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引起土壤和土地資源危機的原因有哪些
土地資源匱乏的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地貌及其物質的不穩定性。正處在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東部,有一半以上區域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穩定。本區有大面積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特別是風成沙和黃土的連續、大片覆蓋,使地表物質極不穩定。此外,鹽鹼土分布廣泛。
第二,外營力多變,降水不穩定。本區正處在東部季風區向西北乾旱區過渡,由亞熱帶向寒溫帶過渡的位置。這一方面外營力表現出西北部風力侵蝕、東南部水力侵蝕、北部凍融侵蝕的地域差異來,另一方面,外營力受季風強弱的影響,表現出水力侵蝕的強度和范圍的多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水力—風力復合侵蝕、水力—凍融復合侵蝕的疊加與變化。
第三,氣候演變,即變干、變暖。北方器測時期降水變化研究表明,整體呈現乾旱化趨勢,它是本區草原整體呈現退化趨勢的主要自然原因。氣候變暖,不僅加速了土壤蒸發,而且改變局地大氣環流,影響降水變化的區域分布,加劇區域乾旱化,進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風蝕沙化。
第四、土地受自然力或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力衰退的過程。例如,乾旱、洪水、大風、暴雨、海潮等自然力,可導致土地沙化、流失、鹽鹼化等;人類不適當的開墾、亂伐,不合理的種植制度和灌溉,農葯、化肥使用不當等,會引起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土壤鹽鹼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
從上述四方面可知,風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風成沙和沙質土的地段是沙漠化發生的敏感區;水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敏感區,其中黃土覆蓋的丘陵最為敏感;鹽鹼性土分布區是鹽漬化發生的敏感區;受氣候變化影響,草地區最為敏感;三大外營力過渡的地帶與地貌斜坡不穩、物質不穩相交錯的地帶在空間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風的尾閭區域,是土地流失發生最敏感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