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氣候變暖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影響和後果
直接影響生活方式 「首先要看到的,是氣溫升高直接給人類帶來的影響。這包括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人類的文化活動以及能源消耗4個方面。」於貴瑞對記者說。 他解釋:「氣候變暖會使企業的生產效率發生改變,但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會更直接、更突出。研究顯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會降低大約0.8度。這大致相當於緯度向北推100公里。而假設未來溫度升高1度,現有的作物種植界限就會向南或向北擺動,導致傳統種植區域發生很大的改變。例如香蕉以前只能在南方熱帶種植,氣溫升高後,以前沒有種植條件的北方也可能適合其生長。隨著種植界限的改變,作物的產量也會發生變化,喜溫的作物可能產量增加,但同時也可能形成一些熱害,導致高溫、乾旱。」 另外,氣候變化會令能源消耗結構發生變化;生活模式轉變亦將影響到各行各業,起碼冷氣機生產商現在可以考慮拓展北極市場。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加拿大魁北克省一個2000多人的村莊,2006年8月底的氣溫高達31攝氏度,導致當地的愛斯基摩人為25名辦公室職員添置了10部冷氣機。為愛斯基摩人爭取權益的克盧捷表示,北極地方密閉的房屋用來禦寒,但在炎熱天氣下房裡氣溫非常高,人們藉助冷氣機降溫才能正常工作。 於貴瑞說:「北方地區傳統上冬季需要取暖,如果溫度持續升高,取暖設備可能也會逐漸失去用戶。總體來說,能源結構會發生很大變化。」 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也會發生改變。在人類的文化活動方面,比如旅遊,尤其是比較發達的國外海岸帶旅遊,在氣候變暖後都會有很大的變化。以前冬天冷,人們可能不願意出門,現在氣溫升高,冬季的旅遊活動會增加。 「以上幾方面的轉變,最終會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從結果來看,這種影響可謂好壞參半。」於貴瑞說。 打破自然界傳統平衡 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中國東南沿海、西南、西北、內蒙古和東北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增加,黃河中游以南和華北平原乾旱增加。北方地區少量的降水增加可能抵不上蒸發消耗,旱災仍在繼續波動擴大,乾旱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將加重草地土壤侵蝕,從而將增大荒漠化的趨勢,嚴重的缺水形勢將難以緩解。 「氣候變暖後的第二類影響,就是自然界發生的一些現象給世界帶來的影響,這其中主要是原有的生態平衡發生變化。」於貴瑞說。 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大量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正在升高,各個地區的海岸帶也在隨著海平面的升高不斷變化。於貴瑞說:「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海岸帶的變化,這對全球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沿海國家或者島嶼國家的影響更為明顯。比如我國的上海、日本的東京,這些大型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較低,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這些地區很可能會被逐漸淹沒掉。」 「隨著海平面上升,海岸帶地區的經濟將受到很大沖擊。這個地區的居民、工廠需要考慮搬家。另外在海浪防止方面,需要加高和加強防護堤。紅樹林、草地、濕地等在維持地區生態格局中發揮重要功能的海岸帶生物群落,會隨著海岸帶的變化面臨消亡。很多島嶼國家都在擔心,海平面升高後人要住到哪裡去。」 海平面的上升還會導致海水倒灌。於貴瑞說:「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海水和淡水的交匯處有一個混合區,很多年以來,這個區域海水和淡水的進出是平衡的,海平面升高導致出海口區域的鹽分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整個區域內人類的生存環境。」 例如,在海平面上升50厘米條件下,長江口現在100年一遇的風暴潮將變為50年一遇,珠江口現在50年一遇的風暴潮將變為10年一遇,再考慮到未來台風頻率的增加,風暴潮災害將更加嚴重。 此外,自然界的降水規律也可能發生變化,水資源的季節性分布和時間分布會有很大改變。這種變化也有兩種可能性,有人認為可用水資源總量會增加,也有人預測會減少。但不管怎樣,傳統的區域間的水量平衡會發生變化,之前水域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的界限會被打破。有研究發現,原本氣候濕潤的地區會出現季節性乾旱,比如我國南方地區過去雨量比較充沛,但近年統計數據顯示,相對乾旱的季節變得更乾旱了。 「大量研究還表明,傳統的降水規律可能會改變,比如我國每年八九月份是降水的高峰季節,每個區域又有其傳統的降水分布。新的氣候變化條件下,可能會導致一些過去沒有出現過的情況。例如暴雨的增加,將直接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加劇,進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生態系統遭遇隱形破壞 全球氣候變暖對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產生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由於適應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嚴重的甚至不可恢復的破壞。 「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以說是一種隱形破壞。因為這種變化不易被察覺,卻在分分秒秒地改變著整個地球。這其中最典型的是植被的分布格局。」於貴瑞說:「這里的植被是廣義的,農作物、森林都包括在內。它們傳統的分布空間、分布規律相對固定,將來氣候變暖後界限溫度改變,全球尺度上傳統的分布格局就會被打破,植被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帶動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例如會導致有害生物的增加甚至變異,事實上,目前國內國際都有人專門研究未來的病蟲害防治。」 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很可能對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盡管對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了解還很有限,但最新的研究確定了一些由氣候變暖帶來明顯改變的地區。其一就是所謂的「生態系統分界線」(ecosystem boundaries),例如把草很高的草原和混合草原分隔開來的過渡地帶。降水和溫度的改變可以使這些分界線發生移動,某些生態系統擴展到新地區,而其他生態系統則因氣候變得不再適宜原有物種生存而縮小范圍。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氣候變化也急劇加快了物種的滅絕速度。對全球5個地區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氣候持續變暖,瀕臨滅絕的物種數量將顯著增加。從事該項研究的科學家們預測,由於氣候變化,這5個地區到2050年有24%的物種行將滅絕。 研究還指出,氣候變化對許多物種生存造成的威脅要比破壞它們自然棲息地的威脅更大。於貴瑞分析說:「種群本身的結構也會發生改變,主要的物種間形成新的競爭關系,傳統的生態結構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復雜的。」 此外,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更大的影響可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地球的化學循環,另一個是地球表面的能量交換。於貴瑞解釋說:「地球的化學循環是指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主要包括碳、氮、磷的循環。而地球表面能量交換是指地表每年釋放、吸收多少能量。氣溫升高帶來的植被結構和物種種群發生的變化,也同時引起地球化學循環的形勢發生變化,最終導致能量平衡的變化,引起全球的熱量平衡場變化,從而使大氣環流發生改變。」 此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顯而易見:熱浪沖擊頻繁加大,導致死亡率及心臟、呼吸系統等疾病發病率增加;瘧疾、登革熱等對氣候變化敏感的傳染性疾病,其傳播范圍也可能增加;隨著居住環境的變化,人的機體抵抗力和適應能力下降,傷寒、痢疾等傳染病就成為常見病。 俄羅斯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會改變居住環境,從而導致人的健康狀況惡化。研究發現,在降水比較多的部分陸地地區,由於水位上升,人們飲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質會因地表物質污染而下降,人飲用這樣的水,就會患上皮膚病、心血管疾病、腸胃病等各類傳染性疾病。
❷ 全球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你可以進入http://news.aweb.com.cn/z/qihoubiannuan/
太陽輻射以光波進入大氣層,為地球帶來熱量,地球溫度升高。整個地球的氣候就像一個巨大的引擎,通過海洋的洋流和大氣層的風流,把赤道的熱量分散到南北兩極。一般說來,赤道氣溫上升1度,南北極的氣溫就會上升12度。地球變暖最敏感的是南北兩極,那裡的冰川和冰蓋正在不停地融化。 全球變暖變熱的速度將大大加快,導致乾旱、炎熱以及水災等極端氣候頻繁出現。
❸ 生物與溫度有怎麼樣的關系
太陽輻射使地表受熱,產生氣溫、水溫和土溫的變化,溫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樣存在周期性變化,稱節律性變溫。不僅節律性變溫對生物有影響,而且極端溫度對生物的生長發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溫度是一種無時無處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生態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溫度的外界環境中並受著溫度變化的影響。地球表面的溫度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在空間上它隨緯度、海拔高度、生態系統的垂直高度和各種小生境而變化,在時間上它有一年的四季變化和一天的晝夜變化。溫度的這些變化都能給生物帶來多方面和深刻的影響。
首先,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過程必須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才能正常進行。一般說來,生物體內的生理生化反應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從而加快生長發育速度;生化反應也會隨著溫度的下降而變緩,從而減慢生長發育的速度。當環境溫度高於或低於生物多能忍受的溫度范圍時,生物的生長發育就會受阻,甚至造成生物死亡。雖然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但不同的生物和同一生物的不同發育階段所能忍受的溫度范圍卻有很大不同。生物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是它們長期在一定溫度下生活所形成的生理適應,除了鳥類和哺乳動物是恆溫動物,其體溫相當穩定而受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很小以外,其他所有生物都是變溫的,其體溫總是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如無其他特殊適應能力,在一般情況下它們都不能忍受冰點以下的低溫,這是因為細胞中冰晶會使蛋白質的結構受到致命的損傷。
溫度與生物發育的關系比較集中地反映在溫度對植物和變溫動物(特別是昆蟲)發育速率上,即反映在有效積溫法則上。
有效積溫法則是指在生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各個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K=N·(T-T0)K——該生物發育所需要的有效積溫,它是一個常數;T——當地該時期的平均溫度,℃;T0——該生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最低臨界溫度(發育起點溫度或生物學零度);N——生長發育所經歷的時間,天。
如地中海果蠅在26℃下,20天內就能完成生長發育,而在19.5℃下則需要41.7天。由此可以計算出K=250天·攝氏度。
有效積溫法則在農業生產上有很重要的意義,全年的農作物茬口必須根據當地的平均氣溫和每一樣作物的有效積溫來安排。該法則還可以用於預測害蟲發生的代數和來年發生的程度。
溫度對生物的生態意義還在於溫度的變化能引起環境中其他生態因子的改變,如引起濕度、降水、風、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及食物和其他生物的活動和行為的改變等,這是溫度對生物的間接影響,這些影響通常也很重要,不可忽視。不過有時很難孤立地去分析溫度對生物的作用,例如當光能被物體吸收的時候常常被轉化為熱能使溫度升高。此外,溫度還經常與光和濕度聯合起作用,共同影響生物的各種功能。
❹ 全球氣溫升1度,至少10億人或受影響,生態系統會崩潰嗎
高溫在地球上很常見,每年到來夏季的時候都會出現,而「極端性高溫」不常有,但是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極端性高溫」出現的頻率也在逐步上升,這對全球的影響都出現了,極端性高溫主要呈現出多樣性,分布不均勻,強度表現不一樣,這就像我們說的一些地區「持續熱」,一些地區「持續冷」(整體氣溫趨勢上升),一些地區「四季如春,常年不變」。
從綜合因素來說,人類確實應該將地球氣候改變作為「第一要素」,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口增長,資源需求也將會變得更大,那麼破壞的可能性就越大,雖然說移居其他星球在如今已經成為了目標,但是恆明這種目標的實現還非常困難,就算是我們要移居,地球保護可能才是人類的第一根本。
那麼在沒有維護好地球之前,移居可能也只是一個「空談」話題,先解決我們如今面臨的問題吧,這樣才可以談未來。
❺ 簡述全球變暖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
1822年,法國人J·Fourier首次把地球大氣層比作「溫室」。1938年,英國工程師Gallendar提出人類活動和工業發展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不斷加熱大氣,從而增強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後果:
1. 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塗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水溫升高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絕。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
5.因為還有熱力慣性的作用,現有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6.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為控制溫度升高,人們設想了一些方法:
1. 撐起「太陽傘」
研究表明,在空間支起一把「太陽傘」,把太陽光遮擋掉即可。傘需要依靠太陽光壓和星球引力維持在空間規定的位置上,這個空間位置也不是任意選擇的。據研究,這個位置位於從地球至太陽距離的1%處的某點上。在這個點上,任何物體相對於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距離始終是保持不變的。
2. 豎起「反射鏡」
在空間安置一面反射鏡,把部分太陽光集中反射到某個局部區域,就能改變這個局部區域的氣候狀況。例如,由於高空雲層能阻擋地球向空間散發熱量,會使地球表面越來越熱。人們利用空間反射鏡,就把太陽光集中反射到高空雲層上,讓雲層逐漸受熱而散開,加快地表熱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溫度。
製造和安裝空間反射鏡,在技術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譚。1993年2月4日,俄羅斯科學家在「進步」號宇宙飛船上,成功地進行了代號為「旗幟」的人造月亮試驗,首次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背陽的一面。這為空間反射鏡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啟發。
3.製造「塵埃雲」
4.編織「激光網」
科學家提出建議,在人造衛星上配置激光發射裝置和巨大的反射鏡,形成「激光網」。據此設想,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實施辦法:發射4顆人造地球衛星,4顆衛星發射的激光互相碰撞。這樣,當太空中對海面溫度有影響的紅外線通過時,就會被與其能量相當的激光網阻擋,紅外線就被反射並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溫度便人為升高,產生氣流,形成雲雨,以此調節地球上的溫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變暖除了讓冰川融化,颶風肆虐外,還加劇了森林大火。過去幾十年中,在美國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發生,影響的區域更廣。科學家發現,氣溫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關系。由於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帶變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時間變長,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跡徹底毀掉
全球變暖很可能會令文明古跡徹底毀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惡劣的天氣都有可能破壞這些無可替代的歷史古跡。目前,全球變暖導致的洪澇災害已經破壞了有600年歷史的素可泰古城,這里曾經是泰國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彈」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於山頂的冰雪融化,阿爾卑斯山和其他山脈的高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都經歷了緩慢的回彈過程。幾千年來,這些冰山長期壓著地表,導致地表受到壓制。隨著冰川融化,壓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減輕,地錶慢慢回彈。由於近年來全球變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這些山脈回彈的速度加快。
4.運行更快的衛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變著大氣電離層的密度,這對在該層運行的衛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斷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時釋放熱量,導致空氣變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擊的機會不夠頻繁,所以熱量就向四周輻射,讓周圍的空氣變得涼爽(電離層氣體的溫度比低空要高)。隨著更多二氧化碳到達高空,更多冷卻過程發生,空氣流動性變差,所以大氣變得更加稀薄,對衛星的拉力更小,導致衛星運行速度加快。
5.改變動物基因圖譜
由於植物今年提早開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時間遷徙的動物或許會錯過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夠調整自己的內部生物鍾早早適應變化的動物更有機會生育有更強生存能力的子女,從而傳遞它們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終改變整個種類的基因圖譜。
6.凍土解凍令地表不平
全球變暖使得永久凍土層解凍,導致地表收縮,變得凹凸不平,從而產生一些地坑,對鐵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築造成損害。而對於高山來說,凍土層的融化甚至可能導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過去幾十年中,北極周邊地區有125個湖泊消失。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於湖底永久凍結帶解凍。由於這些永久凍結帶解凍,湖水已經滲透到了土壤里。
8.極地植物現生機
北極冰層的融化為北極的生物帶來了光明前景。研究發現,現在的北極土壤中葉綠素的濃度比古代土壤要高,顯示了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生物繁榮。
9.動物向更高地勢遷徙
從19世紀初開始,花栗鼠、老鼠等動物就開始向高處遷徙。研究發現,這些動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遷徙,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它們的棲息地環境發生變化。棲息地環境的改變還威脅著北極熊等極地動物,因為它們棲息的冰層在慢慢融化。
10.過敏症加劇
研究顯示,空氣中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氣溫也是導致過敏的因素之一。全球變暖令植物比以前早開花,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讓植物製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氣中的花粉濃度增加。過敏源早來,過敏季節又遲遲不走。過敏症就只能越來越嚴重了。
全球變暖所導致的後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來:氣溫升高、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不過,地球氣候變化導致的另外一些後果如加劇過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讓北極湖泊消失等可能人們很少了解到。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參考資料:http://tech.163.com/05/0824/10/1RTO1QQ70009153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