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腳趾腫癢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干紅薯葉怎樣做好吃 2025-05-12 11:06:06
ps怎樣做漸變色背景圖 2025-05-12 10:54:03

腳趾腫癢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3-03-17 22:53:35

㈠ 腳趾縫腫痛癢怎麼回事

可以判定是腳癬 病因症狀 腳癬欲稱「腳氣」或「香港腳」,中醫學稱為「腳濕氣」,是一種淺部黴菌感染的皮膚病,它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乾性主要表現是腳底皮膚乾燥、粗糙、變厚、脫皮、冬季易皸裂;濕性主要表現是腳趾間有小水泡、糜爛、皮膚濕潤、發白、擦破老 皮後見潮紅,滲出黃水。兩者都具有奇癢,也可兩者同時存在,反復發作,春夏加重, 秋冬減輕。

㈡ 腳趾發癢撓完紅腫疼是怎麼回事

應該是腳癬 【病理】 腳癬是由絲狀真菌侵入足部皮膚而引起的皮膚病,它常在腳趾下麵皮膚(特別是第四趾與第五趾)及腳趾間的皮膚處發生。串門換鞋,或別的原因接觸到患者腳部脫落的皮膚,那麼你也可能遭到感染。 【症狀】 紅腫、脫皮、發癢,並且發出特殊的臭味。汗或水使得皮膚上層變白及潮濕,以致腳的其他部分也會受到影響。腳癬具有輕度的傳染性。雖然刺癢難受,但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危害。 【名家妙方】 1.杏李根30克,石榴皮30克,大飛揚12克,透骨草20克。煎水後,外熏蒸雙足。 2.艾葉60克,蒜頭20克,劉寄奴根20克,米糠12克。煎後浸泡雙足,每次15分鍾。 3.斷腸菜30克,虎耳草30克,馬齒莧30克,淘米水250克。將葯物煎後加熱,浸泡雙足。 4.酒葯花葉數張。感想末,加白礬少許,擦患處,或取鮮葉揉爛擦患處。 2008-04-23 13:36:22 華夏經緯網 【病理】 腳癬是由絲狀真菌侵入足部皮膚而引起的皮膚病,它常在腳趾下麵皮膚(特別是第四趾與第五趾)及腳趾間的皮膚處發生。串門換鞋,或別的原因接觸到患者腳部脫落的皮膚,那麼你也可能遭到感染。 【症狀】 紅腫、脫皮、發癢,並且發出特殊的臭味。汗或水使得皮膚上層變白及潮濕,以致腳的其他部分也會受到影響。腳癬具有輕度的傳染性。雖然刺癢難受,但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危害。 【宜與忌】 1.保持足部清潔、乾燥,勤洗腳,勤換鞋襪。在淋浴或在游泳以及洗腳之後,要細心地將腳趾縫擦乾。要穿具有吸水性的自然棉襪,穿鏤孔涼鞋或有透氣孔鞋面的鞋子,保持皮膚乾燥。 2.腳多汗及經常穿長筒靴、膠鞋者,可在鞋襪內撒足癬粉。 3.不可用手抓腳,以免染上手癬。 4.洗用外用葯宜兩葯交替使用,同一種葯不宜久用。痊癒後,每周塗葯1次,天熱更宜堅持。 5.治療腳癬時,不宜接觸肥皂等鹼性物質,以免使葯效降低。 6.腳癢時,用熱水燙腳的習慣不可取,因其容易擴散癬症,甚至引發淋巴管炎。 7.不要與人共用毛巾或腳墊,以免感染他人。 【名家妙方】 1.杏李根30克,石榴皮30克,大飛揚12克,透骨草20克。煎水後,外熏蒸雙足。 2.艾葉60克,蒜頭20克,劉寄奴根20克,米糠12克。煎後浸泡雙足,每次15分鍾。 3.斷腸菜30克,虎耳草30克,馬齒莧30克,淘米水250克。將葯物煎後加熱,浸泡雙足。 4.酒葯花葉數張。感想末,加白礬少許,擦患處,或取鮮葉揉爛擦患處。 5.馬尾黃連15克,黃柏30克,新鮮豬膽1個,冰片1克。先將馬尾黃連、黃柏水煎成糊狀,去渣,再下豬膽汁,微火煎1~2分鍾,離火,待溫加冰片攪勻,每晚擦患處。 6.樟腦15克,黃蠟30克。將黃蠟加熱,攤在消毒的紗布上。樟腦為末,撒在黃蠟面上,貼患處。每日或隔日換1次。 7.土大黃120克,枯礬30克,共為細末,直接外撒或用植物油調上。 8.蚌蛤粉干搽之。 9.烏韭全草水煎熏洗。 10.藿香正氣水1瓶。先將患足置於溫熱水中浸泡洗凈,擦乾,再將藿香正氣水塗於趾間患處,早、中、晚各1次。5天為1療程。 11.土荊皮根90克,白酒250毫升。酒浸一周後外搽患處。 12.鐵銹、米醋各適量。鐵銹研細,用米醋配成60%溶液(呈棕紅色)。使用前將手腳洗凈,以棉球蘸醋銹液塗患處,每日1次。 13.川黃連(碎)、升麻各30克,五倍子(碎)45克,75%酒精500毫升。上葯放入酒精浸泡4~6日,濾出葯渣;葯渣可再用75%酒精浸泡(以浸沒葯渣為准),1周後即可將葯渣濾除。先用消毒棉抹乾患處,敷上浸有葯液的紗布,每隔2~4小時換葯1次。 14.木瓜、甘草各30克。上葯水煎去渣,晾溫後洗腳5~10分鍾,每日1劑。 15.藿香25克,生大黃2克,黃精、明礬各10克。上葯以白醋500克浸泡24小時,煮沸冷卻。用此液浸洗患部3~4小時,用葯期間5天內不接觸鹼性物質如肥皂、石灰等。 16.葛根、白礬、千里光等量。上葯烘乾,研末密封包裝,每袋40克。每晚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3000毫升混勻,將患腳置於葯水中浸泡20分鍾即可。7日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它葯物。 17.生地60克,當歸15克。水煎服,也可用葯液浸患處。 18.鮮飛揚草90克,加75%酒精500毫升,浸泡3~5天,取浸液外擦。 【中葯治療】 1.選用龍膽瀉肝丸、六一散、四妙散等。主治足部皮損部位潮濕糜爛,瘙癢嚴重,甚至紅腫疼痛。 2.出現水皰、丘疹、脫屑、瘙癢等症狀時可服防風通聖丸、荊防敗毒散等。 3.選用龜苓膏、二至丸、何首烏片等。可治皮膚角化過度,皸裂疼痛等。 【西葯治療】 1.有繼發感染時,首先全身應用抗菌素。 2.有皰型可用3%硼酸溶液或1/1000的醋酸鉛浸泡,每日一次,每次20分鍾,擦爛型可先外用足粉或枯礬粉,待乾燥脫皮後改用孚琪、皮康霜、克霉唑霜等任何一種。鱗屑角化型選用軟膏類葯物如復方苯甲酸軟膏、硫磺水楊酸軟膏,亦可外用霉克、孚琪或1%物質比萘芬軟膏等。 3.對於頑固難治的皮膚癬菌感染可給予口服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食療】 1.陳醋100毫升,加200毫升水熬開,倒入洗腳盆里,溫度在40~50℃時攪拌後浸泡患腳,每日1次,每次30分鍾。 2.大蒜若干,搗爛成糊狀敷於患處,約10分鍾左右將其擦去,再塗睛些金黴素眼膏,兩天1次,連用3次可愈。 3.蔥頭14根,白蜜120克。共搗爛為泥,擦患處。 【宜與忌】 1.保持足部清潔、乾燥,勤洗腳,勤換鞋襪。在淋浴或在游泳以及洗腳之後,要細心地將腳趾縫擦乾。要穿具有吸水性的自然棉襪,穿鏤孔涼鞋或有透氣孔鞋面的鞋子,保持皮膚乾燥。 2.腳多汗及經常穿長筒靴、膠鞋者,可在鞋襪內撒足癬粉。 3.不可用手抓腳,以免染上手癬。 4.洗用外用葯宜兩葯交替使用,同一種葯不宜久用。痊癒後,每周塗葯1次,天熱更宜堅持。 5.治療腳癬時,不宜接觸肥皂等鹼性物質,以免使葯效降低。 6.腳癢時,用熱水燙腳的習慣不可取,因其容易擴散癬症,甚至引發淋巴管炎。 7.不要與人共用毛巾或腳墊,以免感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