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姜夔以詩為詞目的是什麼
「以詩為詞」是詞學史上的重要命題,其影響幾乎貫穿整個詞史。姜夔作為兩宋詞壇上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對詞體的認知以及詞的創作,都與「以詩為詞」有密切關系。因此,對姜詞成就以及風格的分析,離不開對其「以詩為詞」的探討。本文在對「以詩為詞」這一命題的內涵及外延進行探討後,結合文本及相關材料,論述姜夔詞如何「以詩為詞」,包爛咐括姜夔詞的「詩化」和姜詞如何在「詩化」的同時不失詞的本色,並在此基礎上衡估姜夔「以詩為詞」的詞史意義。論文飢拿純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討論「以詩為詞」的內涵及其生成過程。本文認為,在宋詞發展過程中,士大夫對詞體的批判意識與詞體的原生特性之間的矛盾成為「以詩為詞」的推動力。而「以詩為詞」其實是一種詞體改革運動,其理論主張是詩詞本一律,共為心聲;改革的直接對象是詞體從俗之弊;革新本質在於文體功能與創作目的的變遷,即由娛樂到心聲。再次討論唐宋詞「以詩為詞」的四種形態。最後論述宋代詞論中「破體」與「辨體」兩種觀點的爭論與合流,以及在此背景下展開創作的姜夔其人的詞體觀。第二章結合姜夔詞作,論述姜夔「以詩為詞」的內涵。白石詞「陶寫性情」,言說心聲,以詞傳達其雅士生活中的深情、雅志,這是其「以詩為詞」之詩心。而又因姜夔知音曉律,從而能夠突破歌詞創作的音樂束縛,在詞作中建立廣闊的時空結構,融入悠然深邃、不能轉指的寄託之意,並善用「本色語」,從而保持了詞體之特美。最後,對白石「以江西詩法入詞」這一命題進行辨析,提出姜夔與江西詩派之間的嬗遞,不在於「詩法」,而是一種受理學影響的詩文化心理。第三章在前文基礎上,考察姜夔「以詩為詞」的詞史影響。通過姜夔與蘇軾「以詩為詞」的對比,辨明蘇軾為其後詞人「以詩為詞」之源,而姜夔是最重要之分流。而通過考察清代詞論中的姜詞批評,會發現姜夔「以詩敏伍為詞」對於清詞中興以及晚清詞學集大成產生過重要影響。
⑵ 《揚州慢·姜夔》原文與賞析
《揚州慢·姜夔》原文與賞析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唯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襲橘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的詞,多是抒寫個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國事之作甚少。《揚州慢》則是他集子中一首難得的篇章,通過描寫揚州劫後的衰敗慘象,揭露了女真貴族統治者的暴行,抒發了傷時憂國的情感。
詞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層慨嘆揚州的破敗之狀。首韻三句從自己的行蹤入題:長途遠行路過揚州。因為揚州是繁華昌盛的歷史名城,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自然要解鞍暫停,下馬觀賞。這里連用「名都」、「佳處」,不是為贊美,而是為映襯,借歷史映襯現實,是欲抑先揚的曲筆。接著,次韻二句,筆鋒一轉,從歷史轉到現實,勾出的現實畫面,不是「名都」的繁華,「佳處」的秀麗,而是蕭條的慘象:十里長街,一片凄涼。作者此次過揚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風」不是實指,而是借杜牧的詩句象徵過去的繁華,令人易於聯想到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春風十里揚州路」的盛況。「盡薺麥青青」句與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個「盡」字,囊括一切,概覽無脊祥余,極寫荒蕪的程度,令人傷心慘目。為什麼過去盛極一時的名都揚州,現在卻如此荒涼?於是三韻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貴族軍事集團於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紹興三十一年(1161)兩次猖狂南犯,兩淮之地盡失,揚州遭受極大破壞。雖然戰禍已過,但是兵火留下的殘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據史書記載,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東路的農田,荒蕪的還有四十萬畝以上。「猶厭言兵」句意味深長:既表現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又表示了對投降集團屈膝媚敵、斷送河山的強烈譴責;也表明了對女真貴族軍事集團的切齒痛恨。特別是一個「厭」字,把人民的苦難,朝廷的昏庸,敵人的罪惡,作者的感慨,都融合在一起,具體形象而又深刻概括。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這是很有見地的評論。末韻三句,在視覺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聽覺方面著筆,渲染氣氛。「清角」寫出兵荒馬亂,邊聲不忍聞。「寒」字點明節令,對應小序中的「至日」,同時又暗示了作者的主觀感受。「都在空城」的「空」字,對應「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這三句重在寫今,但今中有昔,回環往復,絲絲入扣,使凄涼倍見,更易觸動「愴然」的情懷。
詞的下片九句,分四層抒發觸目的《黍離》之悲。首韻二句,運用杜牧故事拓開詞境。「俊賞」寫過去,「須驚」寫現在。由昔到今,懷昔是為了傷今。昔日揚州的繁華,曾有許多詞人騷客歌詠過它,並留下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曾吸引過許多風流才子到此冶遊,並留下不少奇聞逸事。其中唐代詩人杜牧的事和詩最傳人口。所以詞中設想:如果杜牧還活著,他若重遊揚州,看到眼前的慘狀,必定大為吃驚。這里借杜牧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抒發深深的感慨。次韻三句,以杜牧《贈別》和《遣懷》二詩的句意,指出即使象杜牧那樣善於狀物抒情的名家,即使用他那寫「豆蔻」詞的精微勁,寫「青樓」詩的好才華,也難寫盡這蕭索冷落的情景和哀時傷亂的情懷。前韻「重到須驚」是寫不忍看,此韻「難賦深情」又推進一層,寫不忍言。三韻二句再折回寫實景。全詞以昔日繁華皆不復見立意,這里突然出現「二十四橋仍在」,使詞意跌宕,引人注目。它暗暗點出景物依舊,世事已非,使人頓生橋在而時變的惆悵櫻禪搏。唐人詩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過去揚州的月色也頗富詩意,而今卻變成寒氣逼人的「冷月」,倒影在冬天的流水之中,無聲無息,沉寂凄涼,再次渲染了詞中的悲劇氣氛。末韻二句以詰問收束,感情沉痛,哀怨無限。過去「揚州芍葯甲天下」(王觀《揚州芍葯譜》),但花不知人間的盛衰巨變,只是自開自謝,自生自滅。這便進一步慨嘆了「名都」已成「空城」的不幸,強化了破敗之慘,黍離之悲,完成了全詞主旨的抒發,同時又盪出餘波,給人留下了無窮的遐想。
姜夔在其《白石道人詩說》中曾提出詩歌要「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揚州慢》可以說也是實現他這種藝術主張的名作。這首詞情景俱佳,意境兼勝。上片主要是寫慘景,下片主要是抒悲情。但作者在寫慘景中包孕著悲情,在抒悲情中又描寫了慘景。寄情思於景物又化景物為情思,移情入景又見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各具特色。其次是運用典實,寄慨遙深。詞中用杜牧詩和事有七處之多,但作者不是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借杜牧的史實對比今昔之異,反襯「難賦」之苦,表達沉痛之情。從而突出說明目睹故國劫後慘景所引起的悲情,實在難以描繪。再次表現在多種感覺,妙合無垠。詞從「少駐」開篇,寫到觀景;從眼中所見,寫到耳中所聞;從眼見耳聞,寫到心中所思所想。在具體的敘寫中,又有「廢池喬木」的形象,有「空城」、「清角」的音響,有冷月之無聲,有寒波之盪漾。有聲,有形,有動,有靜,渾然一體,感觸多端,有效地表達了思想,深化了主題。
姜夔的詞,多有小序,它常為理解詞意提供線索,如本詞小序就交待了寫作時間、原因、內容、題旨等,而且小序本身文筆生動自然,饒有意趣,與詞相配,互為補充,一散一韻,相得益彰。可見,小序並非可有可無,實是構成全詞完整藝術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宋人張炎曾把這首《揚州慢》和秦觀的《滿庭芳》(曉色雲開)同譽為情韻兼勝的作品。其實,秦觀詞回憶「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只是個人身世之感和寂寞無聊之情;而姜夔此詞感懷家國,哀時傷亂。從這一點上說,此詞比秦詞要勝過一籌。王夫之《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首詞中「豆蔻詞工,青樓夢好」諸句,也是以艷語寫哀情,似不能責備為「與黍離之悲的嚴肅旨意,不相配合」。當然,這首詞感嘆之意多,激昂之情少,其中的「黍離之悲」,與辛棄疾、陳亮等的豪情滿紙的愛國壯詞相比,自然是一支深沉凄愴的哀曲。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此皆平易中有句法。(張炎《詞源》卷下)
「二十四橋」三句,是「盪」字著力。所謂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煉字不能,然煉亦未易到。(先著、程洪《詞潔》卷四)
白石《揚州慢》雲:「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數語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
起數語意不深,而措辭卻獨有千古,愈味愈出。「自胡馬窺江去後」數語,寫兵燹之後情景,任他千百言,總無此韻味。「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古雅精煉,突過清真。(陳廷焯《雲韶集》評)
⑶ 我為什麼喜歡姜夔
對於姜夔,大部分人可能並不熟悉,雖然他對後世影響極大,卻存在感不強,可謂宋詞中的小透明,更無法與蘇辛這樣的大家相比。 我對他的印象唯有語文書上的一首《揚州慢》。
歷來學者對姜夔褒貶不一,上一篇中寫了王國維對他的批評,其實《人間詞話》中對姜夔的批評有很多處,幾乎是把他當成了個典型,時不時拿出來遛遛。
雖然對王國維先生不很了解,但說他是個理想主義者應不為過。
有自己篤定的情操與堅守,內心固執而干凈,從這個角度看,他很欣賞姜夔詞的品格,卻不看好他的表達方式。
有人說,也許宋朝沒有比姜夔更無作為的詞人了。
深以為然。
姜夔的父親是漢陽知縣,但很早就去世了,他跟著姐姐生活,成年後就「行蹤無定」(無業遊民),雖然也積極考取功名,卻每次都名落孫山(學渣本渣)。
三十多歲時詩人蕭德藻把侄女嫁給了他(老剩男),這大約是對他婚姻生活唯一的記述。
這位名垂青史的詞人一生潦倒,據說他死後家貧無力殯葬,還是友人相助葬在激耐賀錢塘門外。
這與「奉旨填詞」、「妓女送葬」、一生放盪不羈愛自由的柳永不一樣,柳永表裡如一,沒有藏掖,一世風流、一世潦倒正合乎他本性。
與「大江東去」、「飛鴻踏雪」的坡仙更沒法比,蘇東坡有超凡脫俗的大肚量、大智慧,他的心量載起了苦難並消融了苦難,所以他超明派脫、自在、淡然。
而姜夔,他弱小無助還缺錢,內心自卑卻清高,面對人生坎坷一臉苦笑。
他不舒展,蜷縮在命運的殼中不能恣意徜徉;他放不開,只能畝伏用超凡的才華粉飾慘淡的人生;他是遮掩的,無法將愛與恨一股惱說出,吞吞吐吐、模模糊糊。
比如面對南宋的偏安,辛棄疾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而姜夔則是「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所以王國維說:「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
狷者,有所為有所不為之人。
他選擇不為,雖世間污濁,至少可以抱守著藝術的高格調,自我陶醉、自我寬慰。
他冷冷看著這個世界——反正都這樣了,我什麼也做不了,乾脆躺平算了。
姜夔的身上有著大多數平凡人的影子,沒有東坡先生的自在、沒有辛棄疾的豪放、沒有柳永的不羈,只是個被命運反復摩擦、糾結無助的普通人。
在家境優渥、品格高雅的王國維眼裡,姜夔像個天賦極高卻發揮失利沒考上好大學的學生,每每惋惜哀嘆。
但我覺得大可不必,人生於世沒有誰是完美的,正因為他的不完美才造成了他作品裡的沖突感。
寓剛於柔,既清且雅,散淡中不乏倔強,高貴里流露出無盡的凄涼。
王國維咬牙切齒地說,白石之詞,余所最愛者亦僅二語,曰: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大抵就是他人生的寫照。
⑷ 姜夔【kuí】詞向來被評價為什麼
姜夔詞向來被評為「清空騷雅」
所謂「清空」就是用筆靈動,虛處落墨,不著實處,講究烘托陪襯。
所謂「騷雅」,就是有比興寄託,含蓄蘊藉,余韻悠長。
清空騷雅幽韻冷香的白石詞:白石的詩風是從江西派出來走向晚唐的,他的詞正復相似磨改喚,也是出入於江西和晚唐的,是要用江西詩派來補救晚唐溫、韋,北宋柳、周的詞風的。」因此瞎凱,姜夔詞,繼承了周邦彥格律精嚴的傳統,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用江西詩派的瘦硬之體來矯正周詞的俚俗和軟媚,又以晚唐詩歌的綿邈風神來糾正辛派末流叫噪怒張的風習,從而開創了殲含一種清空冷雋與高雅凝重的詞風。
⑸ 為什麼說姜夔是清雅詞派的開山祖師簡答題
說姜夔是清孫漏返雅詞派的開山祖師的原因是:清雅派是南宋則飢的一個詩詞流派。崛起於南宋中後期的詞壇,姜夔是此詞派的開山大師,有極高的音樂天賦,能自製新的曲譜,以清剛的詩筆寫出空靈高雅的詞作,成為南宋詞的典範,成為清雅詞派的開山祖師。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姜夔能成為清雅詞派的開山祖師主要是,姜夔首創的清雅詞風於婉麗、豪放之外別立一宗,並蔚然成派,成為廣為詞家承認的第三派。這一風格流派的詞人善於創作詠物詞,風格清新淡雅。筆調輕盈綽約,但也不乏寄託家國之思和飄零之感的凄苦之作搜閉,這一成熟的風格流派的形成,豐富了詞體風格的內涵,並對詞最終能夠與傳統詩文並列比肩起了重要作用。
⑹ 《揚州慢》姜夔宋詞鑒賞
鑒賞是對文學藝術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較地進行鑒別和欣賞。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揚州慢》姜夔宋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臘游野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揚州慢字詞解釋:
⑴揚州慢:詞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闋,九十八字,平韻。此調為姜夔自度曲,後人多用以抒發懷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維揚:即揚州(今屬江蘇)。
⑷薺麥:薺菜和野生的麥。彌望:滿眼。
⑸戍角:軍營中發出的號角聲。
⑹千岩老人:南宋詩人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學詩,又是他的侄女婿。黍離:《詩經·王風》篇名。據說周平王東遷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見宗廟毀壞,盡為禾黍,彷徨不忍離去,就做了此詩。後以「黍離」表示故國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揚州。宋朝的行政區設有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揚州是淮南東路的首府,故稱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時,東為左,西為右。名都,著名的都會。
⑼解(xiè)鞍少駐初程:少駐,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風十里: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里用以借指揚州。
⑾胡馬窺江:指金兵侵略長江流域地區,洗劫揚州。這里應指第二次洗劫揚州。
⑿廢池喬木:廢毀的池台。喬木: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後余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⒀漸:向,到。清角:凄清的號角聲。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俊賞:俊逸清賞。鍾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艷。豆蔻詞工: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⒃紅葯:紅芍葯花,是揚州繁華時期的名花。
⒄二十四橋:揚州城內古橋,即吳家磚橋,也叫紅葯橋。
揚州慢翻譯: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這天,我經過揚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薺草和麥子。進入揚州,一片蕭條,河水碧綠凄冷,天色漸晚,城中響起凄涼的號角。我內心悲涼,感慨於揚州城今昔的變化,於是自創了這支曲子。千岩老人認為這首詞有《黍離》的悲涼意蘊。
揚州是淮河東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為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過去是十里春風一派繁榮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卻長滿薺麥葉草一片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後,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輪喊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號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後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磨和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盪,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麼人開花繁生!
揚州慢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時作者二十餘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根據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揚州慢賞析:
盡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終老,但白石詞並不僅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誠然,由於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制約,較之辛詞,姜詞的題材較為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但他並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歷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復大計置於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嘆。淳熙二年,他客游揚州時便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凄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春風十里」,並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麼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為:「『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於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只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餘的空城。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中,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為眼下只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倘佯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葯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橋」二句, 愈工緻,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蕭德藻認為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姜夔詞作鑒賞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五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餘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
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過「胡馬」破壞後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復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並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凄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託故園之戀。
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這在美學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裡。
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後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盪、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盪、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盪」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盪」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盪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個人資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遊、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⑺ 姜夔《揚州慢》解讀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葉嘉瑩先生認為,詞這種體裁在經歷了歌詞之詞和詩化之詞後,發展到了賦化之詞,而姜夔的《揚州慢》就是賦化之詞的典型代表。賦化之詞的特徵是用理性的思索和技巧的安排來寫詞,而不再像歌詞之詞和詩化之詞那樣,主要只憑心中直接的感發來寫詞。那麼《揚州慢》的理性的思索和技巧的安排主要表現在哪裡呢?
詞牌
自度曲:詞的傳統創作形式為「依聲填詞」,先有曲調,後寫歌詞。姜夔自謂「予頗喜自製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白石道人歌曲》)。這首《揚州慢》就是他根據情感需要作詞,再創制新曲來傳情達意的「自度曲」。所以在思索、結構等方面會更加自由。
揚州:在作者心中,那裡「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做做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揚州是不管你愛熱鬧還是愛幽靜都能滿足你的好去處;「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純蠢衡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揚州是你做了十年也不願醒來的美夢;「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揚州是生死都要在一起的真愛。
「慢」,即「慢曲」,依「慢曲」所填的詞即為「慢詞」。清毛先舒在《填詞名解》中說「詞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裊娜,不欲輒盡」。又所謂「怨調慢聲如欲出,一曲未終日移午」(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可見慢曲調長拍緩,舒緩低沉,怨調居多。依慢曲所填的慢詞多為長調,層層渲染,長於鋪排,宜於抒情。
二、詞前小序
時間是淳熙丙申至日。冬至是舉家團圓圍坐包餃子嘮家常的日子,而此時的姜夔,卻是人在旅途。這不禁讓人想起姜夔終身不仕的一生。
予過維揚,過,路過。路過揚州,便要駐足,也是因為詞人心中早有一揚州在矣。而作者心中之揚州,是與春光綺麗的三月、繁花盛放的景象聯系在一起的,是歷史上的揚州、文學上的揚州,尤其是他的偶像杜牧筆下的揚州——繁華、富庶、浪漫、多情。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寫城外的環境:雪後初晴,萬籟俱寂,詞人經行之處,哪見繁華舊影,彌望的只是一片離離野麥,讓人慨然憶起「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詩經·王風·黍離》)之句。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蕭條」總寫入眼感受,似有不信,於是四顧。只見暮色漸濃而碧水自寒,就連聽到的聲聲戍角似乎也在呻吟悲嘆。
予懷愴然,感檔蠢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愴然」總寫感慨,感慨生而詞曲創,並借千岩老人的評價直接點出「黍離」之悲的情感核心。
《揚州慢》在小序中交代了詞人填詞的時間、背景、緣起,與途經維揚的所見所聞所感。寥寥數言,駢散結合,敘議相間,透過「過」「望」「入」「顧」「感慨」「度」等一系列動詞,刻畫出一個痛心憂心、徘徊悲吟的詞人形象。筆觸沉著低回,格調清幽雋永,氣度從容自然,表情明白曉暢,與主詞相得益彰。
主詞
作者在小序中說自己「感慨今昔」才「自度此曲」,上闋「自胡馬窺江去後」就是「今昔」的分界,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此之前,揚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所以作者才會在途徑此處時「解鞍少駐初程。」然而如今,胡馬窺江去後,曾經夜夜笙歌紅袖舞的揚州卻變成了一座「空城」:所見所聞竟是「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池台草木無情之物尚厭談兵,慘痛如此,更何況血肉之軀的人呢?日落黃昏時,聲聲清角在暮靄中回盪,蕭索的空城中,聲音是那麼悲愴, 一派破敗荒蕪之景。
上闋中,作者借一「窺」字,寫出金兵對中原的覬覦之心,點明了空城的原因,也自然地將今昔之揚州作了對比:往日的繁華,反襯今日的凄涼,透露出詞人高漲的情感陡落下來後的空虛惆悵。
如果說,本詞的上闋是以「胡馬窺江」為時間的分界進行今昔對比的話,下闋就是以「難賦深情」為虛實轉換的節點進行抒情的。
戰後的揚州荒涼衰敗,與那個充滿詩意的浪漫之都區別太大。明明是姜夔自己被現實所「驚」,偏說「杜郎須驚、豆蔻詞工、難賦深情」,這種虛寫的想像之景更是將杜牧曾經寫過的那些「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等詩句帶至讀者面前,豐富了詞作的內涵,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二十四橋仍在,冷月亦是千年不變盪於波心,橋邊紅葯同樣隨著季節花開花落。同是寫物是人非,這幾句與「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卻有很大不同。姜詞只是將「二十四橋」、「月」、及想像中的「紅葯」等意象客觀鋪敘,近似小說中的「零度抒情」,只在最後一句中,以「為誰生」透漏出一些傷感;而李後主則是通過「雕欄玉砌」、「朱顏」這些以前生活中的常見之物和「應猶」、「只是」等表示猜測的語氣傳遞強烈的滄海之變的悲哀,更加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設問,使亡國之痛奔涌而出。
四、主題: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揚州慢》以精微細致的筆觸描繪的殘山剩水使人痛徹心扉,以「清空雅正」的語言風格抒寫「黍離之悲」。不管是時空的有序轉移,虛實的變化,還是擬人對比襯托用典等技法的應用,無不體現作者精心的安排。劉熙載評價的:「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傑之詞。才子豪傑,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
參考文獻:
洪久香: 管窺姜夔詞《揚州慢》
劉 楷: 姜夔《揚州慢》的藝術特色
張 爽:論姜夔詞的「人工」雅化
⑻ 同寫故國殘破的悲思,李煜和姜夔在選取意象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李煜從南唐後主到階下囚的坎坷命運變化中,詩詞的創作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尤其表現在其戚世詩詞意象的選擇之上。不同時期的意象選擇有著不同的特點,詞中意象的選擇逐漸變得開闊明朗,詞人的內心也從安奢到徘徊,最後轉為對故國的懷念和悲痛,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姜夔一生漂泊無依,他善於運用一些冷色調的意象。姜高盯肢夔能熟練的運用多種感官意則早象來表達幽冷的詞風境界。
⑼ 姜夔詞的藝術特色
姜夔的詞格調最高了!
清秀空靈是特色。
我很愛姜夔的詞
⑽ 姜夔舊時月色手法賞析 姜夔揚州慢內容介紹賞析
宋代詞人姜夔出身貧寒,一生未踏入仕途,命運不濟,常以賣字和朋友救濟為生。《暗香·舊時月色》是姜夔借梅喻人的一首詞,其中姜夔難以忘卻合肥情人柳氏姐妹,常見梅則思人,回憶過往美好時光。
引《暗香·舊時月色》原詞:
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這首詞創作時姜夔正冒雪拜訪蘇州范大成,范大成聞之其文采過人,便熱情邀請他作詩詞贈之,遂姜夔作詞想贈送,便有了這《暗香》和另一首《疏影》問世。且說范大成得到這兩首詞,對他更是贊嘆有佳,不僅讓兩位歌妓演繹這詞,還將其中一名歌妓小紅贈與他,遂姜夔在此處暫居了一月多時日,與小紅相處甚是和睦,,一人彈唱一人作詞,是為紅顏知己。
《暗香·舊時月色》這首詞描繪的是以眼前的梅花和雪景聯想至以往陪詞人姜夔賞雪折花的佳人,「不管清寒與攀摘」表現當時的時光甚是幸福。而話鋒一轉回到現實「漸老」,與開篇的「舊時」相呼應,不僅有對逝去的戀人的懷念,還有對那過往的美好青春的惋惜。
姜夔揚州慢內容介紹賞析
南宋詞人姜夔所寫的《揚州慢》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詞創作在詞人姜夔二十餘歲時,那是揚州遭受金軍襲擊,江淮軍戰敗,昔日繁華的揚州城卻是十分衰敗。姜夔心中一直憧憬著揚州城的繁華,但卻只見到衰敗的揚州城,甚是惆悵,遂有感作此詞。
《揚州慢》開頭是詞人姜夔所寫的小序,姜夔常用序文交代他寫作的緣由和背景,這樣便能使讀者明確寫作的時間地點和原因主旨,方能使讀者更能深入了解詞人所想傳達的情緒、
全文使用的是對比的手法,將昔日揚州城的繁華和姜夔所見的揚州城的殘破進行對比,突出了戰爭的殘酷。
姜夔先從自己的所見所感寫起,從他早年經過揚州城時所感受到的熱鬧繁華,由「薺麥青青」來表現當時的繁盛時代,但現在卻只剩「廢池喬木」、的蕭條之境。而關於那場戰爭,至今還使人心有餘悸,一個「厭」字則恰當的形容當下人們深受戰爭之苦,對戰爭和剝削的厭惡之情。
詞的下闋姜夔引用詩人杜牧的典故,進一步深化「黍離之悲」的主題,因杜牧留有眾多關於揚州的不朽名作,姜夔假設若詩人杜牧得以重返揚州之地,見此現狀會是如何的悲痛,以此表達出詞人姜夔對揚州的殘敗的心痛和對戰爭的痛恨。
詞人姜夔的號是什麼
姜夔,於南宋詞派中堪稱獨樹一幟,成就不凡。他是如今的江西人,生平卻在安徽、江蘇、浙江多處都有所活動。幼年時候隨著父親赴至漢陽,父親逝後,他移居湖州,而起作品大多是於江浙江一帶游歷的時候所作,一生瀟灑自由,卻未得朝堂終生未官,最終死在杭州。
他在湖州移居長達十餘年間,因為就住在當時一個叫做白石洞天的地方,所以詞人姜夔的號為白石道人。此號源自於當時與他交往甚歡的一位好友名字叫做潘德久的人。白石自然是姜夔的住所,喚作道人,大概是他的朋友深知姜夔是一位瀟灑自在之人,可以不問世事唯問本性的存活在這人世間,像是一個道人一般脫離凡世世俗,只求得自身寧靜勿遠。對姜夔的才識和為人處世的心境贊譽頗多的還有兩位如今也是人盡皆知的詩人,他們就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詞人姜夔的號確實是他人生心境的寫照,他一生豪放不羈,自由灑脫,當時的世家名流都喜好與他交流、洽談、往來。可以說是人世間的道人,人生也有著說不完的道理和寫不完的佳作。並且通曉音樂和書法,白石道人果然是不同於凡間雜人。作為南宋傑出詞人,姜夔他通過運用自己擅長的音律作詞,他的詞既可自由散漫,也能格律嚴密,主要在於其詞意境動人,其作被冠以空靈、騷雅的特點。
南宋文學家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自號為「白石道睜粗人」,姜夔所處年代為南宋常受金朝對峙和襲擊,階級矛盾十分復雜,因此滿腹才華的姜夔深有為國奉獻的精神和投身政治的抱負,且其文學天賦甚強,但由枝歲於階猛早睜級矛盾的復雜性,姜夔屢不得志,常將情緒和情懷以詩詞形式抒發,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下姜夔的代表作有哪些吧。
姜夔的創作的風格被譽為「空靈」之感,詩詞字句所用皆精神華妙,後借鑒前人創作風格,自成一家,是為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學詩初期以黃庭堅為導師,後學習陸龜蒙的創作手法,加上聰穎勤奮,其所作詞句均為精心刻意雕刻但其詩風多為清妙秀遠,在其代表作《詩說》上對詩的創作甚有見解,後也成為其詞創作的參考之物。
姜夔的詞的代表作有《江梅引》、《點絳唇》、《鷓鴣天》、《踏莎行》等,其中多以梅花隱喻離別的情人,以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滿江紅》、《揚州慢》、《念奴嬌》等詞是為描述姜夔的壯志難酬的情懷。
姜夔在南宋最為出色的便是詩詞的創作,其中其代表作為《白石道人詩集》,其中可以游覽詞人姜夔波折的一生和不得志的年華,也不乏有姜夔對世俗的吶喊。且姜夔不僅擅長詩詞寫作,也精通音律,可謂才藝雙馨,其中姜夔在音樂上的代表作為《白石道人詩歌》。
以上便是關於姜夔代表作的介紹,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姜夔的創作才華驚人。
布衣詞人姜夔字什麼
姜夔就是有名的白石道人,是南宋時期有名的音樂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有不少佳作傳世,受到後人的敬仰和尊敬。文學作品受到極高評價的姜夔不僅擁有華麗雋永的辭藻,並且擁有一手令人稱絕的好字,更加使得他的詩文錦上添花,更加受到歡迎。
幼時的姜夔懷揣著報國的理想,一心考取功名的他卻在仕途上處處碰壁,多次名落孫山的他心懷意冷決意行走天涯,在茫茫江湖中抒發自己的情懷。也許因為是經常在廣袤的江湖中游歷,心靈受到美麗的自然風景的洗禮使得他的詩文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空靈含蓄風格,使人觀之難忘。朗朗上口的韻調極富音樂感,也是這些詩詞歌文得以在普通大眾之中獲得廣泛流傳的關鍵因素。
俗話說的好,一把好劍除了本身的鋒芒之外還需要與之相配的劍鞘方能體現出最高的價值。姜夔的字壯麗精美,是一代書法名家,好字加上好詩兩全其美、錦上添花,讓姜夔的詩文更加聞名。從小立志進學的姜夔熟讀詩書同時也很注重書法的練習,並且勤奮地加以不斷磨練,自成一派。姜夔在前人的基礎結合自身的經驗和領悟,使字的到帶有自身特性的提升。他的字具有標志性,因此受到了眾多文人墨客的追捧,堪稱大家典範。
姜夔次石湖書扇韻賞析
《次石湖書扇韻》是姜夔的一首詩作,第一句寫的是作者前往探望范成大時,對他的隱居之地石湖的景物刻畫;第二句寫的是詩人逐步走進石湖;第三句則是寫詩人在該處與范成大兩人相談甚歡;而最後一句,作者稱贊了范成大極具君子情懷。全市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卻將一幅雅緻、清麗的石湖圖卷描繪的栩栩如生,甚比畫作更勝一籌。
詩的大意為:橋的西頭有一條蜿蜒的河流會通往村莊,在湖與小溪接壤的岸邊留著幾分青綠的痕跡,那正是村莊中平靜的池塘上漂起的浮萍。主人隱居於石湖中,平日里不會有什麼外人來到此處。原來荷花深處另有一番天地,正是這位主人在那邊另開了自己的門戶。
這首詩創作於1187年夏天,當時是范成大歸隱石湖後的首個生日,姜夔特意從湖州前往該處向他道賀。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的扇面詩以後,心生感慨,於是作下這首詩來抒發內心感受。
全詩刻畫了一幅綠水潺繞,清凈幽深的美好畫面,其中有小橋流水、村莊荷萍、岸閣人家等種種物象,將其有機組合成一幅動人的畫面。
其實看似寫景,實則是為了寫人,這首詩稱贊了石湖的秀麗景象,並且贊頌了范成大獨具一格的非凡格調與情致。於第三句中講到了一些趨炎附勢的小人,但范成大卻絲毫不以為然,這與作者淡泊名利的人生理想完全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