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隨著沖積扇的地勢降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越來越淺
因為埋藏深度是沖積扇地勢與地下水位的差,所以沖積扇地勢越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就越淺。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
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
沖積扇其他情況簡介。
沖積扇大小主要與沉積物供給量、氣候因素、物質來源區與堆積區的地形條件有關。在溫帶或濕潤地區,降雨和洪流頻率高,侵蝕作用阻礙了沖積扇的增長,濕潤區統貫沖積扇的水流把沉積物多半都搬運到沖積扇范圍以外去,也阻礙了大沖積扇的發育。
未受構造變形或鄰近沖積扇增長所限制的沖積扇,其形狀近似部分錐體,橫剖面呈凸形,縱剖面略呈凹形。
『貳』 地下水水位為啥有深有淺,地勢高低差不多,為啥有的抽不出誰呢
地下水的水位高程與地表高程當然不完全相同啊。
否則就依據地表水即可判斷地下水問題了。
再有也與地下水水量有關,水量小,或者根本沒有含水層,當然抽不出水。
『叄』 裏海為什麼北方水淺南方水深
北高南低,北面地勢高,南面地勢平坦,水往低處流,所以北方水淺南方水深,求採納
『肆』 為什麼地勢陡峭,地下水位低
地下水位和地下地層關系比較密切,可能地勢陡峭的地方往往地層的透水性比較好,地下水迅速滲透流失,無法保持,故水位低。
『伍』 地下水淺咸深淡成因探討
一、淺層地下水高礦化機制
在額濟納盆地,淺層地下水水質變化是盆地外域水源補給與盆地內域蒸發消耗之間水鹽均衡的結果,概括起來具有如下規律。
1)上述分析表明,在額濟納盆地淺層地下水分布區、額濟納河(又稱弱水河)滲漏補給地下水的沿河地帶,由於低礦化河水補給地下水的強度相對較大,地下水更新與徑流積極,因此分布在該補給帶的地下水礦化度較小,特別在額濟納盆地南部沿河地帶的淺層地下水礦化度更低,不大於2g/L(參見圖6-10)。在遠離盆地南部入滲帶或河道帶,地下水礦化度逐漸增高,特別是在盆地的東部邊緣帶和北部邊緣帶,礦化度高達10g/L以上。
圖6-27 黑河流域額濟納盆地深層地下水系統補給-排泄的循環水文地質剖面
2)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還與地下水水位埋深有關。額濟納盆地南部的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大於5.0 m,盡管砂礫石層透水性好,但是潛水直接蒸發消耗仍然受到埋深的限制。在地下水水位埋深大於5.0 m的地帶,礦化度小於1.0 g/L。在老西廟以北地區,地下水水位埋深變小,蒸發濃縮作用增強,礦化度增大,由1.0 g/L增至3.0 g/L。在蒸發作用比較強烈的東、西居延海以北地區,其水化學類型主要是SO4-Cl-Na-Ca型水,礦化度大於3.0 g/L(參見圖6-10)。在盆地東南部邊緣地帶,受來自巴丹吉林沙漠區低礦化地下水補給的影響,該地帶地下水礦化度小於1.0 g/L。向盆地中心方向延伸,地下水徑流條件漸差,地下水水位埋深變小,蒸發濃縮作用增強,以至地下水礦化度逐漸增大,水化學類型也發生變化。
3)從黑河流域水循環系統物質平衡角度考慮,東、西居延海和古日乃以及進素土海子等窪地,是水鹽匯集、排泄和堆積區,地下徑流在這里基本處於滯流狀態,蒸發排泄和濃縮積鹽是該帶水鹽運動的主要方式,形成了Cl-Na型的高礦化度鹹水,局部地段礦化度高達313.4 g/L。
4)在額濟納盆地地下水系統的補給帶與蒸發排泄帶之間,地下水徑流條件逐漸變差,地下水水位埋深逐漸變淺,蒸發濃縮作用由弱變強,以至該區帶的地下水礦化度和水化學類型介於二者之間,呈現過渡特徵。
綜上所述,額濟納盆地淺層地下水系統的水化學分布規律,是典型的乾旱區水循環系統補給、徑流、更新和排泄過程中水鹽均衡的結果。若外域來水補給地下水的數量遠大於潛水蒸發量,則淺層地下水系統水化學特徵將趨向淡化方向發展,類似額濟納盆地沿河岸兩側補給帶的狀況。
二、深層地下水低礦化機制
前面有關章節研究表明,額濟納盆地深層地下水的14C年齡一般在距今5000年以上,礦化度一般小於1.0 g/L,多為HCO3-SO4型水。這些特徵,與地下水形成時期的古水文和古環境密切相關。
(一)深層地下水演化的自然環境
1.區域氣候背景
敦德祁連山冰芯記錄的研究表明,距今5000~3000年,中國的西部處於氣溫較溫暖時期,此後即開始變冷,在距今1000年前後是最寒冷時期。此後雖然進入小冰期,但是總的趨勢是逐步升溫。12世紀是過去5000年以來最溫暖時期,不過在隋唐溫暖期,冰芯中記錄的是冷期。在近代的15世紀、17世紀、19世紀是冷期,特別是17世紀時最冷,16世紀、18世紀、20世紀則為暖期。
對取自昆侖山古里雅冰帽地區古里雅冰芯的研究結果表明,約在距今1.05萬年開始升溫,在距今9000~8000年期間發生過降溫過程,而在距今7000~6000年期間出現了全新世最暖期,平均溫度高於現代1.5℃,年降水量比現今高20%~35%。約在距今5000年,開始激烈降溫,至近代氣溫才又上升。姚檀棟等1996,2000,2003對此冰芯研究表明,在高原地區的相對高氣溫時期,降雨量也較高,反之則較低。這主要與由季風控制的降水量有關。
李江風等(1990,1991,1992)研究新疆古氣候結果表明,在距今1.09萬年前後,新疆氣候開始變暖,冰雪融化,出現冰川退縮後的堆積物。在全新世早期,年氣溫比現今高3~4℃,降水量比現今高約200 mm。在距今7500~3000年期間,年均氣溫進一步升高,比現今高4~6℃,降水量一般在500~700 mm。全新世晚期,氣候趨於旱化。
2.盆地水域濕地變化
根據史料記載,在大禹時期,額濟納盆地的居延海是西北最大的湖泊。早期居延海水面曾達到2600 km2,至秦漢時期,其湖面仍有726 km2。
進入20世紀,氣候趨於旱化,居延海水域面積不斷縮小。在20世紀初,流域開發基本上保持清代開發的基礎,黑河下遊河道變動頻繁。解放後,幾乎在所有河道上修建了水庫或引水工程,蓄水量不斷增加,同時渠系建設也不斷發展。1970年起,流域地下水開始大量開發,僅張掖地區,1985年機井達4843眼,到1994年,機井數增加了1倍。水資源大規模地開發利用,造成流域水循環條件發生急劇變化。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游所有地表河水支流陸續斷流,不再匯入黑河幹流,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灌溉綠洲,使得黑河幹流水量銳減,正義峽以下呈季節性過水,過水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11.90×108 m3/a減少至90年代的6.91×108 m3/a。
史料記載,額濟納盆地曾經有6大湖泊,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相繼全部乾涸,消失水域面積達24.67×104hm2。1932年西居延海水域面積為190km2,1944年為253km2,1958年恢復到267km2,1960年減少為213km2,1961年秋乾涸。1944年東居延海的水域面積為24.5km2,1958年35.5km2。自1962年以來先後乾涸5次,1992年徹底乾涸。今年人工調節,出現季節性水面。例如2002年7月以來黑河中游實施「全線封閉,集中下泄」,向居延海輸水,歷時15天,正義峽下瀉水量2.43×108m3,進入東居延海水量2350×104m3,最大水域面積恢復到23.66km2,最大水深0.63m。
(二)區域水量均衡條件
劉少玉等(2002)研究表明,當潛水水位埋深小於1.0 m時,地下水蒸發量為631 mm/km2·a。當潛水水位埋深1.0~3.0 m時,地下水蒸發量為132 mm/km2·a。當潛水水位埋深3.0~5.0 m時,地下水蒸發量為25.4 mm/km2·a。研究區面積為7707 km2,年蒸發量為8.85×108 m3。數值模擬研究表明,通過正義峽水文站的徑流量達到10.5×108 m3/a,通過狼心山水文站徑流量超過7.0×108 m3/a,才能保證額濟納盆地淺層地下水水位不會持續下降。換言之,進入下游區補給水量不少於10.5×108 m3/a,就具備了實現水量平衡的條件。若維持近百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則需要15×108 m3/a以上的補給水量。
根據深層地下水形成時期的氣候條件和古水文環境推測,當時來自中、上游區的補給水量是充沛的,不僅滿足了補給地下水均衡的需要,而且還維持了數百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對減弱地下水蒸發作用發揮積極作用。
圖6-28 黑河流域額濟納盆地地下水循環演化過程示意圖
另外一個因素,自額濟納盆地南界至居延海地帶,平原地勢高差近240 m,海拔高程為1300~890 m。盆地南部以單層結構含水層為主,地層岩性為中更新統的砂礫石、粗砂卵石層,具有強入滲性和導水性(參見圖6-6和圖6-27),是該盆地深層地下水的主要補給區。在盆地北部賽漢桃來—額濟納旗縣城一帶,以中粗砂、中細砂為主,局部發育砂礫石層。該帶地勢比較低窪,一般匯水窪地區的海拔高程不足900 m,在居延海地區目前仍然有自流水流出地表,該區是深層地下水系統的主要垂向排泄區。由此可見,額濟納盆地深層地下水系統空間結構、地勢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使其具備了較強的循環與更新功能。
從補給源考慮,額濟納盆地深層地下水的補給水源有:①來自盆地南部強入滲帶河水入滲、通過地下徑流的側向補給(圖6-27)。這部分水的14C年齡為介於距今8000~5000年之間(圖6-26),屬於較新古水,是主要補給源。該水源對深層地下水補給的數量多少,取決於現代河水入滲量多少。若河水入滲量大,則深層水側向補給愈多,更新愈快,礦化度愈低;反之,深層水側向補給愈少,更新速率愈小,礦化度愈高。②東北部古水緩慢弱補給。這部分比較古老,14C年齡一般在距今10000年以上(圖6-26),有的檢測結果為距今14000年左右(參見表6-4和表6-5)。
在充足補給水源和有利積極循環更新條件綜合作用下,導致深層地下水的礦化度低和水質良好。深層地下水系統的頂板弱透水層、淺層地下水系統和地表水體,對深層地下水而言都起到防止蒸發濃縮、積鹽咸化作用(圖6-28)。
『陸』 水位為什麼和地形地勢有關,想不通啊,感激不盡
你指的是地下水吧,是這樣的,地下水(潛水)的水位往往隨著地形的起伏而有起伏(呈正相關關系).也即當地形高了潛水位也會高,反之也會低,就這樣的
『柒』 為什麼地勢高的地方,潛水水位高呢 請用地理知識回答 ,
肯定是水壓問題.在水中所承受的壓強是水深壓強加上水面的大氣壓強.
一個標准大氣壓相當於10米左右高的水柱所產生的壓強.隨著海拔的升高,大氣壓強會降低.假如海拔升高到水面的大氣壓相當於5米水柱高的地方,那自然可以多下潛5米,而承受同樣的壓強.
此外,隨著氣壓的降低,水的密度也會有微弱的降低.同樣高度的水柱,產生的壓強也在減小.但這個影響應該可以忽略.
『捌』 有沒有可能地球只是個原子,因為地心的膨脹造成了各大洲,這樣也就可以解釋水深水淺的問題了
不是的。
地球不是原子。雖然在原子理論剛出現時,曾用行星模型來解釋原子的結構,但現代量子理論認為,原子的結構與行星系(太陽系)的結構與運動形式完全不同。太陽系不可能是原子,地球更不可能是原子。
地球不是因為地心膨脹而產生海陸結構的。地球上的海陸結構是因為地球表面地殼板塊運動形成的。地心的熱的,是熔融態的。在地心加熱作用下,地球表面以固態形式形成一層很薄的地殼。在地心熱量和地球自轉等因素作用下,地殼易破裂並向不同的方向運動。在地殼各板塊的運動中,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斷裂、擠壓、錯位、疊加等,形成了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地形地貌,液態的水向低窪處聚集,形成海洋。
『玖』 清澈見底的小溪看上去的水深總是比實際的要淺些,如何解釋
清澈見底的小溪看上去的水深總是比實際的要淺些,這是由於水的清澈見底使人的判斷出現了偏差,因為能夠一眼看到水底面,所以就覺得比較淺。另外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也是從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的原因造成看上去的水深總是比實際的要淺。
『拾』 為什麼地勢起伏越大,湖床海拔越低,湖水越深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地勢起伏越大的地方,水都從高處流往了低處形成了湖泊。它的集水面積大,加上地勢起伏大,湖面小。因此,湖泊的面積不很大,但是湖水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