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如何進行
自然生態系統作為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在系統內通過一系列的反饋作用,對外界的干擾進行內部結構與功能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穩定與平衡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自然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動態平衡,主要是由於其內部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愈多,組成成分愈復雜,其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也就愈復雜,營養物質貯備就愈多,其調節能力也愈強。一個物種的數量變動或消失,或有一部分能量流、物質流的途徑發生障礙時,可以被其他部分所代替或補償。
但是,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再強,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調節就不能再起作用,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即使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例如,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一旦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同樣,草原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限度,草原將會退化;工業「三廢」應有合理的排放標准,排放不能超過環境的容量,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產生公害危及人類。
由於人類是大自然演化的結果,是生態系統的一個成員,所以,人類對大自然所有的干預以及這種干預的深度和廣度正由於現代科技日益增強,這必然反過來影響人類自身。如果人類只顧眼前利益或忽視生態規律,因而有意無意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協調與平衡,必然使人類自身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② 生態系統調節的結果
生態系統的調節作用的結果是調節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處於平衡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會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狀態 ,各營養級生物(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數量將穩定在一個水平上。
③ 自然生態系統是如何實現自我調節的
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常常趨向於達到一種穩態或平衡狀態,這種穩態是靠自我調節過程來實現的。調節主要是通過反饋進行的。
當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發生變化時,它必然會引起其他成分的出現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使其變化減弱或增強,這種過程就叫反饋。負反饋能夠使生態系統趨於平衡或穩態。生態系統中的反饋現象十分復雜,既表現在生物組分與環境之間,也表現於生物各組分之間和結構與功能之間,等等。前者在第三節種群部分已有敘述。生物組分之間的反饋現象。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當被捕食者動物數量很多時,捕食者動物因獲得充足食物而大量發展;捕食者數量增多後,被捕食者數量又減少;接著,捕食者動物由於得不到足夠食物,數量自然減少。二者互為因果,彼此消長,維持著個體數量的大致平衡。這僅是以兩個種群數量的相互制約關系的簡單例子。說明在無外力干擾下,反饋機制和自我調節的作用,而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所以當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破壞時,只要不過分嚴重,一般都可通過自我調節使系統得到修復,維持其穩定與平衡。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界壓力很大,使系統的變化超過了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即「生態閾限」時,它的自我調節能力隨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時,系統結構被破壞,功能受阻,以致整個系統受到傷害甚至崩潰,此即通常所說的生態平衡失調。
④ 什麼叫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當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引起其他成分的相應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的那種成分。從而使它們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正是由於這種自我調節機制,使的生態系統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⑤ 什麼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穩定,就是因為其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如果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發生變化,必然會引起其他成分的相應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的那種成分,從而使它們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這就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藉助於自我調節的過程,生態系統中的各個成分都能夠使自己適應物質和能量輸入和輸出的任何變化。
⑥ 生態系統的調節方式是什麼
生態系統具有趨向於達到一種穩態或平衡態的特點,使系統內的所有成員彼此相互協調,這種平衡狀態是靠一種自我調節過程來實現的,藉助於這種調節過程,各成分都能使自己適應於物質和能量輸入和輸出的任何變化。如:某一生境中的動物數量是決定於這個生境中的食物數量,最終這兩種成分將會達到一種平衡。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如雨量減少)使食物產量下降,因而只能維持比較少的動物存在,那麼這兩種成分之間的平衡就被打破了,這時動物種群就不得不藉助於飢餓和遷移加以調整,以便使兩者達到新的平衡。
生態系統平衡的另一種調節方式是一種反饋調節機制。所謂反饋,是指當系統中某一成份發生變化的時候,它必然會引起其它成分出現一系列的相應變化。這些變化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這種現象稱為反饋,反饋有兩種,正反饋和負反饋。生態系統達到和保持平衡或穩態,反饋的結果是抑制或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如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因為遷入而增加,植物就會因過度啃食而減少,植物數量下降後,反過來就會抑制動物數量的增加。
正反饋比較少見,它的作用剛好與負反饋相反,即生態系統中某一種成分的變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變化,反過來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發生變化的成分所發生的變化,正反饋的作用常常使生態系統遠離平衡狀態。在自然界中正反饋的實例不多,下面舉一例加以說明,如果一個湖泊生態系統受到污染,魚類的數量就會因為死亡而減少,魚體死亡腐爛後又進一步加重污染,並引起更多的魚類死亡,因此,由於正反饋的作用,污染會越來越嚴重,魚類死亡速度越來越快。所以正反饋常具有破壞作用,但它是爆發性的,所經歷的時間也很短,從長遠看,生態系統中的負反饋和自我調節將起主要作用。
當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達到最穩定的狀態時,它能夠自我調節和維持自己的正常功能,並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來的干擾,保持自身的穩定性,但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來的干擾因素如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雷擊火燒、人類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質、噴撒農葯等,還有人為引入或消滅某些生物等超過一定的限度時,生態系統自我調節本身就會受到損害,從而引起生態失調,甚至引發生態危機。生態危機是指由於人類盲目活動而導致局部地區,甚至全球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生態平衡失調的初期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覺。如果一旦發展到出現生態危機就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平衡,為了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我們必須認識到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圈是一個高
究竟什麼是「食人鯧」?基礎。因此,人類的活動除了要講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外,還必須特別注意生態效益和生態後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時,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穩定平衡。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任何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動調節能力,由於這種能力的存在,才使得生態系統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承受一定的壓力,即體現出一定的「彈性」,從而維持著自身的動態平衡--生態平衡
⑦ 什麼是生態系統反饋調節
生態系統反饋調節是指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 (生物學)。在生物化學中也指一個代謝反應的終產物(或某些中間產物)對生化反應關鍵酶的影響。也可做在系統中起到調節功能的必要關系式。
(7)生態系統的調節是怎樣的擴展閱讀:
生態系統保持自身穩定的能力被稱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強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體現的。一般地:成分多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途徑復雜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強;反之,結構與成分單一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就相對更弱。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有著最為多樣的成分和生態途徑,因而也是最為穩定和復雜的生態系統,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由於僅地衣一種生產者,因而十分脆弱,被破壞後想要恢復便需花費很大代價。
⑧ 5.什麼叫做生態系統為什麼生態系統能自動調控保持動態平衡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之所以能自動調控保持動態平衡,關鍵在於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太陽系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太陽就像一台發動機,源源不斷給太陽系提供能量。
生態自我調節
生態系統保持自身穩定的能力被稱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強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體現的。一般地:成分多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途徑復雜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強;反之,結構與成分單一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就相對更弱。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有著最為多樣的成分和生態途徑,因而也是最為穩定和復雜的生態系統,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由於僅地衣一種生產者,因而十分脆弱,被破壞後想要恢復便需花費很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