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荒漠地貌形成原因如何治理
擴展閱讀
photoshop怎樣去除圖片水印 2025-07-05 02:27:17
婚紗照改期原因有哪些 2025-07-05 01:57:14

荒漠地貌形成原因如何治理

發布時間: 2022-03-15 19:04:33

Ⅰ 形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是什麼應採取什麼措施解決

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Ⅱ 世界荒漠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5°~50°之間的地帶.其中,15°~35°之間為副熱帶,是由高氣壓帶引起的乾旱荒漠帶(也就是你所說的受高壓控制的);如撒哈拉沙漠.——緯度因素
北緯35°~50°之間為溫帶、暖溫帶,是大陸內部的乾旱荒漠區(及溫帶荒漠).如亞洲內部的荒漠,包括我國西北地區及中亞、西亞地區.——海陸因素
位於南北緯30°附近的大陸西岸(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撒哈拉沙漠及智利等),則是由於寒流的影響.——洋流因素
位於山脈的背風坡,降水極少,且暖濕氣流受山脈阻隔難以到達,經常形成荒漠(如喜馬拉雅山北坡)——山脈阻隔
措施:
1.植樹造林,防沙防風;2.土壤保護;3.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4.能源資源的開發與管理;5.糧食生產;6.植被的保護與恢復;7.改善畜牧業經營;8.治理社會經濟環境
原因
一、自然原因:
1、乾旱的氣候特徵.(主要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來考慮)
2、氣候異常.
二、人為原因:
1、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加大.
2、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Ⅲ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國際履約工作的同時,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與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責。

Ⅳ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但由於區域內一部分土地種樹種草,與本區域內另一部分土地承載力的大幅度躍升,沒有協調同步,或者僅考慮到種樹種草,而未在建設基本農田、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水平上下功夫,導致種樹種草與本已過重的人口壓力之間矛盾日趨激烈。
(2)圍欄封育。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成因
1.人為活動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乾旱土地的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展的主要表現。亂挖中葯材、毀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為活動。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鹽漬化。
2.地理環境因素和氣候因素
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地區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乾旱脆弱的環境地帶。當氣候變干時,荒漠化就發展,氣候變濕潤時,荒漠化就逆轉。

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Ⅵ 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沙漠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乾旱和風。加上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乾旱氣候條件與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外,還要有豐富的沙漠物質來源,它們多分布在沉積物豐厚的內陸山間盆地和剝蝕高原面上的窪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來自古代或現代的各種沉積物中的細粒物質。如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於古河流沖積物;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小騰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於古代與現代的沖積物和湖積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庫爾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來自現代河流沖積物;烏蘭布和沙漠和賀蘭山 、 狼山-巴音烏拉山前地區的沙丘來源於洪積-沖積物 ; 鄂爾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來源於基岩風化的殘積物。戈壁是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礫質戈壁可分為風化的、水成的和風成的三種。
沙漠指沙質荒漠,整個地面覆蓋大片流沙,廣泛分布著各種沙丘。在風力作用下,沙丘移動,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

沙漠的地表覆蓋的是一層很厚的細沙狀的沙子(有去過海邊嗎?和沙灘是一樣的.只不過形成的原因不同,一個是水的長期作用,而另一個是風的長期作用.)沙漠的地表是會自己變化和移動的,當然是在風的作用下:)因為沙會隨著風跑.沙丘就會向前層層推移,變化成不同的形態.

戈壁就不會那樣了.因為戈壁的地表是黃土還有稍微大一點的砂石混合組成的.其比例大概為1:1.在戈壁灘上還有分布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風的時候吹起的大多是塵土,風力大時也會出現風沙走石的景觀,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會改變的.戈壁灘是沙漠邊緣的一種地貌形態。主要由礫石和較粗沙粒組成。

其主要特徵是滲透性極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僅生長一些紅柳、駱駝刺等耐旱植物,而且經常刮風。

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沖積而成。

當發洪水,特別是山區發洪水時,由於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漸減弱,在洪水沖擊地區形成如下地貌特徵:大塊的岩石堆積在離山體最近的山口處,岩石向山外依次變小;

隨後出現的就是拳頭大小到指頭大小的岩石。由於常年累月日曬、雨林和大風的剝蝕,稜角都逐漸磨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頭(學名叫礫石)。這樣,戈壁灘也就形成了。

而那些更加細小的砂和泥則被沖積、漂浮得更遠,形成了更遠處的大沙漠。

Ⅶ 荒漠地貌

根據荒漠所處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荒漠分為乾旱區荒漠和極地區荒漠兩大類型。這里僅介紹乾旱區荒漠。

(一)荒漠概述

由於氣候乾燥,降水稀少,蒸發量大,蒸發量是降水量的數倍至幾十倍,使地表缺乏徑流,植被稀疏,覆蓋率很低,這種景觀稱為荒漠。荒漠地區氣溫變化很快,地表溫度變化尤為劇烈,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強勁。

全世界乾旱區荒漠一是分布在南北緯15°~35°之間,由副熱帶高壓引起的乾旱荒漠;另一是在北緯35°~45°之間的溫帶、暖溫帶大陸內部的乾旱荒漠。

副熱帶荒漠是由於氣流下沉,使空氣絕熱增溫,降水稀少,相對濕度減少而非常乾燥形成的。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荒漠都分布在副熱帶高壓帶,例如北半球的撒哈拉大沙漠、西南亞的阿拉伯沙漠、美洲南部的基拉沙漠;南半球有西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納米布沙漠,澳大利亞中部沙漠和拉丁美洲的阿塔卡瑪沙漠等。

溫帶、暖溫帶乾旱區荒漠有土庫曼的卡拉庫姆沙漠、烏茲別克的克孜勒庫姆沙漠、蒙古大戈壁、中國西北沙漠和美國西部荒漠等,它們是由於地形閉塞,海洋氣流不能伸入而終年極其乾燥形成的。例如亞洲的大荒漠位於歐亞大陸內部,夏季季風盛行時,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帶來的潮濕氣流受地形阻擋,不易到達大陸內部,因而由南往北或由東南向西北的雨量越來越少;冬季歐亞大陸在強大的冷高壓控制下,氣候乾燥寒冷,因而形成大陸性溫帶和暖溫帶荒漠。

荒漠地區由於日溫差大(在新疆北部日溫差達35~50℃),岩石的熱導率低,白天高溫時岩石表層增溫產生膨脹,形成一些與岩石表面平行的細小裂隙;夜間,岩石表層比內部冷卻得快而發生收縮,產生一些與岩石表層垂直的微細裂隙。這樣在岩石表層布滿了縱橫交錯的裂隙,產生片狀剝落。此外,入夜後氣溫迅速降低,空氣中的水汽迅速在含鹽岩石表層發生凝結並滲入岩石內部,白天在烈日照射下,水分蒸發,在岩石表面形成鹽結晶,撐脹岩石裂隙致使岩石崩解破裂,形成許多風化產物。山坡上大量風化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滾動,聚集在谷地和山麓,一旦暴雨時,發生強大洪流將其迅速沖走,堆積在山麓出口處,形成洪積扇。

風力是荒漠區的最主要的地貌作用營力,它不僅將風化碎屑中的細小顆粒和鬆散沉積物中的砂粒搬運到很遠的地方,堆積成各種沙丘,而且能侵蝕堅硬岩石或大石塊,形成各種風蝕地貌。

(二)荒漠的主要類型

乾旱區氣候十分乾燥,地面植被很少,顯得一片荒涼景象。從山地到山前平原形成一組乾旱區所特有的地貌,在山前帶由山地前緣、山麓剝蝕和島山組成,在封閉的盆地中有寬廣的洪積扇和干鹽湖分布。根據乾旱區荒漠地貌特徵和組成地表物質的不同,可將荒漠分成岩漠、礫漠、沙漠和泥漠4種類型。

1.岩漠

多形成在乾旱區的山地或山麓帶,並發育干谷、封閉的小盆地和島山。岩漠只有一層風化的岩屑碎片,還可見到各種風蝕地貌,荒漠岩漆在這里也很發育。岩漠在世界上分布很廣,我國的西北、前蘇聯等地荒漠區都可見到。

山麓剝蝕面是岩漠中最為發育的一種類型。乾旱區風化作用強烈,山坡上的岩石受到強烈的破壞,形成大量的風化碎屑產物,自重力作用下,大量碎屑物沿坡向下滾動,聚集於山麓,一旦暴雨時,便由強大的片狀洪流將其迅速搬運走,堆積在山麓邊緣,形成大規模的洪積扇。山坡上的基石又重新暴露,再遭風化,風化碎屑物又被片狀洪流運走。在風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和片狀洪流等共同作用下,便使山坡不斷地平行後退,在山麓帶形成緩緩傾斜的基石剝蝕面,上覆薄層鬆散堆積物,稱為山麓剝蝕面。如果地殼上長期穩定,則所形成的山麓剝蝕面的規模可進一步發展,各山麓剝蝕面不斷擴展而相互聯合成大片的山前夷平面。在山麓剝蝕面擴展過程中,殘留下來坡形陡峭的基石孤丘,突出於山前夷平面之上,稱為島山。在我國的內蒙古高原,非洲北部,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等地都可以看到典型的山前夷平面地貌。

2.礫漠

礫漠是指地面由礫石所組成的荒漠,又稱「戈壁」。荒漠中的各種沉積物以及基石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在強烈的風力作用下,細粒的沙和粉塵被吹走,留下粗大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礫漠。礫漠和岩漠都是吹蝕區。礫漠分布較廣,我國西北的玉門一帶,柴達木盆地邊緣和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的部分地區都有礫漠分布。礫漠中的礫石在風所挾帶的沙子磨蝕下,便形成帶稜角的風棱石。風棱石的表面有時有薄薄的一層深褐色的鐵錳化合物,稱為荒漠岩漆,這是由於歷史中所含水分蒸發時將所溶解的礦物沉澱在岩石表面所造成的。

3.沙漠

沙漠是指整個地面覆蓋著大量流沙的荒漠。這里風力很強,形成各種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沙漠是荒漠中面積最廣的一種,中國沙漠佔地63.7萬km2

沙漠的沙子來源於古代或現代的各種沉積物中的細顆粒物質。例如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的來源是古代河流沖積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庫爾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以及黃河西岸河漫灘和階地上的庫爾奇沙漠都來源於現代河流沖積物,烏蘭布和沙漠在賀蘭山、狼山—巴音烏拉山山前地區的沙丘來源於洪積-沖積物,毛烏素沙漠北部鄂爾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則來源於基岩風化的殘積物。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它常形成在乾旱區的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這里是洪流自山區搬來的細粒粘土物質淤積的地方。粘土變干時發生多邊形網狀裂隙,形成裂地。泥漠常有鹽漬化現象,形成鹽沼泥漠。這是因為礦化度很高的地下水沿毛細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鹽分被沉積在地表。這些鹽分多是鹵鹽、硫酸鹽或磷酸鹽等。有時,在內陸盆地中心,地勢低窪,雨季時積水成湖,雨季過後,湖水強烈蒸發,湖泊乾涸,這種由於水補給的暫時存在的湖泊,稱雨季湖。也有一些湖泊可以較長期地保留下來,這時由於長期蒸發,含鹽成分的湖水不斷濃縮,湖水中含鹽濃度增大,成為鹽湖。鹽湖中鹽水達到飽和狀態後,即沉澱成為岩鹽。我國的柴達木盆地在第四紀中期形成一些鹽湖,沉積岩鹽層厚達20m,此外,在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高原上,新疆的准格爾盆地中,都有一些鹽湖。鹽湖中出產的岩鹽是重要的礦產。

Ⅷ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荒漠化是由於乾旱少雨、植被破壞、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的自然(非自然)現象。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連年嚴重乾旱,造成空前災難,「荒漠化」名詞於是開始流傳開來。

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的治理需廣泛的國際合作,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

1、狹義

狹義荒漠化也即沙漠化。在極端乾旱、乾旱與半乾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的沙質地表條件下,由於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的影響,破壞了自然脆弱的生態系統平衡,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並逐步形成風蝕、風積地貌結構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

定義的關鍵是「沙質地表條件」。正因為如此,凡是具有發生沙漠化過程的土地都稱之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還包括了沙漠邊緣風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來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於植被破壞發生流沙活動的沙丘活化地區。

2、廣義

指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乾旱、半乾旱甚至半濕潤地區自然環境退化(包括鹽漬化、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狹義沙漠化、植被荒漠化、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環境因素為標志的具體的自然環境退化)的總過程。

(8)荒漠地貌形成原因如何治理擴展閱讀:

一、荒漠化狀況

乾旱土地佔了世界的40%,其中非洲70%的土地是荒漠和乾旱土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雖然有雨林,但其1/4土地是荒漠化或乾旱土地。亞洲有4億人生活在荒漠或乾旱土地上,且乾旱土地面積每年增加約2 500平方千米。當然,乾旱土地並不意味著是貧瘠土地。

人類生產、生活、戰爭、農業等活動,長期以來影響了自然的荒漠化過程。如過度種植,導致養分喪失和水土流失;超過承載力的過度放牧,導致植被損失和土壤侵蝕,難以恢復。

而世界約一半的牛、1/3的羊、2/3的山羊在乾旱地區放牧;過度灌溉導致水分蒸發,而鹽分留在土中,形成的鹽鹼化土地也屬於退化土地。

全球灌溉的耕地佔了總耕地的17%,貢獻了世界40%的食物生產。但部分由於大水漫灌和鹽漬化,作物減產,導致約200萬公頃土地退化。

更嚴重的是,荒漠化和貧困相互加重,形成惡性循環。貧窮導致短期內對土地和自然資源更不合理的利用和開采。同時,荒漠化威脅食物生產、影響生物多樣性、影響政治穩定、導致移民等,又引發和加重了貧困。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荒漠化在110多個國家直接影響2.5億人的生活。受威脅的乾旱土地,覆蓋了40%的陸地面積,涉及了約20億人,既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發展中國家,如南部非洲、中東、俄羅斯南部、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巴西北部、南美西部,甚至冰島等。

荒漠化影響了16%的全球農業土地,中美洲75%、非洲20%和亞洲11%的農地嚴重退化。因為荒漠化,全球每年農作物損失估計為420億美元,主要在亞非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每年因荒漠化損失65 億美元,非洲撒哈拉地區因為荒漠化導致其農村的國內生產總值損失3%。

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估計,全球一半的難民是環境難民。許多非法移民美國的墨西哥人,就來自乾旱地區。尼日1/6的人口因為荒漠化而遷居。

二、荒漠化類型

1、風蝕

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

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

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

2、水蝕

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3、凍融

中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4、土壤鹽漬

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Ⅸ 簡單地理,求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求水土流逝,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你好: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大風日數多,沙質土壤
人為原因: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④水資源利用不當 ⑤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治理方法: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四個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的流速越快,對土壤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超滲)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
③地面物質組成。 土質疏鬆。
④植被。植被覆蓋率少
人為因素。人類對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以致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壞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開礦
治理方法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種樹種草,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種樹種草要因地制宜,溝壑斜坡上適宜種護坡林,溝壑中則應沿著侵蝕溝道植樹,有些地區還應輔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溝道里打壩淤地,攔蓄泥沙,不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還可以在淤地上種植莊稼,治沙效果顯著。
3、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當於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過程中,應注意貫徹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緊密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