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做歷史或政治題時如何判斷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潛在的、深層次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比較持久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歷史條件下導致該事件發生的諸多現實的、具體的因素中起決定作用或決定性作用的原因。
2、根本原因」在語言表達較為抽象,分析時一般可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內因和外因的關系、歷史事件或政權的性質(或階級本質)等方面入手;「主要原因」在語言表達上較為具體,分析時一般從具體史實入手,通過對多種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認真比較得出正確結論。
3、就你這道題來說,「如果把民族資本主義比喻成樹苗,則夏天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應當是一回事情,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跟自身關系重大,即:國民政府一系列措施的促進 。
『貳』 申論大神誰能給我講講 申論的原因、影響、問題、對策怎麼區分怎麼找 ,
一、找問題、原因、影響、對策
只有找到了材料中的問題、原因、影響、對策,申論前面的小題才能找到、找准、找好答案,申論作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找到材料中的這幾個方面呢?需要大家找到關於問題、原因、影響、對策的關鍵詞。如:
問題: 弊端、瓶頸、不足、不良現象、矛盾、困難、尷尬、病瘡、不容樂觀、挑戰、摸索等不好詞彙。只要材料中出現的是不好的詞彙就是問題。比如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等,這些都是不好的詞彙。再如如何學習好申論,是我當前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這就是問題。如學習申論的方法目前我仍在摸索之中,這也是問題。
影響:有利於、有助於、不利於、價值在於、作用在於等。只要材料中講的是好的詞彙,可能就是問題。如網路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這句話就是網路的積極影響。如果材料中講的是不好的內容,如網路導致個人隱私泄露。這句話講的就是網路的消極影響
原因:A:因素、要素、由...導致/引起、與…有 關、因為、源於、歸咎於等;B:加「由於」推論。比如,大學生就業難的產生主要歸因於大學生就業觀念沒有轉變。通過歸因於這個詞彙,我們可以斷定,大學生就業觀念沒有轉變是大學生就業難產生的原因。如果材料中沒有這些表示原因的詞語,又該如何判斷原因呢?加「由於」推論即可。如大學生就業難產生的原因。假如材料中出現的是問題:企業就業歧視嚴重。加「由於」即為:由於企業就業歧視嚴重導致就業難題。這句話成立。因此,就業難產生的原因是大學生就業觀念沒有轉變。
對策:A動詞B應、應該、應當、需、需要、必須等輔助詞。只要材料中出現以上詞彙即為對策。
二、案例講解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看一下該如何回到材料中找問題、原因、影響、對策。
狂犬病疫情嚴重如果是事實,那麼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和動物衛生防疫法採取必要的緊急措施無可厚非。」某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表示,但是,政府日常就應該加強犬類的管理,等到情況失控才緊急處理,這就造成了許多養狗者的痛苦。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當把握平衡原則,盡最大努力在社會利益與個人權利之間尋求合理界限。該教授認為:「畢竟狗是個人財產,公民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有時應當付出代價。不過考慮政府行政行為的必要性,是不是一定要通過大范圍捕殺來實現防治疫情的目的?對那些有主人且本可以通過嚴格檢疫、限制活動范圍等方式實現管理的狗採取非常措施,其合理性就值得思考。」
材料中出現「政府日常就應該加強犬類的管理」,通過應該、加強兩個詞彙,可以看出這句話是關於對策的答案。「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當把握平衡原則,盡最大努力在社會利益與個人權利之間尋求合理界限。」通過應當、把握、尋求等詞彙可以判斷這是對策。材料中出現「其合理性就值得思考」。說明不合理,可以判斷這是問題。整合一下段落,通過材料一共找到一個問題,兩個對策。
整合一下答案即為:
材料中反映的問題有:1.政府日常缺乏對犬類的管理,造成了許多養狗者的痛苦;2,
政府的行政行為不合理。
『叄』 考研政治分析題原因類的題有什麼特點或者答題思路嗎
考研政治復習,不同題型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技巧,分析題常見的設問無非就是五大類:原因、啟示、措施、體現、和意義,不同的設問都該如何進行作答,答題思路是怎樣的,新東方在線就一一為考生講解。首先來看原因類設問及其答題思路點撥。
2016考研政治分析題:原因類設問及答題思路
【特點簡析】:
「原因」類設問一般都以「原因」、「為什麼」、「為何」、「依據」等關鍵詞為題眼,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說明造成某個問題的原因、出現某種現象的原因,或採取某種措施、提出某種對策的依據。由於問題或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某種措施或對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個主體參與的結果,而且無論是問題、現象還是措施、對策,其造成的影響(積極或消極)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原因」類設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學生普遍感覺到難以找到有效的、相對比較「管用」分析方法,因而此類問題的得分率總是很難得到保證。
【思路點撥】:
「原因」類設問在解題過程中,應該注意分析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全面進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個:
一是聯系教材分析原因。我們看到一個「原因」類設問,第一個應該想到的問題就是教材上關於這個問題具體有哪些內容?聯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問題通過聯系教材內容就能夠得到解決的。
二是聯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蘊含著解決「原因」類設問的有關信息,如材料反映出來的問題,材料體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等,均可作為我們分析原因的依據,我們在答題過程中應對材料加以充分重視。
三是聯系主體分析原因。一個「原因」類設問一定牽涉到一定的主體,而特定的主體肯定享有一定的權利和負有一定的義務、具有一定的職責。在具體的題目中,象黨的性質和地位、國家機構的性質和組織活動原則、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消費者的權益、經營者的素質、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等等,經常作為一些「原因」類設問的答案出現的。
四是聯系地位分析原因。某個問題的地位如何,直接關繫到人們對它的態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採取某種措施、提出某種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們在解答「原因」類設問時,可以從地位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具體到題目中,一般表現為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失誤提示】:
學生在解答「原因」類設問時,很容易出現單打一的問題,聯系教材分析時腦子里只有課本知識了,聯系材料分析時腦子里只有材料內容了,聯系主體分析時又只有幾個不同的主體了,而聯系地位分析時又只剩下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了。而現在不少題目往往需要學生從多個角度綜合進行分析。所以在答題過程中如果只從一個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