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古代男子娶親,正妻和小妾的衣服是不一樣的
在過去男子的確是可以三妻四妾,雖然都是男子的老婆,但是地位和身份卻差別非常的大。正妻和小妾的衣服之所以要區別開來,其實就是在身份上告訴別人,她們兩個是有差的。
現在的男生都很羨慕以前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其實在過去也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夠做到三妻四妾。除了一些達官貴人,還有有錢人家。普通人家有一個妻子一個妾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
所以,以前的小妾都要想盡辦法討好當家主母,因為她們的命運掌握在主母的手上。如果惹主母不高興,或者是有一些主母比較善妒的話,那麼她們很有可能就會被趕出府邸,就沒有辦法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
❷ 結婚的禮儀規矩
其實,結婚只要掌握9個必要的禮儀,就可以顯出新人的大方得體,更讓結婚過程變得完美無缺。
1.上門贈禮
新人雙方正式確定結婚意願之後,一定會按照慣例拜訪雙方父母。這時候備上精心挑選的禮物,既關乎面子,又表示誠意。保養品、首飾、洋酒………都是不錯的選擇,最妥當的選擇是能根據父母喜好購買。
2.長輩敬禮
婚禮中,新人常會邀請親戚朋友中的長輩作為婚禮的證婚人或嘉賓。如果只是口頭邀請難免有失禮數,邀請長輩到家或飯店小聚,送上精心准備的禮物,一方面體現誠意,一方面也可以讓對方更了解這「兩個人」。
3.朋友回禮
相信新人邀請來做婚禮後援團的朋友,應該都是「死黨」,彼此間的交情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細心的新人,只要從朋友的立場出發來送禮品,或給伴郎伴娘贈送當天的服飾,也不錯。既可以和自己的禮服配合,也可免去朋友不必要的花費。
4.迎親之禮
婚禮當天上午,新郎要帶著伴郎們一起到新娘家中迎親,此時免不了被新娘的姐妹們一陣「拷問刁難」,巧妙回答問題之餘,發紅包是免不了的,但這個環節只是習俗,無須花費太多。
5.拜謝之禮
婚禮當天,新郎到新娘家迎親,需要向新娘父母行拜謝之禮;而後新人一起到新郎家中,同樣要向新郎父母行拜謝之禮。
一般流程為,新人向父母奉茶、鞠躬道謝,其後新人要吃一些加入花生、蓮子、蜜棗等帶有美好寓意食品的甜羹,接受父母長輩的祝賀紅包即可。
6.待人之禮
攝影師、攝像師、化妝師、司儀……婚禮當天有許多婚慶專業人員在現場為新人服務,最好事先為他們安排好相應的席位,或購買盒飯或食物請他們提前就餐,體現對他們服務的尊重的同時,新人也能得到更好的回報。
7.收禮之禮
接受來賓禮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禮節,一般由新娘雙手接受,道謝後交由身旁的伴娘保管,再和來賓來個禮貌的合影留念。
千萬不要出現手拿紅包和來賓在鏡頭前的尷尬畫面,伴娘用來裝紅包的手袋也要大方得體。
8.問候之禮
如果婚禮結束後不是立即趕赴蜜月,就一定要注意在婚禮後的第二天感謝一些重要人物。向雙方父母打電話或登門請安,向前一天辛苦的伴郎伴娘們表示感謝,對前來證婚的長輩也要表示感謝。
9.蜜月回禮
蜜月之行,並不是購物之行,只要購買一些當地的特色禮物贈送給父母和比較親密的朋友就可以了。以表蜜月的甜蜜和他們在你們心中的特殊地位。贈送的方式不要太正式,輕松而開心最重要。
婚禮禮儀,看上去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話語或禮物,但讓大家收獲的都是滿滿的幸福和甜蜜的喜悅。
❸ 婚姻法規定出五服可結婚,怎麼算才是出五服
什麼是五服?一服多長時間?其實,這個不按時間長短來說,而是輩分問題。就比如說,在農村,七十歲的耋耄老人要叫剛出生小孩爺爺的情況經常發生。所謂五服,也就是五輩人。比如說,從你太爺爺開始,爺爺、父親、你和你的孩子,這就是五代人。一般情況下,三伏以內是之間是真的親情,往遠了老農就不敢說了,爺爺疼孫子是常有的事,但是太爺爺疼重孫子,很少聽說,一般人也活不了這么大的歲數。
在農村人心中,五伏之內,還算親戚。如果出了五伏,那就不算親戚了。當然,有人可能認為這五伏也沒有多少人啊,也就十幾個人的關系群吧?其實不是的,過去沒有計劃生育,一個人養四五個子女很正常,再加上四五個子女的子女,子女的子女,這樣下來,五伏家族有上百人了。是不是隊伍很龐大呢?
其實不是五伏,而准確的字面是「五服」,代表五種喪服。在古時,人們一般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系的遠近及尊卑關系。具體原則為:服飾越近,即血緣關系越親;相反,則代表血緣關系越疏遠。由親至遠依次是:斬衰(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即做工細)、緦麻。
五伏又稱五服,即五代,五輩。就是五個輩分。從自己算起往上,或者往下五個輩分。五伏之內屬於一個老祖宗。五伏之外的,只是同宗同姓,但是沒有血緣關系。
❹ 有誰知道結婚壓箱底的衣服要放幾件還有紅色壓箱的嫁妝是跟新娘一起出嫁還是提前幾天拿到男方家
應該放雙,當天帶過去
❺ 結婚要注意什麼禮節
第一,就是新娘挑選結婚的鞋子時候,要注意和婚紗禮服相搭配,還要去注意款式和顏色。結婚那天會比較忙,我們新娘就要給自己選擇一款舒適還好看的鞋子。最好是去准備兩雙新鞋,一雙是要和你的禮服配,另一雙是作為換裝的時候比較舒適的鞋。
第二,結婚當天都會遇到紅包的問題,初為新娘的你可能會接到好多親朋好又的紅包。這些紅包我們都要一一的去保存好,還要記好是哪個親戚或者朋友給你的,這些錢都不要去弄亂了。同時新娘還得給小輩的客人發紅包,這些都是包好後,只需要新娘給他們就行了。
第三,新娘的妝和造型最好是提前去婚紗店裡面試試。如果是有不合適的話,我們還可以叫人家改改,如果要是當天去的話我們就會沒有時間去改。那樣就會很是麻煩。所以我們最好是提前兩天去確定下。
新郎當天需要注意
第一,新郎要在婚禮的前面找好專門管結婚當天的賬目,結婚這天需要花大量的錢,叫人去買東西總不能老是的去找新郎要錢吧。那麼這時候你就要找一個信得過的人來看管賬目。
第二,新郎在婚禮沒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去看看結婚的場地是不是已經布置好了。不會影響你結婚,這些都是要確定清楚。還有迎親的車是不是都能到,不能到時候結婚的時候耽誤事。
第三,婚禮的前一天,新郎要帶著新娘把第二天的流程都在看一遍,至少要知道第二天該怎麼去做。不要到時候什麼也不明白。
第四,結婚當天的早上新郎和新娘都要多吃點,結婚當天會很忙的,有的時候你會沒有吃飯的時間,那麼早上你就要多吃點。結婚當天會很忙,根本就沒有你吃飯的時間。
第五,結婚當天准備舉行婚禮的時候,新郎一定要把手機關機了。不要正舉行婚禮你手機響個不停,你到底是接還是不接,那樣叫你的親朋好友會覺得你這人分不清大小事。
第六,結婚當天新郎不要貪杯喝多了。結婚當天肯定屬新郎最高興了,但是你高興不要喝多了,喝多了就會耽誤很多的事。你要是喝多了賓客誰來送,不都得等著新郎去安排。等婚結了以後你隨便的去喝。
❻ 中國結婚習俗都有什麼
大喜之日
結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
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結婚當天
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
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
燃炮:迎親禮車應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大家要說吉祥話。
請新郎:禮車至女家時,一男童持茶盤恭候新郎,新郎下車後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家。
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好之後,應持捧花給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姐妹或好友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喻長長久久。
蓋頭紗:新郎予捧花後,將新娘頭紗放下並挽出大廳。
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新郎行鞠躬禮即可。
出門: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走,進入禮車。
禮車:應懸掛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意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飾。
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於茶盤給新娘回贈紅包禮。
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時,絕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潑水: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至窗外,謂棄壞性子;擲扇後應哭幾聲,且在禮車後蓋竹篩象徵繁榮。
迎娶隊伍以竹篩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系豬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應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兩個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輕摸橘子,並贈紅包答禮。
牽新娘:新娘下禮車時,由男方一福氣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入廳。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故新人應橫跨門檻過去。
新娘入廳後要跨過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將新娘介紹給家中長輩認識。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進洞房:以竹篩覆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共同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同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合飲交杯酒、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觀禮喜宴: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
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
鬧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從故紙堆中讀出文化味,這具體到阿強收藏的500多張結婚證最貼切不過了。
阿強收藏最早的「結婚證」是清朝宣統元年的 「童養婚帖」。該「婚帖」是一張紅色的,字跡由毛筆書寫。整個婚帖沒有任何圖案修飾。
在該「婚帖」的右側有四句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緣,上蒼註定」。
中間注有乾造與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該「婚帖」上還寫有「聘禮白銀兩百二十兩」。
最後用農歷落款日期: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側寫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話語。從收集地來看,這張結婚證應該是當時佛山地區的。
是否相配全憑
媒人一張利嘴
據了解,童養媳在民間多出身於貧寒之家,女方為了免除撫養負擔,便把女兒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長為免去兒子成年後花聘金,也找童養媳。
年齡上,童養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們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概括傳統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來傳言,再由父母決定,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權力。
在古人認為,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禮,就能得到社會的承認。
竟成一時之風
「姐弟戀」
竟成一時之風
阿強的前輩曾經告訴他,古人很講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則天地結合,陰陽相配。
男方出白銀兩百二十兩的高額聘禮說明男方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富有的。從該「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養媳當時只有12歲,其「丈夫」應該在12歲以下。
買來的童養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讀書等,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長到15歲左右,兩人才正式完婚。
這種風俗當時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紀初:
舊習消逝 文明結婚時興
一張建國前的結婚證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在阿強的收藏中,幾張建國前的結婚證就反映出當時的結婚方式,其中一張是日期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記者發現,這對廣東新人結婚證書字體開始使用「變體」,書寫順序也由從右至左變成從上到下。該證書的圖案和花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結婚證的上方左、右各有一個面帶微笑的小天使,手裡牽著一條紅色的絲帶,帶有明顯的西洋色彩;而在結婚證的底邊有兩個重合的心,由絲帶串在一起,寓意天賜良緣、永結同心。
但令記者感到奇怪的是,該婚書上依然註明了男女傳統的生辰八字。收藏這個結婚證的阿強告訴記者,這時的「文明結婚」已經不是婚禮的形式了,而是帶有自由戀愛和自願結婚的意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不重要了。但由於「大媒做見證人」的習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這時的婚禮雖然具備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卻擺脫不了傳統的舊俗,是一個過渡時期。
據悉,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建國前中國結婚方式發生一些轉變,青年男女開始了一種新的結婚方式,即男女雙方經人介紹或自己相識,經過一段時間交往、戀愛,經雙方家長同意而結婚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選擇在教堂結婚。這種結婚方式比傳統的婚姻相對簡單,稱之為 「文明結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禮」已經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少數人中出現。辛亥革命後,對婚姻方面有過某些改革。而自由戀愛者多實行新潮的「文明結婚」。
結婚證開始
加蓋政府公章
「文明結婚」把舊式的從「請庚」到「收奩」的禮節,往往簡略為訂婚、行聘禮,或者這兩項也沒有。「結婚之日,當由男方父母各給以金戒指一枚,禮服一襲」。婚禮有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參加,他們和新婚夫婦都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
阿強介紹,能夠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兩種人,其一是相對比較富有的人,並接受過西方教育,第二種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這張則屬於當時佛山「名門望族」的結婚證書,此時的 「結婚證書」已將過去的「媒人」稱為「介紹人」,稱謂進步了許多。證婚人主要請的是社會上比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員。
該「結婚證書」上還出現了政府的公章。阿強說,建國前,法律規定男女雙方結婚必須先訂婚,然後才能結婚。出現公章也說明男女結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納入了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