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际收支失衡时,政府可采取的调节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1.财政政策
宏观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调节国内经济的手段。由于总需求变动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启动国际收支的收人和货币调节机制,所以财政政策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2.货币政策
宏观货币政策指一国政府和金融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国民经济需求管理的政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般通过改变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可以改变利率、物价和国民收入,所以货币政策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运用
作为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调节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单一政策对单一目标的调整会引起另一目标的变动,如用紧的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时,由于企业负担的增加而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小,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等,所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用各有侧重,往往配合运用。
4.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指一国通过调整本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实行货币贬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当一国长期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升值(revaluation)来促使国际收支平衡。为了保证国际间汇率相对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规定各会员国只有在国际收支出现基本不平衡时才能够调整汇率。
5.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预对外经济往来实现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可分为外汇管制、财政管制和贸易管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贰’ 利率机制是如何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机制包括“货币—价格机制”、“利率机制”和“自由机制”。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只适用于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现代经济中的各种干扰会使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下降甚至失效。譬如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国家如果要通过扩大国内信贷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就不会降低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也不会上升,从而资金不会流入本国。
一、利率机制(interestratemechanism/mechanismofinterestrate)是指竞争过程中利息率变动与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资金和资本市场上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利率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互相制约关系及其推动利率运行的自动调节功能。利率机制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整个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并使二者趋于平衡;体现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合理运用资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利息与价格共同调节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利率机制主要包括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利率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指利率的形成及决定因素,利率的作用机制是指利率在一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资金价格的调节作用,也即利率如何调节储蓄、消费和投资的流向和流量,达到以资金流引导实物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带动经济增长。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为影响利率形成机制的因素,正是利率作用机制中利率调控的因素,比如储蓄、投资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利率机制有效发挥传导作用,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二、我国利率机制编辑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严格的管制利率体制,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使储蓄、消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对利率的弹性不大,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首先,我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重视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投资——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从1996年5月11日起的几次降息中可以看出。1996~1997年的三次降息中,中央银行一再强调降息是为了引导资金合理流向,防止GDP增长水平进一步下滑,不代表央行放松银根,但三次降息的结果并不明显,物价水平继续走低,GDP再度下滑。1998年以后的几次降息政策都是针对物价持续下跌,实际利率持续升高而出台的,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但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见,我国利率与储蓄、消费、投资的相关程度弱,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导致了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大。
三、201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13万亿元,同比增长6.5%。一直以来,有种声音认为中国的银行业躺着赚钱,垄断资金获取渠道,挤压实体经济利润,具体说来就是净息差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PWC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平均净息差在2%左右,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已经从2.7%大幅下降到2.2%左右。随着LPR利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净息差未来有望进一步压缩。净息差也称净利息收益率,NIM(netinterestmargin),是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平均生息资产的比值,是衡量银行生息资产获利能力的最常用指标。净息差逐步收窄,走势与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高度相关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大多与基准利率挂钩,因此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有着重大、直接的影响。同时可以看出,净息差在每年一季度的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贷款多采用浮动利率定价,每年的1月1日根据当时的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年内的利率绝对值不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于新发放贷款的影响立竿见影,但是对于存量贷款的影响要到次年的1月1日才显现出来。因此,每年1月1日会涉及到大批存量贷款的重新定价,造成了净息差在一季度大幅调整的现象。
‘叁’ 国际收支不平衡如何得到调整
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有种种方法,这些方法总体来说不外乎两种:市场作用和政府调节。让市场起作用,通过价格、收入、汇率等变化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得到调节,走向平衡。例如,假定一国出现大量国际收支逆差,汇率必然变化,本币贬值,国内物价上升,通常进口就会减少而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但是,这种调整要以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为条件,否则这种调整很难有效果。正由于靠市场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不是无条件的,而且这种调整的程度和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一旦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特别是逆差时,各国政府都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这些措施主要有:其一,但是,这种调整要以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为条件,否则这种调整很难有效果改变汇率,即由政府货币当局主动实行货币贬值来改变进出口以促使国际收支平衡。其二,对对外经济交易实行直接控制,包括强制压缩进口和采取一些办法刺激出口,限制资本外流和其他外汇支出以及大力引进外资等来改变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形势,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其三,政府采用适当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压缩国内总需求,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改善进出口状况和国际收支局面。
‘肆’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方式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动调节,二是人为调节。 指国际收支在失衡后一定时期内可自动恢复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其基本思想是:各国只要遵循游戏规则,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和物价的涨跌而自动取得平衡。
所谓游戏规则:
(一)规定货币含金量并以铸币平价决定汇率;
(二)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三)各国不采取任何抵消黄金流出入对本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货币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场,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预,物价上个具有完全弹性,各国之间处于完全竞争、充分就业状态。
2.纸币流通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固定汇率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2)浮动汇率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因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正常运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应往往难以正常体现,尽管人为的调节也具有一定的负作用,但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运用。
1.支出变更政策:指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经济中支出的总水平,进而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以此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它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汇率政策:指一个国家通过调整汇率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由此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资本流出入的实际收益,进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汇率政策的运用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比如:进出口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3.资金融通政策:指一国通过动用官方储备和使用国际信贷便利而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主要用于解决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国对国际经济交易直接采用严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碍了市场机制,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是暂时的政策管制,使庇护者有依赖性,会阻扰将来政策的改变。
5.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政策
总之,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样化的,每一种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与调节功效,一国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取舍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应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具体原因选择调节政策;
第二,应多通过政策搭配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
第三,选择调节国籍收支失衡的政策,应尽量不与国内经济发生冲突或尽量减少来自他国的压力,以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
‘伍’ 国际金融简答题: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动调节过程可用图(8.1)表示如下:
图8.1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条件下,黄金流动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变量对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与消费相应上升、国内需求量扩大,从而对货币形成一种膨胀性压力,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逐渐消除。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减少会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国内总需求量减少、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在国内相对显得昂贵而影响其进口,于是,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渐减少,恢复平衡。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上涨,因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汇率下跌,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外币计算下跌,而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于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贸易收支逆差逐渐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3)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在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会发生变动,而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减弱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会使其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产生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总需求上升,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因而导致进口需求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会使其外汇支出增加,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也随之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必然使进口需求下降,贸易逆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得到缓和。
(4)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影响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存款或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了银行信用膨胀,使国内金融市场的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资本外流增加、内流减少,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国内投资成本下降,消费机会成本下降,因而国内总需求上升,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也随之增加,出口减少,这样,贸易顺差也会减少,整个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或其他外国资产减少,负债增加,于是就会发生信用紧缩,银根相应地趋紧,利率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导致本国资本不再外流,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流人本国以谋求高利。因此,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逆差就可以减少而向顺差方面转化;另外,利率提高会减少社会的总需求,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逆差也逐渐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减少。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以来,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自动调节机制只有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其调节的功能。如果进出口商品供给、需求弹性较小,就无法缩小进口、扩大出口,或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改变入超或出超状况。
(3)自动调节机制要求国内总需求和资本流动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应。如果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迟钝,那么,即使是信用有所扩张或紧缩,也难以引起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利率反映的灵敏程度与利率结构相关联,也与一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而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导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往往根据各自的利益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陆’ 简述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1 .国际收支收入调整机制,即国际收支会影响国民收入,并通过进口的变化促进国际收支再平衡。(收入调整机制,逆(cis)差向国内生产减少(增加)向国民收入减少(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增加)向进口支付减少(增加),改善逆(cis)较差。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会影响货币供给,引起利率和价格的变化,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货币调控机制,逆微分(cis) -外国支出增加(减少)-储备减少(增加)-进口减少(增加),逆(cis)修正。)
2. 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并通过后者调节国际收支. (汇率调节机制:逆(顺)差→对外汇需求增加(下降),本币供给增加(减少)→外币升(跌)本币跌(升)→进口(出口)产品涨价→进口减少(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在金本位制下,存在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黄金的国际流动,导致该国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这会改变各国的物价水平和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并最终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国际收支逆(顺)差→黄金外(内)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商品国内价格下降(上升)→出(进)口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
3. 利率自动调整机制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影响利率水平,而利率的变化又会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处于顺差时,这表明该国银行持有的外币存款或其他外国资产在增加,而负债在减少。由此产生了银行信贷膨胀,使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基础松动,利率逐渐降低。
拓展资料
利率的下降表明,国内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降低,从而对国内金融资产的需求减少,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加,资本外流增加和内部流动减少,以及资本账户的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展示了赤字。
‘柒’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是怎样的
是以下情况: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汇率的升值,当国际收支顺差特别大时,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对国内货币的影响仅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当然,它还包括,盈余被银行放大,以产生更多的商品);浮动利率,导致国内货币贬值。如果是浮动汇率,则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国内货币均衡;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调整的方式和效果。固定汇率制又可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和国际金本位制。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国际收支是自发调整的。根据休谟的“价格现金流机制”,国际收支失衡会引起黄金的流动,而黄金的流动又会引起相应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1. 因此,相应的商品产出和投入的增减会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然而,自发调节机制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守国际金本位的货币纪律;自由贸易体系必须遵守,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满足马歇尔的要求 勒纳条件。由于这些条件通常难以满足,国际收支自发调整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即使实现了外部平衡,通常也是以牺牲内部平衡为代价的。 在国际黄金汇兑本位条件下,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外汇缓冲政策。
2. 各国都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作为外汇稳定基金,以应对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在这种政策下,当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以调整外汇供求,这样,国际收支变化的影响将停止在外汇储备阶段,而不影响国内经济和金融。但是,外汇缓冲政策的效果有限,不能用来解决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它无力应对大规模的资本逃避。 调整汇率。调整汇率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一种方法,需要在出现赤字时贬值;有盈余的,实行升值。一般来说,贬值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而升值则会恶化国际收支。
3. 通过汇率调整的国际收支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一个国家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将不会改善国际收支。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该国货币贬值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采取更大幅度的贬值,该国货币的贬值也不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捌’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是什么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而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导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往往根据各自的利益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8)国际收支失衡时怎样自动调节平衡扩展阅读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
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玖’ 简述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纸币制度下,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若本国要维持汇率不变,在不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该国货币当局抛售外币,购回本币,从而使国内货币供给量自动减少。根据货币数量论,国内物价会随之降低,本国商品价格相对于外国商品价格降低,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
或者,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是,该国货币当局可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国内物价水平下降,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拓展资料: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又由国家掌握发行,因此,它很容易根据国家财政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行,从而导致纸币发行过多,形成通货膨胀。
要保证纸币制度的稳定性,必须坚持纸币的经济发行原则,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适量发行;并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由中央银行进行灵活的调节。
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曾经有人把纸币本位制称为管理本位制,理由是这个制度使国家得以充分地管理货币的流通,任意地增减货币量,以谋求物价和生产的稳定,不像金本位制那样为维持固定汇率而一任国内的物价和生产波动。
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20世纪20年代曾竭力鼓吹此说,而把金本位制贬为“野蛮的残余”。但是,半个世纪来的经验,证明纸币本位制既未能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30年代的特种萧条,也未能刹住60~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备受滞胀的折磨时,又有人提出要恢复金本位制。但在资本主义总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要把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金本位制再搬出来,是无法实现的。
‘拾’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有哪几种
收入机制。国际收支逆差致使外汇储备减少,随后名义货币供给下降,国民收入下降,进口支出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货币-价格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下降,名义货币供给下降,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汇率贬值,经常账户改善。
利率机制。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外资内流,国际收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