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性膽囊炎怎麼引起的
急性膽囊炎與慢性膽囊炎的發病因素類似,此基慶多數是由於膽結石引起。但與慢性膽囊炎不同的是,急性膽囊炎時膽結石嵌頓在膽囊頸部,從而導致膽汁無法從膽囊內排出,此時會出現嚴重的急性炎症。炎症可以導致膽囊壁水腫,患者出現劇烈上腹疼痛且不緩解。超聲可以發現膽囊壁水腫,呈雙軌征,部分患者可以出現膽囊穿孔。所以急性膽囊炎應當高度重視,在醫生指導之下進行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與慢性膽囊炎不同,是急重症。
㈡ 妊娠膽囊炎怎麼引起的
細菌感染細菌感染是導致妊娠合並膽囊炎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於身體分泌膽汁後,不能及時排出,導致以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為主的細菌大量繁殖。這些細菌上行感染到膽囊,從而引發膽囊炎。
膽汁淤積膽汁淤積是造成妊娠合並膽囊炎的重要原因,而膽汁淤積的原因則是由膽結石引起。不僅如此,膽囊結石還可導致膽囊內壓扮沒慎增高、膽囊內血液循環受阻,從而使膽囊中的胰腺液反流 *** 膽囊,導致妊娠期膽囊炎的出現。
妊娠原因女性懷孕後期,逐漸增大的子宮會壓迫膽囊,使膽囊運行受阻,從而導致膽囊炎。而且懷孕後,女性的體內會分泌大量的雌激素,這些雌激素會導致膽囊內的平滑肌出現鬆弛,使得膽囊的收縮能力下降,同時還會導致膽囊內膽汁變得粘稠,從而引起妊娠合並膽囊炎。
妊娠膽囊炎的危害1、膽囊穿孔: 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膽囊底部或結石嵌頓壞死的部位。約50%的孕婦出現膽囊周圍膿腫;約20%的孕婦胃腸道受損;約10%的孕婦合並發生膽石性腸梗阻。
2、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妊娠合並急性膽囊炎的主要病因是察或膽道梗阻與感染,此時膽內容易房子細菌,導致膽道黏膜充血水腫,膽道梗阻的程度加深,增加孕婦的疾病廳敬程度。
3、膽囊炎對胚胎是有一定的影響,如果 炎症造成腹腔感染、羊水感染,會危及胎兒,影響胎兒的健康 。
妊娠膽囊炎怎麼治療
保守治療
1、控制飲食:重症孕婦最好禁食;輕症孕婦在發現這種的時候,最好停止吃脂肪類的食物。如在緩解期可以吃一些高糖、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飲食。
2、對症治療:孕婦要在醫生的建議下,採用解痙止痛劑治療。同時也可以用緩解疼痛的葯物。
3、抗感染治療:妊娠期的膽囊炎用葯要考慮是否對胎兒有影響,因此孕婦使用葯物時要先咨詢醫生的意見。一般在抗感染期,建議使用 廣譜抗生素頭孢菌素類進行抗炎,孕婦最好不要擅自使用,要讓專職醫生來操作。
手術治療
如果孕婦在保守治療失敗,病情沒有減輕,腹痛反復出現,有膽囊穿孔或彌漫性腹膜炎等並發症時,可以考慮到正規醫院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有膽囊造口引流術、膽總管引流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後者對胎兒比較影響小。如果病情危急,應該選擇在妊娠中期進行手術。如果此時孕婦臨近預產期,在產後進行手術治療比較適宜。
㈢ 確診肝破裂的首診方法是
當患者出現腹痛,發現嘔血或黑便時,應及時就醫。
鑒別判斷:
胃出配賀血:兩者致病原因不同,肝破裂主要是由於肝部病變或受到外傷導致的,胃出血主要是由於消化道潰瘍、食管潰瘍、血管瘤等胃、十培物派二指腸、食管疾病,及血管病變等原因導致的。二者症狀不同,肝破裂主要症狀是右上腹疼,而胃出血症狀則以嘔血和便血為主。
膽囊穿孔:兩者致病原因不同,肝破裂主要是由於膽囊穿孔,膽囊穿孔主要是由於膽囊管或膽總管的梗阻及膽道感染引起的。二者症狀不同,肝破裂主要症狀是右上腹疼,而膽囊穿孔主要症狀為腹痛,並伴有惡心、嘔吐等症狀。
消化道穿孔:二者症狀不同,肝破裂主要症狀是右上腹疼,消化道穿孔主要症狀為腹部疼痛、惡心、嘔血、血便膿便等。
檢查項目:
腹腔穿刺或灌螞核洗:用於診斷是否出現肝破裂,主要檢測腹腔內是否有凝血或膽汁。
B超檢查:檢測腹腔是否有出血。
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檢測肝損傷部位及破裂程度
㈣ 有哪些膽囊炎的症狀及危害
膽囊炎一般右上腹或劍下發作性疼痛,常發生於進食油膩食物之後,伴惡心,嘔吐,發熱,,右肩或右腰背部放射性疼痛。右上腹壓痛墨菲式症(+)
治療原則:包括手術吵橋族與非手術升弊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是禁食、解痙、止痛、抗炎及靜脈輸液並補充營養,通常多數急性膽囊炎患者的症狀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得以緩解,德埔利旦舒搽以一種溫和形式滋養膽囊消物。以後可擇期實行手術。當出現以下情況時考慮行急診手術:1膽囊腫大、膽囊張力高及壓痛明顯2、腹膜刺激症狀嚴重(壓痛,反跳痛,肌緊張)3、有膽囊穿孔,彌漫性腹膜炎,梗阻性黃疸或化膿性膽管炎等並發症。4、寒站,高熱,中毒症狀明顯,白細胞計數大於20x10的9次方每升5、經非手術治療症狀未見緩解反而加重者。
㈤ 引起膽囊疾病的原因
膽囊炎
一、概述
膽囊炎與膽石症是腹部外科常見病。在急腹症中僅次於急性闌尾炎、腸梗阻而居第三位。如處理得當,治癒率可達85%以上,但仍有部分效果不滿意,值得研究。膽囊炎與膽石症關系密切,炎症可促使結石形成唯燃盯,而結石梗阻又可發生炎症,二者往往合並存在。在膽囊炎的病例中,90%以上屬結石性的,余者為非結石性膽囊炎,兩者在臨床過程等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晚近由於診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B型超聲波檢查用於臨床,二者診斷較過去容易,為減少其內容上的重復,故一同敘述之。
從發病率上看膽囊結石的發病在20歲以上的人便逐漸增高,女性以45歲左右達到高峰,男性在更年期以後也明顯升高,兒童少見,一般中年以上者多見。女性略多於男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1.9~3,經產婦或肥胖者也多見。原發性膽管結石者以20~40歲為發病高峰,青壯年多見,無性別差異。從地域來看,在我國、日本原發性結石,特別是肝內結石發病率高,我國南方農村更為常見,而歐美等西方國家較少見。在膽囊結石方面,我國北方及西北則較南方為多見。另外,有的膽石沒有症狀即所謂「 靜止結石」,或很少症狀,僅在屍檢或在B超檢查時偶然發現,故本病的實際發病率較臨床為高。
解剖生理概要:
(一)膽管系統 膽內膽管經多級匯合成左、右肝管。左肝管長約為1.5cm,右肝管長約為1cm,兩者直徑均約為0.3cm。左、右肝管在肝門處匯合成肝總管,長約3~5cm ,直徑約為0.4~0.6cm,有時來自肝葉(段)的肝膽管可與肝外膽道某處匯合,此即副肝管。術中注意識別。當其與膽囊管匯合即成膽總管,長約7~9cm,直徑約為0.6~0.8cm。正常時壁薄呈天蘭色,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右緣,門靜脈右前方,肝動脈右側下行,經十二指腸球部後方,胰頭後面的膽總管溝,斜行進入十二指腸第二段後內側壁,70%的人在此處與胰管匯合成膨段滲大的壺腹(Vater壺腹),共同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口徑約0.9cm,此匯合處有括約肌圍繞(稱Oddi括約肌)可控制膽汁、胰液的排出(圖2-68)。結石亦常易嵌頓於此。
(二)膽囊 呈梨形長7~9cm,寬2.5~3.5cm,其容積為30~50ml,分為底、體、頸三部。底部游離,體部位於肝臟臟面膽囊床內,頸部呈囊狀與膽囊管相連,稱哈德門(Hartmann)氏袋,結石常嵌頓於此。指和膽囊管長2~4cm,直徑約0.3cm ,其內有螺旋式粘膜皺襞,稱海士特(Heister)氏瓣,有調節膽汁出入作用。膽囊管及其開口處變異較多,手術中應予以注意。膽囊動脈來自右肝動脈,靜脈直接由膽囊床引流入肝內門靜脈。
(三)膽囊三角 由膽囊管、肝總管及肝下緣所形成的三角(Calot 三角),其中有膽囊淋巴結、膽囊動脈通過。進行膽囊切除術時,需仔細辯認此三角區的解剖結構有重要意義。
(四)膽囊和膽管的生理 在正常情況下,肝細胞每日可分泌膽汁600-1000ml 。其中除水分外,主要含有膽鹽、膽色素、膽固醇、卵磷脂、脂肪酸、蛋白質、無機鹽等。膽汁在膽囊內可被濃縮4~17倍,供消化時用。膽囊排空受著神經與內分泌的調節,膽囊膽管的神經來自腹腔神經叢的迷走與交感神經,刺激交感神經可抑制膽囊收縮,Oddi氏括約肌收縮;刺激迷走神經時膽囊收縮,Oddi 氏括約肌鬆弛,使膽汁排入腸道。當酸性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引起小腸粘膜分泌膽囊收縮素(CCK),使膽囊收縮,Oddi氏括約肌則放鬆協調地將膽汁排入腸道。膽汁中的膽鹽可幫助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和吸收。膽鹽的回吸收大部分在回腸,然後再次進入肝臟被利用,形成膽鹽的肝腸循環。此外膽囊每日可分泌粘液20ml,起到潤滑作用以保護膽道粘膜不致受損。膽囊的存在,可起著調節膽道壓力的作用。
膽管仍有蠕動作用,一旦膽囊被切除,膽總管將代償擴張,以代替膽囊部分功能,而無特殊症狀;如某種原因使膽總管括約肌不能適時開放,致使膽總管積存膽汁而急性膨脹,則可產生膽絞痛,當膽總管內壓>40.0kPa(300mmH2O)時,則肝膽汁停止分泌。故膽管起輸送膽汁的作用。
(五)胰腺 胰腺橫位於胃後方的腹膜後間隙中,表面略帶黃色呈小結節狀的狹長腺體,質柔軟,平第一、二腰椎。長約12.5~15cm,寬3~4cm,厚1.5~2.5cm,重約60~100g。分為頭、頸、體、尾四部。頭部寬大,為十二指腸曲凹面所包繞,其下緣在腸系膜上靜脈右後方形成一溝狀突包繞腸系膜血管。頸部較寬,其深面是腸系膜上靜脈與門靜脈的交界處。頭頸部在脊柱右側。胰體尾部位於脊柱右側,兩者界線不清,與胃大彎、脾門及左腎門毗鄰。脾切除時勿傷及胰尾。胰腺的血供來自胰十二指腸上、下動脈及脾動脈,靜脈與動脈伴行匯入脾靜脈與腸系膜上靜脈。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外分泌組織包括腺泡及腺管(主胰管和副胰管),約70%以上的主胰管與膽總管匯合成壺腹,成為膽汁和胰液的「共同通路」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少數情況下二者分別開口於十二指腸。副胰管開口於主胰管開口上方約2.5cm處。(圖2-69)。
圖2-69 前面觀,位於胰腺前面的器官(胃、橫結腸及其系膜)已經移除
胰腺腺泡分泌胰液,每日達1000-2000ml,為無色、無臭、透明的鹼性液體。pH值為7.8~8.4,含有多種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酶及各種無機鹽,對食物的消化起主要作用。其分泌也受神經、食物、葯物的影響。迷走神經興奮時,分泌量增加;阿括品、普魯本辛、顛茄類等抗乙醯膽鹼葯物,能抑制其分泌,所以用於急性炎症時的治療。酸性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可刺激小腸上段粘膜分泌分泌素,使胰液增加,主要是碳酸氫鹽增加,以中和胃酸。食物中含多量氨基酸、脂肪、脂肪酸時,腸壁分泌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使胰液中消化酶含量增加,同時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放鬆排出膽汁、胰液消化食物。
胰腺的內分泌,來源於胰島。由α、β、δ三種細胞組成,其中以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數最多,約占整個胰島細胞的75%;α細胞次之只佔20%,分泌胰高血糖素;δ細胞較少只佔5%,可分泌胃泌素。
二、分類
目前有關膽囊炎、膽石症尚缺乏統一分類,但依據病因及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
(一)膽囊炎方面:
1.急性膽囊炎(結石性與非結石性)多好發於有結石的膽囊,亦可發生於膽管結石者、全身或膽道感染、膽道寄生蟲病及創傷、休克等均可引起膽囊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2.慢性膽囊炎(結石與非結石性)90%以上為結石引起,可能為梗阻因素、理化因素、感染因素、血管因素等引起,也可為急性膽囊炎演變而來,或起病即是慢性過程。
3.結石性膽囊炎 全部病例皆為結石機械刺激與梗阻所引起的膽囊急、慢性炎症。有時結石並未引起臨床症狀,即所謂靜止性結石,也包括在此類中。
4.非結石性膽囊炎 系指由於非結石的某些病因所引起的膽囊急、慢性感染,此類病例相對較少,治療效果有時欠滿意。
(二)膽石症 由於結石所在部位不同而命名有別:
1.膽囊結石多為膽囊的局部病理改變,指結石位於膽囊內而言。
2.膽管結石指結石位於膽管系統內。可為膽囊結石下降至膽管稱為繼發性膽管結石,實質是膽囊結石的並發症;原發於膽管系統的色素性結石,膽囊內多不含結石,稱為原發性膽管結石,結石在肝內、外膽管中;亦可只在存在於肝內膽管,即是肝內膽管結石,為原發性膽管結石的特殊類型。由於結石的存在,變常合並不同程度的膽管炎,但臨床中這一點有時被忽略。就其程度而言,又有急性膽管炎和慢性膽管炎之分。
三、病因
(一)膽囊炎的病因
1.梗阻因素 是由於膽囊管或膽囊頸的機械性阻塞,膽囊即膨脹,充滿濃縮的膽汁,其中高濃度的膽鹽即有強烈的致炎作用,形成早期化學性炎症,以後繼發細菌感染,造成膽囊化膿性感染,以結石造成者居多,較大結石不易完全梗阻,主要為機械刺激,呈現慢性炎症。有時膽囊管過長、扭曲、粘連壓迫和纖維化等亦是不可忽視的梗阻因素。少數情況可能有蛔蟲竄入膽管膽囊,除造成機械刺激外,隨之帶入致病菌,引起感染。也可因膽囊、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功能失調等,均能引起膽道排空障礙、膽汁滯留,使膽囊受化學刺激和細菌感染成為可能。
2.感染因素 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經血行、淋巴、膽道、腸道,或鄰近器官炎症擴散等途徑侵入,寄生蟲的侵入及其帶入的細菌等均是造成膽囊炎的重要原因。常見的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其他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產氣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時可有產氣莢膜桿菌,形成氣性膽囊炎。
3.化學性因素 膽汁瀦留於膽囊,其中高濃度的膽鹽,或胰液返流進入膽囊,具有活性的胰酶,均可刺激膽囊壁發生明顯炎症變化。在一些嚴重脫水者,膽汁中膽鹽濃度升高,亦可引起急性膽囊炎。
4.其他因素 如血管因素,由於嚴重創傷、燒傷、休克、多發骨折、大手術後等因血容量不足、血管痙攣,血流緩慢,使膽囊動脈血栓形成,致膽囊缺血壞死,甚至穿孔;有時食物過敏、糖尿病、結節性動脈周圍炎、惡性貧血等,均與膽囊炎發病有關。
(二)膽石形成原因 迄今仍未完全明確,可能為一綜合因素。
1.膽囊結石成因
(1)代謝因素 正常膽囊膽汁中膽鹽、卵磷脂、膽固醇按比例共存於一穩定的膠態離子團中。一般膽固醇與膽鹽之比為1∶20~1∶30之間,如某些代謝原因造成膽鹽、卵磷脂減少,或膽固醇量增加,當其比例低於1∶13以下時,膽固醇便沉澱析出,經聚合就形成較大結石。如妊娠後期、老年者,血內膽固醇含量明顯增高,故多次妊娠者與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受損者,膽酸分泌減少也易形成結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長期大量紅細胞破壞,可產生膽色素性結石。
(2)膽系感染 大量文獻記載,從膽石核心中已培養出傷寒桿菌、鏈球菌、魏氏芽胞桿菌、放線菌等,足見細菌感染在結石形成上有著重要作用。細菌感染除引起膽囊炎外,其菌落、脫落上皮細胞等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囊內炎性滲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為結石的支架。
(3)其他 如膽汁的瘀滯、膽汁pH過低、維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結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膽管結石成因
(1)繼發於膽囊結石 系某些原因膽囊結石下移至膽總管,稱為繼發性膽管結石。多發生在結石性膽囊炎病程長、膽囊管擴張、結石較小的病例中。其發生率為14%。
(2)原發性膽管結石 可能與膽道感染、膽管狹窄、膽道寄生蟲感染、尤蛔蟲感染有關。當膽道感染時,大腸桿菌產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很高,可將膽汁中結合膽紅素(直應)水解成游離膽紅素(間應),後者再與膽汁中鈣離子結合成為不溶於水的膽紅素鈣,沉澱後即成為膽色素鈣結石。膽道蛔蟲病所引起的繼發膽道感染,更易發生此種結石,這是由於蛔蟲殘體、角皮、蟲卵及其隨之帶入的細菌、炎性產物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管狹窄勢必影響膽流通暢,造成膽汁滯留,膽色素及膽固醇更易沉澱形成結石。當合並慢性炎症時,則結石形成過程更為迅速。總之,膽道的感染、梗阻在結石的形成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四、病理
(一)膽囊的病理改變 根據膽囊感染、梗阻程度和病程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兩種。
1.急性膽囊炎的病理變化 依炎症程度分為:
(1)單純性膽囊炎 可見膽囊壁充血,粘膜水腫,上皮脫落,白細胞浸潤,膽囊與周圍並無粘連,解剖關系清楚,易於手術操作。屬炎症早期,可吸收痊癒。
(2)化膿性膽囊炎 膽囊明顯腫大、充血水腫、肥厚,表面可附有纖維素性膿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膽囊各層,多量中性多核細胞浸潤,有片狀出血灶,粘膜發生潰瘍,膽囊腔內充滿膿液,並可隨膽汁流入膽總管,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造成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等並發症。此時膽囊與周圍粘連嚴重,解剖關系不清,手術難度較大,出血亦多。
(3)壞疽性膽囊炎 膽囊過分腫大,導致膽囊血運障礙,膽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壞死,小膿腫形成,或全層壞死,呈壞疽改變。
(4)膽囊穿孔 在(3)的基礎上,膽囊底或頸部出現穿孔,常在發病後三天發生,其發生率約6~12%,穿孔後可形成彌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內或外膽瘺、肝膿腫等,但多被大網膜及周圍臟器包裹,形成膽囊周圍膿腫,呈現局限性腹膜炎徵象。此時手術甚為困難,不得不行膽囊造瘺術。
2.慢性膽囊炎的病理變化 常由急性膽囊炎發展而來,或起病即是慢性過程。經多次發作、或長期慢性炎症,粘膜遭到破壞,呈息肉樣改變,膽囊壁增厚,纖維化、慢性炎細胞浸潤、肌纖維萎縮、膽囊功能喪失,嚴重者膽囊萎縮變小,膽囊腔縮小、或充滿結石,形成所謂萎縮性膽囊炎。常與周圍組織器官緻密粘連,病程長者90%的病例含有結石。若膽囊頸(管)為結石或炎性粘連壓迫引起梗阻,膽汁持久瀦留,膽汁原有的膽色素被吸收,代之以膽囊所分泌的粘液,為無色透明的液體,稱為「白膽汁」,膽囊脹大稱為膽囊積液。
(二)膽管的病理改變
1.急性膽管炎的病理變化 結石一旦阻塞膽(肝)總管,膽汁便瘀滯,膽道感染隨之發生,膽道內壓增高、膽管擴張,高壓膽汁自毛細膽管中溢出、返流入血,引起梗阻性黃疸。急性膽管炎時,膽管粘膜充血水腫,膽汁呈膿性,嚴重者管腔積膿,管壁上有多數潰瘍形成,甚至引起膽道出血。膽囊除少數病例萎縮外,多顯著增大,且有急性膽囊炎的改變。由於膽汁返流,感染向血流擴散,大量細菌及內毒素經肝血竇進入血循環,引起全身中毒反應、敗血症和多器官損害等。
2.慢性膽管炎的病理變化 急性期過後,膽管壁潰瘍為疤痕修復,纖維組織增生,造成膽管瘢痕性環狀狹窄。狹窄近端膽管更加擴張,管壁增厚,腔內充滿色素性結石。嚴重者擴張的膽管宛如小腸。由於膽管壁缺乏平滑肌纖維,擴張後難以恢復到正常管徑。肝內膽管的改變也呈類似變化。長期梗阻性黃疸,腸道內缺乏膽鹽,影響脂溶性維生素K等吸收,同時常有肝臟功能受損,凝血酶原合成減少 ,常有凝血機制障礙,有出血傾向。
(三)肝臟的病理變化 急性膽管炎時,膽管內膿性膽汁常處於相當高的壓力下,易逆流於肝內毛細膽管,大量細菌及內毒素滯留於肝內,部分進入血流,造成肝臟感染,通常彌漫性增大、充血水腫,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壞死,此種壞死可從小葉中心變性到多發性肉眼可見的肝膿腫(即所謂膽源性肝膿腫)。肝嚴重受損者,可出現肝功能衰竭。慢性病例由於膽管結石引起的反復感染,以致膽管炎性狹窄、近端擴張、結石形成、肝臟瘀膽、灶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最終出現膽汁性肝硬化、乃至門脈高壓症,甚至發生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如病變累及一側肝臟,則病側萎縮,對側代償增生,肝臟呈不對稱性腫大。
(四)膽石的類型 按其所含成分可分為三類:
1.膽固醇結石 含膽固醇為主,多呈橢圓形(單發者)或多面形(多發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結節狀,淡灰色,質硬,剖面呈放射狀線紋,X線平片上不顯影。此種結石多在膽囊內。
2.膽色素性結石 以膽紅素為主要成分,多為泥沙樣,質軟而脆,有的如泥團狀,有的如沙粒,為棕黑或棕紅色。大小不等,因含鈣少,X線平片上多不顯影。多在肝內、外膽管中。
3.混合性結石 由膽固醇、膽色素和鈣鹽等間隔而成。外形不一,為多面形顆粒,表面光滑,邊緣鈍園,呈深綠或棕色,切面呈環層狀。因含鈣質較多,在X線平片上有時顯影(即稱陽性結石)。多在膽囊內亦可見於膽管中。
五、臨床表現 膽囊炎膽石症關系密切,臨床表現有其共性,主要如下:
(一)症狀
1.急性期
(1)急性膽囊炎 ①腹痛:常因飲食不當、飽食或脂餐、過勞或受寒、或某些精神因素所引起,多在夜間突然發作,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絞痛,陣發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右肩胛骨下角區。常伴有惡心嘔吐,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隨著病情的發展,腹痛可呈持續或陣發性加劇,范圍擴大,甚至呼吸、咳嗽,轉動體位亦可使腹痛加重,說明炎症已波及到膽管周圍和腹膜。絞痛時可誘發心絞痛,心電圖也有相應改變,即所謂「膽心綜合征」。②全身表現:早期可無發熱,隨之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多在38~39℃間,當有化膿性膽囊炎或並發膽管炎時,可出現寒戰高熱。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③消化道症狀:患者常有惡心、嘔吐、腹脹和食慾下降等,吐物多為胃內容物或膽汁。④黃疸:1/3病人因膽囊周圍肝組織及膽管炎、水腫或梗阻,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
(2)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亦可具有上述急性膽囊炎的類似症狀。但主要症狀是:①腹痛:病人常為突發性右上腹、上腹脹痛或陣發性絞痛,有時放射至右背及右肩部,疼痛劇烈時常伴有惡心、嘔吐。②寒戰高熱:體溫高達40~41℃。是膽管內感染向上擴散,細菌和內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的中毒反應。③黃疸:乃因結石梗阻、膽道內壓力增高,膽汁自毛細膽管中溢出,進入肝血竇,膽紅素在血中滯留的結果。一般在發病後12~24小時出現。膽總管下端完全阻塞時,黃疸較深。當結石松動浮起或排出時,黃疸可減輕或消退,結石再次梗阻時,症狀復現,所以病程中腹部絞痛和黃疸呈波動狀態,這是本病特點。發病1~2天內,尿色深黃泡沫多,糞色淺或呈陶土色。上述腹痛、發冷發熱和黃疸是膽總管結石並急性膽管炎的典型表現,稱為復科氏(Charcot)三聯征。若膽管梗阻及感染嚴重、梗阻不能及時解除,病情繼續發展,很快惡化,中毒症狀進一步加重,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呼吸淺快、黃疸加深、嗜睡譫妄甚至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即在Charcot三聯征基礎上出現血壓下降及精神異常,稱為瑞羅茨(Reynolds)氏五聯征。它提示病情已發展為急性梗阻性化膿膽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1961年由Glenn所命名,或謂重症急性膽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如治療不及時,可在1~2天內,甚至數小時內因循環衰竭而死亡。若為肝內膽管炎者,同樣可出現上述三聯征等急性膽管炎表現,其腹痛特點為上腹持續脹痛,可放散至右肩背部,亦可放散至劍突下、下胸部,急性期胸背部有持續劇烈疼痛者,多有肝內膽管結石;一側肝內膽管結石、阻塞者,可無黃疸或輕度黃疸,雙側肝內大膽管阻塞時,同樣出現夏科氏三聯征及ACST。
2.慢性期(發作間歇期)
(1)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 其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平素多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同時感到右肩胛下區疼痛,常伴有上腹飽脹、暖氣、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狀,過多脂餐或勞累後症狀加重。可間歇性發作,發作時間不長。膽囊管有梗阻時,可出現絞痛,很少出現黃疸、發冷發燒,病變波及十二指腸時,可有十二指腸潰瘍的表現。
(2)慢性結石性膽囊 常見於中年以上婦女、肥胖者及多次妊娠者,女性多於男性(2~3∶1),多有反復發作或絞痛史,每於冬秋之交發作較頻繁。平時可有右上腹隱痛、腹脹、暖氣和厭油等消化不良症狀,類似「胃病」,或右上腹、右季肋部持續隱痛,伴有胃腸道症狀,右肩胛下區及右腰部牽扯痛,誤為「肝炎」。有時出現脂餐後上腹飽脹、壓迫感或隱痛。發作時可伴有發熱,少有寒戰或黃疸。較大結石有時長期無症狀。
(3)慢性膽管炎與膽管結石其臨床表現亦不典型,可無症狀或類似慢性膽囊炎的徵象。有反復發作上腹痛史,病程較長,如為原發性膽管結石者,病史冗長,甚至可追朔到幼年時有腹痛和吐蛔蟲史、或多次膽道手術史。如膽總管嚴重梗阻則黃疸持續,感染不重可無高熱,如梗阻不完全,可無黃疸。慢性肝內膽管結石者,可能僅表現為長期反復發作的不規則性發冷發熱、肝區隱痛不適、轉氨酶不規則升高,臨床上常誤診為「慢性肝炎」、「膽囊炎」等。
(二)體征
急性膽囊炎者(結石和非結石),因其炎症波及到膽囊周圍和腹膜。表現局部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減弱受限,右上腹或劍突下壓痛、腹肌緊張,或有反跳痛,以膽囊區較明顯,有時約1/3~1/2的病人可捫及腫大而有壓痛的膽囊,墨菲(Murphy)氏征陽性,即在右肋緣下膽囊區觸診時,囑病人深呼吸,至膽囊被觸及時,病人感到疼痛而停止呼吸。有反復發作史者可觸摸不到膽囊,但常有肝大,偶有脾大。如發生膽囊穿孔,可有彌漫性腹膜炎的體征。1/3患者出現輕度黃疸。
慢性膽囊炎者(結石和非結石),體檢時可無腹部陽性體征,或右上腹有輕度壓痛,無肌緊張。如結石堵塞於膽囊頸部,可引起膽囊積液,此時右肋緣下可觸及梨狀膽囊包塊,隨呼吸上下移動,易誤為右腎下垂。
膽(肝)總管結石並急性膽管炎時,除有黃疸外,上腹劍突下或右上腹壓痛、腹肌緊張較明顯,肝腫大並有觸痛,肝區叩擊痛。1/3的病人可觸及腫大的膽囊、有壓痛。如膽囊管匯合處近端梗阻、或膽囊原有病變,則摸不到膽囊。而慢性膽管炎膽管結石者,可有/無黃疸,上腹、右上腹有深壓痛、無肌緊張,如長期梗阻,則可出現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的體征、脾腫大。肝內膽管結石並發急性感染時的主要體征:無/有黃疸、上腹劍突下壓痛、可有肌緊張,患側肝臟腫大、觸痛、肝區叩擊痛等。慢性期多無明確陽性體征。
(三)實驗室檢查
膽囊為膽石症急性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白細胞計數增高,與感染程度呈比例上升。當有膽(肝)總管或雙側肝管梗阻時,肝功能測定,顯示有一定損害,呈現梗阻黃疸:黃疸指數、血清膽紅素、一分鍾膽紅素、AKP、LDH、γ-GT等均有升高,而轉氨酶升高不顯,一般在400μ以下,與膽紅素升高不成比便,提示為梗阻性黃疸。一側肝管梗阻,黃疸指數與血清膽紅素水平多正常,但AKP、LDH、γ-GT往往升高。尿三膽僅膽紅素陽性、尿膽元及尿膽素陰性,但肝功損害嚴重時均可陽性。尿中可見蛋白及顆粒管型等,顯示腎功損害。如出現ACST者血培養可為陽性。血尿澱粉酶測定可顯示升高;血化學及血氣分析,可顯示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指標。
根據膽囊炎膽石症的典型臨床表現,認真仔細地綜合分析,一般多可作出初步診斷。病人常有反復發作的膽道疾病史、或有慢性上腹痛和消化不良,在一定誘因下引起典型的膽絞痛發作,具有右肩背部放散性痛和全身中毒症狀、消化道症狀或黃疸,再結合右上腹、劍突下腹膜刺激體征、瘀膽性肝腫大表現、再聯系實驗室或其他輔助檢查結果,細致分析,即可作出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的診斷。
http://www.lygent.com/ksjs_pwk.asp
㈥ 膽囊炎是怎麼引起的
膽囊炎是常見的疾病,大多都是和飲食、生活規律有關。膽囊炎和膽結石是有一定關聯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在平常呼吸時,可能會產生疼痛、咳嗽等症狀。那麼,膽囊炎是怎麼引起的呢?
膽囊炎是怎麼引起的
1、單純性膽囊炎:常常多見於炎症發生的早期,此時膽囊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入囊粘膜。
2、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膽囊粘膜高度水腫,細菌感染及膽囊積膿淤血。
3、壞疽性膽囊炎:除了急性炎症外,主要由於膽囊的循環障礙引起出血及膽囊組織壞死
4、膽囊穿孔:由於膽囊壞死,囊壁穿孔,常見穿孔在膽囊底部血管分開較少的部位,穿孔後的膿性膽汁污染整個膽道而引起膽汁性腹膜炎及肝內、外膽道炎等。
膽囊炎的治療方法
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腹症,發病率僅次於急性闌尾炎,一般多發生在中年人。這是因為人到中年,工作壓力大、精神相對緊張、身體也在發胖等等,這些因素導致會有增加易導致會有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收縮和舒張,使膽汁的排泄不通暢,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膽固醇沉積,易形成膽結石,很容易誘發膽囊炎。而膽囊炎的治療,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葯物,而且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並且膽囊炎患者的心情也需要注意,這三管齊下可有效改善膽囊炎症狀。
飲食上一般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忌油炸、煎、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忌酒;食物限於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當病症在慢慢減輕的時候我們可以慢慢的加入少量的脂肪及蛋白食物,比如說瘦肉、各種新鮮水果鮮菜等等;但是一定要記得在平時多喝水,用來稀釋膽汁;在飲食方面也可以選擇多吃蘿卜、青菜、豆類、豆漿等副食。
㈦ 體檢發現膽囊結石,不處理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體檢發現膽囊結石,不處理的話,很有可能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感染其它疾病。結石長期處於膽囊之中,刺激膽囊壁,這個時候就會讓體內的細菌感染的機會增加,容易引發膽囊炎。膽囊結石不處理的話,甚至會讓膽囊發膿,甚至穿孔。對於體弱多病的老人來說,膽囊穿孔之後,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感染性休克,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危及生命。
膽囊結石很容易引發膽囊炎,如果膽囊炎反復發作,就會造成膽囊壁鈣化,漸漸的就會使膽囊組織硬化。根據臨床研究,這種瓷化膽囊是膽囊癌出現的危險節點。體檢時發現膽囊結石,如果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並發症,醫生雖然不能保證患者具體會出現什麼後果,但是每種並發症都有出現的幾率。在發現這種情況之後,應該立即尋求醫生的幫助。
㈧ 膽囊炎嚴重嗎
膽囊炎本身是不嚴重的,但是有些慢性膽囊炎沒有症狀,即靜止性膽囊炎。或者雖然有症狀,隱橋宴隱約約的疼痛,有胃脹不舒服而就診,其實本身沒有那麼重,但是有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說Mirizzi綜合征。我們知道好多膽囊炎都合並膽囊結石,如果膽囊結石的石頭部位長得不好,石頭卡在膽囊頸部,這種情況很容易行則造成膽汁往往流不通暢,膽汁都淤積在敏帶銀膽囊裡面,膽囊腫大,這種情況疼痛非常明顯。另外如果膽囊結石卡在膽囊頸部的話,很容易頸部往膽管的方向壓迫,造成Mirizzi綜合征,就是兩層牆,強行壓成一層牆,這種情況相對就比較危險,怕膽囊穿孔出現,需要高度警惕。但是這種情況在臨床不一定碰到,是少數。總而言之,如果膽囊炎症的症狀不是特別明顯,可以門診去定期隨訪;如果疼痛比較明顯,還是不能大意,以防膽囊穿孔、腹膜炎、繼發性感染休克等情況,本身是一個良性的疾病,把自己的生命搭上,就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