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將正楷書變成行書的軟體
教你一個小技巧,你可以把幾種常用的鋼筆字體下載下來安裝在電腦系統上,然後打開office word,隨便輸入文字內容,再在字體設置中找到你剛剛安裝的字體設置一下,你想要的字體就出現了。
其實這個方法很多人知道,專門做個軟體出來沒什麼意思。
附件里給你上傳了行書鋼筆字體,需要可以下載。
如果一定要找軟體的話,可以關注一下 zmbfan
當中有動態書寫示範,一天2個字,內容編排的還不錯。
⑵ 怎麼把楷體轉換成行文
楷書是漢字的主要書體。楷,是楷模,就是標准字體。鋼筆楷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講究用筆 鋼筆楷書的筆畫有提頓、藏露、方圓、快慢等用筆方法。不同的用筆方法產生不同的形態、質感的線條,不同的線條需要不同的用筆方法去體現。鋼筆楷書字形較小,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如果書寫時用筆稍不注意,筆畫就達不到要求,筆畫就會出現軟弱無力、僵硬死板等毛病。因此,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掌握用筆方法。
二、筆畫分明 鋼筆楷書的每一個筆畫的起筆和收筆都要交待清楚,工整規范,干凈利落,不能潦草、粘連。但是筆畫與筆畫之間又要有內在的呼應關系,使筆畫達到:既起收有序、筆筆分明、堅實有力,又停而不斷、直而不僵、彎而不弱、流暢自然。
三、結構方整 鋼筆楷書在結構上強調筆畫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穩、比例適當、字形端正、合乎規范。字與字排列在一起時要大小勻稱、行款整齊。雖然也有形態上的參差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仍是整齊工整的。
練習楷書,應從筆畫和結構兩方面下功夫。練習筆畫,主要解決用筆方法問題,目的是生產合格的「零件」;練習結構,主要是解決筆畫和部首之間的組合方式問題,目的是學會結構方法,掌握結構規律,從而達到將字寫端正、整齊、美觀的要求。
鋼筆行書的特徵
書之稱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張懷在《書斷》中是這樣闡述行書產生原因的: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既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幫謂之行書。在東漢晚期已有行書了。從行書的產生。形成和歷代演變的發展過程來看行書並沒有開成獨立的「行法」。這是與篆、隸、草、楷的最大區別。行書無法卻有體。最大特點是用連筆和省筆。卻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另外,行書具有緊粘其他書體的特點。所以孫過庭《書譜》說:「趨勢變適時。行書為要」 。行書萌發於兩漢,成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南北朝至初唐書壇,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此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均受其影響。元至明中葉。無論是趙孟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晉唐書風中占據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其特點:一是出現了帶群體性質的具個性化的行草書家。二是在碑學思潮影響下出現了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前者是一種「尚勢」書風。後者是民間碑書體風格。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
同楷書相比,行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減省點畫:為了書寫簡便,行書對楷書的某些部位作了簡化,或減省點畫,或並合線條。如「話」字的「言字旁」,原楷書繁寫為七畫,寫行書就只有兩畫,省去了五畫;「然」字的四點水,由四點變為一橫,省去了三畫;「近」字的游水,由一點三彎折加一平捺,簡化為一豎橫折,也省掉若干彎曲波捺;「佛」字中間原是變形的「弓」字,現用橫折彎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兩彎。減省點畫,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筆勢流動 A:增加勾挑與牽絲:寫楷書要求點畫分明,一筆一畫地寫,寫行書則可點畫連起來,在點畫之 間增加勾挑與牽絲。勾挑是在沒有勾挑的點畫上,順勢寫出短勾,如「古」字的橫畫,「好」字的撇畫;牽絲是在前後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勢用細細的牽絲相連,如"絲'宇中間的點畫,「心」字的中右兩點。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活潑。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與牽絲不能太多,否則用筆就顯得不幹凈,造型也不美觀了。
B:改變書寫筆順:行書的書寫筆順,採取的是草書筆順,同原有的楷書筆順不同。如「秋、有、戎、半」四個宇,前為楷書筆順,後為草書筆順。在寫行書時,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且要合乎草書的規范。(3)用筆靈活: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寫法不大受約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後,既可以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也可以從右側上去繞個小圈再寫戈勾;「也」字的浮鵝勾,由上翻筆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寫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寫好橫豎畫後,筆勢從左邊寫撇挑,但如果從右邊翻筆寫撇挑,也有道理;至於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書寫法,由上回鋒寫一挑固然好,用牽絲把豎勾與斜挑連起來寫則更佳。(4)體態多變:行書是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活動范圍廣,表現力豐富,往往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如「是」字的四個字尾,「花」字的四個字頭,寫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寫意,同中有異,多樣而統一,饒有趣味。體態多變是行書的長處,是楷書和草書所望塵莫及的。
硬筆書法臨寫指南所謂硬筆書法,就是以鋼筆、圓珠筆、蘸筆、鉛筆、竹片、塑頭筆等為工具,來表現漢字書寫技巧,再抒發作者情感的方法及活動。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即為硬筆書法作品。硬筆書法具有二重性,即藝術性和實用性。所以,學習硬筆書法不僅要追求高層次的藝術水平,還要注重其實用價值。而要體現其實用價值,就必須做到書寫上的正確化、規范化、勻稱化,如果在一幅作品中,錯別字連篇,自造字叢生,隨意縱橫飛舞,即令有高超的用筆技巧,亦不過是「鬼畫符」。硬筆書法只有在實現其實用性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才有可能創作出趨於完美的作品。在對其藝術性的處理上,當首先體現硬筆書寫簡捷、流便、挺朗、自然的特色,進而求得深遠的意致。即通過熟練的用筆技巧.以有限的碩筆性能充分展示作者的學書認識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具體說來,一幅好的便筆書法作品,應具備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生動豐富、獨具風貌的神韻,二是台乎法度、造型美觀的結體,三是提按分明、使轉自然、富於節奏感的用筆。這三者的關系是互相關聯,缺一不可的。要做到形神兼備,臨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以臨習傳統法帖為宜。這是因為我國的書法藝術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漢字書寫上已達完美境地,由此可言,任何一種法帖,都足可為硬筆書法臨摩之範本。但是,由於受硬筆本身的性能所限及實用的需要,又必須對古人法帖有選擇地臨習。如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趙孟須等名家之作,皆堪稱最佳範本。通過臨帖,既可使結體美觀,合乎法度,亦能學其用筆,得其精神。另一方面,毛筆書法字帖中的筆畫清晰,提按變化明顯,易於初學者領會其用筆方法。而硬筆書帖中的筆畫纖細,提按變化輕微,況有印刷失真者,往往使初學者難以體察,而誤入歧途。因此,傳統法帖應作為硬筆書法臨習的主要對象,硬筆字帖則可作為參考、借鑒之輔助讀物。怎樣選擇一本適合自己學習的字帖呢?一般的說,個人的興趣最重要。假若別人替你選擇了一本字帖,而你並不喜歡,那麼臨寫起來就很難相象。反過來,假若是你自己很喜歡,那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有兩件要緊的事情,一是必須在歷代楷書名家的作品裡選擇,二是要選擇好的版本。如果有真跡影印本,就不必用刻石拓本;如果是只有拓本的碑拓,那也要選擇同一作者或同一時代的墨跡作參考。固為經過契刻的作品,筆劃的形狀和力感、速度感都與原作大不相同。例如臨寫魏碑,最好選擇一本北魏時代的寫經作參考,這樣可以避免臨寫過程中用硬筆去摹仿鑿刻和剝蝕的痕跡。關於臨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照原帖,一筆不漏的臨寫。這個階段的要求,是能熟練的掌握基本筆法和間架結構特點,能較為准確的背臨範本中的字。第二階段:一面持之以恆的臨寫原帖,一面以學到的用筆相結構方法,練習書寫自己感興趣的詩文。這個階段的要求,是能全文或部分背臨原帖,並能做到形神兼備,能在習作中顯示所臨碑帖的特點。第三階段:一面不斷地進行創作練習,一面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新的碑帖,廣泛涉獵歷代楷書和行書資料,並研究楷書與行書之間的關系。這個階段的要求,是能創作較為成熟的硬筆書法作品,並初步形成個人風格。堅持這個階段的練習並實現這個目標,是成功的關鍵。在整個臨帖過程中,有兩件事情始終不可缺少。一是對所學碑帖要經常地、反復的觀察、分析、揣摩;二是不斷廣泛地閱讀、欣賞文學藝術各門類的優秀作品,廣泛接觸社會,深入生活.提高審美能力,加強道德修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字外功」。
⑶ 正楷怎樣向行書過渡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唐代書法家張旭在《書斷》中說:「行書,乃正書(楷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這說明了行書簡便易認,而且書寫起來流暢而明快。因此,無論在實用范疇還是在藝術領域,行書都是很受人歡迎的一種書體。我們知道,行書的筆畫和結體形態是變化多端的,而且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據其「簡易」程度的不同,我們將行書中寫得比較規整、相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比較放縱、相近於草書的叫做「行草」o由於粉筆書法的實用性需要,我們這里主要介紹「行楷」書體及其寫法。
行書同楷書相比有明顯的流動感,這是由於書寫的快捷、筆畫的牽絲縈帶而導致的結果。這也正是行書自身的特點。一般,楷書行筆較慢而穩健,粉筆接觸黑板的力度和行筆的速度均變化不大,而且各個筆畫都不連接,只是筆斷意連;而行書書寫迅速、輕盈,行筆的輕重和快慢變化較大,並且筆畫連帶明顯、流利多姿。在筆畫的形態上,楷書多方折、凝重,呼應含蓄、節奏感弱;行書多圓轉、活潑,縈帶顯露、韻律感強,在結體字形上,楷書多端莊平正、整齊劃一,行書則奇正多姿、錯落有致。了解行書的這些特點,是寫好粉筆行書的重要門徑。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楷書和行書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從實用書寫角度看,行書是在楷書的點畫、運筆、結體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但決不是楷書筆畫的簡單連帶,而有其自身的書寫規律)。有人認為,楷書書寫要求嚴,用得少,不如直接學行書痛快。在他們看來,好像行書是「潦草字」,一開始便能「自由」書寫,甚至可以隨意亂畫,這是明顯不對的。古人認為「楷如立、行如行、草若奔」。意思是說楷書如人站立,行書如人行走,草書如人奔跑。不能站立,何以行走呢?因此,學習行書之前,要練就一定的楷書功底,比如運筆的熟練,結體的工穩,筆畫間的呼應等。
另有一些學書法的人在千姿百態,富有變化的行書線條面前無所適從,即使想學也不知從何人手,於是認為行書太難!的確,對於缺乏規范和嚴格訓練的學習者采說,他們平時寫的所謂行書(或稱「自由體」),只不過是東拼西湊而已,或受師長影響,或與同學相似,或從報刊雜志、廣告招貼中不完整地「剽學」。因此,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之後,如何過渡到行書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既然行書與楷書相互聯系,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可以把楷書看成是行書的基礎,那麼楷書的運筆方法、筆畫形態、結體的基本規律就能靈活地應用到行書中。然而,行書與楷書又有實質性區別,這種區別就體現在是否「牽絲縈帶、流暢便利」上。也就是說,行書也有相應的字法,而且同一字的行書往往有多種寫法,但這些寫法一經約定俗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我們在眾多的行書體中總結出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一般規律。一是在部分楷書筆畫的基礎上增加「鉤、挑」兩個「附件」(這是由於行書出鋒快而引起的);二是將楷書的某些筆畫減省,以至改換少數楷書字的筆順(這是出於牽絲縈帶的需要)三是將楷書的方折筆畫寫得圓轉些(也是為了便於牽絲縈帶),或以點替代楷書的某些筆畫。
請看下面的楷行書對照書寫圖例。
一、加鉤加挑
二、減省筆畫、改換筆順
三、圓轉與替代
以上三條規律都以行書的牽絲縈帶、流暢簡便為中心。「牽絲」在行書中是不可或缺的。顧名思義,「牽絲」是連接兩個基本筆畫間很細的線條,它是由收筆出鋒/頃勢帶出的,切不能強行描出,喧賓奪主。也就是說,基本筆畫要粗,牽絲要細(也可無),才能使主筆突出,層次分明,使整個字有變化、有韻律。另外,牽絲不要太多、太亂,以免分不清主次。至於在什麼地方該牽絲、什麼地方不該牽絲,要從大量的臨習中總結,不可盲目造次。
⑷ 怎樣由楷書向行楷過渡
如果你是太過心急可以去買一本王羲之的《聖教序》去練練,雖然裡面有很多草書的字體,但是練習起來不求神似只求筆畫相像。至少要把筆畫和筆畫之間的牽絲寫出來,這樣才能夠有行書的神韻。
或者去買一本王羲之的《蘭亭序》,剛練完楷書的想學行書的書法愛好者是首選,首先就是對楷書向行書的過渡。但是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練出來,因為蘭亭序雖然字體上很像行楷但是它卻是標準的行書,如果提問者想寫行楷,盡量減少牽絲,多融入楷書筆畫,如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和《多寶塔碑》。
如果提問者想詢問的是硬筆書法就可以照著我剛才給你說的字帖練,有些人總是錯誤的以為學硬筆書法不能用毛筆字帖。實際上可以。如果你想成功,用硬筆書法寫毛筆字貼是很快可以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⑸ 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唐代書法家張旭在《書斷》中說:「行書,乃正書(楷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這說明了行書簡便易認,而且書寫起來流暢而明快。因此,無論在實用范疇還是在藝術領域,行書都是很受人歡迎的一種書體。我們知道,行書的筆畫和結體形態是變化多端的,而且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據其「簡易」程度的不同,我們將行書中寫得比較規整、相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比較放縱、相近於草書的叫做「行草」o由於粉筆書法的實用性需要,我們這里主要介紹「行楷」書體及其寫法。
行書同楷書相比有明顯的流動感,這是由於書寫的快捷、筆畫的牽絲縈帶而導致的結果。這也正是行書自身的特點。一般,楷書行筆較慢而穩健,粉筆接觸黑板的力度和行筆的速度均變化不大,而且各個筆畫都不連接,只是筆斷意連;而行書書寫迅速、輕盈,行筆的輕重和快慢變化較大,並且筆畫連帶明顯、流利多姿。在筆畫的形態上,楷書多方折、凝重,呼應含蓄、節奏感弱;行書多圓轉、活潑,縈帶顯露、韻律感強,在結體字形上,楷書多端莊平正、整齊劃一,行書則奇正多姿、錯落有致。了解行書的這些特點,是寫好粉筆行書的重要門徑。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楷書和行書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從實用書寫角度看,行書是在楷書的點畫、運筆、結體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但決不是楷書筆畫的簡單連帶,而有其自身的書寫規律)。有人認為,楷書書寫要求嚴,用得少,不如直接學行書痛快。在他們看來,好像行書是「潦草字」,一開始便能「自由」書寫,甚至可以隨意亂畫,這是明顯不對的。古人認為「楷如立、行如行、草若奔」。意思是說楷書如人站立,行書如人行走,草書如人奔跑。不能站立,何以行走呢?因此,學習行書之前,要練就一定的楷書功底,比如運筆的熟練,結體的工穩,筆畫間的呼應等。
另有一些學書法的人在千姿百態,富有變化的行書線條面前無所適從,即使想學也不知從何人手,於是認為行書太難!的確,對於缺乏規范和嚴格訓練的學習者采說,他們平時寫的所謂行書(或稱「自由體」),只不過是東拼西湊而已,或受師長影響,或與同學相似,或從報刊雜志、廣告招貼中不完整地「剽學」。因此,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之後,如何過渡到行書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既然行書與楷書相互聯系,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可以把楷書看成是行書的基礎,那麼楷書的運筆方法、筆畫形態、結體的基本規律就能靈活地應用到行書中。然而,行書與楷書又有實質性區別,這種區別就體現在是否「牽絲縈帶、流暢便利」上。也就是說,行書也有相應的字法,而且同一字的行書往往有多種寫法,但這些寫法一經約定俗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我們在眾多的行書體中總結出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一般規律。一是在部分楷書筆畫的基礎上增加「鉤、挑」兩個「附件」(這是由於行書出鋒快而引起的);二是將楷書的某些筆畫減省,以至改換少數楷書字的筆順(這是出於牽絲縈帶的需要)三是將楷書的方折筆畫寫得圓轉些(也是為了便於牽絲縈帶),或以點替代楷書的某些筆畫。
請看下面的楷行書對照書寫圖例。
一、加鉤加挑
二、減省筆畫、改換筆順
三、圓轉與替代
以上三條規律都以行書的牽絲縈帶、流暢簡便為中心。「牽絲」在行書中是不可或缺的。顧名思義,「牽絲」是連接兩個基本筆畫間很細的線條,它是由收筆出鋒/頃勢帶出的,切不能強行描出,喧賓奪主。也就是說,基本筆畫要粗,牽絲要細(也可無),才能使主筆突出,層次分明,使整個字有變化、有韻律。另外,牽絲不要太多、太亂,以免分不清主次。至於在什麼地方該牽絲、什麼地方不該牽絲,要從大量的臨習中總結,不可盲目造次。 點擊進入更多閱讀 >>>
⑹ 要從正楷轉化為行楷,用練字帖的方法可以嗎行楷字帖怎麼練習
練字貼是正確的方法,練習方法與正楷大同小異。可行熟悉基本筆畫,再練偏旁部首、結構,後練章法。注意字與字,行與行之的聯系,或筆畫相連,或筆斷意連。
⑺ 手機里的WPS文檔怎麼切換字體,那個是行楷
手機里的字體非常少,如果手機里的字體跟電腦上的字體對不上的話,就自動替換了
⑻ 鋼筆書法怎樣由正楷向行楷過渡
從問題可以看出您是愛思考的人。以下本人積累的思考,整理成文字僅供參考(原創):
1、寫好了楷書,培養了初步的平衡意識,但是相對行楷而言,行楷更需要的是動態的平衡。因此,在結構上,行楷不要四平八穩,要求變化;在筆畫上,要「脫去楷則」,可以有少量的牽絲,當然要筆畫間確有聯系,且不能過多。這樣,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楷書筆畫間呼應的理解,使楷書書寫水平更上一層樓。
2、掌握常用部件。現代社會,不可能象古代那樣整天沉浸於書法中,須有一定意義上的「速成」。方法上,我覺得重要一點是掌握常用部件。我們看草書,它是有嚴格
⑼ 怎樣將楷書轉化為行書
可以搜索 行書字體生成器_「行書字體在線生成」_行書字體在線編輯轉換器-字體視界
⑽ 如何將楷書轉化為行書
如何將楷書轉化為行書
你可以在word裡面的字體設置
把字體調整一下
就可以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