銀和黃金。

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明朝末年白銀與現在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

首先要了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這是常常變動的,不同朝代兌換比例不一樣,同一朝代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不像現在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另外,明朝一斤相當與現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兩,一兩摺合現在的37.3克。

根據以下描述:

「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一般通行的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以國際金價來推算白銀和銅錢今天的價值。另一種方法則是同時使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1) 國際黃金基準牌價,金價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為一盎司。一盎司為31.1克。明朝1兩為今天的37.3克。這樣一算明代一兩黃金相當於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匯基準價來算,100美元兌換人民幣 791.5元來算,相當於5695.75元。根據1兩金為8兩銀,1000錢換算,明末一兩白銀相當於711.97元,取712元;一文錢等於0.7元。

2) 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1000銅錢,相當於104.4元人民幣,取105元。

3) 米價基準。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米價如下: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米(石)2-3兩

崇禎後期,災荒加上戰爭,糧價上漲很厲害,同樣1兩白銀買糧食可能買不了多少,可是買其他東西的時候卻有可能很值錢,因此這階段的數據不能作為一般購買力的參考。這里採用萬曆時期的最高價格作為一般物價水平,取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現在大米價格3元/公斤計算,一石米摺合人民幣283元,即1兩白銀摺合283元人民幣。

這樣,我們最後得到三個數據,1兩白銀分別可兌換人民幣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黃金的價值歷史中一向比較穩定;雖然今天的糧食產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14億人口在消費,而明朝中後期保守估計人口也有七八千萬,因此糧食價格可以做為一個重要基準;考慮到白銀的比價在各歷史時期變化比較大,可參考性比較弱。

因此,我們取黃金基準的712和糧食基準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為了湊整數,便於換算,也便於大家有個感性的認識,這里取1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00元。因此按照前一個比價的結論我們得到明朝中後期的貨幣兌換數據:

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結論:

1兩黃金=人民幣4000元=8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000錢

1錢=人民幣0.5元

由於實際上,1兩白銀至少能兌換1500錢,則1文錢=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認為是三毛錢。

另外說個小知識,1兩=10錢=100分,所以,一錢銀子=50元人民幣,一分銀子=5元人民幣,也就是10-15個銅錢左右。

這樣,我們對明朝中後期到清前期的物價就有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明朝一個從九品官員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這是政府最基層公務員的工資。正一品官員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幣43500元/月,年薪52.2萬元人民幣,這可是當時政府總理的薪水,想來也不過分。

在明代,據說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如果糧食自給自足,錢只用來買點柴米油鹽的話,一年750多塊錢過日子是挺苦,不過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問問老一輩,他們過過這樣的日子,甚至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現在還在過這樣的日子。

袁崇煥殺毛文龍,得到士兵兩萬八千人,上書皇帝要求:「歲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雖然這是為了籠絡毛文龍的舊部而增加了的軍餉,但是也能看出個大概。就是說,養活一萬人的部隊,每年需要軍餉15萬兩,糧食4.86萬石即900萬斤。用現在的話換算過來就是,2.8萬人的一個軍,一年的維持費用為7500萬元人民幣,可以吧?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募兵,規定每人年餉銀為10兩,到北方薊鎮後,守衛邊牆的募兵年餉增至18兩。這都是戰略要地的募兵價格,如果不是要參加重要戰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價格要更低:明修《武進縣志》稱當地 「受募者日銀一分」,年餉還不足4兩的。到崇禎年間,戰亂頻繁,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食無所依,募兵變得容易,加上朝廷財政緊張,軍餉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個結論:維持一支萬人部隊的正常消耗應該是每年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崇禎三年,御史郝晉言:「萬曆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我們來計算一下崇禎三年稅賦:遼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加上正常稅收二百萬,總共是一千八百三十萬兩。假設國家什麼都不幹,只養軍隊的話,能養活180萬人的隊伍。

綜上所述,我們一共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第二個結論: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兩白銀=10錢白銀=100分白銀,

第三個結論:一支萬人部隊每年的正常消耗應該是: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