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信如何自动付款,如何调整自动扣款
1、当您需要调整向商家付款的扣款顺序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进入收付款页面,点击【向商家付款】二维码下方的优先付款方式一栏,勾选对应的支付方式,点击【确定】后,即可按照该支付方式进行付款。
* 以iphone12型号手机,iOS14.6系统版本,8.0.6微信版本为例子,不同型号版本手机操作通用。
⑵ 微信扣款方式在哪里设置
1、当您需要调整向商家付款的扣款顺序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进入收付款页面,点击【向商家付款】二维码下方的优先付款方式一栏,勾选对应的支付方式,点击【确定】后,即可按照该支付方式进行付款。
2、当您需要调整自动扣费服务的扣款顺序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打开微信,点击右下角【我】,选择【支付】;进入支付页面后点击右上角【...】;进入支付管理页面后点击【扣费服务】;在已签约的项目中,选择对应的项目,进入项目详情页面后,点击【扣款方式】一栏的【修改】,身份验证后进入修改支付方式页面;点击【优先扣费方式】一栏,选择优先扣费方式后点击【确定】,修改将于当日生效。
拓展资料: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广告收入增至36.79亿人民币,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0年12月,iOS端微信更新至7.0.20版本,同时,个人资料页多了一项“微信豆” 。2021年1月21日,微信更新至8.0版本。2021年7月,在最新推出的8.0.8版本中,微信不仅可以同时登陆手机、PC/Mac设备,还增加了平板设备的同时登陆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平板设备在微信的使用逻辑中已经与手机和电脑处于平级,用户可以同时登陆的设备数量也达到了3台之多11月7日消息。微信用户投诉页新增“粉丝无底线追星行为”项。
微信支付是集成在微信客户端的支付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快速的支付流程。微信支付向用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支付服务,以绑定银行卡的快捷支付为基础。
⑶ 微信自动扣款在哪里
微信自动扣款主要在微信支付的设置中。
微信的自动扣款功能一般应用于免密支付,它是通过用户在微信支付设置中授权,允许商家在特定场景下直接从用户的微信账户中扣款。这种支付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省去了每次输入密码的麻烦,但也增加了账户安全风险,因此需要用户谨慎开启并妥善管理。
具体来说,用户可以在微信的“我-支付-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路径下找到已授权的自动扣款项目。在这个页面,用户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已授权的自动扣款项目,包括项目的名称、授权时间、授权金额等信息。对于不再需要的自动扣款项目,用户可以直接点击该项目的“关闭”按钮来取消授权。
另外,为了确保账户安全,用户在开启自动扣款功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保只在信誉良好的商家或服务平台上使用此功能;其次,定期检查自动扣款项目的授权情况,及时取消不再需要的授权;最后,如果发现账户异常或有未经授权的扣款行为,应立即联系微信客服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微信的自动扣款功能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需要用户注意账户安全。通过妥善管理授权项目和定期检查账户情况,用户可以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降低账户安全风险。
⑷ “自动扣款”登上热搜,用过一次免密支付后商家可随时扣款微信、支付宝回应
微信和支付宝客服均表示不会乱扣费。开通自动代扣免密支付需与商家签订协议,商家在用户授权且符合协议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扣款。
支付宝客服称,签订协议时会显示具体扣费周期及金额等信息,超出协议内容的费用不会扣,未签订、未授权的款项也不会乱扣,用户可选择不开通。微信支付客服表示,自动扣费业务授权期限以开通页面显示为准,签约页面会展示具体扣费频次、后续扣款金额等,不存在乱扣费情况,用户可核实并关闭不需要的服务。
不过,在某投诉平台有近6万条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如用户在不知情时被开通、无法取消、开通后乱扣费等。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网络购物应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盗刷风险: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定期检查授权应用;强化账户安全保护,设置高强度密码、开启双重认证等;养成定期对账习惯,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若发现账户异常交易,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留存证据并投诉,损失金额较大时及时报案,遇消费纠纷可通过相关平台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