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液晶电视拖尾和反应时间有关还是刷新频率
和响应时间有直接关系,液晶显示的目前的响应时间已经决定了拖尾现象必然存在。
现在全球还没有完全不拖尾的液晶,只是把拖尾现象处理的轻一些而已。除非你用等离子或显像管,才叫真正不拖尾。
某某大厂说高120HZ真240HZ就可以改善拖尾 — 没错啊 ~ 注意说的是改善,而不是消除!
他指的是高刷新率可以改善人眼视觉主观的感受到的拖尾,而不是改变了响应时间的物理指标,人眼视觉感官和真正物理指标是有一定差距的。
谁说液晶的特性就不需要刷新频率的?60HZ就够了?? 又是商家吧,~~ 60HZ是够显示电视画面了;但画面刷新频率越高,人眼睛视疲劳程度越容易减缓,眼睛舒适度越好,,, 所以60HZ只能算一般水平... 高120HZ才算足够,240HZ有点奢侈。
如果你听说有了完全不拖尾的液晶,也是商家的忽悠(比如关于ISP硬屏的文章,基本就是LG的广告软文)。
无论液晶、等离子的显示效果(色彩,亮度,对比度,速率...)
目前都比不上显像管的好,毕竟算是新技术,还有很长的技术发展之路。
你要知道的是,显像管现在主要是体积和尺寸比不上他们的优势才被逐渐淘汰的,而并不是显示效果。
比如专业搞制图设计人员用的显示器,都根本不会用液晶的,依然用显像管的。
看高清就选带高清接口的就行了,型号你可以问导购。 现在商家太能忽悠了,只要消费者不是内行,他们什么言论也敢发表,无语...
⑵ 液晶电视里的响应时间是一个什么概念
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特有的一个性能指标。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特有的一个性能指标,液晶的显示是通过高分子物质结晶状态的变化导致不同的折射率,来实现白色光线的不同颜色透射,投影在显示器表面,从而获得不同颜色的点。其中这个“高分子物质结晶状态的变化”是一个物理的形变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液晶显示器上的每一个点在得到信号之后,需要一定的形变时间,这个形变的时间就是“响应时间”。
形象地说,响应时间作为一个性能参数,实际上就是液晶由全亮变为全暗、再由全暗变成全亮的反应时间(包括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响应时间越快,画面就越少迟滞现象。
通常厂商在其产品标识中所说的响应时间应指两者之和,即“全过程时间”;但出于商业竞争的需要,一些厂商用上升时间的数据来误导消费者。例如通常8ms的全程响应时间,有的厂商会宣传为4ms,而不说是全程响应时间还是半程响应时间。
⑶ 液晶电视,一款液晶电视,液晶电视响应时间,怎么才合适没拖影。。
主频在100hz以上就不用担心响应时间,不会有拖影。看看相关网站的资料就知道。现在有种硬屏电视的技术在这方面做的不错。
⑷ 液晶电视的响应时间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所谓“响应时间”,就是LCD显示器对于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也就是液晶由暗转亮或者是由亮转暗的反应时间。基本上,“响应时间”指标越小越好。响应时间越小,则用户在看移动的画面时不会出现有类似残影或者是拖曳的感觉。通常,各种LCD显示器会将反应速度分为两个部分--“Rising”和“Falling”,而表示时则以两者之和为准。
⑸ 液晶电视的响应时间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响应时间不够快,像素点对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跟不上,观看高速移动的画面时就会出现类似残影或者拖沓的痕迹,无法保证画面的流畅。
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而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
反应时间30毫秒=1/0.030=每秒钟电视能够显示33帧画面,这是已经能满足DVD播放的需要;反应时间25毫秒=1/0.025=每秒钟电视能够显示40帧画面,完全满足DVD播放以及绝大部分电影或者游戏的需要。
CRT电视中,只要电子束击打荧光粉立刻就能发光,而辉光残留时间极短,因此传统CRT电视反应时间仅为1~3ms。由于液晶电视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转控制光的通断,而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所以LCD电视的反应时间要明显长于CRT。
(5)怎样将电视响应时间降低扩展阅读:
液晶电视响应时间从早期的25ms到12ms,反应时间被不断缩短,实际上,我们所说的12ms反应时间是针对全黑和全白画面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这种全白全黑画面的切换所需的驱动电压是比较高的,所以切换速度比较快,可以达到12ms;
而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都是灰阶画面的切换,其实质是液晶不完全扭转,不完全透光,所需的驱动电压比较低,故切换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综合起来,在灰阶画面下75Hz的刷新率已经可以满足12ms液晶面板的需求了。
随着液晶显示器的日渐盛行,灰阶响应的时间也在日益改善,大品牌显示器厂商的产品中已经开始大范围出现5ms、2ms等超速响应时间的显示器,基本上消除了画面的拖影现象。
⑹ 如何降低屏幕显示速度
看来这问题还挺严重的.
第一:建议装个杀毒软件.
第二:所谓反应时间是液晶电视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其原理是在液晶分子内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扭转与回复)。常说的25ms、16ms就是指的这个反应时间,反应时间越短则使用者在看动态画面时越不会有尾影拖曳的感觉。一般将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而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
CRT电视中,只要电子束击打荧光粉立刻就能发光,而辉光残留时间极短,因此传统CRT电视反应时间仅为1~3ms。所以,反应时间在CRT电视中一般不会被人们提及。而由于液晶电视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转控制光的通断,而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所以LCD电视的反应时间要明显长于CRT。
从早期的25ms到大家熟知的16ms再到最近刚刚出现的12ms,反应时间被不断缩短,液晶电视不适合娱乐的陈旧观念正在受到巨大挑战。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换算:30毫秒=1/0.030=每秒钟显示33帧画面;25毫秒=1/0.025=每秒钟显示40帧画面;16毫秒=1/0.016=每秒钟显示63帧画面;12毫秒=1/0.012=每秒钟显示83帧画面。可以看出12ms的诞生意味着液晶制造的一个巨大进步。
实际上,我们上面所说的12ms反应时间是针对全黑和全白画面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这种全白全黑画面的切换所需的驱动电压是比较高的,所以切换速度比较快,可以达到12ms;而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都是灰阶画面的切换(其实质是液晶不完全扭转,不完全透光),所需的驱动电压比较低,故切换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综合起来,在灰阶画面下75Hz的刷新率已经可以满足12ms液晶面板的需求了。
据数据表明:
反应时间30毫秒=1/0.030=每秒钟电视能够显示33帧画面,这是已经能满足DVD播放的需要;
反应时间25毫秒=1/0.025=每秒钟电视能够显示40帧画面,完全满足DVD播放以及绝大部分电影或者游戏的需要。
⑺ 液晶电视和普通电视有什么区别
液晶电视和普通优点 和缺点区别:电视普通电视除外,等离子电视(PDP)和液晶电视(LCD)都属于平板电视,它们就像双胞胎,虽然表面上十分相像,但本质上却有很大差别。其中两者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的面板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成像原理大不一样。等离子电视是依靠高电压来激活显像单元中的特殊气体,使它产生紫外线来激发磷光物质发光。而LCD电视则是通过电流来改变液晶面板上的薄膜型晶体管内晶体的结构,使它显像。除此以外,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也有各自的特点,如等离子电视在同等尺寸下比液晶电视便宜,而液晶电视在节电性能与显示分辨率方面具有优势
关于清晰度
生产液晶电视的企业往往宣称在清晰度上要高等离子电视一筹,并声称目前等离子电视宣称的最高物理分辨力不过1024×1024,而几乎所有的液晶电视都可以达到1024×768的高分辨力,最高的已达1920×1080。事实上,市场销售的等离子电视的物理分辨力大部分只有852×480,只有少数等离子电视的物理分辨力达到1024×768。
但决定平板电视清晰度不只是屏的物理分辨力,电路对高清信号处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清晰度,单纯从屏的物理分辨力来判断还不够充分。所以,液晶电视生产企业单纯从屏的物理分辨力攻击等离子电视不够科学。
关于视角
无论液晶电视怎样辩解,等离子电视在视角方面要好于液晶电视,当然等离子电视也不是“没有视角问题”。对于客厅、卧房用的电视机,很少有人会在超过120度的角度去看电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双方关于视角的攻击没有必要。
关于响应速度
响应速度曾是液晶电视的软肋,近期虽然在技术上已有很大改进,但有时也被生产等离子电视的企业作为攻击液晶电视的对象。有企业宣称,他们的液晶电视响应时间已降低到8毫秒,但实际上,市场上销售的液晶电视响应时间大部分在12毫秒左右。即使已宣称响应时间降到8毫秒的液晶电视,在播放快速运动图像时仍有拖尾现象,因为企业所宣称的8毫秒响应时间是在播放静止图像的情况下测算的。
对于一个快速运动的黑色图像或者白色图像,液晶电视都有轻微拖尾现象,但这并不表示,等离子电视在这方面就完美无缺,对于快速运动的白色物体,等离子电视同样会有轻度的拖尾现象,只是当快速运动的物体换成黑色,就不会再有拖尾现象发生。
关于灼伤
等离子电视在处理运动图像时优于液晶电视,但当静止的图像长时间出现在等离子屏幕同一位置上时,就可能出现灼伤现象。当等离子电视出现灼伤现象,开关机的时候,屏幕上会隐隐约约地出现长时间播放的那张图像,好像印在屏幕上一样,而这成为一些液晶电视生产企业攻击等离子电视的对象。
关于对比度
如果单纯从企业在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标注的对比度数字来看,液晶电视远远不如等离子电视,但不能说等离子电视比液晶电视好。这是因为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采用了不同的对比度测算方法,甚至每个企业采用的测算方法都不一样,他们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的数据当然会有很大差异。 等离子电视大多采用全白全黑的测算方式,对比度一般都很高,有些企业宣称其对比度高达8000∶1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按照美国国家标准ANSI来测算,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的对比度大都在200∶1或者300∶1左右,这种测算方式是对同一幅图像显示的黑色和白色进行对比。
关于模拟和数字
等离子电视生产企业攻击液晶电视显示的图像是模拟的,而等离子电视则是全数字的。但如果从画质来说,模拟的图像让人感觉平滑,而数字图像让人感觉跳跃。
互有长短各得其所
销售量与销售额
在40英寸以上市场,等离子电视有明显优势,尽管夏普已生产出45英寸液晶电视并开始上市,但受高代液晶面板还没有大规模量产的限制,液晶电视在大尺寸方面还不能与等离子电视相比。 在30英寸以下市场,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相比也占据着绝对优势,但是,目前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小于40英寸的等离子电视。
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性能比较
--------------------------------------------------------------------------------
2005-6-15 11:58:01 来源:康佳研究院 作者:陈小平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传出索尼、东芝以及富士通将退出等离子电视阵营后,关于液晶电视已经在大屏幕平板电视领域战胜等离子,等离子电视行将走向灭亡的言论在各种媒体上蔓延,给普通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作为业内专业人士,觉得有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实际数据进行比较,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从而杜绝信口开河、人云亦云的结论。
下面摘录一段《新京报》一篇文章的评论:"与等离子电视相比,液晶电视色彩更丰富,高达16.7百万色彩,功耗只有等离子电视的1/3;液晶电视更具有等离子所无可匹敌的有效使用寿命,一般液晶电视的寿命为5万小时左右,而等离子电视目前的一般寿命不过2万小时。"我们以此作为出发点,对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相关指标进行一些比较。
色彩表现力与颜色数
这是两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彩色原理和色度图来进行说明。从中学的物理教科书就可以知道, 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 从红光( 波长 635nm) 到蓝光( 波长 435nm), 人们大约可分辨出一百多种颜色。这种单波长的色光非常鲜艳, 人们称为纯色。实际看到的色光大多数是由许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例如太阳光就是从红光到蓝光的连续光谱组成的。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 人眼是一架不很精确的光学鉴别器, 它常常将不同光谱成分的色光看成同一种颜色。例如肉眼分不出哪一种白光是由太阳光连续光谱组成的, 哪一种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这叫同色异谱现象。实验证明,任取三个互不能由其他两个混合而成的色光, 都可以组成人眼能分辨的任意色光。这就是三原色现象,也是我们人工实现彩色的基础。通常的彩色显示系统都选用红、绿、蓝作为三原色。
附件 CIE1931.JPG:/upload/newsimg200506/20056151159181.JPG
图1 CIE(国际照明协会)1931色度图,其内部三角形的顶点
是NTSC制彩电红、绿、蓝三色荧光粉的色度坐标
选三原色红(R)、绿(G)、蓝(B)。r=R/(R+G+B), g=G/(R+G+B), b=B/(R+G+B)。由于 r+g+b=1, 所以只用给出 r 和 g 的值, 就能唯一地确定一种颜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色度图,为了使坐标值能直接表示亮度大小,国际照明协会规定采用另一种色度坐标X、Y、Z,与R、G、B间存在线性换算关系。若以x、y作为平面坐标系,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彩色按比色实验法测出其x、y数值,并绘在该坐标平面内,便可得到图1所示的色度图。该色度图边沿舌形曲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某一波长光的色调,而曲线内的任一点均表示人眼能看到的某一种混合光的颜色。
某种显示器件的彩色表现范围是由其红、绿、蓝三色材料在色度图中的坐标所围成的三角形内的面积表示的,如图一中的三角形就是NTSC制CRT彩电的彩色表现范围,其红、绿、蓝三色荧光粉的色度坐标分别为(0.67,0.33),(0.21,0.71),(0.14,0.08)[1]。而显示器件所能表示的颜色数是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代表的是显示器与图像处理单元的接口处红、绿、蓝三色信号的位数,如常见的红、绿、蓝各8位的系统可表示的颜色数为2的(3x8)次方=16.7百万色。从理论上来看,色度图内很小的一块三角形都可以表示无数种的颜色,但这只不过是数字游戏,真正的彩色表现力是由色度图中的三角形面积大小来决定的。用过显示器的人都知道红、绿、蓝各8位时就称为真彩色了,再多的位数普通人的眼睛已不容易分辨出来。
等离子电视的彩色实现与CRT电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红、绿、蓝三色荧光粉受激发光来实现,所以其彩色表现力可以达到NTSC制CRT彩电(简称NTSC)的水平,如常用的PDP红、绿、蓝三色荧光粉的色度坐标分别为(0.641,0.356),(0.182,0.732),(0.147,0.067)[2]。液晶电视的彩色是由白色背光通过红、绿、蓝三色滤光片实现的,目前采用CCFL背光灯所能达到的最好彩色表现范围是75%的NTSC,所以当把LCD与PDP和CRT彩电放在一起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液晶电视的颜色鲜艳度较差。各位读者可以将下列液晶显示屏的彩色坐标画到图1中进行比较,红(0.640,0.341)、绿(0.287,0.610)、蓝(0.146,0.069)[3]。液晶界已认识到这一问题,正在研究别的背光源,比如有数据表明若采用LED或FED做背光灯,则液晶电视可以达到甚至超过NTSC的水平,当然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些时间。
功耗问题
功耗过高一直是PDP受人诟病的地方,PDP业界也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多年来在放电室结构、气体配方配比、电极形状以及驱动电路等方面的改进,PDP的发光效率已从早期的1.2lm/W上升到前两年的1.8lm/W,进而到现在的2.5lm/W,使得42吋PDP的功耗从400多瓦降到了200多瓦。PDP业界的目标是要把发光效率提高到5lm/W,使42吋PDP的功耗降到100多瓦。
反观液晶电视,荧光灯管的发光效率高达30~100 lm/W,大屏幕液晶电视的CCFL背光灯管的发光效率可做到50~60 lm/W,是PDP的20多倍,但组装成显示屏后,总的背光利用率大约只有5%,远没有想象中的省电。有意思的是,当市场上还仅有20吋的液晶电视的时候,就有人大肆宣传液晶电视如何如何,就像笔者在开篇所引用文章的1/3说,苦于很长时间没有可比的产品,笔者也只好姑且听之。不久前刚得到一份LG. Philips LCD Co., Ltd的42吋液晶屏的规格书,正好拿出来与LG电子的42吋PDP的功耗作一个比较。42吋液晶屏LC420W02的典型功耗为208瓦,而42吋PDP屏PDP42V6的典型功耗为220瓦,两者的差别已经不大。
PDP的发明者之一的Larry Weber教授更是在SID 2004上做了如下表述:"耗电量方面,虽然最高辉度显示的情况下PDP电视比液晶电视差,但是播放普通电视图像时,尽管不明显,PDP电视的耗电量却更低。这是因为播放这种图像时,自身发光的PDP电视的耗电量大约仅相当于最高辉度显示时的20%,而液晶电视的耗电量与图像无关、必须打开背照灯,因此耗电量一直很大。
液晶屏和背光模块制造商也在对构成背光源模块的四个部件技术进行持续的革新,即灯管、逆变器、反射板、扩散板,同时也在改善液晶电视的控制电路,根据外部环境光强或图像内容的明暗,改变背光强度,以减少耗电量,而且功耗更低的新型背光源(如LED、FED等)也在研发当中。
寿命问题
通常看到的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寿命指标都是指亮度降到一半时的时间,并不是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早期的PDP由于借用CRT上的荧光粉,对PDP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承受能力不够,老化较快,使得寿命不足。但新一代长寿命、高亮度的PDP专用荧光粉已经实现商品化,使PDP的寿命提高了一倍以上,如LG最新的PDP42V6屏的寿命已达到6万小时。
与PC相比,电视机更新的周期较长,连续使用10年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就液晶显示屏背光灯管的半亮度寿命来说,早期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灯管寿命大约在15000小时,而目前电视机用的背光灯管寿命已达5万~6万小时,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长期使用要求。
关于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寿命比较,Weber教授也有他自己的见解,是他给出的实验数据,由于没有具体的型号,也有一家之言的嫌疑,读者朋友也就姑且看之。
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寿命比较
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技术都在不断的改进中,今天看成的缺点,明天可能就变成了优点。读者朋友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把你所有的选择并排放在一起比较,看起来满意的就是你所需要的。
⑻ 液晶电视怎么成像的
1、背光灯发光成像,还是荧光粉成像
液晶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是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如果把它加热会呈现透明状的液体状态,把它冷却则会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特性,
所以被称之为液晶(Liquid Crystal)。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分子结构排列类似细火柴棒,称为Nematic液晶,采用此类液晶制造的,液晶显示器也就称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而液晶电视是在两张玻璃之间的液晶内,加入电压,通过分子排列变化及曲折变化 再现画面,屏幕通过电子群的冲撞,制造画面并通过外部光线的透视反射来形成画面。液晶显示器通过显示屏上的电极控制液晶分子状态来达到显示目的,即使屏幕加大,它的体积也不会成正比的增加,在重量上比相同显示面积的传统显示器要轻得多,液晶电视的重量大约是传统电视的1/3。液晶电视拥有16.7百万的色彩,画面层次分明,颜色绚丽真实。分辨率大,清晰度高。液晶显示器一开始就使用纯平面的玻璃板,其平面直角的显示效果比传统显示器看起来好得多。液晶显示器没有幅射,只有来自驱动电路的少量电磁波,只要将外壳严格密封即可排除电磁波外泄。所以液晶显示器有称为冷显示器或环保显示器。液晶电视不存在屏幕闪烁现象,不易造成视觉疲劳。液晶电视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按照使用时间为每天4.5小时的年耗电量换算,用30英寸液晶电视替代32英寸显像管电视,每年每台可节约电能71千瓦。液晶电视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万个小时,比普通电视机的寿命长得多。液晶电视,也称为LCD电视,使用的是和笔记本电脑及台式电脑平板显示器相同的显示技术。其生动的画面是由一个造价不菲的特殊玻璃嵌板以及上面的晶体管生成的。不过这种电视价格昂贵,特别是超过40英寸的大尺寸液晶电视。一些液晶电视在从侧面观看时,画面也不是十分清楚。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液晶电视主要以15-32吋为主,也有42吋的超大液晶电视销售等离子电视,也称为PDP电视,是利用两块玻璃基板之间的气体来显现出色彩丰富而生动的画面。这种电视比液晶电视稍便宜,特别是40英寸以上的大电视。和液晶电视一样,等离子电视厚度也很薄。直到最近,许多等离子电视还有不少缺点需要克服,包括使用寿命相对比短、有可能长时间在屏幕上留下一些固定的影像、在高纬度地区无法工作等。不过这些问题至少在一些比好的机型中已经得到部分解决。
关于清晰度;
生产液晶电视的企业往往宣称在清晰度上要高等离子电视一筹,并声称目前等离子电视宣称的最高物理分辨力不过1024×1024,而几乎所有的液晶电视都可以达到1024×768的高分辨力,最高的已达1920 ×1080。事实上,市场销售的等离子电视的物理分辨力大部分只有852×480,只有少数等离子电视的物理分辨力达到1024×768。但决定平板电视清晰度不只是屏的物理分辨率,电路对高清信号处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清晰度,单纯从屏的物理分辨力来判断还不够充分。所以,液晶电视生产企业单纯从屏的物理分辨力攻击等离子电视不够科学。
关于视角
无论液晶电视怎样辩解,等离子电视在视角方面要好于液晶电视,当然等离子电视也不是“没有视角 问题”。对于客厅、卧房用的电视机,很少有人会在超过120度的角度去看电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双方关于视角的攻击没有必要。关于响应速度响应速度曾是液晶电视的软肋,近期虽然在技术上已有很大改进,但有时也被生产等离子电视的企业作为攻击液晶电视的对象。有企业宣称,他们的液晶电视响应时间已降低到8毫秒,但实际上,市场上销售的液晶电视响应时间大部分在12毫秒左右。即使已宣称响应时间降到8毫秒的液晶电视,在播放快速运动图像时仍有拖尾现象,因为企业所宣称的8毫秒响应时间是在播放静止图像的情况下测算的。对于一个快速运动的黑色图像或者白色图像,液晶电视都有轻微拖尾现象,但这并不表示,等离子电视在这方面就完美无缺,对于快速运动的白色物体,等离子电视同样会有轻度的拖尾现象,只是当快速运动的物体换成黑色,就不会再有拖尾现象发生。
关于灼伤
等离子电视在处理运动图像时优于液晶电视,但当静止的图像长时间出现在等离子屏幕同一位置上时,就可能出现灼伤现象。当等离子电视出现灼伤现象,开关机的时候,屏幕上会隐隐约约地出现长时 间播放的那张图像,好像印在屏幕上一样,而这成为一些液晶电视生产企业攻击等离子电视的对象。
关于对比度
如果单纯从企业在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标注的对比度数字来看,液晶电视远远不如等离子电视,但不能说等离子电视比液晶电视好。这是因为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采用了不同的对比度测算方法,甚至每个企业采用的测算方法都不一样,他们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的数据当然会有很大差异。 等离子电视大多采用全白全黑的测算方式,对比度一般都很高,有些企业宣称其对比度高达8000∶1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按照美国国家标准ANSI来测算,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的对比度大都在200∶1或者300∶1左右,这种测算方式是对同一幅图像显示的黑色和白色进行对比
⑼ 液晶电视的响应速度怎么解释
响应时间的概念
所谓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各象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象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常说的25ms、16ms就是指的这个响应时间。响应时间越小则使用者在看动态画面时越不会有尾影拖拽的感觉。其原理是在液晶盒内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扭转与回复。
一般将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我们所说的响应时间指的就是两者之和。在LCD市场推广的早期阶段,某些不规范的厂商常常混淆概念,把上升时间或下降时间作为当作全部的响应时间以提高产品规格。随着LCD越来越普及,消费者对于LCD产品的知识也越来越了解,这种混淆概念的行为显然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响应时间的重要性
响应时间为何会对显示效果有重要影响?这还要从人眼对动态图像的感知谈起。大家知道,人眼存在“视觉残留”的现象,也就是高速运动的画面在人脑中会形成短暂的印象。动画片、电影等一直到现在最新的游戏正是应用了视觉残留的原理,让一系列渐变的图像在人眼前快速连续显示,便形成动态的影像。人能够接受的画面显示速度一般为每秒24张,这也是电影每秒24帧播放速度的由来,如果显示速度低于这一标准,人就会明显感到画面的停顿和不适。按照这一指标计算,每张画面显示的时间需要小于40ms。这样,对于液晶显示器来说,响应时间40ms就成了一道坎,低于40ms的显示器便会出现明显的“拖尾”或者“残影”现象。
响应时间当然是越低越好.
⑽ 夏普电视 响应时间怎么调整
不管时电视机的开机速度、还是遥控器的响应时间,都是没有相关调整设置的选项的;
也就是不能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