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口腔無味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華為p10怎樣測電池效率 2025-05-14 19:13:34
公章的五星怎樣填充顏色 2025-05-14 18:46:32

口腔無味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3-16 07:49:02

① 口淡無味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口淡無味的原因
味覺異常是指有人在進食時,口中有異味感,或不進食口中也覺有異常味道。這常常提示了可能得了某種疾病,在中醫中,因脾開竅於口、胃、心、腎等,臟腑之氣亦循經上至於口,故口中氣味異常,則是上述臟腑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變的反映。

口淡無味是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慾不振等症狀。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後病人食慾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後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

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葯物。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症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後者可見口淡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症狀。

除了口淡無味外,還有哪些味覺異常的症狀呢? 其它 味覺異常的症狀,一起來詳細了解下。
口淡味覺異常的症狀
1、口苦

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頭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郁熱。

2、口甜

又稱“口甘”,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於脾胃所致。表現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

3、口咸

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等症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

4、口酸

口中自覺有酸味,但並無酸水吐出。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惡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症狀。治宜瀉肝和胃。

5、口臭

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並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症狀。治宜清瀉胃火。

6、口澀

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肝膽郁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後,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各種癌症後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7、口辣

口辣是鹹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口淡無味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調理,建議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好消化的東西,保持大便通暢,多喝點水,切忌便秘。另外,口淡無味可以吃點中成葯,比如歸脾丸,健胃消食片,病情就會好轉了。
吃東西沒味道的常見原因
什麼人的味覺功能會降低

吃東西有沒有味道,其實就是考察味蕾這個“探頭感受器”靈不靈敏。味蕾還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像 兒童 吃到苦的東西就會吐掉,就是因為味蕾給出了警示。

老年人味蕾萎縮是自然現象。女性45歲、男性55歲後約有2/3的味蕾開始萎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覺功能繼續降低,這就是很多老年人“食不知味”的真正原因。

一些口腔內的疾病,例如口腔黏膜扁平苔蘚,或口腔潰瘍等,不但影響吃東西,同時也可能幹擾人的味覺。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味覺功能衰退外,很多時候“口淡”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疾病信號。手術患者或放療、化療患者都會覺得口淡,不想吃東西。這是手術以及葯物引起的,而腫瘤壓迫中樞神經也可能出現味覺減弱。有關研究印證,相當多早期癌症病人,會有味覺減弱的現象,大約1/4的晚期癌症病人突然消瘦與異常的味覺有關,味覺異常會導致厭食。研究同時發現,在糖尿病、甲狀腺腫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由此認為,味覺障礙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的“警報”。

另外,口淡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炎症的初起或消退階段,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潰瘍等都會伴隨“食不知味”;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如果老年人牙齒殘缺不全導致食物與味蕾沒有“親密接觸”也可能是食不知味的重要原因。

食慾下降是衰老特徵

人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在中國古代看來是很直白表明身體強健的方式,如果一個人吃不下了,那估計也幹不了了。

胃口好、睡眠好都和身體強健直接掛鉤,為什麼大部分青少年吃如牛、睡不醒,就是因為身體朝氣蓬勃。而所謂“生長壯死”,人體都會經歷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這個生理過程呈拋物線,當人逐漸進入中老年,都很可能面臨想吃又吃不下或乾脆不想吃的狀況,所以食而無味、食慾下降被認為是人體衰老特徵之一。

食而無味原是脾虛弱

食而無味在中醫認為是“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遲、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這是《黃帝內經》對於食而無味的觀點“闡述”。

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主運化功能,與食慾、口味有著密切的關系。脾主運化,如果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運,可見食慾不振,口淡無味。所以“口淡”者關鍵是要養胃健脾,用以補中益氣。

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如黨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陳皮、神曲、山楂等。若脾胃陽虛,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若脾虛濕阻中焦,而口淡、腹脹欲嘔,則須加芳香化濁之品,如藿香、佩蘭等;若因外感風寒,而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散風邪,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運用食療調理,以健脾益氣,開胃消食,芳香化濁為法,以增強脾胃功能,全面攝取營養,保證營養充分吸收,推薦以下食療方以健脾醒胃:

扁豆茭白瘦肉羹:鮮扁豆15克,鮮茭白2根,豬瘦肉150克,調料適量。豬肉洗凈、切絲,扁豆剝開,茭白剝開、洗凈、切絲。鍋中熱油用蔥、姜爆香後,下豬肉爆炒至變色,下扁豆、茭白及胡椒粉適量同炒。待熟後,下濕澱粉勾芡,加食鹽、味精調味即成。可健脾醒胃,和中化濕。

參芪豬肚:黨參30克,黃芪10克,川椒、胡椒、丁香各3克,豬肚1隻,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豬肚洗凈,納諸葯於豬肚內,置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爛熟後,去葯渣,將豬肚取出切片,放回湯中,煮沸,食鹽、味精等調味服食。可健脾益氣,消食化積。

細嚼慢咽可以使人感覺到“餘味無窮”。在進餐時細嚼慢咽,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以幫助更多的食物分子和味蕾起作用,從而增加味覺。平時,也可多食肉乾、水果乾、堅果等耐嚼食品,通過不斷地咀嚼使唾液分泌,讓味蕾保持活力,減慢味蕾的萎縮速度。

增加運動量保證就餐前產生飢餓感,使味蕾處於興奮狀態,以及只吃七分飽,都能讓人保持“嘴饞”,讓辨味功能和食慾處於良好的狀態。戒煙、戒酒也可讓人增進味覺感受。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吃東西感覺“沒味道”,通過不斷加重味道的方式刺激味蕾,反而會傷害味蕾。這是因為進食過咸、過辣、過酸以及味道濃重的食物,雖然能增加味感,但會對味蕾產生不良刺激,進一步損害味蕾。如果想讓食物味道豐富點,可多放些蔥、姜、蒜、香料等調味品。

② 嘴巴淡而無味是什麼原因

1.口腔感到淡而無味,多見於脾胃虛寒或病後脾虛運化無力者;此外,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不足等,均可使舌部因味蕾敏感度下降而產生口淡之感。患者常常食慾不振,進食無味而厭食。在部分高齡的老年人中,由於味蕾退化,也多出現此症。
如伴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胸腔不暢、舌淡苔白,脈虛而緩,可服參苓白術散補氣健脾
2.口淡
證名。口內淡而無味。《世醫得效方》卷十七,「虛則口淡」。《醫學正傳·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熱也。」《景岳全書·雜證謨》認為凡大勞大瀉大汗大病之後,皆能令人口淡無味,並非皆為胃火使然。有虛實之別。虛者見於病後胃虛,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湯加味;實者多由胃熱所致,以清熱為主,宜甘露飲加減。
治療方法:
1、注意多喝開水,注意保持心情舒暢,洗澡盡量洗熱水澡,吃的食物最好別吃比如腌製品的食物,最好是新鮮水果蔬菜
2、最好每天早晚喝一杯蜂蜜水。一勺蜂蜜,先拿冷水沖滿大半杯,然後再加一點熱水,最好喝的時候幾乎沒有熱感,不冷就行了,因為熱水會讓蜜的營養物質丟失

3、可以喝一些藿香正氣液來刺激一下味蕾。飲食要清淡,不要再吃易上火的東西。
4、口淡多是脾虛,可吃一些山葯、白扁豆煮粥或做菜吃,如伴有乏力脈弱,可吃些人參健脾丸。
5、注意保暖!在飲食中可以用淮山蓮子煲湯、淮山茯苓湯、黨參淮山湯、冬蟲草湯等等這些都是調理脾胃效果很好!
6、可以試試吃點話梅等酸的食物的。
注意:吃飯多如果伴有喝水多,小便量多需要到醫院檢查一下血糖看是否血糖高,如果伴有頭暈,心慌,胃脹,吐酸水,燒心等症狀則屬於胃炎的表現。

③ 嘴裡淡而無味是怎麼回事

嘴裡淡而無味,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他們多患有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此外,味覺異常還與睡眠不足、氣候變化、情緒好壞、吸煙飲酒、口腔發炎等因素有關。服用健脾丸,少吃有刺激性辛辣食物。

④ 嘴裡淡而無味是怎麼回事

嘴裡淡而無味即口中無味,舌頭味覺減退,無論吃美味大餐還是清淡小菜,總是覺得索然無味,甚至在沒吃東西時也感到口淡,多伴有食慾不振等症狀,屬脾胃氣虛。舌頭顏色比較淡,則提示是傷了脾胃。

感冒、腸胃炎吐瀉過後,或其他慢性病等原因,致使脾胃氣虛、運化失職,也會出現口淡。出現口淡時,不能靠吃味重的食物來提味,也不宜頓頓清湯白菜,這兩種吃法都會加重脾胃虛弱的程度。

(4)口腔無味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調理方法:

1、山葯大棗飲

將山葯、大棗各10克,放在水中煮半個小時,做成山葯大棗飲,每天飲200毫升左右,大約喝一周,情況會得到好轉。山葯、大棗都是健脾補氣的食物,能夠讓虛弱的脾胃得到調養。

2、藿香砂仁山楂茶

如果除了口淡,還伴有身體倦怠、乏力、肢體沉重等現象,可用藿香10克、太子參10克(後下)、砂仁6克(後下)、炒白術12克、茯苓15克、陳皮3克、神曲10克、山楂(炒香)12克,加水750毫升煎成250毫升,每日兩次,溫服。

⑤ 嘴巴很淡是什麼原因

嘴巴淡而無味與口腔內味蕾受損、維生素缺乏、口腔內感染、感冒等因素有關。

還有原因就是由於各種創傷所導致的,比如吃了太燙的食物引起燙傷的話就會導致感覺的麻痹,出現嘴巴淡無味的症狀。另外一種原因就是由於維生素缺乏所導致的,比如缺鐵或者是缺乏維生素A,就容易導致舌乳頭的萎縮就會引起味覺的退化,產生這樣的症狀,具體去就醫。

維生素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在物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於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即使需求量很少,但也需要由食物供給。維生素對機體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健康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正常人只要膳食合理,不會缺乏維生素。


但維生素缺乏和過量對健康都會造成損害,如果盲目補充,就會有超量的風險。維生素C被認為毒性最小,但每日用量若超過600mg,就會出現尿頻,超過1000mg就可以使皮膚發紅,增加腸蠕動,可以引起腹部絞痛、腹瀉。兒童如果長期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可能會影響骨骼發育。

⑥ 嘴裡沒有味

引起嘴裡沒有味道的原因比較多,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首先,消化系統疾病可能會引起嘴裡沒有味道,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腸炎等均有可能引起嘴裡沒有味道,也就是所說的口淡。

其次,一些內分泌疾病、微量元素缺乏、營養不良也會引起這種情況,這是由於疾病引起口中味蕾敏感度下降。有些人在懷孕期間也有出現嘴裡沒有味道的情況,這是由於懷孕後體內激素水平發生了變化,胃酸分泌減少,屬於早孕反應的一種。

還有,一些炎症初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甚至於癌症也會引起嘴裡沒有味道。尤其是當中老年人出現嘴裡沒有味道時,一定要注意提高警惕。

從中醫角度講,口淡是由脾胃虛弱引起,常見於脾胃氣虛、陽虛或久病後脾胃虛寒的患者。

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題主是哪種原因引起的嘴裡沒有味道還要結合其他因素來看,不過平日里多飲水,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還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