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劉備要三顧茅廬請諸葛亮
1、首先劉備在當時處於弱勢,如果能夠得到這樣的人才對他有很大的幫助。
2、三顧茅廬而請諸葛亮,可以讓天下人知道劉備對人才的重視,才能收得人心。
㈡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只是看重了他的才華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每個人都學過,所以很多人以為諸葛亮被劉備如此重禮相請就是因為他的才華。雖然才華是一大原因,但這背後應該還有別的原因,比如諸葛亮背後的關系。
相比之下,劉備就顯得非常勢單力薄,所以他繼續一個背後有世家大族關系的人作為助手,所以他才有了三顧茅廬這樣的行為,就是為了找到一個符合條件的人,而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姐姐都嫁給了當地豪族,這一點滿足了劉備對集結當地士族的要求,但同時,諸葛亮有並不是與這些士族關系十分緊密,也就沒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再綜合諸葛亮本人蓋世的才華,這對劉備來說是一定要拉過來的人,不管去幾次茅廬都是值得的。
㈢ 三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只是單單看重了他的才華,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一位頂級謀士,劉備正是因為把他請出山之後才成功的建立了蜀漢,那當初劉備清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只是單單看重他的才華嗎?
首先,諸葛亮出自名門:琅琊諸葛氏;其次,諸葛亮他並不真正受這些大族待見;最後,他本人自在荊州地區多年,憑借和劉表的親戚關系以及自己的才華在當地的士人圈子裡名聲卓越,有影響力就有人願意投奔,赤壁之戰後,劉備的班底,基本都是諸葛亮幫他物色的。更重要的是,他童年時在徐州遭遇曹操屠城,這也讓他不可能也不願意前往條件更好的曹操處任職,也就是說曹操給再多好處,諸葛亮都不可能舍棄劉備投奔他,這一點尤為重要。
不管怎樣,劉備真的走了一手好棋。得一諸葛亮,人才其一;勢力其二;名聲其三。從此,劉備劉皇叔劉豫州,真的就是如魚得水,直至建立蜀漢帝國,天下三分有其一。
㈣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隆中對原文回答:「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背景: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人物介紹: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㈤ 三國志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麼
劉皇叔三顧茅廬請卧龍先生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而流傳千古。那麼歷史上劉備真的有三顧茅廬嗎?諸葛亮出山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翻閱《三國志》,發現對於諸葛亮出山輔弼劉先主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記載,說諸葛亮是由劉備親自邀請而出山的;另一種則是《魏略》《九州春秋》的說法,說諸葛亮自己跑來投靠劉備。兩種說法各不同,那麼哪種才是正確的呢?下面待我來簡單分析。
首先陳壽《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按照本傳的說法,徐庶前來投效劉先主,向先主隆重的推薦了諸葛亮。而劉備當時可能沒把諸葛亮當回事,隨隨便便的說了一句:「君與俱來。」完全沒有禮賢下士的意思,顯得很輕浮,只認為諸葛是一般人物。而徐庶聽了這話,心中有些不爽,向劉備說明諸葛先生乃當世之人傑,要劉先主親自去請。劉備一聽,當時心中可能是一驚,覺得這諸葛亮還真是個人才,不可以輕易請來,於是就親自上門拜訪(至於諸葛亮是在襄陽還是南陽躬耕的,我們就暫且不論),結果孔明先生還裝大牌了,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先生。諸葛亮比劉備整整小了二十歲,屬於劉備的後輩了。劉備依舊很謙虛,向他請教天下大勢。諸葛先生屏退左右,向劉先主說出了一番經典的言論,史學家稱之為「隆中對」。大致的意思就讓劉備認清楚當今的形勢。天下大亂的情況即將結束,曹操父子占據北方,孫權占據江南,而劉備想要有所作為,就得以荊襄之地為根本,取益州,奠定基礎。然後兵分兩路,由荊襄和益州出兵北伐,掃盪中原,最後再滅吳,興盛大漢。劉備聽完之後是茅塞大開,急忙請求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其誠心所打動,答應助其一統天下。劉備和諸葛亮兩人整日在一起研討天下大事,搞得劉備的老心腹關羽和張心中不舒服,先主聽到他們的怨言,教導他們:「諸葛亮是水,我這條魚得到了水,是天大的好事,你們以後不許再隨便議論!」於是關、張只得乖乖聽話。
而《魏略》等史書則是另外一種說法。
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時引用了曹魏魚豢所寫的《魏略》,《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劉備沒有三顧茅廬,是曹操在整討荊州之前,諸葛亮主動來投效劉先主。劉先主看他年輕,沒有重視。而諸葛先生乘機向劉備進言,要劉備向劉表提意見「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要劉備乘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劉備聽取了他的意見,感覺對自己非常的有利,從而認為諸葛亮有大才,於是開始重用孔明。
《三國志》的註解者裴松之在引用了《魏略》的說法後,也認為認為《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我個人也比較贊成,認為諸葛亮應該是由劉備請來的。大家已經習慣了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故事,這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另外如果少了隆中對這番經典言論總感覺諸葛亮就是不完整的,整個歷史的發展進程也是不完整的。再細看一下,陳壽治史的態度極其嚴謹,不是信史他是不會記載的。陳壽自己是蜀漢的官員,大半生生活在蜀中對蜀漢君臣的事情比較了解,寫蜀書時非常的謹慎,所選用的史料基本是真實的。另外《魏略》是曹魏郎中魚豢撰寫的,此書久佚,現今只留有佚文。此書記述魏國與漢末中原群雄相當詳細,而對偏方地區的記載較略,甚至與他書的記載不大相同,如有關蜀後主劉禪被人口販子出賣,孔明見劉備的史事與《三國志》的記載多不相符。而且這些與《三國志》不相符合的記載很容易被證明有是錯誤的。同時《魏略》的編纂者沒有蜀漢、孫吳的一線資料(寫書時,三國尚未一統),只是道聽途說進行記錄,所以有很多的不符之事,而且明顯帶有貶低、嘲弄的感覺,不可全信。綜合來看,我個人使相信陳壽的說法,相信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經典故事。
㈥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
1、成功的原因
一方面是劉備很誠心,而且聲譽好,並且有能力爭奪天下,不是不值得輔助的君主,所以打動了諸葛亮。
另一方面是劉備勢力適合諸葛亮,劉備缺少謀主,而且肯放權給諸葛亮,諸葛亮能有一個展現自己的舞台,這是在其他勢力所沒有的。
2、故事簡介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卧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卧龍崗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典故
三顧茅廬: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㈦ 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有什麼才華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發明家。三國時期被任命為蜀漢的丞相,為蜀漢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諸葛亮很有才華,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劉備在第三次請諸葛亮的時候就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料定天下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政治方面,諸葛亮作為丞相率先垂範廉潔奉公,蜀漢的官員都以諸葛亮為榜樣,造就了蜀漢廉潔的官場氛圍。在法律方面,諸葛亮剛剛入蜀就和一群謀士依據秦漢舊律制定了蜀國的法典《蜀科》,而且還起草了很多律令穩定了蜀漢的局面。在軍事方面,前期幫助劉備打下地盤建立了蜀漢,劉備死後有幾次率軍北伐曹操。在經濟方面,諸葛亮勸課農桑保證了軍事物資。
諸葛亮的才華和忠心為後世做出表率。
㈧ 劉備為何再三請諸葛亮出山
第一,諸葛亮這個人是個人才,只不過沒有任何帝王聽他的進諫,因此導致其沒有被重用,況且,劉備自己有清楚的認知,有諸葛亮幫自己,自己的江山會更加穩固,自己在亂世中更能存立於世。
第二,劉備當時身邊無可用之人。身邊有不少的大將,但是真正布局謀劃之人卻是沒有的,沒有真正可以和其他國家軍師抗衡的人,因此,為了自己軍隊將士的生命少犧牲些,所以想請諸葛亮來為其出謀劃策。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他們倆的人生目標一樣,希望天下少些戰亂,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人們可以幸福生活。只有天下統一了,才不會有群雄割據的局面,才不會有流離失所,才不會生靈塗炭,才會有一個太平盛世。
為何三請,因為當時諸葛亮已經不太想出山了,感覺自己人生已走了大多半,沒有必要去趟戰爭的渾水了。自己安居在草亭中,可以安安穩穩的、平平靜靜的過完之後的生活,但是這個已經准備沉寂的心卻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於是做了蜀國的丞相,為劉備出謀劃策。
㈨ 劉備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這說明了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無論《三國演義》小說還是電視劇都將此段刻畫得非常精彩,讓人感慨羨慕他們的君臣際遇。
那麼,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說明什麼?
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
1.急需謀士。
劉備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知人善任。但他並不是一個出色的謀士,在那個謀士輩出的年代,他的軍事才能並不突出。
在遇到諸葛亮,准確來說是遇到徐庶之前,他的境遇是非常坎坷的,基本沒有大勝,並且經常被當作棋子在用。
2.擺姿態
曹操與袁紹那時是謀士如雲,很多隱士有出世之心,但一直在觀望猶豫。因為若投曹操等已經做大的勢力,擔心不能受重用,不能一展才能。
這也是劉備的優勢與機會,如果投劉備,必然會受重用,劉備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擺足姿態,三顧茅廬。
畢竟不管能不能請到諸葛亮,劉備求賢若渴的名聲一定會在謀士圈內傳揚開去,到時不愁沒有人毛遂自薦。
對劉備來說,這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決策,作為那個時代的英雄之一,劉備當然會有這樣的眼光,所以三顧茅廬對他來說是必然的選擇。
㈩ 劉備為何三顧茅廬只為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是一個有胸懷的人物,政治上有極強的野心。因為徐庶的一番話,得卧龍鳳雛一人皆可得天下。才有了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希望諸葛亮幫助自己恢復漢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