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偏差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執行機制與執行者素質的缺陷,這是導致政策失靈的重要原因。 (2)利益群體或壓力集團的影響。 (3)政策執行原則把握不好。 (4)政策執行環境的影響。 (5)目標群體的不配合或抵觸。
⑵ 樁位偏差過大原因主要有哪些
1、放線造成偏差的問題。
2、施工過程中的誤差,如第一根樁施工時的垂直度超過了0.5%造成的誤差;如二個經緯儀成90度方向時,儀器的誤差;如用經緯儀校正時觀察者視力高低造成的誤差;如多節沉樁時,在接樁時焊接造成的垂直度偏差。
3、在沉樁的過程中,遇到地下小石塊或是其它硬質的東西,使樁發生偏差的。
4、在沉樁的過程中,錘子未擊在樁中,使樁偏心受力,也會使樁發生偏位的。所以加個樁帽較好。
⑶ 產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不同類型的誤差產生的主要原因不同。誤差根據產生的原因及性質可分為系統誤差與偶然誤差兩類。
1、系統誤差,又稱可測誤差,它是由分析操作過程中的某些經常發生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儀器誤差:是由使用的儀器本身不夠精密所造成的
②方法誤差:是有分析方法本身造成的
③試劑誤差:是由所用蒸餾水含有雜質或使用的試劑不純造成的
④操作誤差:是由操作人員掌握分析操作的條件不成熟、個人觀察器官不敏銳和固有的習慣造成的
⑤主觀誤差:是由操作人員主觀原因,如觀察判斷能力的缺陷或不良習慣造成的
2、偶然誤差:在相同條件下,對同一物理量進行多次測量,由於各種偶然因素,會出現測量值時而偏大,時而偏小的誤差現象,這種類型的誤差叫做偶然誤差。
產生偶然誤差的原因很多,例如讀數時,視線的位置不正確,測量點的位置不準確,實驗儀器由於環境溫度、濕度、電源電壓不穩定、振動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微小變化等等。這些因素的影響一般是微小的,而且難以確定某個因素產生的具體影響的大小,因此偶然誤差難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
(3)偏差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減少系統誤差的方法
1、採用修正值方法
對於定值系統誤差可以採取修正措施。一.般採用加修正值的方法。對於間接測量結果的修正,可以在每個直接測量結果上修正後,根據函數關系式計算出測量結果。
修正值可以逐一一求出,也可以根據擬合曲線求出。應該指出的是,修正值本身也有誤差。所以測量結果經修正後並不是真值,只是比未修正的測得值更接近真值。它仍是被測量的一個估計值,所以仍需對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作出估計。
2、從產生根源消除
用排除誤差源的辦法來消除系統誤差是比較好的辦法。這就要求測量者對所用標准裝置,測量環境條件,測量方法等進行仔細分析、研究,盡可能找出產生系統誤差的根源,進而採取措施。
⑷ 你認為造成人格偏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人格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文化諸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如半自傳體小說《24個比利》這樣的關於多重人格障礙的描述讓人嘆為觀止,但是也都和自身的經歷——來自近親屬的性侵反有關聯。
2、人格偏差和早期童年經驗有關。弗洛伊德認為早期童年不良經驗導致後天變態;發展心理學也強調關鍵期的重要性,個體在生命的發展的早期,對負面生活事件造成的影響反應最為敏感。
3、惡劣的成長環境是造成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礙的溫床。如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家庭的經濟狀況、個人生活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所接受的大眾傳媒的影響以及受教育的機會與條件等等。
(4)偏差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矯正建議:
1、性情輕狂的,要用穩重去矯正;性情浮華的,要用穩重踏實去矯正;心胸狹窄的,要用寬宏去矯正;急躁的,要用和氣舒緩來矯正。
2、或者用言語勸誡,或者用行動引導,甚至只是用自身修養所散發出的磁場來感召對方,走出偏頗的心理誤區。
⑸ 管理學中偏差是如何產生的
摘要 您好,管理學中偏差大概有以下原因:計劃執行者自身的原因造成偏差,如工作不認真,沒有責任心,玩忽職守,或能力不夠,不能勝任工作等,這時可採取一些措施加以糾正:重申規章制度,明確責任,明確激勵措施,獎懲分明;或調整工作人員,加強員工培訓,改組領導班子等。
⑹ 選擇偏差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選擇偏差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失業人數相對較少,因此他們有工資收入,所以這些人的工資數據容易得到;而在失業大軍中,教育程度低的占的比例相對較大,這些人的工資數據就無法得到。如果這些人就業,他們的工資很可能較低,因此他們寧可選擇不工作而呆在家裡。換句話說,在無法採集到的數據里,因受教育程度低而工資低的佔了大部分。但是,在現實中也有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於種種原因,如並不低的能力等,而獲得不錯的工資收入。如果用這樣所搜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我們就很容易做出這樣的判斷,即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工資也高,教育程度低的人其工資也低,但卻低不了多少(因為受教育程度低而導致工資很低的人群因無法被觀察到而不包括在數據樣本里)。因此,似乎受教育程度對工資收入的影響就比較小。這樣一來,受教育程度對個人收入的影響就會被低估。
⑺ 產生數據誤差的原因有哪些
1 檢驗和計算粗心大意
檢驗是一個需要專注的過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現差錯。而隨著手機的普及,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在檢驗或檢驗後的數據計算過程中接聽手機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此以及其他的粗心造成檢驗失誤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檢驗和計算過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檢驗失誤雖不常見,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將直接導致檢驗結果出現差錯。
2 對可疑數據不敏感
一般而言,每一種物質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檢測數據應在一定范圍,如,苯板的導熱系數不可能為0,採用不同鋁合金建築型材和普通單層玻璃的建築外窗不可能達到保溫窗的要求等等。當檢驗人員或檢驗報告的批准人員發現不符合一般規律的可疑數據時,應對可疑數據進行復核,並查清是否儀器設備有問題或檢驗人員操作失誤。能夠正確判斷數據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對被檢測產品的理論和檢測實踐有大量積累的基礎上,這也是一個成熟的檢驗人員,檢驗報告審核、批准人員應有的基本素質,沒有長期訓練,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覺檢驗數據可疑的。
3 臨界值的處理有偏差
在檢驗過程中,由於測量不確定度的存在,可能會導致檢驗項目在臨界值的判斷時有偏差。例如:塗層厚度,對於普通裝飾用鋁塑板,由於塗層厚度相對較小,測量時「0」點的精確校準對於處在標准規定的臨界狀態的產品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用普通標准基板進行調0,則可能出現(1~2)um的偏差,這將可能導致產品由「合格」滑向「不合格」邊緣。對於普通裝飾用鋁塑板,可以將產品除去塗層,在其裸露的基材上進行調0,以保證結果的准確客觀性。因此,對於有臨界值的檢驗結果,應組織由不同檢驗人員或者儀器設備進行多次的比對試驗,確保檢驗結果科學公正。
4 對標准理解有偏差
檢驗是一項很嚴謹的工作,個別檢驗人員對於標準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確也直接影響了檢驗結果的准確性。例如:氟碳塗層普通裝飾板檢測,GB/T22412-2008規定,對於氟碳塗層普通裝飾用鋁塑板,其塗層性能的檢測應按照GB/T17748-2008進行。試驗中往往容易將「普通裝飾用」的概念先入為主,而忽略了「其為氟碳塗層」的事實,導致採用檢驗標准不正確,最終導致檢驗結果失效。
5 新上崗檢驗員缺乏有效監督
近年來,許多檢驗機構開展了新一輪的擴張,使得有經驗的檢驗人員嚴重缺乏,個別實驗室新進人員僅僅通過幾個月的培訓就上崗開展檢驗工作,這類檢驗員對檢驗不太熟練,對異常數據缺乏敏感,而又對這類人員缺乏有效的監督,使得他們出現錯誤的可能性遠遠超過成熟員工。因此,使用經驗不足而又缺少監督的新上崗檢驗員,潛在風險較大。因此,要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准則的要求,對使用在培人員應有足夠的監督。實驗室在使用新上崗人員或轉崗人員時,除應考核上崗外,檢驗時實驗室監督員應加強監督,防止出現檢驗失誤。答案來自
⑻ 誤差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根據誤差產生的原因及性質可分為系統誤差與偶然誤差兩類。
1、系統誤差又稱可測誤差,它是由分析操作過程中的某些經常發生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儀器誤差、方法誤差、試劑誤差、操作誤差、主觀誤差
2、偶然誤差:在相同條件下,對同一物理量進行多次測量,由於各種偶然因素,會出現測量值時而偏大,時而偏小的誤差現象,這種類型的誤差叫做偶然誤差。
產生偶然誤差的原因很多,例如讀數時,視線的位置不正確,測量點的位置不準確,實驗儀器由於環境溫度、濕度、電源電壓不穩定、振動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微小變化等等。
這些因素的影響一般是微小的,而且難以確定某個因素產生的具體影響的大小,因此偶然誤差難以找出原因加以排除。
(8)偏差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由於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誤差,包括誤讀、誤算和視差等。
而誤讀常發生在游標尺、分厘卡等量具。游標尺刻度易造成誤讀一個最小讀數,如在10.00
mm處常誤讀成10.02 mm或9.98 mm。分厘卡刻度易造成誤讀一個螺距的大小,如在10.20 mm常誤讀成10.70 mm或9.70
mm。
誤算常在計算錯誤或輸入錯誤數據時所發生。視差常在讀取測量值的方向不同或刻度面不在同一平面時所發生,兩刻度面相差約在0.3~0.4
mm之間,若讀取尺寸在非垂直於刻度面時,即會產生
的誤差量。
為了消除此誤差,製造量具的廠商將游尺的刻劃設計成與本尺的刻劃等高或接近等高,(游尺刻劃有圓弧形形成與本尺刻劃幾近等高,游尺為凹V形且本尺為凸V形,因此形成兩刻劃等高。
⑼ 公共政策實施偏差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這種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壟斷的市場結構、公共物品的存在、外部性影響、不完全信息四個方面。
(1)市場失靈的第一個原因是壟斷價格出售商品會導致低效率,生產能力過剩,社會資源不能得到優化配置;
(2)市場失靈的第二個原因是經濟社會需要一類被稱之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物品的消費權力的機制失靈;
(3)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外部性是指交易雙方的經濟行為未經交換而強加於其他方的經濟影響;
(4)在經濟社會中,在信息成本十分高昂的情況下,信息是不可能得到均勻分配,信息不完全可能造成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