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確診精神疾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確診精神疾病需要做以下三項檢查:
第一種是相對應的測表檢測,比如患者可以採取抑鬱症自我評定,評定患者抑鬱症的嚴重程度以及精神病患者的具體情況。
第二種檢查方式是通過相應的心電圖檢查,ct檢查來認識患者心理的狀態,有時候精神疾病患者發病後患者的心理狀態表現是非常明顯的,心電圖就是認識患者這種心理表現的正確方式,也許了解起來會比較復雜,但患者也需要通過心電圖來檢查做更多的了解。
第三種檢測方法是血液檢查,好多人認為血液檢查對於判斷精神疾病並沒有直接的方法,其實有時候血液的檢查可以排除軀體疾病導致的精神性障礙。因此,臨床上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我們要有一個正確合理的分析,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了解。
② 精神疾病分類,有那幾個如何診斷
分類:
精神分裂症 、狂躁抑鬱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偏執性精神病 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配合治療。
還有不少人愛把神經病與心理疾病特別是精神病等同起來,總愛用嘲笑的口吻說:你有神經病。其實是個誤區,神經病和精神病是區分開來的,精神病屬於心理疾病范圍,神經病屬於器質性病理范圍。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狀,可以有效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精神病的治癒率。
(1)思維破裂。患者思考問題時沒有中心,第1個念頭和第2個念頭之間缺乏任何聯系,講話時前言不搭後語,顛三倒四,有頭無尾,缺乏條理。醫生完全無法與思維破裂的患者進行語言交流和進行醫療檢查。
(2)情感障礙。對親人疏遠、冷淡,甚至敵對。對一切事物表現冷淡,漠不關心,整天悶坐,胡思亂想。情感障礙明顯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嚴重影響進食、睡眠和休息,對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
(3)幻覺妄想。幻覺中以幻聽為多,患者聽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對她講話,或聽到一些人議論她。患者的行為常常受到幻覺的影響,甚至服從幻覺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險動作。幻覺妄想可導致突發行為改變,會突然出現自殺、自傷、沖動、出走、無自知力等精神症狀。
判斷方法:
鑒別心理問題與精神病
心理障礙幾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戀、落榜、人際關系沖突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一段時間內不良心境造成的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等,這些由於現實問題所引起的情緒障礙,成為心理障礙。像這些問題大多數人往往自我調節或求助父母、親朋、老師等幫助來調節,假如通過這些調節方法仍無效果時,就需要找心理咨詢醫生尋求幫助。
此外,心理咨詢也適用於神經症,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經衰弱以及人格問題等,還適用於心理生理障礙(即心身疾病)、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礙、兒童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各種智力發育異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率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的總稱。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及體質因素、器質因素、社會性環境因素等。許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絕大多數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普通人也存在不承認自己有病現象,所以不能把缺乏自知力和不承認自己有病作為確定精神病的依據)。
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及各種器質性病變伴發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屬應和精神科醫生積極配合,及早到醫院治療。
還有不少人總愛用嘲笑的口吻說別人:「你有神經病」。其實,神經病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這些病變往往有明顯疼痛、麻木、感覺喪事、癱瘓等症狀或/和神經系統定位的體征,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如腦CT、MRI等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蟲症、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尋求診治。
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與嚴重心理問題,在嚴重心理問題之上還需要判斷區分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病區別,其中若是屬於精神病范疇需要由具有處方權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病醫生提供專門的治療,特別是葯物治療。
在心理學界與精神病學界有普遍公認的判斷病與非病三原則,即:
第一、是否出現了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或妄想;
第二、自我認知是否出現問題,能否或是否願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療;
第三、情感與認知是否倒錯混亂,知、情、意是否是統一,由此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損害(即行為情緒是否已經嚴重脫離理智控制)。
重點在於對幻覺妄想與情感是否倒錯混亂兩個方面,對於是否有自我認知的判斷應是在這兩個重要判斷基礎之上。
鑒別神經症與精神病
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或精神神經症。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虛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臨床上一般採用百合清腦靜神劑治療。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神經症的發病通常與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不健康的素質和人格特性常構成發病的基礎。 症狀復雜多樣,其典型體驗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認為應該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動,如焦慮、持續的緊張心情、恐懼、纏人的煩惱、自認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強迫觀念等。患者雖有多種軀體的自覺不適感,但臨床檢查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2] 。
精神病是由於人體內外各種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腦功能紊亂,導致知覺、意識、情感、思維、行為和智能等障礙的一類疾病,特點是心理狀態的異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精神症狀。如錯誤的判斷時間、地點、人物;覺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動或軀體的存在;感到自己的言語思維、行為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外力支配;客觀現實中並不存在某種事物,病人卻感知有;病態的、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因而是與事實不符合的錯誤的想法,但患者卻堅信不移,不能以親身體驗與經歷加以糾正,淡漠、不關心周圍的一切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常將精神病與神經症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也是不同的。人們常說的精神病多指重性精神病,神經症是一組輕度精神障礙,主要區別如下:
(1)病因不同:人們普遍認為精神病是「受刺激」後得的,其實直到今天精神病學的研究仍認為大多數精神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的疾病。當然,某些精神病人發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與患者的內因有密切的關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數,有些病人在發病前並無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發病誘因,而非發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經症一般由現實或幼時創傷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發病的。
(2)分類不同:提起精神病,人們總認為有文武的兩種,其實不然,精神病為數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礙。說到神經症,人們就會把它與神經衰弱等同起來。實際上,神經症不是一個疾病單位而是一組精神障礙,它包括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疑病症、神經衰弱和人格解體神經症、軀體化障礙、職業性神經症(即知識分子的職業病—書寫痙攣綜合征。其特點是:凡是從事書寫工作時手指發生功能障礙,而做其他工作時則完全正常。此症好發於作家、畫家、教師、編輯、繪圖員、秘書等長期用手做精細動作的人)。
(3)臨床表現不同: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異常沒有認識,因此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動就醫,甚至拒絕看病;而神經症除癔症外,沒有精神病性症狀(幻覺、妄想等)對他的心理狀態的異常有認識,因此有患病的感覺,主動求醫。精神病的行為改變有時超過了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如無故擠眉弄眼、作鬼臉,吃些不能吃的東西:肥皂、污水等。行為不可理解,不知道動機目的何在;而神經症的行為改變通常仍保持在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內,如恐懼症患者對某種物體或處境,害怕和恐懼,常採取迴避行為;強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於是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床下是否藏著小偷;神經衰弱病人容易激動,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氣等。
(4) 治療方法不同:精神病必須堅持精神葯物治療為主,輔以心理治療。葯物包括:抗精神病葯物(如氟哌啶醇、甲硫噠嗪、氯丙嗪、維思通、奮乃靜、舒必利、氯氮平、阿立哌唑、啟維等);抗抑鬱葯(百憂解、賽樂特、嗎氯貝胺、馬普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慮平等);抗躁狂葯(碳酸鋰、卡馬西平)抗焦慮葯(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侖等)。神經症的治療卻是以心理治療為主,葯物治療為輔。心理治療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實施,正象外行人自作主張給親友或自己服葯,不能正當地稱為葯物治療一樣。求神拜佛也有可能對病人產生好的心理作用,但不能說這是一種心理治療。既然目前不知道精神病的病因,所以目前使用精神葯物是很盲目的,產生的副作用非常大,治療效果不明顯,沒有特效葯。
綜上所述,神經病是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表現為感覺、運動的異常。而精神病和神經症均為心理狀態的異常。一般地說,精神病的異常明顯,神經症的異常較輕;精神病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就醫,而神經症患者有病感,主動求醫。
精神病與神經病區別
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常常存在一種錯誤的概念,就是把神經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每當聽到人家說「神經病」,馬上就會想到「瘋子」、「傻子」。其實,精神病和神經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為一談。
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簡稱。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的器質性病變,並可以通過醫療儀器找到病變的位置。常見的神經病有:腦炎、腦膜炎、腦囊蟲病、腦出血、腦梗塞、癲癇、腦腫瘤、重症肌無力等。患者應去神經科尋求診治。
然而神經病與精神病之間有時也存在著聯系,例如腦炎、腦腫瘤、腦外傷、癲癇等神經科患者常伴有精神症狀,有的還以精神症狀為突出表現。但結合病史及全面軀體檢查,鑒別它們是不困難的。神經病應去腦系科診治,而精神病則應去精神病專科醫院診治。
③ 人是怎樣得精神病的,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以現行精神病診斷標准,沒有什麼絕對的證據可以證明一個人是健康人還是精神病人。
心理類疾病的衡量標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網上有很多心理健康測試,你今天去測可能是中度抑鬱明天可以就是健康了。
回到問題,我們來倆個假設。
假設一、ta才是精神病人,你的猜測是對的。在ta沒有威脅到你的安全,沒有影響你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我們為什麼非要指出來別人有精神疾病呢?不打擾是最後的溫柔。
假設二、ta說的沒錯,患有了精神類疾病的是你。你有失眠焦慮煩躁胡言亂語嗎?你有穩定的人際關系嗎?這些影響你正常生活工作了嘛?有的話考慮一下心理咨詢?
首先精神病的判斷很重要的標准就是這個人「自知力」怎麼樣:
.
拿「抑鬱」舉例的話,「抑鬱情緒」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比如說失戀,親朋離世,你就會陷入一種抑鬱情緒之中,消極沮喪,失眠,等等都來了。但這並不是「抑鬱症」。
抑鬱症,焦慮障礙等都有一個自己的診斷標准(可以參考DSM V),比如說抑鬱症的診斷標準是情緒狀態消極、軀體症狀嚴重、有輕生念頭等等超過兩周才可能被判定為抑鬱症。
所有疾病都不要自己胡亂猜想,如果感覺有問題,就要盡快去正規醫院心理科或者精神病院尋求幫助。
④ 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以下是引起精神病的原因的詳細介紹:
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決定個體生物學的特徵。在某些精神疾病病因中有一定地位。也是精神疾病病因中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人格障礙、精神發育遲滯某些類型等具有明顯遺傳傾向。
2、體質和性格因素。體質,是在遺傳的基礎上個體發育過程中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個機體的機能狀態和軀體狀態。性格,是先天的稟賦素質和後天的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
3、性格和發病年齡。性別和年齡由於機體的發育,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特點的差異,與精神病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引起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呢?相信大家看了上述內容的講解,大家能夠有所了解。溫馨提示:如果發現患有精神病,大家要及時進行治療。
⑤ 精神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1、遺傳因素是精神病病發的重要原因。專家介紹說,據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精神病的發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根調查,發現本病患者近親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數倍。與患者血緣關系越近,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越高。有關孿生子的研究預告,本病單卵孿生的同病率比雙卵孿生一般高4-6倍,寄養子也是如此是精神病病因之一。
2、另外,引發精神病很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內分泌因素。專家為我們講解,精神病很多的是青春期前後性成熟期發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後急性起病。精神病病因本病發病率在絕經階段也較高。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功能障礙,也曾被不少學者疑為本病的病因。但有關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結論。
3、病人自身的一些原因也是發病的因素,例如一些患者的個性特徵孤僻或是敏感等等,邏輯性思維差的病前個性特徵導致精神分裂症的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0%~60%,國內資料分析發現,病前具有膽小、猶豫、主動性差、依賴性強等性格的佔40%。
4、外界的環境因素也會引起精神病,主要包括有,病人在在母孕期間會有因受到病毒感染的情況,其成年後發生精神分裂的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孕期及圍產期的合並症。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難遭遇而造成的,其中與精神分裂症親屬的接觸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⑥ 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如何做出的
為了減輕公眾的疑慮,本文簡要的介紹一下。精神病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分支。簡單的說,常規的精神疾病的診斷流程包括以下三個步驟,第一,受過專業培訓的職業醫師對獲取患者相關的疾病信息,這包括(1)通過詢問患者本人以及對患者病情了解的知情人,醫務人員得到患者完整的病史;(2)通過全面、有效的精神狀況檢查,醫務工作者分析和總結出患者的精神症狀;(3)通過體查、實驗室檢查和腦影像等檢查對患者的軀體情況進行系統的評估。第二,對獲得的患者疾病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根據通用的診斷體系得出精神疾病的診斷。第三,觀察隨訪病人,對診斷與處理進行必要的修正。上述三點是醫學診斷通用程序,在精神醫學方面特殊的是特殊的病史詢問、精神狀況檢查與評估。目前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診斷流程存在一些誤區,常見的有:第一,有人認為精神疾病沒有客觀的生物學標准來進行判斷,有沒有精神病全憑醫生的一張嘴:「說你有病,你就有病」。不可否認,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方法可能會受到某些主觀因素的干擾,但是精神疾病的診斷總體上講是科學和客觀的,原因在於:首先,異常的精神活動通過人的外顯行為如言談、書寫、表情、動作行為等表現出來,稱之為精神症狀。經過古今中外眾多精神醫學家的歸納和總結,精神醫學形成了了專門的研究精神症狀及其產生機理的學科稱為精神障礙的症狀學,又稱精神病理學,所有醫生都根據精神病理學的知識對每位患者的精神活動進行分析評價,發現和總結出精神症狀,從而為診斷精神疾病奠定基礎。其次,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目前精神醫學有國際通用的診斷體系,即《國際疾病分類與診斷要點(ICD )》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我國吸取國際經驗並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也制定了《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准》,所有精神疾病的診斷都是按照這些標准得出的。經過嚴格的精神病理學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對精神症狀的診斷一致性可以高達85%以上,進而依據相同診斷標准做出精神障礙診斷的一致性也相當高,甚至不亞於臨床醫師做出糖尿病和冠心病的診斷一致性。另外一個誤解是認為醫生把「不承認有病」作為診斷精神病的重要或唯一的標准,一家報紙甚至這樣描述「一個可怕的情況是:我們每一個正常人,都面臨著隨時被別有用心者送進精神病院的可能。而且,你救助無門,你越說自己沒有精神病,你就越被認為有精神病」。其實,這是完完全全的誤解,所有的診斷標准都沒有承認不承認自己有病(自知力)這一條,自知力只是用於已經被確診為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療效與預後判斷上。自知力對於確定精神疾病診斷的作用並不大。必須說明的是,在日常的精神醫學醫療工作中,精神科醫師的基本假設是家屬或者其他知情人不會因為利益關系,主動提供虛假信息,精神科醫師畢竟不是偵探,不會也沒有條件對病史的情況精神逐項核對,因而不能完全排除由於某些特殊的利益問題使得患者家屬提供虛假的疾病信息對醫生的診治活動產生干擾,這種現象在所有的醫學領域里都是存在的。根據《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醫師做出診斷前必須親自診查和檢查患者。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程序在偶爾的情況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產生的誤解。就像所有醫學學科一樣,精神疾病誤診或診斷不一致不可避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包括收集患者疾病信息不完整,精神疾病本身的變化性等等,醫務工作者要採取一些措施來減少這種情況,1. 要盡可能全面的獲取患者疾病信息,2. 嚴格按照診斷標准進行診斷,3. 採用標准化的診斷工具來提高診斷一致性等等。我們除了提高精神科自身素質外,重要的是按照診療程序行事。我們期待著一個能夠提高全民精神衛生水平,保護正常人與精神疾病患者權益,減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與偏見的精神衛生法出現。
⑦ 得精神病的原因是什麼
精神分裂症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有家庭遺傳因素。如一級親屬中有本類患者的,發病危險性比一般人群高上2倍。
(2)個性因素。通常在發病前即有孤僻、退縮、膽小、沉默寡言、不愛交際、敏感多疑、特別怕羞等不良個性基礎。
(3)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或腦損傷。很多患者有特徵性的神經體征,如運動功能失調,協調能力差,視、聽和本體知覺整合能力低下等。
(4)心理應激因素。如家庭破裂、親人死亡、受驚嚇、受虐待等精神壓力,常是發作的重要誘因。
⑧ 精神病如何診斷
一、從病史、體格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可以找到腦器質性疾病的證據;並且精神障礙的發生和病理與腦器質性疾病相關。
二、精神障礙表現為下列綜合征之一:
1.智能障礙(包括輕度認知障礙和痴呆);
2.遺忘綜合征;
3.意識障礙(包括不同程度的意識清晰度下降、意識范圍縮窄和譫妄);
4.人格改變;
5.精神病性症狀;
6.情感(心境)障礙(包括抑鬱和躁狂狀態);
7.神經症樣症狀;
8.以上症狀的混合狀態或不典型表現;
三、嚴重程度至少符合下述標准之一:
1.現實檢驗能力減退;
2.社會功能減退;
[診斷標准]
1。症狀標准
(1)符合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的診斷標准。
(2)有腦外傷導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病史。
(3)目前的症狀與腦外傷相關,並至少有下列3項:①頭痛,眩暈、內感性不適,或疲乏;②情緒改變,如易激惹、抑鬱或焦慮 ③主訴集中注意困難、思考效率低,或記憶損害,但是缺乏客觀證據(如心理測驗正常)④失眠;⑤對酒的耐受性降低;⑥過分擔心上述症狀,一定程度的疑病性超價觀念和採取病人角色。
(4)中樞神經系統和腦CT檢查,不能發現彌漫性或局灶性損害徵象。
2。嚴重標准 社會功能受損。
3.病程標准 符合症狀標准和嚴重標准至少已3個月。
4.排除標准 排除腦挫裂傷後綜合征、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或創傷後應激障礙。
⑨ 怎麼檢查精神疾病
你好,一般來說,精神病的檢查要到正規醫院看心理醫生,通過做心電圖檢查、腦電腦檢查、人格測試等檢查以了解情況。
⑩ 精神病是怎麼怎麼引起的
精神病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很多男性迫於工作的要求下,常常有應酬。很多男性出現精神病是由於,長期飲酒形成依賴、(成癮)後逐漸出現精神障礙,或在突然停飲後急劇發作,那麼精神病是怎麼引起的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精神病的原因。第一、遺傳因素:遺傳是常見的,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臨床遺傳學研究,證明遺傳因素在,本病的發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國內外的家系調查發現,本病患者近親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數倍。與患者血緣關系越近,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越高。第二、內分泌因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與內分泌有關。研究發現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後性成熟期發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後急性起病。此外,本病發病率在絕經階段也較高。以上臨床事實說明內分泌在,發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功能障礙,也曾被不少學者疑為本病的病因,但有關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結論。第三、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是青年患精神病的重要原因。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兒,其成年後發生精神分裂的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孕期及圍產期的合並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病的幾率。第四、社會心理因素:精神病的發生多是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難遭遇所造成的,其中與精神分裂症親屬的接觸,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發生中起決定性作用,國內12個地區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經濟水平高與,經濟水平低的人群患病率不同,差別有顯著性,在業人群與不在業人群的患病率,也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生活的物質環境差、經濟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大、社會心理應激多有關。以上是介紹的精神病的原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及時治療,加上自身調養,多半是能治癒的。祝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