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肺復甦法視頻教程
心肺復甦法教程如下:
1、胸外心臟按壓。擺放體位,使患者仰卧於硬板床或地上,如是卧於軟床上的患者,在其肩背下墊心臟按壓板。同時,去枕、頭後仰;解開衣領口、領帶、圍巾及腰帶。避免隨意移動患者,該體位可將心肺復甦的有效性最大化;避免誤吸,有助於呼吸;找准按壓部位,搶救者站在或跪於患者一側。一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中、下1/3交界處在胸骨中線與兩乳頭的連線的相交處;另一手與拇指根部為軸心疊於下掌之背上,手指翹起不可接觸胸壁。伸直雙臂,肘關節不要彎曲,用雙肩向下壓形成壓力;掌握按壓深度,成人胸骨下陷5~6cm,兒童至少5cm,嬰兒4cm。然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使胸骨自然復位;控制按壓頻率,每分鍾100~120次,按壓與放鬆時間之比為1:1,放鬆時手掌根不離開胸壁。
2、打開氣道。為使呼吸道通暢,清除口腔、氣道內分泌物或異物,有義齒者,為其取下。開放氣道方法,a.仰頭提頦法,手指不可壓向頦下軟組織深處,以免阻塞氣道;b.仰頭抬頸法,頭、頸部損傷患者禁用此方法;c.雙下頜上提法,適用於懷疑有頸部損傷的患者。
❷ 人工呼吸怎麼做
有兩種 1,口對鼻式 2,口對口式 1是吸一口氣,輕輕抓住傷員鼻子,往裡吹氣,又輕輕吸氣,2-4秒後重復進行以上步驟 堅持重復,重復重復再重復 2是 大口吸一口氣 A捏住B的鼻子,口對口將氣吹如B的呼吸系統 A松開手 2-4秒後重復進行以上步驟
❸ 如何正確做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通常採取口對口的方法,用你呼出的氣體吹入傷病者的肺部,以保證維持其生命的最低氧氣供應。實施人工呼吸時,一隻手按壓在傷病者前額,使其頭向後仰,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其下頜處,上提下頜,保持其氣道暢通。
接著,急救者用壓住前額的那隻手捏緊患者雙側鼻孔。然後,用口唇包緊傷病者的口唇,在保持氣道暢通的操作下,平穩地向內吹氣,但要注意,千萬不要漏氣,如果吹氣有效,其胸部會膨起,並隨著氣體的呼出而下降。
吹氣後,急救者口唇離開,並松開捏鼻子的手指,使氣體呼出,同時側轉頭呼吸新鮮空氣,再進行第二次吹氣。每次吹氣的時間為成人不少於1秒,兒童1秒到1秒半,每分鍾的頻率是8—12次。
(3)怎樣做人工呼吸視頻擴展閱讀
60年代以前,徒手人工呼吸主要採取壓胸抬臂手法通氣,50年代後期,經實驗證明口對口或口對鼻吹氣通氣效果明顯優於壓胸抬臂法。病人呼吸停止後,首先應設法給病人肺部吹入新鮮空氣,在通暢呼吸道之後,就能用口向病人肺內順利吹氣。
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吹氣時搶救者用力克服患者肺、胸腔的彈性阻力和氣道阻力,將呼出氣吹入肺從而使肺擴張,患者呼氣時利用肺及胸廓自身的彈性回縮力使氣體呼出。
空氣中氧含量為21%,正常人經過氣體交換肺臟吸收20%的氧氣,其餘80%的氧氣按原樣排出,呼出氣中氧含量約為16%~18%,如病人的肺正常,只要吹氣時潮氣量較正常大(正常的1~2倍,大於800ml),即可使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保持在75mmHg左右,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
故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不能對病人立刻提供機械通氣,在尋找和應用必需設備同時,要立即對病人實施口對口或口對鼻吹氣,以解決病人的供氧,解除呼吸困難症狀。心跳呼吸停止後,肺臟處於半萎陷狀態。
因此,首先要給病人緩慢吹兩口氣,以擴張肺組織,有利氣體交換。吹氣的量是否足夠可通過觀察病人的胸廓運動或病人的呼出氣氣流來進行判斷,通常成人吹氣量要達到1~1.2升才能滿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兒童可根據年齡、身高、體重等因素進行判斷。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昏迷病人或創傷病人實施口對口或口對鼻人工通氣時,首先要採用「三步」手法打開氣道,頭中度後仰,使口保持在張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