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家庭作業選題原因怎麼寫
網路知道
小學生家庭作業多的原因及對策
雨魚學姐
超過13用戶採納過TA的回答
經常聽家長說作業多,孩子寫作業全家緊張,作業簡直成了和房貸一樣沉重的家庭負擔,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作業多」這件事。
有人問為什麼用引號?因為多或少是個人感覺,而非絕對的客觀。當感覺作業多,影響孩子的睡眠、休閑甚至整個家庭時,有些家長認為是老師布置的作業量太大,一味地埋怨老師;還有的家長,則把自己的緊張、焦慮強壓給孩子,每天不停地催促,有的甚至替代。
這些埋怨、催促、替代能真正幫助孩子么?在作業這件事上,我們有沒有去探究孩子到底怎麼了?今天我們先不談老師、學校、教育體制,就來看看「作業多」背後,到底還有哪些隱情.....1、了解作業內容,探究真實情況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作業多,每天寫到很晚。通常我會問幾個問題:您清楚老師每天每科布置的作業內容么?您統計過孩子寫每科作業的具體時間么?您知道孩子在哪一科或哪個題型用時比較多麼?然後發現,家長經常一問三不知。
有些家長回去詢問並查看孩子的作業,才發現並不是作業多,而是孩子沒有及時完成白天本該完成的隨堂練習或改錯任務。結果,每晚都需花一部分時間去補白天應做的事,因此作業時間拉長了。這時,家長就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課堂效率而非作業了。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只盯作業時間,而是用心去觀察、探究真實情況,有針對地去幫助孩子。
圖片2、觀察身心狀態,提升手腕靈活度
建議家長觀察孩子寫作業時的身心狀態,有時候時間長,並不是作業量本身,而是因為孩子的自身能力需提升。
記得女兒剛上學時,作業半小時之內基本能完成。但我觀察她寫一會兒,就停下來甩甩手。而做事中途總停頓,並不利於孩子注意力連續和持久度的發展。
後來我問她,她說因為手痛。原來幼兒園期間畫畫多寫字少,她的握筆姿勢沒有培養起來。小學寫字多,姿勢不正確,速度就上不來。她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手指緊緊抓住筆的最前端,一味用蠻力,每寫一筆恨不得把全身力氣都用上,所以寫一會兒手指就痛,需要時常停下來。
當我們幫她糾正握筆姿勢,並帶她體會怎樣用手指和腕部的力量寫,用巧勁兒書寫,她才發現原來寫字可以既省勁又漂亮,速度自然就提上來了。
還有一類孩子(男孩居多),握筆時腕部不靈活。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類孩子寫字時手臂來回動,腕部卻是僵硬的。書寫姿勢既不標准,又容易疲憊。動作幅度過大,字也容易寫歪或出格。於是做作業時,大半時間孩子都在擦和改,比較費時間。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多和孩子玩一些提升腕部靈活度的游戲或手指操、也可以練練書法。最簡單的辦法是讓孩子多幹活,比如洗衣服、刷碗等。孩子畫畫時,鼓勵ta畫一些精細的畫,因為更需要手指和腕部的巧勁,而粗線條的塗鴉,孩子可能會習慣用手臂發力,鍛煉不到手指和腕部。3、多與他人溝通,了解普遍情況
感覺孩子作業時間比較長,我們還需和其他家長多,了解班級普遍作業時間。如果其他孩子作業時間短,只有自己孩子用時長,我們就需要找找孩子的原因了。
記得一個家長講,剛開始她也覺得作業多,孩子每晚都需大約兩小時才能完成。聽了建議後,她去問其他家長,才發現班裡很多孩子只需半個多小時,甚至有些孩子在學校就把作業寫完了,回家就是自由活動或課外閱讀。
了解這些後,她開始觀察自己的孩子,才發現孩子看似吃完晚飯就坐在書桌前,其實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漫畫,有時還一邊寫作業,一邊在草稿紙上畫小人玩,作業時間自然拉長了。因為邊玩邊寫而導致的作業時間長,家長就需要和孩子多一些溝通,約定相應的獎懲辦法,有針對地提升孩子的作業效率。4、分析作業類型,避免枯燥與重復
現在教育體制每年都調整,大部分老師留作業時會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布置。家長在面對作業這件事時,也需要靈活分析。
比如我女兒,每天作業基本固定,語文就是預習和復習。預習一般是生字注音和通讀課文,復習字詞就繞不開聽寫。
我們知道7、8歲孩子,注意力一般在30分鍾左右。所以聽寫時,根據她寫的情況,我會減少那些她已經掌握的詞,縮短書寫時間,讓她感覺不那麼枯燥、漫長和重復,避免孩子反感作業,保護學習興趣。
比如一個字有4組詞需要練習,挑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詞聽寫,寫對了其他三個不必再寫。但我會把三個詞念出來,是為了讓她對這些詞有印象。同時,如果這些詞里有一些單字比較復雜,感覺她可能掌握不牢固,就讓她在草稿紙上寫一寫單字,會了就可以。
我們經常和女兒講,作業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白天學過的知識,是查漏補缺的復習。寫不是目的,學會是目的。當家長用實際行動引導孩子明白---作業是一種讓我們牢固掌握知識的方法,ta就不容易產生抵觸和反感了。5、勞逸結合才能培養好習慣,強化積極感受防止「拖延症」
很多成年人說自己是拖延症,其實學齡孩子在面對作業時,也有這問題。而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欣賞和正面強化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防止「拖延症」。
大部分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約定作業時間和自由時間。當孩子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後,請一定要兌現自由時間,讓孩子的身與心都能真正體驗到好習慣帶來的愉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