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怎樣按摩三通穴視頻
擴展閱讀
黃山多少錢 2024-04-27 03:51:09
怎樣獲得軟體提取碼 2024-04-27 03:50:57
怎樣用圖片搭配衣服 2024-04-27 03:28:52

怎樣按摩三通穴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1-26 23:59:57

Ⅰ 三通怎麼穿圖解

准備材料:繩子、佛頭、三通針。

製作步驟:

1、將三通針從佛頭穿過:

Ⅱ 董氏針灸病症速查

董氏針灸病症速查

第一章 頭面頸項

一.頭部(一)頭痛:1.木火加肺心;婦科;富頂;後枝;火主(心臟病引起);天皇;火散;針靈骨立可緩解2.背部五嶺點刺(二)偏頭痛:指三重;婦科;六完;三重(特效);四花外點刺;[側三里+側下三里+腎關 4~5次,頭痛即不復發];九里;耳背刺加足解穴(三)前額痛:二角明加中白;火菊加火連;水相加中白;五虎四(四)後項痛:指三重加人皇(五)頭頂痛:婦科(六)巔頂痛:門金(七)巔頭痛:火主(八)眉棱骨痛:二角明;花骨一;腎關(九)鼻骨痛:二角明;花骨一(十)後頭痛:指三重;火菊加火連;水相加正筋加正宗;沖霄點刺出血(十一)太陽穴部位:門金二.眼疾病(一)眼角痛:大 、小間;海豹;火散;花骨一(二)眼角發紅:上白;花骨一;駟馬(三)眼花:火腑海;火散(四)眼暈:火菊(五)眼散光:腎關;中白(六)眼球歪斜:腎關加三皇(七)眼暴癢:上白加上三黃;花骨一(八)眼癢:上白;火硬刺(九)眼發干:木穴;明黃;復溜(光明)(十)流淚:木穴(十一)火眼病:腕順一 、二(十二)青光眼:腎關加復溜加行間(十三)白內障:水相加腎關加人皇;四花中;光明(十四)針眼:靈骨左右交刺,一 、二次即愈(十五)角膜炎:耳尖、肝俞、五嶺點刺出血;加針上白穴,效果更佳;駟馬穴(十六)眼跳:側三里,側下三里,腎關;風市,復溜三.鼻疾病(一)鼻炎:指駟馬;火腑海穴;分金;四花上加駟馬;馬金水(過敏性鼻炎:印堂)(二)鼻衄:腕順二穴;肩中;博球(三)鼻塞:火硬(四)感冒鼻塞:肩中特效,門金;側三里一針通四.耳疾病(一)耳鳴:;指駟馬;靈骨(肺經虛者);火硬;六完;花骨一(二)耳聾:靈骨;花骨一;駟馬;三泉;先三重放血,再駟馬穴;總樞穴放血(三)耳中神經痛:木留(特效) (四)耳炎:指駟馬(五)中耳炎:外三關;外踝四周散刺出血(六)美尼而:六完;上三黃加百會(留針二小時,特效)(七)耳痛:三重,四花外同時點刺出血 五.口舌齒疾病(一)下頜痛、張口不靈:火硬(二)口內生瘤:四花上,四花中點刺(三)牙痛:浮、外間;四花外刺;側三里加側下三里加靈骨(四)唇喎:火主加靈骨;一、二、三重(五)唇生瘡:犢鼻點刺(六)牙齦出血:上三黃(七)舌根較大而言語不清者:失音(八)舌強言語困難:三重加木留;肩中,商丘(九)唇痛、白口症:上 、下唇六.咽喉疾病(一)喉嚨生瘡、咽炎:足千金 、五金;外三關(二)慢性咽喉炎覺喉中癢而欲咳者:靈骨加大白加手心喘咳點(三)咽喉腫痛:火主加曲池;通腎胃背;三重、足千金點刺出血(四)魚刺鯁喉:手五金、千金;三重(特效);足千金、五金(特效)(五)口乾:指腎(或三重放血,再針側三里、側下三里)(六)發音無力:背面穴(七)咽感異常:勞宮穴下一寸(八)咽喉炎:曲陵點刺(九)喉咽:分金加鎮金(十)喉瘤:通腎胃背(十一)瘰癧:三重、六完(均取患側)(十二)發音無力:背面穴(十三)食道癌:三重 七.顏面疾病(一)三叉神經痛:木留加足三重(特效)(二)臉面神經麻痹:指三重;靈骨;富頂加後枝;四花外刺;側三里加側下三里加風市;三重點刺出血;(三)面神經緊張:駟馬;上中下泉 八.頸項疾病(一)甲狀腺腫大:一、二、三重加通天、關、山(往外、內長者);三反(往內);駟馬(眼突出) (二)頸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門(三)扁桃腺炎、甲狀腺腫:足千金、五金;外三關(四)脖頸痛:肺心穴;上白;富頂加後枝;火菊;三皇;四肢穴;九里

第二章 四肢軀干

九.上肢疾病(一)手腕手臂痛:水愈刺;三重;九里中(二)手臂及手指痛:天地人士;花骨二(三)手抽筋:火陵;火山(四)手下臂痛:火串(五)手足麻木:大間;五虎一、二;火菊;腎關;九里(六)手指拘攣不伸:重子加重仙加瀉尺澤;姐妹一、二、三(七)手腕撓側扭傷:上白(患側);駟馬(八)手大指痛:中白加下白;海豹;膽穴(九)手痛:人宗;火主(十)中指無名指不能彎曲:木留(十一)手腕無力:水曲(特效)(十二)手指無力:花骨一(十三)上臂痛:四花副刺;外三關;上曲(十四)手三里附近麻痛:四肢加天皇(十五)肘以下至腕之手臂臂外側痛:上三黃(特效)(十六)肘關節炎:曲陵刺(十七)手腕痛:臨泣、地五會、俠溪(倒馬)(十八)兩手拘攣:瀉尺澤,針腎關(十九)肘關節痛:靈骨特效;風市;四花中(二十)手指麻:對側門金、束骨、再針大間;腎關、復溜特效(二十一)中指(趾)麻:通關、通山(二十二)指關節痛:五虎一;人士(二十三)腕關節痛:側山裡、側下三里(二十四)腱鞘炎:五虎一特效(二十五)手麻:手三里(二十六)肩背痛(膀胱經第二行外側痛):足千金、五金;馬金水加快水(二十七)肩痛:腎關(但下針不貼脛骨,離脛骨五分);七虎(二十八)肩冷:四花外強刺激(二十九)肩胛骨下端痛:腕順一、二(三十)肩胛骨痛:心膝(三十一)肩關節痛:靈骨加大白加上白;三重(三十二)肩臂痛:天地人士;外三關(三十三)肩胛骨痛:重子加重仙(未有不效者);心膝(三十四)肩後側痛:六完加駟馬(三十五)肩背痛:重子、重仙;通腎、通胃、通背特效(三十六)肩峰痛(發腫):三通;九里;側下三里(三十七)鎖骨及肩髃部瘤腫:木留(特效);外三關(三十八)肩臂不舉屬心者:火膝 (三十九)肩痛:肩中(四十)缺盆上下痛:木留(四十一)鎖骨炎:七虎十.下肢疾病(一)四肢痛:四肢穴(二)腿肌痙攣:搏球(三)腳痛、麻:手五金、千金;人宗;大主;火菊;九里(四)腿碰傷或委中外側筋緊難伸:靈骨加尺澤(五)腿酸:火腑海穴;水愈;背面穴點刺出血;水金、水通;七里、九里(六)腳掌不能彎曲:腕順一、二(七)腳無力:上白;腎關(八)膝蓋痛:大小中間;心膝;火膝;膽穴;五虎四五加(肩中特效);重仙;土水;火硬刺;三金點刺出血(九)膝無力:心膝(十)膝內側痛:心門(十一)曲泉穴痛:心膝(十二)小腿肚脹痛及曲泉穴一帶筋緊:木火(十三)小腿脹痛:肺心穴;手五金、手千金;雲白加肩中;李白;上曲;次白;精枝點刺出血最佳(十四)下肢無力:肩中加上曲、雲白或加下曲、李白(十五)一切下肢痛:靈骨加大白加中白(十六)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中白加下白(十七)下踝關節扭傷(膽經部分):上白(雙側);駟馬(特效)(十八)外踝痛:膽穴;五虎四、五加小節;上白加二間;中白(腎性);雲白加上白(十九)內、外踝痛:五虎四、五;中、下白(二十)足跟痛:肺心穴;五虎四、五;火全;靈骨(二十一)足跟腱痛:膽穴(二十二)足趾麻痛:五虎二、三(二十三)足背麻痛:五虎三、四(二十四)足冷:四花外(輕刺激)(二十五)大腿痛:叉三特效;金林點刺出血特效(二十六)腳抽筋:正筋;次白(二十七)腿軟無力(兼心跳):肩中;通天特效(二十八)腿麻:駟馬、肩中(二十九)趾麻:下三皇(三十)腿冷痛:雙鳳點刺出血;再針通天、通腎(三十一)膝蓋冷痛:針單側通天;肩中十一.胸腹病(一)胸痛:婦科(二)胸下心側痛:上白(三)胸部打傷:靈骨加大白;駟馬(四)胸部發悶:小中間;火陵;火山(禁用雙手);手五金、千金;曲陵刺(五)胸骨痛及腫脹:七虎(六)打傷中氣呼吸困難:靈骨加大白(七)開疏胸次:四花外刺(八)胸腹側痛(壓痛):駟馬(九)胸腹膜炎:四花中點刺出血,再針駟馬(十)胸腹部任脈線上痛:水相(十一)胸連背痛:駟馬,然後承山;腎關;上白(十二)小腹側痛:駟馬、通天、通胃(十三)肋膜炎(肋間神經痛):指駟馬;四花中、副、外刺;七虎穴;駟馬(十四)腹痛:指五金;千金;手五金;花骨四(十五)腹脹:靈骨加大白加土水;背面穴;水晶;四花下;腑快(十六)腹膜炎:腸門(特效)(十七)腹部腫瘤:外三關(特效)(十八)上腹部脹大易罹中風:三重(可使上腹變小,並預防中風)(十九)小腹脹:腕順一、二(二十)肋脅痛:火串(二十一)脅下痛:三重(二十二)胸脅痛:下都十二.腰背痛(一)坐骨神經痛:上白;火腑海穴;手五金;手千金;花骨三、四;靈骨、大白特效;鼻翼特效(二)肺機能引起之坐骨神經痛:上白、靈骨;火陵;上、下曲;溫溜、下廉;肩貞、臑俞(三)腎臟性之坐骨神經痛:中白;腕順一、二;腎關(四)少陽經坐骨神經痛:上白;中白;火陵(五)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之坐骨神經痛:四花副、下加腹腸穴;上三黃(特效)(六)心經之坐骨神經痛:天府、俠白;通里、大陵、內關、間使(七)背痛:指腎;重子、重仙;腕順一、二(由腎虧引起);天地人士;九里(八)闊背肌痛:(膏肓痛):指腎;重子加重仙;腕順一、二;搏球(50%有效);腎關(腎虧所致)(九)腰痛:靈骨;後椎加首英(若他法全無效時,此法可意想不到之功);水愈;水曲;花骨三、四(十)背椎痛:肺心穴;水相;花骨三、四;正筋、正宗;火全;四花外加腎關;馬快水(十一)背脊畸形:上三黃 下針即見效(十二)正中線痛:委中點刺出血,再針昆侖(十三)背連下腿痛:馬快水(特效)(十四)腰酸:火腑海穴;支通、落通;火散;搏球;腎關(十五)脊椎骨彎曲痛、手腳痛:消濼 (十六)脊椎骨脫臼:後椎加首英(十七)腰脊痛:腕順一、二;三皇(十八)第一、二胸椎兩側筋緊:天皇(十九)腰椎強不能彎曲:;靈骨加叉一(二十)髂骨後上脊兩側痛:肺心穴;腕順一、二(二十一)背痛:火散(二十二)閃腰岔氣:二角明;馬金水 (二十三)膀胱經外髂骨痛:中白(二十四)脊柱痛:心膝;中白(二十五)腰眼痛:二角明(二十六)尾骶尖端痛:心門;後會

第三章 臟腑疾病

十三.心臟疾病(一)心臟病:大間;心常(慢性擴大特效);四花上;四花里;天地人士(心跳過速)(二)心臟炎:心門;四花中上(三)心臟衰弱:指腎;天地人士加靈骨(四)心臟性之風濕病:火膝;心常;三通(五)心臟二尖瓣血管阻塞之胸痛:靈骨加大白(六)心痛:火膝;四花中副刺;火包;腎關(七)心跳:小間;中間;心常;火串;心門;肩中;火菊;四花上里;伏兔(八)心驚:膽穴(九)強心(昏迷時使用):火硬(十)心下脹:心門;通關 、通山(十一)心跳過快:心門特效;通關、通天;四花中外點刺出血(十二)心肌炎:心門(十三)血管硬化:四花中、副點刺出血十四.肺臟疾病(一)肺炎:重子(特效);大白刺(二)肺積水:四花中(特效)(三)肺結核:四花中、外點刺出血,再針駟馬(四)肺瘤:四花中(五)肺氣腫:四花中、外點刺出血(六)支氣管炎:小間(七)肺癌、肺氣腫:心常加靈骨、大白(特效)(八)咳嗽、氣喘:重子(小孩最有效);大白刺;火腑海穴;天地人士配靈骨(特效);人宗;曲陵;四花外強刺激;土水穴(特效)(九)哮喘:四花上中;駟馬(十)痰咳不出:重子重仙十五.肝膽疾病(一)肝火旺:木穴;木炎(二)肝炎:木炎;肝門;上曲刺;火包;火主(三)肝腫大硬化:木炎;上曲刺;再針肝門,明黃;肝俞點刺,再針上三黃(四)肝炎之腸炎:腸門;木斗;木留;三重(五)肝弱:富頂(六)口苦睡不著:木炎(七)慢性黃疸:眼黃加三黃;火枝加火全加其黃(八)急性黃疸:眼黃加肝門;火枝加火全加其黃(九)面黃四肢浮腫:人宗(十)膽病:木斗;木留 (十一)膽結石:木枝(十二)膽囊炎:火枝;火全十六.脾胃疾病(一)脾腫大:脾腫;上三黃;三重;木斗;木留;人宗(二)反胃(倒食):天皇;腎關(三)胃酸過多:天皇;腎關(四)胃痛:浮、外間、腸門;火主;門金;花骨四;四花中、上、下、里(五)胃下垂:脾腫加足三里加內關加中脘,並灸神闕、氣海、關元(六)胃炎,久年胃病:土水;門金十七.腎、膀胱病(一)腎臟病之腰痛、腰酸:中白;腕順一、二;水相(二)腎臟病之背痛:中白(三)腎虧:指腎;地士;搏球加四花中(四)腎痛:二角明(五)腎募穴京門處痛:二角明(六)腎臟炎:後椎加首英;水愈刺(特效);水相;天地人皇;通腎胃背;馬金水加快水;腕順一、二(七)腎結石:水愈;馬金水(八)膀胱結石、膀胱炎:馬快水(九)蛋白尿:天地人皇;通腎胃背十八.大小腸病(一)腸炎:指五金;千金;腸門;門金;四花下;腑腸加門金;四花外刺;足千金;五金;通腎加通胃(二)腸痛:靈骨;四花里(三)腸胃慢性出血:姐妹一、二、三(四)腸風下血:中白(五)痔瘡出血:委中刺加中白(六)大便脫肛:其門(七)頑固性便秘:其門(八)便秘:火串(九)肚臍周圍及腰痛:腕順一、二(十)大腸部脹痛:腸門;門金(十一)腸出血:四花中、外點刺,再針姐妹穴

第四章 其他疾病

十九.婦科疾病(一)子宮瘤:鳳凰巢加婦科;重子加重仙;火硬;火主;水晶;姐妹一、二、三(二)子宮炎:鳳凰巢;婦科;木婦;火硬;火主;水晶(三)子宮不正:鳳凰巢加婦科(四)卵巢炎:重子加重仙(五)輸卵管不通:木婦;鳳凰巢加婦科(六)婦科產後風:水相(七)妊娠嘔吐:三通(雙足取穴,特效)(八)月經不調:鳳凰巢;婦科;靈骨;其門;木婦;上三黃;姐妹一、二、三(九)經痛:靈骨;木婦;三泉(十)赤白帶下:鳳凰巢;婦科;靈骨;其門;天宗(特效);雲門;木婦(特效);姐妹一、二、三;通腎、通背、通胃(十一)安胎:鳳凰巢加婦科(十二)不孕:鳳凰巢加婦科(十三)難產:靈骨;火包;火主(十四)胎衣不下:火包;火硬(十五)回乳:指駟馬(十二年乳水不收)(十六)乳癌:外三關(十七)乳腫大:指三重(十八)乳房硬塊:三重(20次左右可消)(十九)陰道癢:天宗;雲白(二十)陰道炎:雲白;海豹(二十一)陰門發腫:鳳凰巢(二十二)女人性冷淡:其門(二十三)難達高潮:其門(二十四)原發性痛經:合陽,承山(二十五)宮寒痛經:至陰,承山(二十六)回乳:光明,足臨泣(二十七)急性乳腺炎:內關;肩井;太沖、梁丘二十.前後陰病(一)尿道痛(非細菌性):火主;靈骨(二)尿道炎:浮、外間;六快(三)尿道結石:馬快水加六快加七快(四)小便不通:火硬刺;下三皇;肩中、雲白、下曲(五)小便出血:三皇(六)小便過多:鳳凰巢(七)陰莖痛:六快(八)龜頭長紅點:六快(九)尿意頻數:海豹、木婦特效;馬快水;腎關(十)淋濁:通腎、通胃、通背;馬快水(十一)睾丸墜痛:大間(十二)疝氣:大小中外浮間;海豹;腹快(十三)性病:上、下唇(十四)陽痿、性能力不夠:三皇(十五)遺精、滑精:三皇(十六)尿石所致絞痛:太溪;精靈(十七)急性睾丸炎:灸陽池二十一.疑難病(一)糖尿病:天宗;天地人三皇;四肢穴(二)血糖過低:上三黃加腎關(三)感冒後四肢酸痛:三通任取二穴加四肢穴(四)感冒:木穴(又名感冒穴);火腑海穴加分金;人宗(五)感冒流清涕:木穴(六)頭暈眼花:中間;指駟馬;火腑海穴;四花上;三通(針對腦貧血)(七)頭暈腦脹:靈骨;富頂;後枝;支通;落通;火菊;火散(八)血壓高:富頂;後枝;上曲;下曲;支通;落通;五嶺刺加火硬(九)血壓高引起之頭暈眼暈,心跳,心衰:火連(十)血壓高(肝陽亢進),中風後神志不清:火連(十一)血管硬化:後枝;肩中;地宗;支通;落通;火菊;四花中、副(十二)腦神經不清:正會、鎮靜、三重(十三)傷之流血不止:火包刺;六完(十四)止血:花骨四(十五)全身關節痛、神經痛:水曲(十六)婦人美容要穴:三皇(十七)婦人黑斑:上三黃(十八)骨頭脹大:復原穴(十九)骨骼腫大:中白;火硬;消骨穴(二十)四肢骨腫:腕順一、二;水曲;水相(二十一)扎針數日後麻覺未除者:木留(二十二)白血病:木留(二十三)白血球過多:上三黃;火枝加火全(二十四)丹毒:心門(特效)(二十五)抽筋:曲陵(二十六)狐臭:天宗;李白(二十七)減肥:水曲(二十八)小兒睡中咬牙:三重、四花下(二十九)特大號青春痘:腑腸加外三關(三十)癲癇:三通(天、關、山)任取二穴加上三黃(久扎必好);火枝加火全加土水(一個月斷根);肺俞,厥陰俞點刺(三十一)雄胸:金前上、下穴(三十二)灰指甲:水愈附近刺(手指甲周期性潰爛、脫甲、似可參考)(三十三)皮膚病:指四馬;木穴;後枝;四馬(用中心四馬不便時,可用指四馬)(三十四)牛皮癬:四馬(三十五)頸項皮膚病:肩中(此穴治頸項皮膚病,頗奇特)(三十六)手掌心脫皮:木穴(三十七)手掌皮膚硬化(鵝掌風):木穴 (三十八)外感風邪不宣之皮膚騷癢:木穴(神效)(三十九)臉面黑斑:指四馬(四十)小兒夜哭:瞻穴 小兒夜哭、小兒發驚風:血海(四十一)驅風:指三重(四十二)睡中咬牙:四花下特效(四十三)脂肪瘤:明黃特效;外三關(四十四)失眠:下三皇;鎮靜(四十五)高血壓:五岑、委中、四花中外點刺出血(四十六)暴瘖:失音(四十七)半身不遂:木火;靈骨加火白;肩中;上曲;下曲;六完加三重;駟馬;九里(四十八)半身麻痹:肩中;夾宗;雲白;上曲;下曲(上曲雲白肩中;下曲李白肩中)木斗;木留(四十九)肌肉萎縮:指三重;水曲(五十)生氣而痰迷心竅:火膝(五十一)難產:火包(五十二)子宮炎(經痛):木婦;婦科;門金穴(特效)(五十三)發汗、止汗:木穴(五十四)痞塊:三重(五十五)發寒熟:木穴(五十六)陽症起死回生:地宗(五十七)腦部各種病變:上瘤(五十八)腦瘤、腦膜炎:四散加火菊加火連(單腳);上瘤;三重;州磮(五十九)腦骨脹大、腦積水:正筋、正宗、正士;配上瘤(六十)腦震盪後遺症之頭痛:三重(六十一)外感風邪不宣之皮膚騷癢:木穴(神效)(六十二)各種瘤:外三關(與三重交替使用)(六十三)帕金森:上三黃加百會加鎮靜加腎關;復溜、明黃(六十四)舞蹈病:上三黃(六十五)遊走性痛:上三黃;中九里(六十六)精神緊張引起之失眠:上三黃(六十七)神經性嘔吐:三通(六十八)嘔吐:心門(六十九)全身麻木屬氣血不通者:木留(特效)(七十)全身之骨痛、酸麻:列缺透太淵;魚際透勞宮(七十一)消化不良:脾腫穴加通山、關、天(特效);木斗;木留(七十二)干霍亂:心門(七十三)霍亂轉筋:搏球加四花上、里(七十四)疲勞:富頂;支通;落通;木留;木斗(七十五)全身疲勞:背面刺、落通(七十六)西葯中毒面呈黑色:解穴(七十七)痿症:正會加三通:正會加下三皇加腎關加足三里加陽陵泉加肩中(七十八)一切氣逆(肺氣、胸脹、腹脹、腎不納氣):水金、水通(七十九)呃逆:水金、水通(八十)腰圍大由於脹氣者:水金加水通加靈骨加大白(八十一)膽絞痛:太沖(八十二)注射後臀部疼痛:陽陵泉(八十三)過敏性鼻炎:印堂(八十四)胃腸型感冒:胸背部反應點燈心草點治(八十五)急性黃疸型肝炎:足三里,合谷,三陰交(或中封)(八十六)急性細菌性痢疾:陰陵泉,外陵,高熱者配內關。(八十七)肺結核咯血:孔最,尺澤(八十八)胃痙攣:1.勞宮. 2.承山(八十九)胃脘痛:跟鍵(九十)胃炎胃潰瘍;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印堂(九十一)急性泄瀉:申脈(灸);天樞,內關,三陰交(補)(九十二)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內關透間使;下都(九十三)高血壓:足三里(先灸),絕骨(後灸)(九十四)腓腸肌痙攣:承山;合陽(九十五)手足抽搐:曲澤或大陵(九十六)腦血栓形成:尺澤(九十七)癔病性失語:人中(針後令病人發啊音);內關;湧泉(九十八)多汗症:合谷,後溪,復溜(九十九)一氧化碳中毒:湧泉,人中(一百)夜遊症:四縫(一百一)百日咳:少商;商陽;四縫(一百二)小兒遺尿:箕門;尿控(手掌面,小指第一節橫紋中點。)(一百三)紅斑性肢痛(肢端血管舒縮調節障礙):三陰交,昆侖(一百四)腎陽虛足底痛:百會。(一百五)跟骨骨刺:大陵(一百六)足跟痛:風池,靈骨

Ⅲ 三通治療儀可當按摩器用嗎。沒有用葯包

可以的,相比按摩器,治療儀效果要好多,治療儀屬於醫療器械,需要相關資質,效果不錯

Ⅳ 台灣針灸四大派

導讀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武林中有華山論劍、門派之分,而中醫針灸亦講求薪傳,門派聳立,各有千秋,本文講述台灣針灸四大門派,引領中醫學子見證針灸的傳奇與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


一提到針灸,相信在大家腦海里,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三個地方。中國、日本、南韓。其中尤以針灸發源地中國為針灸學術的正統。在我接觸針灸之初到學習針灸,這個觀念已經開始動搖。


1822 年清政府廢止太醫院針灸科,從此針灸廢而不用或流入民間。到新中國成立,中醫是斷了層(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看官不相信也罷!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絕不勉強大家要接受我的觀點,只希望暫時放開習慣的想法,看看被遺忘中醫應有的薪傳系統。


在海峽的另一邊,我喚作『台灣針灸四大門派』。有人問我何不叫做『台灣針灸四大家』,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不得含糊。不是四位針灸技術很好的大夫,而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有一個系統的治療思辨方法,獨特的手法能薪傳下來。不就是一個派別。


其實針灸一直是有門派。如明朝陳會所傳劉瑾重校的《神應經》江西梓桑君席弘遠把針法傳至十一世席天章再傳至陳會(宏綱)再傳二十四人。難道不是一個流派?有關針灸門派的文章,可參看魏稼《針灸經驗集》第 161 頁「試論古代針灸學派」、169 頁「關於針灸各家學說與流派」,門派不是故作神秘或黨同伐異的工具,相反是保存有價值的治療經驗使之傳之有人,不絕如縷。有了繼承,才能發展。以下排名只是以我個人接觸各派的先後作準。雖不叫人滿意,相信仍可接受。以下分別為:


一、董氏奇穴


為董景昌先生(1916~1975)家傳的針灸法。董氏奇穴原為代代單傳的針法,至董景昌先生入台後始傳授弟子。這一派亦是在台灣流傳最廣。現時正式有學術交流到大陸的台灣針灸學派。其弟子楊維傑先生編著《董氏奇穴針灸發揮》的簡體字版已在大陸發行。


董景昌先生原籍山東,本身隨軍入台。憑著其別樹一幟的針法,療效強,迥異於一般採用十四經針法,自成一套經絡思維方法。


★三通穴


如以大腿作一橫切面,在大腿正前方的中線(十四經中為接近足陽明胃經),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定『通關穴』,以此直上二寸為『通山穴』,再直上二寸為『通天穴』三穴同時使用,三通穴(董氏稱為倒馬針法--三穴在同一在線使用)對消化不良,妊娠嘔吐確有良效。


其中特別之處是以此三穴主治心臟病、心臟性風濕病,也能治膝蓋痛,下肢浮腫是運用火生土的五行關系。其中有關經驗: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患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避免過強刺激。


★駟馬三穴


在董氏奇穴中駟馬穴正在十四經胃經與膽經之間。駟馬穴分為三穴(駟馬上、中、下穴),先取駟馬中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膽經「風市穴」)向前橫開三寸是穴。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即為駟馬上穴,如是以駟馬中穴直下二寸為駟馬下穴。駟馬三穴為治療肺臟病所引起之癥候群的特效穴,治療鼻炎、牛皮癬、青春痘均有特效(肺主皮毛。故對皮膚病起作用。)


因肺處胸腔內,本穴治胸脅部跌打損傷具有特效。所以能治肺病及其相關疾病,是通過『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系外,與軀干亦有對應關系,將下肢與軀體頂向並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院,膝與臍(腰),小腿與下腹(腰),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


★三黃穴


再舉一例,如大腿內側正中在線下一針為『明黃穴』,以此穴為中心,直下三寸即往膝蓋方向為『其黃穴』。在明黃穴直上三寸往股關節方向『天黃穴』,合稱上三黃穴,為董氏治療肝經疾病的要穴。故治療肝硬化、肝炎、眼昏、眼痛、消化不良、脊椎骨膜炎、調月經,女士面上黑斑此處又正與十四經有關(接近於足厥陰肝經)。


董景昌先生不默守家學,常用十四經穴位與董氏奇穴配合使用,對十四經經穴治法亦有突出嶺揮。其他如董氏掌診、刺絡法(放血)、解穴、八種對應法的應用……等等。欲更進一步了解,近年有關董氏奇穴之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楊維傑老師的弟子邱雅昌先生於網路上發表之文章。


二、古法針灸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孫培榮老師,亦是從中國大陸遷到台灣。在當時已很有名氣,並廣收弟子;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武仲瑛及周左宇兩位先生;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李相諒老師。


此派用針獨到,現舉一醫案為例。貧血不再生的治療針灸名家孫培榮先生,嘗治一「貧血不再生」症,頗有參考價值,茲將該醫案公布,供作參考研究。


患者賈鳳鳴,男,二十歲,為韓國華僑學生,於民國四十四年間( 1955 年)患貧血不再生症。


其病狀為血枯身黃,氣息微弱,不能轉動。


治療處理:通經接氣,滋陰活血,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悉依古法施治。


賈生患此症,住台大醫院治療,醫認系絕症,每日僅賴輸血以殘喘,最後宣稱已無法挽救乃經僑委會董延齡君,堅邀孫先生為之診療,因其病勢已危殆。


舍針灸別無他法,乃依古法,統括俞募標本溝池、溪谷、三才三部等穴,二月有餘,由原絡交會,運用八法五門,兼取山海、丘陵、漸進而好轉,終就痊癒,完成台大教育。


二月十二日:公孫(八法)、少府(五門)陽谷(五門)通里(心絡)。


二月十四日:臨泣(八法)外關(八法)大敦(五門)臨泣(五門)支正(小腸絡)(按:此條臨泣重復,而臨泣乃八法穴,五門恐有謬誤,待考正之)。


二月十六日,後溪(八法)申脈(八法)太白(五門)三里(五門)蠡溝(肝絡)。


二月廿日: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經渠(五門)、商陽(五門)、光明


二月二十四日:丘墟(甲)、太沖(乙)、陰谷(五門)、通谷(五門)、大鍾


二月二十六日:腕骨(丙)、神門(丁)、支溝(五門)、勞宮(五門)、飛揚(膀胱絡)。


三月三日:合谷(庚)、太淵(辛)、照海(陰矯)、內關(陰維)、豐隆(胃絡)。


三月八日:京骨(壬)、陽池(壬)、陰陵(二陵)、陽陵(二陵)、外關(三焦絡)。


三月十二日:太溪(癸)、大陵(癸)、陰交、陽交(二穴)、內關(包絡)。


三月十六日:公孫(干)、中院(腑會)、中府二穴)(肺募湧泉(地)、經渠


三月十九日:內關(艮)、章門(臟會)、巨闕(心募)、瓊璣(人)、商陽


三月廿一日:臨泣(巽)、陽陵(筋會)、期門(肝募)、百會(天)、水溝(溝)。


三月廿三日:外關(震)、絕骨(髓會)、章門(脾募)、大包(上)、風池(池)。


三月廿五日:列缺(離)、膈俞(血會)、京門(腎募)、天樞(大腸俞)、後溪(溪)。


三月廿九日:照海(坤)、大杼(骨會)、肺俞、地機(中下)、合谷(谷)。


四月一日:後溪(兌)、太淵(脈會)、心俞、三里(四總穴)、承山(山)。


四月六日:申脈(坎)、臚中(氣會)、肝俞、委中(四總穴)、照海(海)。


四月十日:太沖(開四關)、合谷(開四關)、脾俞、列缺(四總穴)、商丘(丘)。


四月十三日:通關、血海、腎俞、合谷(四總穴)、陰陵(陵)。


四月十六日:太淵(五門)、後溪(五門)、丘墟(甲)、太沖(乙)、血海(配穴)。


四月廿二日:曲池(五門)、曲泉(五門)、腕骨(丙)、神間(丁)、氣海(配穴)。


四月廿七日:解溪(五門)、公孫(八法)、沖陽(戊)、太白(己)、通關(配穴)。


五月二日:大都(五門)、內關(八法)、合谷(庚)、太淵曲池(配穴)


五月十日:少沖(五門)、臨泣(八法)、京骨(壬)、陽池(壬)、三里(配穴)。痊癒停針。


綜觀此一醫案,可知孫先生精於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配合八卦干支,以三才四部四總五門七募八會以及十五絡穴,此深得古法之妙,是為全身整體療法,恢復其生理機能,自是造血正常,貧血不再生隨亦消除,「施用此一針法,似應切合逐日臨時開闔補瀉,惜乎未見此醫案有關『手法』的記載」。


此一門派特點是完全不用任何葯物,傳承有自己的手法。本派資料由武仲瑛老師編纂的《圖解針灸實效歌訣》、《針灸治療靈驗病例》為武仲瑛老師跟隨孫培榮老師學習時的材料整理。另有由周左宇老師結合個人經驗所出版的書籍《針灸斷病法則》、《鐵灸配穴思路》、《扁鵲鋪灸治療法則》等。


三、飛經走氣


代表人物為修養齋先生,原籍河北,據其著作《修氏針灸全書》自序中所說從王錫紱老師學習中醫經典內、難二經及傷寒論,之後再跟從康滋賡老師學習針灸(康老師的針灸學自苑春英老師)。本派特重取穴與補瀉,因本派針治病患強調得氣和能控制氣的走向,故外間稱其為飛經走氣派(於此持別一提,不同於大陸一些所謂飛針,只求以投擲手法,要求病人不痛為技術高超)。


現引《修氏針灸全書》有關刺針通經的感覺:


刺針的感覺有二種。一為針刺過皮膚時知覺敏感的人,就感有慢性電流通過一樣,全身皆有感覺,傳電式的麻痹,使人四肢不能忍受,這就是針穴而通經的道理。否則下針時如感痛者,不感酸麻或無傳電似現象,這就是手術或穴位刺之不準的原因。


例如針合谷穴,針下後一定要像電流一樣竄麻到頭部都有感覺,又如針背部大杼穴一定要麻到臀部,如針腰部腎俞穴及大腸俞穴一定會麻竄到足跟及腳趾,這就是一定的道理。一條經絡由頭部針一針,就可以傳通到足部,足部針一針也可以串走上面到頭部,又可以一條經針中間一穴,使它上下相通似電流一樣,可使一條經中間所經過的穴位皆可挨一個一個的穴道通過,達到一經絡起點至終點,照這樣刺針方法通過的感覺,非一般的醫學所能比較。


以上所講的通經絡感覺有三個要點:


第一要請明師指點。


第二要熟練手法。


第三要有臨床的經驗。


以上三點為主要的目的,奧妙無窮,希望後學者加以研究。中庸雲: 『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矣。』


本派第二代代表人物為鍾永祥老師,筆者友人就讀中國醫葯學院,曾受鍾老師指導。據友人透露要達到針刺後病人自覺氣能串走,施術者要練氣,丹田氣,自有其傳承方法。


現舉一例『太溪』、『足三里』穴的找法:


『太溪』


1 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2 與昆侖同高,有麻筋,針時要避開麻筋,往大姆趾的方向針,可平刺、可斜刺。


3 每個人麻筋位置不太一樣,麻筋在前方,則針在筋後方;麻筋在後方,則針在筋前方。


『足三里』


1 先找陽陵泉,於陽陵泉穴下約二指寬度,腔骨旁溝中(此溝即足陽明胃經)。


2 水平進針。足三里針向上,氣向上走會暈針,但胃下垂要躺平,針向上。


足三里,腎俞不要瀉,但胃痛、胃酸過多,腎俞則要瀉。


胃寒,不能瀉足三里。


四、華陀派


不要陳疑,確實是華陀派,這一代的代表人物為王運安先生。在大陸時拜師(據說要一千八百擔白米的錢),入台後亦有傳其針術。其人駐顏有術,筆者在王老師七十歲時與其有一面之緣,正值一場演講,在坐同學無不嘩然!看上年紀應該絕不超過四十五至五十之間,而且滿面紅光。


本派特點是自製針,名之盤龍針,有本身的手法。用蟒針透刺華陀夾脊穴,效果每每氣至病所,患者熱症感涼,寒症覺熱後拔針,手法重補。筆者曾遇華陀派的師姊告知 養生 以『吞津法』;另曾遇給王老師治療過的病人,告知針後三日亦覺觸電感,可想得知其針效之強。


四派有其共通點:


一、不贊成用時下的管針(塑料管的管針)過病氣。


二、多有本派獨特手法。董氏則平補平瀉。


三、治療效果強,突出。有本身治療思辨方式。


筆者不欲真正針灸傳統被遺忘,希望有價值的東西可繼續流傳下去,薪火相傳。針灸可不是使患者滿身是針,接上電源就了事。不然針灸只有一代不如一代;一蟹不如一蟹。

本文摘自中醫大講堂。

Ⅳ 三通腸經法的步驟圖是什麼

三通腸經法的步驟圖如下

三通腸經法是由精神療法、推拿、艾灸等三種方法組成的一套治療法

1、精神療法

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如強烈的燈光、嘈雜的聲精神療法音、突然的移動等等,其中尤其是整個家庭的氛圍,如父母自身情緒,父母之間的情緒,父母與小孩兒之間的交流方式,居住環境的舒適程度等等都對嬰兒的神經系統有強烈的影響,從而造成精神緊張,壓抑,焦慮等,進而引發腸絞痛。針對問題,通過採取一系列精神療法,如音樂,撫觸等來對嬰兒進行精神、情緒上的引導,從而達到調節、舒緩嬰兒神經系統的作用。

2、推拿法

推拿自古就是中醫的典型治療手法,具有疏通經絡,調推tn拿和氣血的作用,已得到了現代醫學的充分肯定。利用推拿法對嬰兒的局部穴位、經絡進行推拿,可以調和臟腑、氣血,疏通腹部經絡,達到治療嬰兒腸絞痛的作用。同時,推拿法還可以使嬰幼兒陰陽平衡、正氣充足,機體免疫能力增強,具有很好的疾病防治作用。

3、艾灸法

灸法是艾灸療法的簡稱,它也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艾灸之一。灸法是通過在穴位的上方燃燒艾條,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葯物作用透入肌膚,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深入臟腑、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調整生理功能。利用灸法對嬰兒的某些特定穴位進行治療,可以很快的緩解嬰兒的腸絞痛症狀,並且調和,疏通相對應的經絡,達到從根本上治療腸絞痛的目的。

Ⅵ 三通堂張院長眼病穴位的按摩

你好 這個是沒什麼作用的,發燒考慮是有炎症,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狀,最好到醫院檢查血常規看看,查明病因對症治療

Ⅶ 腦血管意外(中風)針灸三通法治則、取穴、刺法與醫案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㖞為主症。

中風在西醫學中屬腦血管疾患,常見有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腦供血不足(TIA發作)等。

本病產生機理頗為復雜,產生原因多與風、火、痰、虛、瘀五大因素有關,且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加之憂思惱怒、勞累過度,以致風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陽上逆。或因飲食不調,暴食肥甘以致脾虛痰熱,化火生風,蒙蔽清竅致上實下虛,陰陽不能維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過後,氣血瘀滯,經脈不通,經筋拘攣而導致偏癱久治不愈。

臨床按其部位深淺及病情輕重,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者病情較輕,多為頭暈、手足麻木、口眼㖞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中臟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舌強失語、面赤氣粗、半身不遂,此為閉證;更有甚者,口開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四肢厥冷,此為脫證,預後不良。

息風降逆,滋陰潛陽,行氣活血,通經活絡。

閉證:四神聰、合谷、太沖、太溪、聽宮、足三里、環跳、陽陵泉、曲池等。脫證:氣海、神闕、關元。

閉證:採用微通毫針及強通放血之法,多用瀉法;脫證: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歲。

主訴:左半身活動不利、語言不清數日。

病史:數日前在下樓時突然左側半身活動不利,語言不清,口眼㖞斜。無頭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診,診為腦梗死。予抗血栓葯物治療。患者當晚病情加重,嘔吐兩次,但無神志意識障礙。一般情況尚好,納可,二便調。

望診:左上下肢癱瘓,面白,舌苔白膩,中心略黃厚。

切診:脈沉細。

查體:神志意識清楚,語言不清,左側上下肢肌力3級,伸舌左偏,左側上下肢錐體束征(+)。

辨證:素體氣虛,風中經絡。

治則:調補陰陽,疏風通絡。

取穴:聽宮、列缺、條口。

刺法:均用毫針施以補法,予輕刺激量,每日治療1次。

1診後病人感到輕松,精神好。2診時說話明顯好轉,吐字較前清楚。3診後患者自感肌力明顯增加,抬臂、抬腿活動度增加,經攙扶可行走,說話已接近正常,肌力3級以上,走路較平穩。原方原法不變,繼續治療至10診臨床痊癒,語言流暢,自由行走,無不適感。

例2 李某,男,35歲。

主訴:左側偏癱,語言不暢3天。

病史:高血壓病數年,血壓不穩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時突感頭目暈眩,仆倒在地,隨即語言謇澀,口眼㖞斜,流涎不止。左側上下肢不能活動,送外院急診,診為「腦出血」,予脫水葯及止血葯治療,兩天來症狀未減來診,大小便正常。

望診:左上下肢癱瘓、舌尖紅、苔黃燥。

切診:脈弦滑數。

查體:神志意識清楚,語言不清,口眼㖞斜,左側上下肢肌力3級。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錐體束征(+),BP:220/120mmHg。

辨證: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而致卒中。

治則:滋陰潛陽,平肝息風。

取穴:四神聰、合谷、太沖、太溪。

刺法:四神聰點刺放血,合谷、太沖施以瀉法,太溪施用補法,留針30分鍾。每日治療1次。

2診時患者頭暈好轉,語言不清似見好轉,流涎明顯好轉,BP:200/ 120mmHg,肢體活動未見好轉。脈象趨於和緩,舌苔仍黃,燥象已解,舌尖紅。3診以四神聰點刺放血,合谷、太溪、太沖、曲池、陽陵泉、足三里、環跳並用。其中環跳以瀉法不留針,要求針感竄至下肢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鮮不黯為度。4診時語言不清大有好轉,已能令人聽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體活動好轉,肌力3級。脈和緩,黃苔已減,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頰車、地倉。5診時患者精神好、神清,語言較流暢。口㖞明顯好轉,已止 *1mmHg=133.322Pa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級。自覺有力,靈巧度較前好轉,攙扶下已可行走。脈弦已減,舌苔由黃轉白,仍膩。BP:150/100mmHg。針治減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診時語言流暢清晰。患側上下肢肌力已達5級,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療同前。

經10餘診治療,患者自我感覺良好,查體語言流暢,肌力5級,臨床痊癒。

例3 翁某,女,53歲。

主訴:右上下肢活動不靈,語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發頭目眩暈,口㖞眼斜,語言不利。漸右上肢浮動不靈加重,納尚可,二便調,寢安。

望診:舌質紅,少苔。

切診:脈沉細。

查體:神志意識清,語言欠流暢,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級。痛覺減弱,左上下肢錐體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證:陰虛陽亢,肝風內動,風中經絡。

治則:滋陰潛陽,平肝息風,疏通經絡。

取穴:四神聰、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氣海。

刺法:四神聰點刺放血。曲池、合谷、陽陵泉施以瀉法,足三里、太沖施以補法,氣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療1次。

3診時患者訴精神好轉,恐懼心理已消,肢體活動有所恢復,手能握物。頭暈目眩明顯好轉,BP:160/100mmHg,舌脈如前,效不更方,針法不變,連續治療10餘次症狀完全消失,語言肢體功能活動正常。BP:160/90mmHg,臨床治癒。

例4 許某,女,13歲。

主訴:左側肢體麻木、不能動,語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體育 活動中突然左側肢體麻木,隨即不能動。口角右偏,語言不清,經外院診為「小兒腦血管畸形」。病兒一般情況尚好,納呆、尿頻、便常。

望診:左上下肢癱瘓,舌苔白。

切診:脈細稍數。

查體:神志意識清,語言不流利,左鼻唇溝淺,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級,左下肢肌力4級。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錐體束征(+)。

辨證:稟賦素虛,復感風邪,風中經絡,氣血不暢,筋脈失養。

治則:祛風散邪,疏風通絡,調和氣血。

取穴:頰車、曲池、合谷、環跳、足三里、絕骨。

刺法:均以毫針刺患側,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酸脹為度,不留針。每日治療1次。

2診後效果明顯,活動功能有所恢復,手能持物,可獨立跛行,尿頻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陽陵泉、風市。3診時患者自述患側上下肢較前有力,各關節可自由屈伸,活動較自如,語言清晰流暢。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級。末端關節活動良好。囑再針1次鞏固療效,共針治6次,患兒恢復正常。

例5 王某,男,53歲。

主訴:左上肢不能動2個月。

病史:2個月前因嘔吐、頭痛、頭暈、腹瀉導致言語不清,左上肢不能動。曾用中西葯物治療。語聲洪亮,納可,便調。

望診:左上肢癱瘓,舌苔白,中間色黃。

切診:脈弦沉。

查體:語言欠流暢,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級,肌張力高。患側手指關節僵硬不能張開,腫脹明顯,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證:素體陰虛陽亢,肝風內動導致氣血失和,血脈不暢,經筋不利。

治則:疏通經氣,調和氣血。

取穴:聽宮、八邪、阿是穴。

刺法:聽宮予毫針施用補法,八邪及關節阿是穴予火針速刺,均刺患側。

2診後患者自覺肢體輕松,3診後患者自覺患肢疼痛減輕,腫脹稍減,手指感覺稍見靈巧。5診後手指疼痛消失,腫脹消退明顯,上肢及腕部活動靈巧度增加,活動稍有力。8診後患側肌張力開始逐漸降低,手指能張開,腫脹消失,前法不變。10餘診後病人患肢疼痛、腫脹消失,肌張力趨於正常,肌力增至5級,再鞏固治療數次,治療結束。

例6 高某,女,54歲。

主訴:右手無力、不靈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風右癱,經治症狀好轉,可自行走動,唯右手無力,不能握物,發涼、發緊、麻木、腫脹。經常頭暈、大便干。夜尿頻、腰痛、寢欠安。

望診:右上肢癱瘓,舌苔白。

切診:脈沉細。

查體:右手活動不靈巧,腕關節肌力3級,指關節肌力3級,肌張力高。手掌、手指腫脹,伸屈困難,觸之發涼。局部發白欠紅潤,皮膚粗糙。

辨證:氣血失和,瘀滯不通,經筋不利。

治則:調和氣血,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聽宮。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針補法,針刺雙側。聽宮以毫針補瀉並用,先補後瀉,針刺雙側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針點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療1次。

3診後患手麻木、發涼、發僵、腫脹等均有好轉,穴法不變。5診後肌張力過高明顯緩解,麻木、發涼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級。10餘診後手部症狀基本消失,肌張力緩解明顯,肌力大致正常,結束治療。

例7 胡某,女,56歲。

主訴: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壓增高導致左側半身不遂。經各種中西葯物治療後,左上下肢活動大致正常。血壓平穩,現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腫脹,發涼,顏色較暗,皮膚粗糙,納可。二便調。

望診:左上肢癱瘓,舌苔白。

切診:脈沉細。

查體:左手指肌力3級,肌張力高,局部皮膚營養不良,捫之發涼、粗糙。

辨證:氣血不暢,經脈瘀滯,指尖失於榮養。

治則: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化瘀除滯。

取穴:八邪、指關節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針速刺不留針,每次6 10穴,隔日治療1次。

火針點刺治療後,手指當即能夠舒展,並能握拳,手指呈現紅潤。6診後手指發涼消失,關節伸屈度明顯增加,局部紅潤,粗糙好轉,過高肌張力明顯緩解,再予2診結束治療。

例8 白某,女,42歲。

主訴:左大腿後外側冷涼感明顯兩年。

病史:兩年前因腦梗死左上下肢偏癱,經多種方法治療後,上下肢活動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後外側冷涼感未除。一般情況尚好,納可,二便調。

望診:面黃白,舌苔白。

切診:脈沉細。

辨證:氣血不暢,經絡瘀滯,肌膚失榮。

治則: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榮養肌膚。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針速刺法。

火針治療2次後,患者自覺局部發涼感顯著減輕,依法治療。自此每診後局部發涼遞減,共治療10餘次,症狀完全消失,臨床治癒,療效滿意。

【按語】

中風是針灸臨床最常見病症之一,中風作為一個病名首見於《素問·邪氣臟腑病形》,亦稱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症,又稱為「大厥」、「薄厥」、「偏枯」、「風痱」等。

關於中風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東漢時期《金匱要略》論其病因為風:「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又據病位深淺及病症的輕重表現之不同,分為中經絡、中臟腑,雲:「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後對中風有了新的認識,為區別各種外風而致的真中風如面癱、外感、肢痛等症,遂將上述卒中列入「內風」范圍,稱為「類中風」,簡稱「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將其病因大致分為風、火、痰、虛4種因素。清代王清任對本病以瘀血而論,其治療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將中風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瘀5種類型。 《素問·調經論》雲:「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筆者認為中風病證無論病因如何,氣血相搏,暴張於上,血氣留滯於腦,經氣瘀滯,氣滯不通為最根本病機。對其證應以中經絡、中臟腑進行分析歸納。治療法則強調運用針灸三通法,以通調經脈,涼血祛痰為大法。通過「以血行氣」「行氣活血」的作用,使其經脈通暢,氣血調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對於各種中風,急性期發作治療宜早不宜遲,選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發作多以強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針治療,恢復期多以微通毫針治療,後遺症期多以微通毫針配以溫通火針灸法治療。

1.治療急性中風 中風時產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識不清,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語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臟腑症狀時,無論腦出血或腦梗死均應盡早醫治。因其症為氣血並走於上,經脈氣血瘀滯於腦所致,其病勢急迫,應急予清降血氣,通瘀化滯之法。以令血氣下行,經氣通暢,令氣復返而後生。

急性期發作取穴多用四神聰、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沖等穴。四神聰位於之頭巔頂,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氣下降,暴張之陽得平,瘀滯經脈通暢。多以三棱針點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識不清者取井穴點刺出血,調和陰陽之氣以醒腦開竅。身熱面赤者取十宣點刺出血,以泄其經脈氣血之熱。語言不清者應以金津、玉液復刺出血,以血自止為度,通利舌脈氣血瘀滯。毫針針刺合谷、太沖施用瀉法,以開四關之經氣,使周身氣血調達,經脈通暢,可每日治療1 2次,如病情危篤,患者發病急驟,症見手撒遺尿,鼻鼾口張目合,瞳仁散大為脫證,則應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過後症狀穩定時,據病人病情之虛實寒熱選用不同的腧穴給予微通法毫針治療。持久治之,不能操之過急。虛證多選太溪、太沖、氣海、足三里等,以陰經腧穴為主。實證多用環跳、陽陵泉、曲池、合谷、絕骨、四神聰等,以陽經腧穴為主,加強通經活絡之作用,同時施以補瀉,給予適當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筆者認為,中風的產生,不論出血或是梗死雖然病因及機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經絡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機所在。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氣血是榮養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的物質。在生理上則是相互依存,「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相互為用。無論各種各樣的病因,最終不外乎導致經絡氣血不通,經氣瘀滯。因此,採用強通法強制經脈通暢的放血方法是治療中風急性期發作的重要一環。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暢,氣血通暢而達到清心開竅、平肝潛陽、滋陰息風、通經活絡的效果。

2.治療中風後遺證 急性中風在急性期過後半年仍然遺留症狀稱為中風後遺證,中風後遺證臨床較難治療,使人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給病人及家屬乃至 社會 帶來很多問題。

中風後遺證病人患側上下肢多為肌張力高,邁步困難,關節屈伸困難,手指不能伸開,形成「挎籃」、「劃圈」姿態。中醫學認為:四肢拘緊,屈伸不利實屬經筋之病,多為寒凝脈阻,氣血瘀滯,經筋失榮以致拘緊不伸、腫脹不用等。

筆者治療中風後遺證主要採用溫通法和微通法,認為火針是治療經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針首先要根據其應刺部位選擇粗細相當的火針,要求將針燒紅、燒透,趁針具極熱之時迅速刺入皮膚肌肉,隨即拔出即可。其選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為主,配用相應經穴。例如:肩關節疼痛僵硬,肘關節疼痛僵硬發緊,應用火針速刺陽明經循行部位;指關節腫脹僵硬,不能伸屈,應用火針速刺掌指關節、指關節、八邪及陽經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關節活動不靈,可刺犢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針溫通外,酌情選用太溪、太沖、環跳、聽宮、陽陵泉、合谷,毫針微通治療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沖可培本補益肝腎,使氣血有生化之源。環跳為人之軀體貫通上下陰陽氣血之大穴,可疏導周身氣血,以陽行陰,以中而行上下,是通暢氣血經脈的主要腧穴。針刺時針感要麻竄至下肢,針感不宜過分強烈。聽宮是手太陽腧穴,相續足太陽。太陽主筋,太陽經氣通達,周身經脈得以充潤。聽宮穴的應用是筆者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與環跳合用可通暢全身氣血經脈,是治療中經絡與中風後遺證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療中風後遺證,除掌握上述要點外,基於病情頑固,堅持認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確,不能頻繁更換穴法,且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欲速不達。做為臨床病症,典型發作少,非典型發作多;病情簡單的少,復雜的多。這里所舉的病例僅是選擇較典型的加以論述,以利讀者分析應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Ⅷ 手串三通穿法視頻

手串三通穿法視頻

手串三通穿法很簡單的。

Ⅸ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想打通自己身體裡面的「三焦」,最重要是就是多運動,或者選擇用拍打,揉等按摩的行為去讓刺激穴位達到血液流通。不要看小中醫對於身體區分的「三焦」,長久地堅持按摩身體的「三焦」,真的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病痛。

打通「三焦」並非聽起來的難,最重要還是多運動多按摩,讓身體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身體好了「三焦」則更容易被打通。

Ⅹ 三通怎樣貼

你說的是不是膏葯的那個三通,把疼痛位置按摩幾分鍾再貼效果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