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腿腓骨旁邊的一小部分肌肉疼痛,怎麼回事
坐骨神經痛.骶髂關節紊亂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
『貳』 睡覺時腓骨長肌和趾長伸肌老是酸軟是什麼回事
小腿前側(外側)的肌肉主要有:脛骨前肌、趾長伸肌、腓骨長肌和比目魚肌。
你跑步導致這個部位酸痛,說明你上述的幾塊肌肉的肌力不足。因此鍛煉改善的應以加強這幾塊肌肉的肌肉耐力為目標。
方法1:自體重提鍾,每周三次,每次間隔保證大於48小時。每次做四組,每組的個數是你單次最大重復次數的60%;組間休息2分鍾。
方法2:跳繩,隔天一次,每次跳1分鍾然後休息1分鍾。總時間50分鍾。
你可以方法1和方法2交叉訓練,每周保證3次即可。基本上鍛煉1周後就能有明顯效果。
『叄』 神經肌肉疾病
神經肌肉疾病
概述
通常將能夠引發足部畸形的神經肌肉疾病分為兩種主要類型:痙攣型和癱瘓型。
痙攣型由中樞神經系統的上運動神經元(包括大腦和脊髓)損傷引起,這些損傷包括創傷性(顱腦及脊髓損傷)、腦血管意外(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腦癱。
癱瘓型往往由下運動神經元(包括周圍神經)損傷引起。如,CMT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周圍神經外傷等。
痙攣型畸形
發病機制
病因學
顱腦損傷病因為直接外傷、腦缺氧(溺水、化學性窒息、葯物過量、心肌梗死)、炎症、感染、腫瘤、代謝紊亂,以及能夠導致神經元壞死的血管損傷或畸形。
腦血管意外(或稱中風)常由腦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心律失常)、腦栓塞、腦出血(大多因高血壓)引起。
脊髓損傷常由直接損傷、脊柱骨折、腫瘤壓迫、感染、炎症,以及血管病變導致。
腦癱常由圍產期腦損傷(缺氧、創傷、代謝性、感染性、先天畸形)導致。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是指嬰幼兒妊娠時期、出生時或出生後4周,因各種因素損害了未成熟的腦組織,導致運動障礙的器質性病變,並常伴有智力、行動、感覺的損害。腦癱是一小部分控制運動的腦在大腦未成熟期受到不可逆損害,肌肉接受來自腦受損部分的錯誤指令,使肌肉的控制障礙,引起機體持久的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的疾病,它不是肌肉的癱瘓。【4】
病理生理
痙攣型神經肌肉疾病是由於從大腦到脊髓的上運動神經元抑制性通道被中斷造成。由於抑制性通路的缺失,肌肉受到脊髓反射的作用加強,導致痙攣,從而導致肌肉失衡與肢體畸形。足踝部最常見的畸形是馬蹄足和內翻足。
根據Silver的足踝部周圍肌肉相對肌力不平衡理論,在失去中樞平衡機制後,由於跖屈和內翻的肌肉較背屈和外翻肌肉相對強壯,臨床表現為馬蹄內翻畸形【2】。
獲得性痙攣引起的病變(創傷性顱腦損傷、腦血管意外、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存在一個演變的特點。疾病初期表現為軟癱(肌張力減退、患肢牽張反射抑制),然後肌張力增高,牽張反射恢復後,逐漸發展為反射亢進,繼而肌痙攣、肌強直。
肌陣攣是指牽拉肌肉後,出現一種非正常的反復有節律的肌肉收縮活動。【1】
肌肉強直是指肌膜興奮性改變導致肌肉收縮或機械刺激後產生不自主的持續的肌收縮。反復多次活動或溫暖以後症狀減輕,見於先天性肌強直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3】
由於上運動神經元通常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能力。在損傷經歷很長時間後,可有恢復表現,肌痙攣、肌張力可出現一定程度的恢復。
重建手術常常需要延遲直到患者已無進一步神經性恢復時(或通過康復不再獲得改善後)。
馬蹄足畸形常常是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痙攣發展而來的,此外還有脛後肌、足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造成的影響。主要的內翻致畸力量來源於脛前肌(在創傷性顱腦損傷或腦血管意外中)或脛後肌(在腦癱中)。
不同區域的腦損傷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矢狀面大腦中皮層主要控制下肢和足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大腦前動脈供應此區。中風累及大腦前動脈會導致下肢偏癱,該區域的腦損傷會引起嚴重的足部畸形。然而,更常見的是腦血管意外累及大腦中動脈。大腦中動脈供應支配面部、上肢和軀乾的大腦皮層。這類患者的語言障礙和上肢缺陷往往多於下肢受累,但下肢症狀也可能更為明顯。創傷性顱腦損傷常累及該區域的大腦皮層,並且有和腦血管意外患者同樣的症狀。缺氧性損傷能夠導致更大范圍的腦損傷,引發多樣的雙側上下肢功能不全。整個腦和腦干也可能受累,導致臨床上最為嚴重的痙攣型四肢癱瘓和智力遲鈍的臨床症狀。在腦癱中,由於可能病因和腦損傷機制很多,會出現多種臨床表現和多種運動障礙,包括手足徐動症和共濟失調。
手足徐動症:表現為連續緩慢的和不協調的抖動運動,尤其在手部。
共濟失調:是由於肌肉的協調失衡,導致無規律的肌肉運動、意向性震顫和明顯的站立行走不穩。常見於小腦病變。
分型
可以根據獲得性還是靜脈性、累及肢體的數量、痙攣的程度、累有的肌肉群、運動紊亂的類型和呈現的畸形進行分類。
根據獲得性與靜止性痙攣分類
獲得性痙攣病包括創傷性顱腦損傷、中風和脊髓損傷,在這些疾病中,痙攣發生於先前正常的肢體。靜止性痙攣包括腦癱,神經損害常發生在出生時或圍產期。獲得性痙攣的神經症狀有進展變化表現,而靜止性痙攣不隨時間而變化(但畸形可能有變化)。
根據運動病變的腦癱分類
腦癱常根據患者異常運動的類型來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將患者分為兩個主要群體:伴有痙攣型(約80%)和伴有錐體外系症狀或肌張力異常活動型(約20%)。
錐體外系症狀組發生在那些腦基底神經節損傷的患者,表現為手足徐動症、舞蹈症、投擲症、共濟失調或肌張力減低。
經典的痙攣型畸形採用傳統肌松葯(如苯二氮卓)和肌肉延長術及肌肉縮短術治療有效,而錐體外系運動型對葯物或手術治療的效果不佳。
診斷
病史及查體
了解病因及神經損害類型,以及開始受累的病史長短。注意疾病是獲得性還是靜止性痙攣。如果痙攣為獲得性(如創傷性顱腦損傷或中風),應判斷患者是否仍處於神經恢復階段,還是已經達到恢復的平台期。
查體應注意患者是否能自主控制足部,步態,有無疼痛性胼胝,足部的畸形類型等。
臨床特點
在痙攣性病變中,最常見的足踝畸形是踝跖屈、後足內翻、馬蹄內翻、爪形趾。痙攣型病變常累及髖、膝。髖部最常見的畸形為屈曲內收,膝部最常見的畸形為屈曲畸形。
畸形可以導致疼痛性胼胝、皮膚浸漬和壓瘡。
運動損害的臨床評估包括肌張力檢查,反射或自主控制檢查,陣攣、強直或僵硬性攣縮的檢查。檢查包括肌力、肌肉位相活動和靈活程度以及關節主、被動活動度。
動態肌電圖可以提供肌肉位相活動信息。它有助於判斷是哪些肌肉導致了畸形,尤其是多塊肌肉都可能與畸形有關時。
僵硬性的肢體畸形可由嚴重的痙攣或是僵硬性的軟組織攣縮造成。由痙攣引起的畸形在突然伸展後會出現陣攣,或是持續伸展數分鍾後痙攣被糾正。還可通過注射利多卡因行神經阻滯來判斷,阻滯受累有肌肉後,肌肉痙攣引發的畸形會有改善。
中風或腦損傷能嚴重損害足部感覺。感覺缺陷會增加皮膚損傷的風險。持續性的肢體疼痛是中風或腦損傷後常見的感覺錯亂問題。其他引起足部疼痛的原因包括:長期肌肉牽張造成的肌肉痛、痙攣或攣縮引起的關節姿勢改變、肌力不平穩造成的關節半脫位、異位骨化、隱匿的急性或應力性骨折,以及畸形肢體牽拉神經引起的周圍神經疾病。
身體忽視 ,是指創傷性顱腦損傷和腦血管意外的患者由於無法認知自身一側軀體部分而出現的臨床症狀。患者通常不能觀察軀體中線另一邊的患側軀體,以及傾向於偏向或倒向患側。軀體忽視通常預示行走功能的預後不良。
失語症 指交流能力的喪失。
失用症 是指患者在沒有運動功能損害的情況下,無法完成已經學習的目的性運動。
治療
癱瘓型疾病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CMT病和周圍神經的其他損傷或受累,可導致無力或癱瘓。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由嗜神經病毒感染脊髓前角細胞和某些腦干運動核的急性傳染病,患病年齡以3個月~5歲的嬰幼兒為最多,急性期過後肢體遺留不能恢復的麻痹,稱為脊髓灰質炎後遺症。【4】
無力(非痙攣)是下運動神經元損害造成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夾板或支具來支持無力的肢體,如有適應證,可行手術加強或改善功能。
發病機制
病因學
癱瘓型脊髓灰質炎破壞脊髓前角細胞,導致持久的運動麻痹或癱瘓,其涉及的范圍從特定的肌群無力至完全性四肢癱。
CMT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病變主要涉及周圍神經。運動神經受損最嚴重,導致漸進性肌肉無力和萎縮。感覺缺失,如本體感覺缺失也會發生。
病理生理
脊髓灰質炎
癱瘓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神經元的感染程度和受累神經元的數量。因為前角細胞通常是脊髓中受損最嚴重的部分,所以通常只發生運動性癱瘓而沒有感覺缺失。
脊髓灰後炎後遺症是用來描述初始感染後30~40年而出現的復發或無力加重,以及肌肉廢用。它並不提示感染復發,而是反映生理性與衰老性改變或是繼發的已經有神經肌肉功能喪失的癱瘓肌肉受損加重。其症狀只是無力加重或是偶有疼痛。
CMT病
CMT病以漸進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疾病為特徵,涉及脫髓鞘改變和軸索的缺失。在後期也可以見到脊髓退行性變。神經活檢可以看到神經內膜的肥大改變。周圍神經病變導致漸進性的運動功能缺失,特徵為無力、肌肉萎縮和繼發於肌肉失衡的肢體畸形。腓骨肌群,尤其是腓骨短肌常最先受累,因此其以前的名稱為腓骨肌萎縮症。隨著疾病的進展,足趾伸肌出現明顯的對稱性肌肉無力和萎縮,隨後是脛前肌的改變。脛前肌無力導致垂足步態。足內肌無力或各種肌力不平衡,導致高弓足或爪形趾。通常腓骨長肌相對於腓骨短肌和脛前肌較少受累,從而造成第1跖列跖屈、旋前。腓骨短肌無力與脛後肌正常會加重前足馬蹄樣畸形及中足關節的足內翻,造成後足內翻。上肢也可能被累及,以包括手內肌和魚際肌在內的遠端肌肉受累為特徵。上、下肢中受損的多為遠端肌肉,膝和肘部近端的肌肉通常不受累及。
感覺神經纖維的不同程度受累能導致本體感覺和震動覺缺失。震動覺的喪失通常局限於膝關節以下部分。一些患者中,由於感覺神經的退變也可以導致痛溫覺的下降。相反的,一些患者會出現肢體遠端的中度至重度疼痛。
診斷
病史和查體
病史一般較長。家族史非常重要。患者有新發的或進展性的感覺或運動能力喪失時需要請神經病學專家會診。
對癱瘓型患者的體格檢查常常從患者坐位開始。視診觀察畸形外觀、對線、肢體長度、肢體萎縮和皮膚胼胝或破損的情況。運動檢查包括肌力和協調性。感覺檢查包括淺感覺檢查如輕觸覺、銳/鈍分辨或冷/熱覺,以及對本體感覺和振動覺的評估。CMT病的本體感覺和振動覺常早期喪失。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包括深部腱反射和小腦受損表現,如震顫、共濟失調和協調能力缺失。足部特殊檢查包括主動和被動前、中、後足關節和踝關節的活動度。評價畸形的嚴重程度和柔軟性。還可以觀察高弓足程度、後足內翻、第1跖骨序列跖屈以及常見的躅趾和第2~4足趾共同出現的爪狀畸形。後足內翻的患者可能由於代償而發展為前足外翻畸形。
站立。後足內翻。注意肢體長度差異(通常見於脊髓灰質炎患者)。患者坐位時,可以看到小腿的相對短縮更明顯。膝關節位於不同的水平高度。在站立位時,檢查兩個髂嵴或膝關節的相對高度。然後檢查患者裸足或穿鞋走路的步態。評估包括觀察下肢負重的穩定性、步長以及足跟著地和站立相時足跟的位置。注意足趾畸形。站立位時膝關節反屈提示股四頭肌無力。踝關節內翻或有踝關節塌陷傾向反映腓骨肌無力或外側韌帶功能喪失,或是後足內翻畸形,或是以上問題聯合出現的結果。脛前肌無力時可見患者不能以足跟著地行走,或是足跟著地時足拍打地面。更嚴重的脛前肌無力會導致完全足下垂。在步態的擺動相,足趾過伸是由於趾伸肌試圖代償無力的脛前肌。在站立相,腓腸肌無力可見脛骨在距骨上前移扣住踝關節。如果腓腸肌無力較嚴重,會呈現一種蹲伏步態。
電生理檢查包括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NCV)檢查。表現為潛伏期延長和傳導速度輕微減慢的異常NCV檢查結果提示有軸突變性。嚴重傳導速度減慢說明有脫髓鞘改變。如果前角細胞功能缺失(如在脊.髓灰質炎),肌電圖表現為延長的多相正向尖波和肌纖顫。
臨床特點
脊髓灰質炎
臨床上最常見的足部病變包括足背伸障礙(足下垂)、 跖屈障礙 、高弓足合並爪狀趾。如為單側肢體受累,可有 肢體萎縮和不等長 存在。其他下肢問題包括癱瘓性髖關節半脫位和膝關節的成角畸形(包括外翻、內翻和反屈畸形)。
足背伸障礙常常是由於脛前肌無力和趾伸肌無力造成的。跖屈障礙一般由腓腸肌無力造成。高弓足合並爪狀趾是一種復雜的畸形,可能由足內在肌與外在肌的肌力相對不平衡造成。常有伴隨高弓足的後足內翻。足背伸障礙和跖屈障礙可以引起明顯行走功能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關節負重的不均衡,會發生踝關節的退行性變。
脊髓灰質炎和CMT病,以及其他類型的高弓足畸形,因其病因和畸形程度不同,引起的臨床表現也不同。症狀包括由於關節的異常負荷導致足部整體疲勞和不適(如距下關節和跗橫關節活動度的喪失)。由於高弓足的足弓部分無法分擔和分散體重,身體的重量全加在後足的跟骨和前足跖骨頭部位。這些區域負重的集中引發跖痛症和胼胝(詳見後文)。
CMT病
CMT病的進展性肌無力常常導致特徵性肢體畸形和相關問題。 肌無力為有順序地漸進累及腓骨短肌、趾伸肌、脛前肌、足內在肌 。早期臨床表現為足不能外翻。當累及脛前肌和趾伸肌時,出現垂足步態並不能伸趾。內在肌無力和隨之而來的足踝部外在肌之間不均衡導致高弓足和爪形趾。殘留的腓骨長肌的力量強於腓骨短肌和脛前肌的力量,就會出現第1跖骨跖屈和旋前,最後造成僵硬性前足旋前畸形。高弓足可引起繼發性的壓力集中,在後足和跖骨頭下還會導致相應皮膚的胼胝和破損。
在長期足下垂或存在不均衡的腓腸肌過度拉伸時,一些CMT病患者可能發生馬蹄攣縮、高弓足或高弓內翻足。足下垂和選擇性肌無力造成足部僵硬性畸形和攣縮。總體上可能出現下列表現: 小腿的萎縮、足下垂、高弓足、第1跖列跖屈、後足內翻和爪狀趾 。長期畸形,尤其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會導致僵硬性骨骼畸形。CMT病通常不會造成髖或膝關節受累,因此患者仍有行走能力。
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缺失。本體覺和振動覺缺失常見,更嚴重的會出現保護性感覺的缺失,從而增大皮膚破損的風險。
治療
參考文獻
1.David B. Thordarson原著張建中主譯《足踝外科學精要》(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
2.《曼氏足踝外科學》(第9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3.賈建平主編《神經病學》(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P360
4.王正義主編《足踝外科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肆』 腓骨小頭處肌肉酸痛扯痛
肌肉酸痛分為2種,一種是運動時或運動完即刻出現的肌肉酸痛,這是由於乳酸推積所致,因為這時乳酸含量達到高峰;另一種是運動第二天或第三天肌肉酸痛,這種酸痛大多因肌肉損傷所致;偶爾的肌肉纖維損傷導致的肌肉酸痛不足為奇,因為肌肉的生長的過程就是肌纖維的破壞到恢復的超量恢復過程,但長時間或劇烈的肌肉酸痛就是訓練過度的體現,會對身體產生很大危害。
預防的肌肉酸痛的方法有:
1、做好健身前後的肌肉拉伸動作,以靜態拉伸為主。
2、一定要循序漸進的原則,無論是負重還是訓練強度,對於初練的人無負重健身尚且出現肌肉酸痛,何況是負重呢,無論你能舉起多大的重量,都要從零強度慢慢加上去。
3、健身後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進行肌肉的修復。
一旦在健身中出現肌肉拉傷的情況,可以採用冷敷和熱敷的方法消除酸痛,1到2天的冷敷緩解疼痛,接著1到2天的熱敷徹底消除疼痛,期間可以做一些簡單活動,如散步和伸展運動等。
祝你早日成功,如對您有用請【選為滿意回答】,給個【贊同】表示鼓勵。謝謝
『伍』 為什麼小腿前骨頭肌肉疼,摸起來不什麼疼,走路也不疼,睡覺就一陣一陣疼呢
小腿前面的骨頭俗稱迎面骨,也叫脛骨,脛骨痛症並不是一個具體的診斷,它只是用來形容脛骨下三分-後內側部分有疼痛及觸痛症狀的代名詞,其所包含的問題有:
(1)不合適的運動鞋;
(2)足型及生物力;
(3)下肢過度內收會增加足部內翻,因而增加了脛骨後肌的活動。
(4)過重及體能狀況差;
(5)肌肉不平衡及熱身不足;
(6)訓練地面不妥 經常在硬地上跑步會令肌腱勞損,使腓骨及脛骨承受扭力,在高低不平及山路上跑更會增加下肢的應力。
(7)訓練過度過多及過急的訓練容易使運動員患訓練過度綜合症。
產生小腿疼痛的原因大多是跑步運動量加大得太快,沒有循序漸進,導致小腿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肌肉不斷牽扯,使小腿脛腓骨膜撕裂損傷,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增生,這種小腿疼痛被稱之為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嚴重時小腿內側或踝關節上方有局限性腫脹,皮膚灼熱感,後蹬動作乏力,且疼痛劇烈,行走困難。後蹬痛系此傷痛的特有症狀,當腳尖力作後蹬動作時,小腿即感疼痛。此外,由於場地過硬、落地動作不正確而缺乏緩沖,都可使小腿受到較大的反作用力,導致小腿疼痛。要防止小腿疼痛,跑友在鍛煉時就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急於求成。運動前作好准備活動,拉伸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以增強小腿的適應力,不要突然加大運動量,不要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直接進行強度訓練,同時盡量避免在太硬及凹凸不平的地段上鍛煉,跑鞋要有一定的緩沖性能,注意跑時放鬆和落地時的緩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