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膝蓋骨,小腿外側酸疼,腳踝疼,是什麼病症
膝關節在反復屈伸、扭轉時,關節面在不斷地撞擊、摩擦,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磨損性損傷。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有研究說,膝關節在半屈時,髕骨面上受的力可以達到體重的7倍。頻繁地步行上下樓梯和下蹲時,膝關節的過度負荷會引起臏骨軟化症。調查顯示,膝關節疼痛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臏骨軟化症引起的,而30歲至40歲的女性發病率高達50%。
臏骨軟化症的症狀主要出現在半蹲位時,以步行上下樓梯特別是下樓時疼痛更厲害。隨著病情發展,軟骨出現纖維化及滑膜發生炎症時,會因髕骨面的不平整,使膝關節突然不能屈伸(即交鎖症狀)。如出現關節積液等炎性反應,會使膝關節腫脹疼痛。病程後期,會形成骨性關節炎。
處方 少讓膝關節下蹲
臏骨軟化症患者,應盡量減少步行上下樓梯的活動,避免做下蹲的鍛煉動作。疼痛嚴重或伴有腫脹時,除了注意休息,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消炎鎮痛和保護軟骨的物。
平時應避免對髕骨面的過度擠壓、摩擦,這是預防臏骨軟化症的關鍵。比如蹲馬步的動作,負重的膝關節屈伸活動等,都不宜多做。臏骨軟化症還與老年動脈硬化、局部供血不足等有關.
臨床證實,日常生活中的不慎,也是關節病的誘因。
下蹲姿勢造成膝蓋損傷美國的一項研究稱,美國人比中國人肥胖,超重易使膝蓋出現關節炎。調查數據還顯示,中國的老年人發生膝關節炎的幾率比美國老年人高,這是因為中國人有經常下蹲的習慣,經年累月蹲的姿勢易使膝蓋損傷,到老年時則引發膝關節炎。
高跟鞋引發膝關節炎有關研究表明,穿高跟鞋的女性,膝關節負重壓力是常人的3倍,特別是穿高跟鞋下樓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達到正常人的7至9倍。這種額外的壓力會造成人體膝部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引起膝部骨關節炎。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還稱,無論穿尖細高跟鞋還是寬跟高跟鞋,在行走時對膝關節產生的壓力是相同的。所以女性應多穿低跟鞋或平跟鞋。
過度負重導致骨關節炎荷蘭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重體力勞動會使單側或雙側髖關節患骨關節炎的危險性增加。這是因為,關節的長期負重,軟骨的退化現象使其變薄或消失,導致關節吸收沖撞的能力減低,只要關節受力較大或使用較多,便會感覺疼痛,這種變化在全身關節都會出現。
另外,關節痛與居室的陰暗、潮濕、氣候寒冷和陰雨連綿有明顯的關系。因此,患者要隨時留意氣象預報,在寒潮襲來和天氣變化時要加強防寒保暖。在飲食方面,要控制高膳食,因為在體內氧化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酮體,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刺激作用,甚至引發關節腫脹、強直、活動障礙等
滿意。
⑵ 膝蓋和腳踝痛是怎麼回事
聽了你的描述,感覺你的腿應該沒有問題,只是有些勞損罷了,好好休息就會好的。一般來說玩滑板或者打籃球都會有這樣的傷痛。你可以買一些護具來用,比如護踝和護膝,平時走路也可以帶著,對緩解疼痛是有好處的。如果想用葯的話,雲南白葯噴霧劑或者扶他林都還是不錯的。我以前打球時腿也受過傷,用這個葯就好了。
不用太擔心,不過最好停止一段時間的激烈運動,要好好休息一陣子,腿痛是正常的現象,就像我說的只是有些勞損,停止運動後,過段時間就會好的。
運動是好的,但一定要適量,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希望你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在腿好之前不要進行激烈的運動。祝早日擺脫這個煩惱!
⑶ 腳踝和膝蓋酸軟疼痛是怎麼回事
懷疑你可能是原發性的風濕
你去醫院查個血沉!
⑷ 膝蓋痛軟,腳踝酸軟是怎麼回事
一
⑸ 膝蓋疼,腿也不舒服,腳踝關節也疼,腿部肌肉無力,走路都費勁,是什麼原因,
問題分析:
您好,根據您敘述的病情,建議您做下膝關節CR或CT片,必要時做關節鏡檢查。查找病因:骨刺,半月板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滑囊炎,關節腔積液等等均可導致膝關節酸脹,腫痛,響聲等症狀。
意見建議:
骨刺治療多以理療,局部注 射治療為主,必要時行手術治療,滑囊炎,滑膜炎,關節腔積液多以抽液封閉治療為主。風濕 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以抗風濕治療。建議明確病因後,對症治療。
⑹ 膝蓋疼,腿也不舒服,腳踝關節也疼,腿部肌肉無力,走路都費勁,是什麼原因
病情分析:
您好,這個情況一般考慮是關節炎所致,個別情況也與腰椎病變壓迫下肢神經引起的疼痛有關
指導意見:
因此,僅憑症狀無法確定是什麼病,有必要去醫院做個檢查,可以去骨科看看,通過醫生查體,結合影像學檢查,血沉,抗0,類風濕因子等等,看看有無問題,進行針對性治療
⑺ 膝蓋酸痛,小腿酸軟無力是啥病
你好,膝蓋處疼痛可能是風濕、勞損、扭傷或滑膜炎等原因的,應該具體查查風濕全套和X光片的檢查,看中醫外敷活絡散瘀、散風止痛的中草葯,消除腫脹,減輕疼痛,幫助癒合恢復。
⑻ 雙膝蓋酸軟是什麼原因
其實膝蓋疼是一個普遍現象。研究表明,有很多原因致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膝蓋傷害。
防止膝蓋問題(或是從膝蓋傷病中復原)的最佳方式是保持健康的體重和增強膝蓋平衡肌肉的柔韌性和反射調節作用,這都能使膝關節少受傷害。
女性最常見的膝蓋疼痛原因是前十字韌帶的過度拉伸或撕裂。前十字韌帶是從大腿骨後面延伸到脛骨前面的短帶形繩狀連接組織。它防止膝關節的過度伸展和過度旋轉,從而穩定膝蓋。在大多數健身運動過程中,女性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幾率最高可比男性多兩倍。在如速降滑雪和體操訓練一類的運動中,女性比男性易受傷的幾率更是增至8倍。
像其他類型膝蓋傷害一樣,前十字韌帶撕裂能引起明顯的疼痛。因為膝關節是我們活動的基礎,所以膝蓋疼痛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
為什麼女性的膝蓋那麼容易受到損傷呢?對此,醫學界說法不一。有專家認為,有可能是解剖學上的差異導致的。女性有著更寬的髖部,因而加重了膝蓋內側的壓力。也有理論認為,雌激素和其他女性激素能引起膝關節的鬆弛或鬆散,膝關節因此更加失穩。有統計數據顯示:女運動員在月經周期中點,也就是雌激素水平最高的時候,會遭受更多的膝蓋傷痛。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女性在跑步或做其他運動時往往比男性更習慣於保持上身豎直的姿勢,這種姿勢使得股二頭肌得不到足夠的伸展,進而影響肌肉的收縮和發力,以致加重了股四頭肌在力量上支配股二頭肌的狀況。跑步時膝蓋彎曲的幅度越大,髖部帶動股二頭肌使其運動的幅度也越大,就能給膝關節和周圍韌帶帶來更多的保護。
預防膝蓋問題和使膝蓋傷害復原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健康的體重並注意發展身體的柔韌性,以及訓練並調節膝蓋平衡肌肉的機能,膝關節就會少受傷害。以下練習便能增強這些肌肉。
腿部內側舉
起始姿勢:身體左側躺在地板上,臀部稍向前傾,右臀位於左臀正上方。左腿伸直,自然平放在地板上。右膝微屈,右腳內側放在體前不遠的地板上。屈左肘並將頭枕在左大臂上。右掌扶胸前的地板支撐身體。
動作過程:保持身體其他部分平穩靜止,收縮左大腿內側肌肉並向上抬高約15厘米。保持3秒鍾,然後緩慢還原。一條腿完成目標次數後換另一條腿做。做2~3組,每組15次,左右腿交替做。
提高難度的方法:當腿在動作最高處時向上舉腿4~8次(不要落地),然後還原,再做下一次動作。
轉足直抬腿
起始姿勢:坐在地板上,左腿在身體前方伸直,腳趾向上,右腳平放於地板,右腿彎曲。保持軀干挺直並收縮腹肌,向後傾斜身體,兩手於體後撐地,重心放在前臂上。輕輕勾起左腳尖並由髖部向外旋轉,使腳尖指向表盤上的11點方向(右腿做動作時,右腳的位置轉至1點方向)。
動作過程:綳緊左腿股四頭肌並抬起左腿直到和右膝同高。保持姿勢3秒鍾,然後慢慢還原到起始位置。做完左腿的所有次數後換右腿做,此為1組。做2組,每組15次。
提高難度的方法:練習時身體坐直,在胸前抱緊右膝。
膝蓋伸展
起始姿勢:坐在地板上,雙腿在體前平伸,把兩條毛巾捲起,一個壓一個疊放在左膝下。保持軀干挺直,收腹,向後傾斜身體並用前臂支撐身體。
動作過程:左腳向上勾起,綳緊左側股四頭肌使腿伸直,用力將膝蓋壓向毛巾,使腳踝稍離開地板。保持2秒鍾,然後放鬆。做完左腿的次數換右腿做,此為1組。做2組,每組15次。
提高難度的方法:練習時將另一隻腳搭在練習腿的腳踝處。
腿彎舉
起始姿勢:面向下趴在腿彎舉機上,腳勾住阻力棒,肘部放在手臂墊上。輕輕握住把手,稍向下收下巴,收腹,背部平直。
動作過程:向上彎起小腿使腳踝向臀部靠近。當膝蓋彎曲到90度的時候停一下,這時小腿與地板大致垂直,然後還原。用中等重量做1組,15次;然後用中等偏上的重量做1組,12~15次。
單腳平衡
起始姿勢:雙腳開立與臀同寬,雙臂側平舉。
動作過程:抬起左腳,用右腳單腳站立。為了幫助保持平衡,可以盯住前方固定的一點,保持姿勢30秒。然後換腿做,雙腿交替進行,每側重復8~10次。
提高難度的方法:將手放在髖關節處,抬高腿,保持平衡姿勢60秒。
膝蓋疼還有可能是缺鈣,要及時補充概,多喝牛奶或吃些鈣片。如果你的膝蓋產生持續疼痛或兩三天後情況變壞,如果你的腿不能吃勁或膝蓋摸起來有些熱、青腫或有出血現象,那麼你最好盡快去醫院就診。
⑼ 我小腿踝關節、膝蓋酸軟
馬桶蓋子——那是說
但是這里找不到窗子——
投放成千隻船舶,告訴我
調校至低語。現在我四十歲。
我們在正午喝死亡是一位從德國來的大師
睜的眼睛哈哈
⑽ 雙腿酸軟無力並腳踝微腫是什麼原因
了解膝蓋:
膝蓋不屬於身體中最常受傷的部位,但卻可以是最薄弱的。談到膝部問題要有個概念,首先是結構,大腿骨或叫股骨與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上面還有膝蓋骨也是大家知道的叫髕骨構成了膝關節。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有兩個大的軟骨盤,分別稱為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股骨前下端有槽合適安放髕骨,能非常滿意供髕骨在糟內上下移動,這些關節表面的軟骨能吸收震動,承受壓力,直到它們出現毛病。軟骨,特別是半月板,在運動時,是人體最易受傷的部分。
症狀:
臏尖部開始有酸脹不舒,以後出現持續性鈍疼。其規律為,開始活動時疼痛加重,活動開後疼痛減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上下樓梯、下蹲起立、負重行走、用力踢球等),凡是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時,都會出現臏尖部的疼痛。病情較重的患者,在平常步行時也出現臏尖處的疼痛。患者感到膝發軟無力,走路容易疲勞,致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更不能背負重物行走。在臏尖處有明顯的壓疼。觸摸時,可感到臏腱附著處有腫脹、鈍厚的改變。有些患者可以摸到增生的骨刺尖。作伸膝抗阻試驗、半蹲試驗時,臏尖處出現疼痛。無論慢性或急性腘肌損傷,主要表現是蹲下或起來時,或在上樓、爬坡時,腘窩部出現疼痛,其性質可以是間斷性或持續性的,大部分慢性損傷者表現為鈍疼,急性損傷者則是劇烈或較劇烈的撕樣疼或牽扯樣疼。
檢驗方法:
平躺於床上,(如果只有自己就雙腿伸直坐在床上,雙腿一定要伸直,否則沒有感覺),用手的虎口對准膝蓋上延,拤住,保證膝蓋不能前後移動,然後大腿用力,如果感覺到明顯疼痛就是膝蓋內軟組織損傷了,如果疼痛劇烈,就是軟組織老化了
形成原因:
由於人體骨骼的結構特點,當腿步彎曲時膝蓋內的軟組織密實接觸,潤滑液體不能很好的保護膝蓋,長時間負重登山,造成膝蓋內硬性摩擦,導致軟組織老化。登山、騎自行車、爬樓等等,長時間膝蓋彎曲的動作都會導致軟組織老化。
治療:
1.服用阿司匹林以減輕疼痛和炎症
2.如果X照片反映有半月板撕裂,那需要外科治療,即關節鏡外科處理,那包括插入不銹鋼管子,用吸引器吸出撕裂的軟骨片。這種流行的新手術方法可讓人手術後一周內恢復運動能力。
3.理療之外還可以用中葯外敷、按摩
4.恢復措施:雙腿伸直平坐於床上,腿部保證平直的情況下,用力抬高,反復一百次。注意!不能雙腿同時,要分開進行。此方法的原因及作用:當雙腿伸直時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間的距離最大,軟組織之間就能產生一定的空間。腿伸直用力上抬,實質是肌肉用力,就可以把潤滑液壓入膝蓋軟組織之間的空隙,給軟組織補充營養,長時間如此可加強軟組織的耐磨性能。
平時鍛煉,爬山和膝蓋受傷的關系:
很多zn型強人,身體素質一般[我就是這種:]],但是*著堅強的意志,所謂堅強的意志,一直超強度的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建議他們鍛煉,有的女孩子怕腿長粗,要不就推說沒有時間,要不就振振有詞的說,體力和爬山不是一回事,我跑步不行,你看我爬山不是一樣快?其結果是明顯的,就是落下一身的關節傷。所以我現在比較注重平時的鍛煉,尤其是大腿正面肌肉耐力和力量的鍛煉,用處在什麼地方?用處不在於讓你爬更遠的山,而是在於讓你就算是在下山的時候也能保持旺盛的體力。很多損傷都是發生在體力不濟的時候,我看過很多人爬山,上山的時候一個個生龍活虎,下山的時候卻一個個拖著腿下(以前我也是這樣子)。當大腿勞累的時候,你走路時便會不自覺的鎖關節,鎖關節的意思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自己的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沖擊傷,腳踝勞損,腳踝扭傷,以及腰肌勞損。
再談談負重拉練的幾項原則:
1、因人而異:要達到訓練的目的,並不是絕對的負重越大、行程越苦就效果越好。理論上,關於平時負重訓練有負重量不超過個人體重1/3的說法,但也要根據個人的狀況予以調整,最好找到合適自身的重量。
2 、循序漸進:避免突然的加大負荷,人體的自適應機制是逐步完成的,切忌頭幾次就達到滿負荷。
3、區別對待:不同的線路安排、天氣狀況,負重量要有所調整。一般在極為酷熱的季節,或特別艱難的路線,要相對減輕重量。
4、科學訓練:要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可以通過對身體某些生理數據測量,來了解拉練前後的變化,並加以對比分析,從而科學地提高個人能力。
5、裝備技巧:負荷較大時,要選擇背負系統比較好的背囊,以免肩、腰、背等部位不必要的損傷。學會裝包的技巧,比如上山時重心要稍高、下山時重心可偏低。需要以特別姿勢通過的路段,注意重心的平穩移動。等等。
最重要的是預防:[首先記得平時要補鈣]
1.訓練前熱身活動一定要充分,不要直接上大運動量,損傷的發生最常見於疲勞或精力不足的時候。
2.跑步時注意跑步姿勢,不要只用某隻腳的一側著地;
3.注意運用大腿的肌肉群,避免膝蓋受到來自腳下的直接沖擊;
4.出現膝蓋不適症狀時,適當減小運動量和運動頻率,避免進行劇烈的跑、跳和負重運動;
5.平時注意膝部保暖,特別在夏天,不要貪涼;
6.運動後對腿部肌肉熱敷;
7.負重拉練時,特別是下坡時,避免膝蓋受到沖擊;
8.肌肉的發達可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可以讓膝蓋的損傷降低到最小。平時多做腿部肌肉鍛煉,盡量減少對膝蓋的承受力。有意識地加強對股四頭肌(大腿前部)和十字韌帶的鍛煉,增強股四頭肌內側及大腿肌肉力量(比方說負重深蹲),結合採用肌肉伸展拉長,步行,馬步或貼牆練習等方法,為髕骨在股骨端糟內平穩運動鋪好道路。這次去玉珠我就覺得比較輕鬆了。
9.登山前要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潤滑夜對膝蓋的保護;
10. 伸展拉長的腿筋及髕股關節,有利減少膝損傷的機會
建議把爬山當回事的人,還是多注重注重腳下,在不去爬山的日子裡,多運動鍛煉。拋開作為訓練的負重拉練,許多強人都體會過那種極端疲憊時的某種快樂。而且還容易上癮。
就此,俺只有簡單的一句——簡單的快樂,再增加一點點自我維護,就象一部好的吉普車,別開了幾里地就壞了,保養好,可以一直開到天邊。犀牛們再出去撒野的時候不必要盲目追求負重量和速度,保養好自已的膝蓋,那是繼續玩下去的本錢。有兩樣東東一定不要忘了哈:護膝!登山杖!
山野可給予人的還有太多太多,放開眼界,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人生前面的風景還多著呢!
負重提踵(踮腳尖)主要是練小腿的比目魚魚肌,不是為了練膝蓋,膝蓋是練不了的。在提踵放下的時候大腿肌肉收緊,對大腿肌肉也是有練的,使大腿肌肉伸展拉長。每個登山訓練計劃里都有這項的。
膝蓋是麻煩地區
膝蓋大概是要求最高的關節,原因是它們經常承受的人的整個重量,而且由於活動范圍大,其結構使它們比髖關節和踝關節更在沖擊下更脆弱。問題更大的是膝蓋受傷都是因為軟骨、半月板之類不容易再生的組織受傷或損壞,這些組織不象肌肉可以很快地長出來,要想幫軟骨長包括吃很多Glucosamine(氨基葡萄鹽類的鹽,不是鈣),而且吃很多也只有很有限效果。這些組織在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可以認為是不可再生的。我的一個朋友年輕時踢球時和後來爬山都不注意,最後基本把膝蓋軟骨快磨沒了。才三十多歲,喜歡的運動都作不了,只能指望換膝手術來徹底解決問題。所以對膝蓋一定要小心,如果你希望長期從事用膝蓋運動的話。可惜很多人意識到這點時已經太晚了。
你說的針對性的肌肉鍛煉的確有幫助,但效果也只是「幫助」,就是練得正確其結果也遠到不了*防止*。其實喜歡背大背包自虐的人可以很容在幾天內突破自己精心保養的膝蓋的承受能力,落下多年都好不了的病根。
膝蓋能出的毛病很多,從各種聽到讀到的案例看差別很大。你的問題我不能具體回答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我只能泛泛建議找更好的醫生(現在的醫生讓我覺得他們只是坐在那裡讓我買他們想賣的葯);量力而行--背超過體重1/4的包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超過1/3就要好好考慮怎麼減少沖擊,考慮使用登山杖。松軟的土地、碎石坡、雪地都對膝蓋很友好;
其實什麼時候上下山,登山杖對保護膝蓋都有好處,尤其是負重時和膝蓋有問題時;
減少鍛煉時對膝蓋的損耗。正經出去玩時對膝蓋損耗有時是沒辦法,但鍛煉時也損耗就太虧了;進行有助於保護膝蓋的鍛煉,有的是培養肌肉力量和對稱,有的是某些伸展運動。
關注你的膝蓋
有些人走路時,感覺一邊腿的膝關節酸軟無力。平時走路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上下坡時,或者是上下樓梯就會感覺到膝蓋裡面「喀、喀」的聲音,坐久後站立起來也會這樣,而且有時還感到疼痛。有毛病的腿在半蹲的時候,疼痛就會更加厲害。這些症狀看似一種老化,但許多年輕人都會有。有些人不常運動的人由於症狀輕微,便不當回事。而另一些人便會以為是缺鈣、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炎。其實這有可能是髕骨軟化症,通過調查,發現髕骨軟化症患病率達36.2%,尤以30~40歲的女性最為常見,發病率高達50%。而且如果不在早期治療和加以控制,會引起進一步的退行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