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北魏遷都原因有哪些
擴展閱讀
鮮百合怎樣做好吃 2025-09-18 20:48:52

北魏遷都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0-15 05:39:14

① 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的原因及意義。

(1)從平城到洛陽。
(2)理由:與漢族「文軌未一」,即要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平城是個「用武之地」,不適於改革政治;「移風易俗」非常困難;黃河流域歷來是帝王興起之地,有利於加強對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觀原因: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平城氣候惡劣,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強大也威脅著北魏;平城保守勢力強大。
(3)阻力:許多鮮卑貴族大臣極力反對。對策:設巧計,以南下伐齊為名迫使反對派同意遷都。
(4)北魏遷都後,洛陽再次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北魏洛陽城的規劃和布局,對後世城市建設影響較大;孝文帝的遷都,保證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於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

② 「魏主」遷都的原因是什麼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供應困難。
3.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遙遠,經略南方有困難。
5.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淀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496年2月2日 (農歷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③ 北魏遷都的原因是什麼

不斷「向南遷徙」為了擺脫惡劣環境,其實既是拓跋鮮卑的歷史傳統,也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初衷。

同時通過由平城遷都洛陽行動,也能夠在一個程度上實現孝文帝拓跋宏的政治理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特別傾慕漢族文化,他希望通過遷都洛陽離中原文化更近一些,這其實對於鮮卑族政權「實行漢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歷史角度來看拓跋氏鮮卑政權,在不斷強大的過程中從未離開過「南遷」這一基本國策。

當時北魏的國都平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而且當地多山、氣溫寒冷,不僅不適合發展農業,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北魏的經濟產生了束縛和制約。同時,還要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糧問題,所以這也是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客觀原因之一。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遷都洛陽以前,就在北魏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這些改革涉及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方面。

這其實也為遷都洛陽打下了堅固的基礎,遷都到洛陽之後他為了進一步實行改革,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大手術」。

比如,辦公時需要說漢語並使用漢語批閱奏摺,由他開始以及所有官員都必須穿漢服,同時為了讓改革更加徹底,孝文帝還規定北魏朝廷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還通過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的方式讓鮮卑人徹底漢化。

④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遷都

孝文帝本身的原因
孝文帝繼位時年僅4歲,原先的馮太後成為太皇太後。她此時輔佐自己孫兒,朝政大權操控在她的手中。而這位馮太後,是出身漢族,而且是漢族中的貴族,從小有機會接受高等級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母親也是漢族人。

祖母、母親不一定仇視鮮卑,但對鮮卑粗俗的文化肯定是鄙視的。而從小被祖母撫養大的孝文帝,從推崇漢文化的環境中長大,其對中原文化的仰慕以及他的政治目光,肯定是傾向於把都城建立在位於中原中心的洛陽。後來,孝文帝在推行漢化的過程中,甚至處死了不願意漢化的皇太子,其果決以及對中原文化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遷都的軍事因素
鮮卑建國後,北方是強敵柔然。雖然柔然多次被北魏大敗,但依然有著強大的實力,時不時地對北魏都城平城侵襲。後來,南朝宋擔心北魏難侵,甚至派遣使者聯絡柔然,約定雙方南北夾擊北魏。後來,南齊也曾與柔然約定夾擊北魏。

所以,從軍事上說,平成距柔然太近,時刻在敵人武力威脅之下。而距離南朝又太遠,如果南朝北伐,北魏只能快速派出騎兵加以鎮壓。而且這樣的話,還很容易背腹受敵。如果遷都洛陽,既可以避開柔然的威脅,還可以加強對中原的控制,更可以威懾南朝,其各方面的優勢自是不言而喻。
遷都的經濟因素
因為平城靠近北方,氣溫比較低,所以糧食的產量很受影響。平城成為國都後,人口逐漸增加。而且為了防備柔然,北魏還設置了「六鎮」等軍事重地。大量的軍隊,對於糧食的需求,更是旺盛。平常時候還好,一旦遇到災荒年月,朝廷便要缺乏糧食了。從南方運糧食的困難程度,也是可以想像,需要國家大量的資源來維持。政府甚至把貧窮的鮮卑族人,都趕到南方去,以此來緩解糧食壓力。

有一年平城遇到旱災和瘟疫,孝文帝束手無策,最後都拿出了宮中的珠寶賜給百官和「六鎮」將士。糧食上這種朝不保夕,即使通過行政力量也無法有效解決。甚至窘迫到了,需要皇帝拿自己私房錢來籠絡百官和將士的地步,自然會刺激統治者對於都城進行重新考慮。而此時的洛陽,經過北魏前期的有效統治後,糧食卻是年年豐收。如此一對比,洛陽自然是進入了孝文帝的目光之中。
遷都的政治考量
從孝文帝繼位開始,中原的叛亂就一直不斷。而平城遠離中原,對於這樣的叛亂處理,總會滯後許多。長此以往,對於政權的穩定也是不利的。而洛陽四周有天險,自來都是中原的政治文化重鎮。如果北魏遷都到這里,無論是對中原的掌控力,還是對中原人民心理上的認同感,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遷都後不久,孝文帝就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漢化改革,這無疑是孝文帝對於增長政權壽命做出的努力。只是可惜孝文帝遷都五年後就駕崩,年僅33歲。如果孝文帝能在位更長時間,一個更強大的北魏會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綜上所述,除了孝文帝本人的成長環境外,無論是出於政治上的、軍事上的、經濟上的因素,遷都洛陽都是極好的選擇。可以遠離柔然威脅,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對於南朝的威懾以及攻防更加方便,無形之中就延長了政權的壽命。了解這些因素後,也就不難理解一代雄主孝文帝,為什麼對遷都洛陽這樣勢在必行了。

⑤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遷都

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 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後,糧食供應困難。 3)軍事上,受北方強敵柔然的侵擾,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遙遠,經略南方有困難。 5)洛陽是歷代帝王建功立業的場所,漢文化積淀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496年2月2日 (農歷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⑥ 北魏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

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和漢族間的隔閡,以便進一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鞏固北魏的統治,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位置偏北的平城,遷到中原的洛陽。

遷都問題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動,許多鮮卑貴族、官吏都反對遷都。於是,孝文帝便宣布要大舉南伐,卻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貴族、百官反對。孝文帝在退朝後,單獨留下拓跋澄,對他說明了遷都的重要性,並告訴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領眾人遷都中原。拓跋澄醒悟過來,改為全力擁護孝文帝的「南伐」遷都計劃。公元493年,孝文帝發兵20萬,號稱30萬,開始「南伐」。大軍到達洛陽後,孝文帝仍然「戎服執鞭,御馬而出」,表示要繼續前進。群臣都跪在馬前叩頭,請求他不要再南進了。這時,孝文帝乘機說,「若不南鑾(南征),即當移都於此」,並且下令:願意遷都的站在右邊,不願意的站在左邊。所有隨軍貴族、官吏都紛紛站到右邊,高呼萬歲。於是,孝文帝便乘勢定都洛陽。

洛陽是當時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遷都洛陽對北魏和拓跋族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⑦ 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遷都洛陽,背後有什麼原因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發展需要,文治需要,統一需要。下面講一下個人理解。

平城位置偏北,對抗北方柔然還湊合,但要以平城做為平定南方的據點,顯然不行。平城距離南方過於遙遠,孝文帝顯然無法坐鎮平城去指揮平定南方,統一天下。

洛陽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的國都,位置重要,北魏遷都洛陽後,有利於北魏的統一天下戰略。因為討伐南齊時,北魏可以從洛陽出兵,向西直取關中,向南直取荊州,向東渡淮河直取南齊國都。

⑧ 北魏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外族征服王朝,北魏為什麼遷都呢

北魏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外族征服王朝,北魏為什麼遷都呢?

北魏選擇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做為首都,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她們的崛起和稱霸北方。由於大同本身的戰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但之上這些因素,恰恰是孝文帝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他選擇遷都洛陽,事實上更多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本人集權。由於平城間距鮮卑從前的基地太近,又有六鎮的皇室牽制自身。他要保證乾綱獨斷,是非常困難的事兒。

首都一旦遷到洛陽,讓孝文帝各種不舒服的情況就會大幅改進。重臣官宦們都成為了與地方家族掛鉤的職業官員。僅有藉助皇上本人權威協助,才能繼續得到上位。相反,也因為他們不再源於地區勢力,失去對皇上本人的牽制水平。尤其是在前2代,會感覺自身與皇上一起,置身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這樣對樣君王的盡忠,就會更上一層樓。

⑨ 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是什麼

從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1.
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平城偏北地寒,糧食產量非常有限。當時有人作《悲平城》詩:「悲平城,驅馬入方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後來,作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隊伍逐漸龐大,糧食供給問題凸顯出來。當時平城沒有水陸漕運,交通極不發達,從關內運糧到平城,不僅費時費力消耗多,成本也極其昂貴。而洛陽處於北方的中心地帶,平原地區,交通便利,遷都洛陽就解決了最根本的糧食問題。

2.
地理環境的影響。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乾旱,氣溫偏低,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制約著北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洛陽地處黃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縱橫,素有「九州暖地」之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場所。曾是東周、東漢、曹魏等朝代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