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體的 12條經絡指的是哪些
經絡的主要內容與主治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個經絡系統,它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的通路。「經」,指的是主幹;「絡」,指的是分支。人體通過經絡把各個組織器官連成一個整體,以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因此,經絡具有疏通氣血、營養全身、調節機體各種功能的作用。
當人體有病時,如外感風寒,首先侵襲皮毛肌表,進而傳人肺臟引起咳嗽、胸痛、吐痰。相反,內臟有病,又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如腎病可見腰痛,肝病可見脅痛等。由於每條經絡都分別屬於某一臟腑,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病人臨床出現的癥候進行辨證,判定病在哪一經或哪幾經、哪一臟腑或哪幾臟腑,然後再有的放矢地選穴配方,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因此,經絡不論在診斷或治療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絡的主要內容為十二經、奇經八脈和十五絡脈等,其中以十二經和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尤為重要,通稱為十四經。現將十四經的循行(有穴通路)、起止及其主治作用分述如下:
1. 督脈督脈統帥人身的各陽經,循行在背中線,起於尾椎下的長強穴,止於齦交穴,與任脈相交會。全經共28穴。主治:熱病,神志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大腸、肛門疾病。2. 任脈任脈統帥人身的各陰經,循行在腹中線,起於生殖器和肛門中間的會陰穴,過陰毛沿腹部、循腹中線上行直達咽喉,過下頦環唇入眼眶,止於承漿穴。與督脈相交會,全經共24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
3.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起於胸部上外側的中府穴,沿上臂內面橈側下行,止於拇指橈側的少商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計11穴,左右共22穴。
主治:胸、肺、咽喉疾病,神志病,熱病,以及本經所經過部位的疾病。
4. 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起於示指末端橈側的商陽穴,沿上肢外面橈側上行,經過肩、頸至面部鼻旁的迎香穴止,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計20穴,左右共40穴。
主治:頭面、眼、鼻、口腔、喉部疾病,熱病,以及本經所經過部位的疾病。
5. 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側沿眼眶下方的承泣穴,經過顴部,環繞口唇,沿下頜骨向後至下頜關節附近分成兩支:一支經耳前,沿發際,至額角的頭維穴;一支沿頸前、胸腹、下肢脛骨外側前緣下行,止於第二趾外側的厲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接。計45穴,左右共90穴。
主治:頭面疾病,口腔、咽喉疾病,胃腸疾病,癱瘓痿痹,熱病及神志病。
6. 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末端內側的隱白穴,上行至內踝前面,沿小腿內側正中,大腿內側前緣上行,達腹部和胸部的外側,止於胸脅部的大包穴,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接。計21穴,左右共42穴。
主治:消化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本經所經過部位的疾病。
『貳』 腿上有幾條筋絡,它們分別對應的位置
6條3陽3陰 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人體腿部常用穴位: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委中穴、三陰交、陽陵泉、復溜穴、解溪穴、陰陵泉、陰谷穴、梁丘穴、承山穴。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穴位學名腧穴。也叫穴、穴道。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經過下肢內側、腹部抵止於胸部。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它們的循行方向均由頭部經過軀幹部、下肢外側抵止於足部。以及奇經八脈中的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2)怎樣看經絡系統表擴展閱讀:
經絡學說是古老中國醫學的一部分,在中醫理論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該學說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經脈又分為正經(十二條,稱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條,稱為『奇經八脈』)。
絡脈又分為浮絡(體表部位的脈絡);別絡(較大,共十五條,其中『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各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支,合稱『十五別絡』);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醫書中就有關於經絡系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尤以《內經》為最。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通道,維系體表之間、內臟之間以及體表與內臟之間的樞紐,人體內外溝通的渠道。
但至於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歷代無數醫家對此窮究細考,卻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叄』 十二經絡運行時間
1、凌晨3點-5點(寅時)是肺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2、凌晨5點-7點(卯時)是大腸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3、辰時(7點到9點)是足胃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4、已時(9點至11點)是脾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5、午時(11點至13點)是心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6、未時(13點到15點)是小腸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7、申時(15點至17點)是膀胱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8、酉時(17點至19點)是腎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9、戌時(19點至21點)是心包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10、亥時(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旺開穴運行的時間。
11、子時(23點至1點)是膽經旺開穴運行的時間。
12、丑時(凌晨1點-3點)是肝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3)怎樣看經絡系統表擴展閱讀: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
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
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
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
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
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
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
旁開4寸處;足厥陰肝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
陽膀胱經行於背部,分布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陽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肆』 十二經絡走向圖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一、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二、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4)怎樣看經絡系統表擴展閱讀:
一、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二、意義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二經脈
『伍』 人體的十二正經是什麼如何歸屬!七經八脈如何分布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幹。絡,有網路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內屬於臟腑,入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此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學說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絡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表現,經絡中血氣的運行與自然界的關系,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經絡與臟腑的關系等等。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要詳細說起來恐怕不是只言片語能說的完的,在這里只講接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見下表 十二經脈 手三陰經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陰經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足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 督脈 任脈 沖脈 帶脈 陰蹺脈 陽蹺脈 陰維脈 陽維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順序見下表: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通常所說的穴位都在經脈上,每條經脈上又有不同的穴位。望各位看了綜上所述不要再有把奇經八脈看成「七經八脈」了。
『陸』 十二經脈包括哪些
十二經脈包括:
1、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2、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3、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4、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6)怎樣看經絡系統表擴展閱讀:
一、分布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
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
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
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二、表裡關系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系,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相 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系。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 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系,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柒』 十二經絡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捌』 經絡系統的分類與組成是什麼
經絡系統包括經、絡二脈,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它與經穴按摩治療疾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十二經脈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體部分,所以又稱為十二正經。十二經脈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裡;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互為表裡;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互為表裡;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互為表裡;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互為表裡;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互為表裡。臨床按摩治療中,要取疾病所在經絡和互為表裡的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按摩經穴治療。
十二經脈的命名,是根據經脈起止點所在手或足而分為手、足;根據經脈循行四肢內側為陰經,外側為陽經,以及經脈所屬的內臟,分為陰陽、臟腑,其中陰陽又分為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和太陽、少陽、陽明。因此,十二經脈的全稱,是由手或足、陰和陽、臟或腑組成。例如,由胸至手,循行於上肢內側,屬於肺的經脈,稱為手太陰肺經。陰陽可用以說明經脈之相互表裡,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肺與大腸是互為表裡的臟腑,而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是互為表裡的經脈,肺經行於上肢的內側,是陰經;大腸經行於上肢的外側,是陽經。肺經則歸屬肺臟,並以經脈分支與其互為表裡的大腸(腑)相聯絡,簡稱為「屬肺絡大腸」。而大腸經則歸屬於大腸,並藉助於經脈分支與肺經相聯絡,簡稱為「屬大腸絡肺」。十二經脈皆有這種「屬臟絡腑」,或「屬腑絡臟」的關系。
十二經脈的三陰三陽,還包涵陰陽之氣的盛衰程度。陽氣(陰氣)初生叫少陽(少陰),陽氣(陰氣)旺盛叫太陽(太陰),介於少陰、太陰兩陰之間的叫厥陰,陽氣最旺盛的叫陽明。三陰三陽的表裡匹配關系是,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裡,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
三陽經分布於肢體的外側,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居中。三陰經分布於肢體的內側,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居中。
綜上所述,十二經脈中的足三陰經、手三陰經在體內皆有屬臟絡腑的關系,而足三陽和手三陽經在體內皆屬腑絡臟。此外,十二經脈在四肢的肘膝以下和頭面部又都有相連的分支或通過絡脈相通,而形成一個密布於周身的網路體系。中醫的「臟」是指五臟(心、肺、脾、肝、腎),「腑」是指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2)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溝通和連接十二經脈的較大的支脈,共有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八條。因為其循行路徑與十二經脈不同,並與臟腑沒有直接的絡屬關系,故稱奇經八脈。
(3)十五絡脈十五絡脈是從經脈分出來的斜行的支脈,即十二絡脈(每條經都有一條絡脈)加上任、督二脈的絡脈和脾的一條大絡,共十五條,它是所有絡脈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