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什麼方法預防暈針
為避免暈針,對初次受針刺者,要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恐懼心理;採用舒適體位,選穴少、手法輕;對身體不適者,休息後再針;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關於暈針的原因,《標幽賦》曾雲:「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一、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臨床多見的是體質虛弱,飢餓,疲勞者易發生暈針。另外,《內經》載:「無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後針刺導致暈針的也有報道,如一53歲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針刺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逐漸緩解。復診時得知病人當日中午飲酒過多,即勸其暫予休針。但患者堅持,無奈施以針術。針後不久。患者即感頭目眩暈,心慌氣短,腹部難受,惡心欲吐。額出冷汗,面色蒼白,脈氣細數[1]。二、心理原因 亦為主要原因。多見於初次針灸者,由於缺乏體驗,而產生恐懼、畏痛、心情緊張等情緒。有對暈針者進行人格特徵測定,發現,異常人格約佔二分之一。在異常人格中,以憂郁質人格患者發生暈針者最多。憂郁質人格性格內向,情感壓抑,遇刺激既易興奮,又易抑制,易發生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可能是易出現暈針的因素。當然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特別是有直立性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症史者多易發生暈針。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針。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一般在敏感點施針,或採用特殊手法,如氣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誘發。在刺激的種類上,除毫針、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針亦可引起暈針。各種刺激對暈針症狀輕重的影響似無明顯差異。如一例男性膽結石症患者,行耳穴壓丸治療。當治療到第2次(輪換到左耳時),按壓耳穴施予強刺激時,病人感覺心慌、氣短、上腹疼痛、惡心欲吐,伴乏力,血壓下降致休克狀態。立即給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脈散4ml,1個多小時後才好轉至正常。當晚,患者再次按壓刺激上述穴位時,亦出現同樣情況,重復使用以上治療方法後獲得緩解[2]。 五、體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發生暈針者多見,但也有卧位暈針的。有統計表明,卧位暈針約佔28%。臨床上觀察到卧位暈針的症狀多較重,持續時間也較長。 六、環境原因 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針,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