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無名腹瀉是什麼原因
如果你能確定你沒有其他原因引起,那麼主要考慮是腸易激惹綜合症。
至於你說的慢性腹瀉,原因眾多。下面就腸易激惹綜合症和慢性腹瀉給出有關資料。你可以自己對照看看。
什麼是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屬於一種胃腸道功能紊亂,也就是一種胃腸道神經官能症。這種疾病在症狀上可表現為腹痛腹瀉、腸鳴音亢進,往往可因情緒的波動而激發。
----但這種疾病患者的腸粘膜實際上無任何炎症改變,腸易激綜合症一般引起結腸運動功能障礙,常常由於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的痙攣導致左下腹陣發性絞痛,也有些患者表現為下腹部隱痛,吸收障礙和並發小腸功能紊亂時則表現為腹瀉甚或水樣便。另外,有少數患者是因為結腸分泌增加而致分泌性腹瀉,大便中含大量粘液,有時糞便很少甚至沒有糞便,大便常規鏡檢正常,結腸鏡檢查可見結腸粘膜正常。若結腸持續痙攣則推進性蠕動削弱,就會使大便在結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發生便秘,大便呈羊屎樣,因伴明顯腹痛,故又稱為「痛性便秘」。
----這些腹痛腹瀉的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心理和情緒上的不愉快,但患者的身體狀況良好,一般不會出現消瘦等情況。
很多情況會發生慢性腹瀉,大人和小孩的情形還可能不一致。
慢性腹瀉的原因主要分為兩類:感染和非感染。當然,有時候慢性腹瀉的原因的確不得而知。
感染方面原因:
寄生蟲:例如小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 parvum)、卡晏環孢子球蟲(Cyclospora cayetanensis)、溶組內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蘭布爾吉亞爾氏鞭毛蟲(Giardia lamblia)、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
細菌:例如幽門彎曲桿菌、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Listeria onocytogenes)、腸炎沙門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志賀氏痢疾桿菌(Shigella)等。
病毒感染:例如艾滋病病毒,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
圖示:小隱孢子蟲,溶組內阿米巴,大腸桿菌,蘭布爾吉亞爾氏鞭毛蟲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原因包括:
1 腸道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腸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缺血性結腸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腸炎。
克隆病:又稱節段性腸炎,發病年齡主要在20—40歲,起病緩慢,以腹痛、腹瀉開始,逐漸加重,大便稀或水樣,常無膿血。病變腸段的炎症、蠕動增加及繼發腸道吸收不良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多為間歇性發作,病程後期呈持續性。
潰瘍性結腸炎:女性多於男性,起病可急可緩,症狀輕重不等,腹瀉系在炎症刺激下,腸蠕動增加及腸腔內水、鈉吸收障礙所致。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重者排便次數頻繁,糞便多為糊狀,混有黏液、膿血。
2 腫瘤,如大腸癌;結腸腺瘤病(息肉);小腸惡性淋巴瘤;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
大腸癌:多數發生在中年以後,位於左側結腸者常為環狀生長,伴有排便習慣改變。當腫瘤有糜爛、潰瘍、壞死時,可表現為腹瀉、血便和里急後重,尤其是腫瘤位於直腸者,主要表現為血便、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暢和里急後重。
肝癌:以腹瀉為首發症狀的肝癌並不少見。肝癌患者的肝臟解毒功能下降,腸黏膜在有害化學物質的刺激下產生腸毒素,促使肥大細胞增殖,釋放組織胺,使腸黏膜變性水腫,通透性增加,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致大量水分排入腸腔引些腹瀉。
3 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如
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瘺等;
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
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征)等。
乳糖不耐受是某些人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但是,這類事情其實被誇大其辭了。研究表明,大多數認為自己不能耐受乳糖的人其實並不如此。即使的確不耐受乳糖,仍然能耐受少量牛奶。乳糖是一種含在牛奶中的糖,乳糖的吸收需要一種在小腸壁中的乳糖酶。有部分人的乳糖酶的含量很少,但不至於缺乏。
2)小腸吸收面減少,如:
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
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瘺道等。
人體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質,經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和從各種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腸粘膜上皮細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總量約9L,並含有大量電解質,一般24小時內,空腸吸收水分3~5L,回腸2~4L,進入結腸者只剩約1~2L,且大部分被結腸吸收。如果小腸被切除,則水分吸收減少,引起慢性腹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系統性硬化症等。
4 運動性腹瀉: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腸易激綜合征,是指在過去的12個月里,至少有12個星期(不一定需要連續)至少還有下列兩個症狀:
1. 通便之後就會緩解,
2. 發作時大便頻率發生改變,或者
3. 發作時大便性狀發生改變
腸易激綜合征一種累及整個消化道的動力障礙性疾病,可引起反復的上和下消化道症狀,其症狀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便秘或腹瀉及腹部飽脹等。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確,找不到任何解剖學的原因。情緒因素,飲食,葯物或激素均可促發或加重這種高張力的胃腸道運動。有些患者有焦慮症,尤其是恐懼症,成年抑鬱症和軀體症狀化障礙。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患者由於腸道蠕動快,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大便頻繁甚至腹瀉,大便一般呈糊狀,含較多未消化食物。
糖尿病引起的腹瀉與其導致的胃腸道植物神經病變有關。腹瀉呈頑固性、間歇性,發作時間可為幾天至幾周;間歇期可為數周至數月,腹瀉晝夜均可發生,約5%的腹瀉病人同時有脂肪瀉。
糖尿病人的慢性腹瀉一般因植物神經損害而導致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植物神經對高血糖很敏感,過多的葡萄糖代謝異常可引起神經病變。此外,廣泛的動脈硬化以及細小血管內壁增厚等,使神經系統的血液供應發生障礙,也是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經病變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糖尿病病人在病程中並無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典型症狀,其中一些人往往是在體檢時才意外發現;有些人已伴發了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疼痛、皮膚瘙癢、癤腫、腹瀉、陽痿、月經紊亂等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時,才被確診。臨床實踐已證實,糖尿病約有20%以上發生頑固性腹瀉或便秘,有的腹瀉與便秘交替進行,也有的腹瀉呈持續或間歇發生。糖尿病性腹瀉主要由於糖尿病未能早期診斷和進行有效治療,長期慢性高血糖,引起大、小、微血管和神經病變,從而導致各臟器及胃腸道損害,加之小腸內細菌失調等而發生。
5 葯源性腹瀉 ,如:
瀉葯如酚酞、番瀉葉等
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
降壓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肝性腦病用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某些糖也能引起腹瀉。人工山梨(糖)醇是一種甜味劑,用於糖果和口香糖。它本身不產生熱量,但是如果攝入的量比較多,就會產生腹瀉作用。購買食品的時候可以看一下它的成分中是否含有這類物質。甘露醇也是一種往往與山梨(糖)醇一道使用的甜味劑。
果糖是一種含有水果中的天然的糖類物質。大量水果引起腹瀉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果糖。 一些糖果、軟飲料、蜂蜜和保鮮劑中也含有果糖,只要量足夠多,也可引起腹瀉。很多人可能會發現,在夏天當新鮮水果和蔬菜可以隨意享用的時候,他們大便次數更多,更加不成形。雖然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注意節制一些,那肯定會舒服多了。
6 食物引起
這樣的腹瀉往往是因為飲食中某些東西吃得太多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精和咖啡因。攝取過多的酒精之後,特別是啤酒和葡萄酒,往往引起大便不成形。如果某個人經常有規律的大量飲酒,那麼喝酒這個原因就不會那麼明顯了。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完全停止飲酒,看看腹瀉是否好一些。如果能好一些,那麼如果要喝酒只能喝很少量的酒了。
許多人不了解含有咖啡因飲料能引起腹瀉。每天喝2-3杯咖啡因和茶往往會引起腹瀉。同樣,也可以仿照上面的實驗來看看停服這類飲料是否能改善腹瀉。脫去咖啡因的飲料可能仍然不是很完美,因為其中引起腹瀉的某些化學物質並不能隨著脫咖啡因而去除。可樂類飲料就含有咖啡因。有的人突然停止服用咖啡因類飲料就會感到頭痛,而實際上咖啡因恰恰引起頭痛。如果的確對咖啡因類飲料成癮,最好逐步減少。
食物過敏也可稱為慢性腹瀉的原因。例如,對草莓或者甲殼類動物過敏的人可發生短期的腸道不適,同時可能還包括其他症狀,例如皮膚麻疹或者呼吸喘息。
⑵ 拉肚子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腹瀉病因常見於感染,包括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腸道感染。中毒、瀉葯、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急性壞死性腸炎、食物過敏等均可引起腹瀉。慢性腹瀉病因更復雜,腸道感染性疾病、腸道內腫瘤、小腸吸收不良、腸運動紊亂、胃大部切除術、胰腺炎、膽囊炎以及某些內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和腸道外腫瘤均有可能導致慢性腹瀉的發生。
⑶ 引起腹瀉的原因
引起腹瀉的原因
引起人腹瀉的原因比較多,常見的就是飲食不潔導致的腹瀉,進食生冷的食物、處理不幹凈的食物以及刺激性的食物等都有可能引起患者腹瀉。其次就是與患者本身存在消化不良或者慢性腸胃炎等疾病有關系。
腹瀉的常見原因主要有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胃、肝膽、胰方面的疾病,像慢性胃炎,慢性的膽囊炎以及肝硬化等,然後還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都可以出現慢性的腹瀉,還有全身性的疾病,像甲亢、腫瘤以及腸吸收功能的不全,然後像腸易激綜合症,它主要是咱們人體壓力過大,或者是精神緊張的情況下,會出現這個長期的腹瀉。
腹瀉的原因很多,尤其是細菌感染,還有腸道細菌的問題。所以在平常的時候吃東西一定要小心,最常見的細菌有;感染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氏菌等細菌之後,或是飲用了被細菌污染飲料後,就會導致身體患上腸炎或菌痢,這些患者身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嘔吐等。
引起人腹瀉的原因比較多,多是由於飲食不潔或胃腸道感染導致的,一般起病急,症狀重,伴發的症狀也比較多。慢性腹瀉多是由於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比如腸結核、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菌群失調,HP感染等,慢性腹瀉起病緩慢,但持續時間長。
引起人腹瀉的原因比較多,可能是細菌感染導致或者是病毒感染所引起,不排除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症狀。慢性腹瀉多數是慢性炎症所導致,可能會伴隨著腹脹腹瀉的情況,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益生菌的葯物來進行調理,在治療的時候盡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
⑷ 經常腹瀉是怎麼回事解析
呢?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它改變人們正常的排便習慣,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含有膿血,影響到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那麼, 腸道感染主要有病毒感染(如輪狀病毒是小兒秋季腹瀉常見的病原菌)、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如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性水瀉)、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為感染所致)、葯物(瀉葯、高滲性葯、某些降壓葯等)引起的腹瀉等,這些感染因素導致腸道抵抗力下降,體質下降。 急性腹瀉的原因之二:食物中毒 夏季氣溫升高,易滋生細菌,食物易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等毒素污染,這些毒素進入人體容易導致非炎症性水瀉。所以食物應該洗凈、消毒後才能使用,防止出現腹瀉症狀。慢性腹瀉的病期在兩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腹瀉更復雜。下面介紹一下慢性腹瀉的原因:經常腹瀉是怎麼回事之慢性腹瀉慢性腹瀉的原因之一: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主要有炎症性腸病(克隆病和 潰瘍性結腸炎 )、放射性腸炎、缺鐵性結腸炎、尿毒症性腸炎等。慢性腹瀉的原因之二:腸道感染性疾病 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細菌性疾病、腸結核、腸道念珠菌病等。慢性腹瀉的原因之三:腫瘤 如大腸癌、結腸腺瘤病(息肉)、小腸惡性淋巴瘤、胃泌素瘤等。慢性腹瀉的原因之四:小腸吸收不良如消化不良、小腸吸收面減少、小腸浸潤性疾病以及運動性腹瀉等。 慢性腹瀉的原因之五:日常生活造成經常腹瀉的原因 還有日常生活中,季節、環境、飲食、生活規律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都有可能造成腹瀉。所以,胃腸道過敏者應多家注意。 以上是對 經常腹瀉的原因 的問題的解答。現時至盛夏季節,天氣炎熱,是腹瀉的高發季節,謹防腹瀉病,做到早防早治。
⑸ 關於腹瀉
這位朋友:您好!
我的回答,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自己原創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第二部分是轉貼百渡網路的。請您參考!
我認為:您這種情況與「生物鍾」有關,也有一些「心理作用」。
建議是:
1、調理生物鍾,及作息習慣。
不知道能不能把解大便的時間改到中午,或晚上呢?
一般人早上的時候,或者因為沒睡醒,或者因為沒吃好,常有「體弱身虛」之感。
所以解不出來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並且,早上時間緊迫,越緊張,越解不出來。
這就又牽扯到心理作用了:
當想拉的時候,因為緊張,所以拉不出,而越想拉,越拉不出。
而當不想拉,想忍住的時候,又忍不住,越想忍越忍不住。
所以,還是找個寬松的時間解手吧。
2、如果您認為,我就喜歡早上解決問題。
那就只有受累,早起些時間,堅持參加晨煉!
當然,也要吃好,吃不好,空空的肚子,誰也拉不下來呀……
這樣的話,腸胃運動步入正軌,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3、如果換個時間還是不行的話,那就請看中醫。可能是脾胃失調,或腸胃虛弱!
最後,
祝您「問題」解決,人生愉快!
下面是轉貼的內容:關於腹瀉的:
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診斷】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症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倒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如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線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治療措施】
腹瀉是症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葯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葯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症治療 選擇葯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葯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症治療後症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葯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葯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葯物合用。氯苯哌醯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葯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葯。
3.鎮靜葯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葯物。
【病因學】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症性水瀉。
2.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症非腹瀉。
(2)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曲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產生膿血腹瀉。
(3)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症、潰瘍和膿血腹瀉。
(4)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葯物引起的腹瀉:瀉葯、高滲性葯、擬膽鹼能葯、抗菌葯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葯,在服葯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腸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腸炎。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小腸吸收不良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瘺等;②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征)等。
2)小腸吸收面減少:①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②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瘺道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系統性硬化症等。
5.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葯源性腹瀉 ①瀉葯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③降壓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發病機理】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葯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葯物:瀉葯如硫酸鎂、硫酸鈉;制酸葯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葯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症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症。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或停葯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葯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卷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征,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征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薈、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復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環化酶-cAMP系統,致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症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1.腸道炎症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症: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螺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症;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症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症狀、體征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腸受損程度。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葯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1.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 ①葯物性腹瀉,如普標洛爾(心得安)、奎尼丁可改變腸道正常的肌電控制;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症;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征。
2.運動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和腹痛。
【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了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脂肪平衡試驗是用化學方法測定每日糞脂含量,結果最准確。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試驗較簡便但准確性不及平衡試驗。糞脂量超過正常時反應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腸粘膜病變、腸內細菌過長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長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累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3)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4)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參閱「慢性胰腺炎」一節。
(5)呼氣試驗:①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時,肺呼出的14CO2和糞排出的14CO2明顯增多。②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長,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二)影像診斷
1.X線檢查 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對診斷消化系統腫瘤尤有價值。
2.內鏡檢查 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的操作簡便,對相應腸段的癌腫有早期診斷價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觀察並診斷全結腸和末端回腸的病變。小腸鏡的操作不易,可觀察十二指腸和空腸近段病變並作活檢。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ERCP有重要價值。
3.B型超聲掃描 為無創性和無放射性檢查方法,應優先採用。
4.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對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乳糜瀉、Whipple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α重鏈病)等,可經口手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⑹ 拉稀,肚子不痛是為什麼
如果腹瀉症狀較長,每天腹瀉一到兩次,肚子卻不疼,但把人都整虛了。這是腸炎,可服氟哌酸2粒,每天三次,3-5天,一般可以治癒! 也可用必奇口服
腹瀉
【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診斷】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症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倒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如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線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治療措施】
腹瀉是症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葯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葯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症治療 選擇葯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葯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症治療後症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葯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葯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葯物合用。氯苯哌醯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葯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葯。
3.鎮靜葯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葯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葯 可選植物神調膠囊等葯物。
【病因學】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症性水瀉。
2.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症非腹瀉。
(2)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曲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產生膿血腹瀉。
(3)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症、潰瘍和膿血腹瀉。
(4)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葯物引起的腹瀉:瀉葯、高滲性葯、擬膽鹼能葯、抗菌葯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葯,在服葯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腸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腸炎。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小腸吸收不良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瘺等;②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征)等。
2)小腸吸收面減少:①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②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瘺道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系統性硬化症等。
5.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葯源性腹瀉 ①瀉葯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③降壓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⑺ 拉肚子有哪幾種原因啊
腹瀉分成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內,大多是感染引起,包括細菌和病毒感染等。
慢性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性腹瀉、腸道非特異性炎症、腫瘤、小腸吸收不良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也可以引起腹瀉。此外,還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於內臟高敏感性引起的胃腸動力失調。
胃腸道受到寒冷的刺激後,比如:天氣寒冷、腹部受涼或進食較涼的食物,胃腸道的蠕動會加速或出現收縮不規律,此時,糞便形成的時間縮短,也容易出現腹瀉。
夏季拉肚子原因:
1、夏天天氣炎熱,吃太多生冷瓜果、冷飲或偏冷食物,以及在空調房中久待,會導致身體受涼腸蠕動加快出現腹瀉;
2、夏天食物保質期短、很容易變質,吃了剩飯或其他一些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可以出現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3、吃太多或者食物種類太雜可以出現消化吸收不良,食物在胃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可以出現肚子脹、惡心、腹瀉等;
4、身體免疫力低,病毒、細菌侵入並損傷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吸收面積減少、吸收功能減弱,可以引起腹瀉。
(7)非運動性腹瀉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長時間腹瀉可以出現很多並發症:
1、低血糖:腹瀉時通常出現食慾下降,能量攝入不足,會出現心悸、出汗、面色蒼白、眼前發黑等低血糖症狀。
2、酸中毒:腹瀉時大量水分從腸道丟失,經由腎臟排出的尿液會隨之減少,甚至無尿,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可以出現中毒症狀。
3、心腦血管意外:尤其是中老年人不能忽視。體內大量水分丟失,身體處於脫水狀態,體內血容量減少,血粘度增加,血流緩慢,很容易導致血栓形成,阻塞心腦血管。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腦梗塞等。鉀鈉鈣鎂等離子對維持心跳節律有重要作用,離子失衡也是有危險的。
為了避免腹瀉找上門來,夏天飲食要格外注意,盡量不要吃過夜的剩菜剩飯,生冷食物一次不要吃太多,少吃路邊攤,燒烤等盡量烤熟。急性腹瀉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較多,出現腹瀉後要及時就醫,除了針對腹瀉原因治療外,為防止脫水鼓勵多飲淡鹽水(加少量白糖)。
⑻ 腹瀉分類及其特點
根據發病機制,腹瀉可分為滲出性、滲透性、分泌性腹瀉三種。滲出性腹瀉:腸黏膜炎症時滲出大量黏液、膿、血,上述炎性滲出物增多,腸內滲透壓增高,腸蠕動加快引起腹瀉,如腸黏膜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水、溶質吸收障礙。滲透性腹瀉:高滲性葯物和食物的消化分解不完全引起,如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症、慢性胰腺炎、肝病、膽道梗阻性疾病、胰腺功能不全、胰液分泌不足,以及膽汁分泌減少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分泌性腹瀉:胃腸道分泌過多的水分與電解質而致腹瀉,小腸和結腸分泌的鹽類和水分超過其吸收功能。
按照致病因素分類:
感染性腹瀉——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引起
非感染性腹瀉——葯物、食物、過敏等因素引起
按照發病機制分類:
滲出性腹瀉:由炎症、潰瘍等病變使腸粘膜完整性受到破壞,造成大量滲出
滲透性腹瀉: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質使腸腔內滲透壓升高,大量液體被動進入腸腔
分泌性腹瀉:胃腸道水與電解質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制
胃腸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葯物等因素導致腸道運動增強,水和糖吸收減少
思密達腸管家提示:
發生腹瀉後,要及時確定腹瀉的種類,採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對腹瀉進行治療。
⑼ 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哪些
腹瀉主要是病毒、細菌、食物毒素或化學性毒物、葯物作用、腸過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紊亂的結果。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症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倒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
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對小兒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來說,腹瀉病也是我國重點防治病之一。
引起腹瀉的原因主要兩大因素:
非染性因素
主要表現在下面4個方面:
(1)飲食不當: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頻繁地調換新食品,或吃了腐敗變質有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
小兒腹瀉。
(2)不良剌激:受涼、過熱、精神情緒不佳,或過分緊張或受驚嚇,也會引起腹瀉。
(3)過敏性腹瀉:因吃了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面致腹瀉。
(4)其他: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糖原性腹瀉病等。
染性因素
包括腸道內及腸道外感染。
腸道內感染是:(1)細菌感染:主要是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常因牛奶污染、牛奶未經煮沸、奶具(如奶瓶、奶頭)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2)病毒感染:常見輪狀病毒、呼吸道腸道病毒感染等等。而腸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常有明確的原發灶。
總之,腹瀉病是一種綜合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