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动清洗 » 怎样快速做到气沉丹田
扩展阅读
手机怎样传软件 2025-09-22 21:03:02
系统怎样从内测升为公测 2025-09-22 20:47:25
怎样排查汽车小电瓶 2025-09-22 20:39:04

怎样快速做到气沉丹田

发布时间: 2022-06-21 06:01:16

⑴ 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怎样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⑵ 说话时,怎样才能做到气沉丹田呢

躺在床上,将右手放在腹部,左手放在左下肋骨的地方。
吸气时,默数一下,腹部胀起,右手会感觉被顶起。
呼气时,默数两下,发出Ah的声音,腹部收缩,右手下降。
重复练习,数到10。时间长了,声音会变浑厚圆润的。

⑶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气沉丹田

我谈一些我的经验,我刚学的时候也很苦恼,总是掌握不了气息的运用。你老师说“下紧上松”应该理解为“下主动上被动”上松不能松的没了。教你一招,把气吸到肚子里你你应该会吧!(吸的饱满不要太撑,感觉胸部没吸,放松吸)然后心窝向上前倾,身体不要前倾。然后小腹(丹田)主动向斜上方上身被动用力吹气。你的腰部用力我估计是像拉屎样向下憋(冒昧)根本没用对。再补充一点我估计你头部唱歌那一点还没找到,这个点也不好描述,感觉气到了那个点再张口唱。
多听,多看,多体会不要听哪一家之言,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对,因为没有绝对的希望你竟快找到感觉。

⑷ 怎样气沉丹田

囝囝逆转丹田

丹田是针灸学名词,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名丹田。

丹田又是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其部位有三:在脐下的叫下丹田,在心窝的叫中丹田,在两眉间的叫上丹田。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⑸ 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既是道家养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也是武术练习中人身体上下相随的重要部位。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气沉丹田.首先应注意呼吸的沉降.要与动作的起落、开合、收放、前后推移相配合。要做到呼吸自然。不能有间断。呼吸要深、慢、匀、长。太极拳术的套路练习,一般要求起吸呼落,开吸合落.收吸放呼。如此练习,天长日久,就能逐渐做到呼吸沉降.气沉降而不是上浮.周身一松到脚。只有气沉降 下来.周身劲力方能随之下沉。神气收敛入骨,真正达到松沉的境界。当然这一要求要与含胸拔背等相结合。其实同为内家拳的形意拳亦有此要求,形意拳的“顶、扣、圆、敏、抱、垂、曲、挺”。其中的 “垂”.即要求呼吸之气要下垂,一沉到丹田.这样下盘必稳,稳如泰山。 其次.呼吸沉降的同时还应注意收敛住臀部。敛臀也是太极拳术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内家拳术与其他拳术的本质区别之一。从孙福全到李玉琳。到李天骥.再到牛胜先,历代大武术家均极为强调敛臀的重要性。正如我的老师所言:人体臀部以下部位的重量占人全身的很大比重。只有敛住臀.周身上下的劲力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发力才会完整。臀部一旦撅出。周身的功力就会被大量分解,故敛臀是内家拳术的根本性的要求。敛住臀之后,周身之力方能一松到脚.发人时周身的劲力才能合理运用,由脚跟到腿.到臀,到腹部,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到指尖。这样周身之力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抗时才能截住对方之力.在运用自己的周身之力,加上腹部的弹力。把对方放出(见牛胜先《广州市形意拳会十周年特刊·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之二》)。 这样。一方面在套路练习中做到呼吸沉降,另一方面臀部严格收敛,两者上下的压缩.逐渐就会达到气沉丹田的境界。 以上提到的敛臀和呼吸的要求。在太极拳术实际的练习中.如果单独达到其中的一个要求,并不是很困难。但如果在身体的运动当中同时达到二者的要求,把二者有机组合起来,协调一致.那就不是很容易了。而这正是体现一个人功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用函数关系来表达,敛臀和呼吸可以视为体现中国传统武术“功夫”的最重要的两大变量。 这两大变量的组合,集中表现在人的腹部。中国武术家们常提到的气沉丹田,腹式呼吸即为此。敛臀与呼吸相结合,在身体的运动当中.上下、前后相挤,力、劲、气逐渐压缩,集中于腹部,最终会气沉丹田.形成小腹坚实的结果。 气真正沉入丹田之后.不论呼吸、发力,言谈举止间.小腹部位始终坚实。这也就是着名的《太极拳论》中所提到“气宜鼓荡”,《十三势歌》中提到的“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一个真正有功夫的太极拳师.气沉丹田后。小腹坚实.当受到对方拳脚的撞击时。腹部自然会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这可以作为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太极拳术的标准之一。我的老师曾经提到过,推手高手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放人的劲力相当足.比一般人用手的劲力还要大。为了使我们亲身体验何谓“气宜鼓荡”.在日常训练的时候.老师也曾让我们用力击打过他的腹部.推手时也体验过老师如何用腹部发力,把我们发放出去。1978年日本太极拳第4次访华团访华期间.我的老师曾在崇文体育馆教几位日本朋友太极推手。日本朋友想不到老师身材瘦小、但很难推动。后来全团13个日本朋友排好队,轮流在老师身上试力,结果没一人能推动老师。日本朋友曾好奇地撩起老师的衣衫,发现老师的腹部坚硬如石。这也就是气沉丹田的表现。 在拳术的训练当中把敛臀与呼吸相结合,难度更为增加,这是中国古人在不断地练习揣摩中发现快速增长劲力的重要秘密之一。今天我把这一体会综述于此,抛砖引玉.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共同探讨,对传统武术进行研究、整理,更好地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粹。(作者简介: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工作单位北京市政协研究室)。

⑹ 请详细说一下怎样做到“气沉丹田”,要明白易懂的

武术的气沉丹田和养身气功的是有所区别的,并不是所谓的精神集中就可以了,如果一味的集中精神去找什么气感完全不可能做到专心于格斗间的攻防,武术的气沉丹田是利用逆式呼吸,压迫横膈膜使小腹充实,大概就是肚脐眼下2-3厘米的位置,武术讲究的是整体的打击力,身体就犹如发力的支架,利用运气使腹腔充实后,这个支架会更加稳固,支架稳固所发出的力才能够做到力大劲整。 另外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执着于拳法的内家与外家,这是不对的,很多内家拳高手也精通铁砂掌硬气功等外家功夫,而外加功夫大多也都借助内家的吐纳来强化功力,所以习武不应执着于内家外家,它们各有各的好处和优势,所以只有相辅相成,内外兼修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我也练铁砂掌的,如果你是从网上看的不建议你跟着练,网上的东西省略了很多细节部分,出了问题你想找麻烦都没地找,有兴趣的话老老实实找个师傅去学吧! http://ke.soso.com/v9779271.htm?sp=l9779272&sp=1

⑺ 说话如何气沉丹田

五步功成(五步功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1. 方法。做好练功准备,放松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内守,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
2. 时间。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条件许可的话,每天固定时间练功,养成习惯,对稳定思想更有帮助。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要紧,只要抽空抓紧练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练习三次,每次二十分钟。如认真操作,一个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姿势也不够准确,有的同志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腭等,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按要求坚持锻炼慢慢就会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1. 方法。当第一步功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就可意息相随,自心窝部开始,呼气注意丹田,不可操之过急。用力太大产生高热也不舒服。
2. 时间。依法每天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钟或半个小时,十天左右就可以气沉丹田。
3. 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调息守丹田。
1. 方法。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感觉,就可以把呼气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不要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
2. 时间。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 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肋。
1. 方法。原则上还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气沿督脉上行的时候,意识应该跟随上行的力量。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念去导引。这就是勿肋。
2. 时间。每天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每次的时间也应延长到四十分钟或一小时左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通督的时间和力量不可能一样。有的人一刹那就通过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的人通督时间稍长,并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数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环,养生界称此为“小周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实际情况。真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凡是由于肾精亏损和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以康复。因练功经络通畅,有些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显。一般情况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所谓元神,就是大脑调节管制的本能力量。与识神对立。识神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元神和识神是体和用的关系,元神为体,识神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脉,肾气不断灌溉脑髓,元神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心主神明,心气上照于脑,才能发挥其全面的调节管制作用。
1. 方法。原则上还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后各个经脉相继开通。如果头顶百会穴(上丹田)处有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这叫“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2. 时间。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时或更长一些。总的说时间越长越好。大约一个月左右,身体内的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现象。
3. 效果。根据身体的表现,尤其是丹田与头顶百会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说明,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内分泌协调而旺盛。这种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现的越明显活泼,对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调节就更好,真气也就更加充实,不断地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强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减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疴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愈。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气运行法静功锻炼过程中的基本概况。在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条件又不一样,所以效果与表现也是因人而大同小异。鉴此,练功时既要顺乎自然,灵活运用,不能刻意拘执;又要本着一定的要求,耐心求进,持之以恒,不可自由放任,实为成功之要诀。

⑻ 怎样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其实就是字面意思,把气向下运到丹田的位置。丹田在人体肚脐以下三分的位置,具体找地方法是,把你的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横放在肚脐下方,食指紧挨肚脐,你的无名指下方就是丹田了。

练拳的时候,要含胸拔背,空心实腹,提肛吊顶,松肩塌腰。具体讲就是胸口要微向里收,不能挺胸,背要向后撑开,心里除了套路要领,不能想其他事情,气要充满腹部也就是丹田,不能散在身体各处,肛门要向上提收,头要向上顶脖子伸直下巴收起来不能仰脖,肩膀要放松,自然下垂,腰要向后弓起不能先前挺直。

一开始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气沉丹田,所以要专门进行练习寻找气感,方法可以用太极起手式,身体直立做好上面的动作后,静立一会儿,沉静心情,凝神一志,开始动作,两脚开立一肩宽,两手缓缓抬起与肩同高,同时用鼻子缓慢吸气,然后两手下按,膝盖弯曲,慢慢下蹲到舒服的位置,两手同时按到与肚脐同高,同时用鼻子缓慢呼气。

在这个过程中,嘴要合住,牙齿咬合,舌抵上颚,沉肩坠肘,脚尖平行向前,膝盖向外撑开,方向与脚相同。当手向下按同时呼气的时候,浑身所有的力量都沿着身体的中线,从额前发迹开始向下流动,像是被手按压向下全部流到丹田位置,当手停在肚脐的高度时,丹田里已经充满了气。就这样浑身放松保持动作,平缓均匀的呼吸,感受丹田的气随着呼吸膨胀收缩,直到站不住为止,然后动作缓慢轻柔的将两手放下,收到大腿两侧,两腿收起两脚并拢,缓缓站直,然后慢慢的在原地走动走动,不要马上做太大和剧烈的动作,几分钟后,当你的意识和身体都回复到平时的状态后,在去做其他的事情。

注意:呼吸一定要用腹式呼吸,不能用胸式呼吸。站桩时不能胡思乱想,只想上面讲的每一个动作要领,和体会丹田的感觉。

⑼ 气沉丹田怎么做到

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杨式太极拳 "十要"中的"一要"。这是针对人们练拳时,气容易上提,产生憋气和上重下轻、重心不稳的毛病而提出来的。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
怎样气沉丹田?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