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动清洗 » 打仗时间怎样约定
扩展阅读

打仗时间怎样约定

发布时间: 2022-05-01 07:48:41

㈠ 春秋时期,打仗前下战书,都有哪些规则要遵守

我们看影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打仗的场景。在古代行军打仗都是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这也许和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有关。即便是在战场上,也要先礼后兵。在春秋时期,敌我双方在开战前需要先下战书,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对于战书的用词也是有讲究的,战书用词要谦虚恭敬。护送战书的使者双方都要优待,并且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要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春秋时代,双方开战还有一个法则,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敌方伤员回营疗伤。而另一方的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除此之外,战争结束后,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如果要追击也只许追50步。《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讲的这个规则。

㈡ 春秋早期打仗据说很“优雅”,具体都有哪些规矩

春秋早期打战的时候十分地优雅,需要有一方提前下战书,然后商量一下作战的时间地点。送战书的使者不会被人虐待或者杀死,打战双方都会宴请使者,十分地有规矩。具体表现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七,还有一个十分优雅的规矩是,如果在战争中跟你对打的士兵受伤了,那你就要点到为止,放他回去治伤。然后你就待在原地,不能去帮助别的战士。

第八,如果在战争中俘虏的敌人有白头发,那么就不能把他抓回去,要让他回去休息。

第九,如果打败了敌军,敌军要撤退了,可以选择追击,但只能追五十步。所以逃跑的人跑五十步就可以了,这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由来。

㈢ 打仗发起总攻时,为什么要定一个精确到分秒的时间

我们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

不同部队,不同方位的指战员在发起总攻之前,都要目不转睛地看着怀表(战争年代手表很少),盯着表针。

当表针指向总攻时间时,信号兵会发出三颗信号弹,千军万马潮水般同时向目标发起冲锋。

淮海战役的时候,陈赓受命为围歼黄维兵团的东集团总指挥,统一指挥4、9、11纵及豫皖苏独立旅,准备发起总攻。

但是敌军已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形成了较坚固的防御体系。

而解放军进攻的地形开阔,压制不住敌人火力。

如果强行进攻势必造成很大伤亡。

可是这时候总前委总攻时间已经定下,有人说“总前委的命令已经下达,我们还是应该马上执行。”

陈赓说:“我们本着为党负责,为战士负责,为胜利负责的精神,由我再向总前委提一提!”

经过他的争取,总部同意把攻击时间推迟到11月30日黄昏,以便陈赓的部队进行搞迫近作业,减少伤亡。

可是华野7、13纵因为进入阵地晚,搞迫近作业需要时间,总攻时间3次推迟,最后定在12月6日17时。

这说明什么,总攻时间哪怕推迟,也要统一时间,因为它对战争胜负影响太大了。

㈣ 我们看战争剧的时候,领头的为什么要定一个精确到分秒的时间

首先,当他们开始对表了,这就说明他们要发起最后的进攻了,也就是总攻开始了。但是呢,在总攻之前,一般会有大量的炮火准备,发射几十吨炮弹也是寻常事。而总攻的炮火覆盖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在总攻前炮弹仍然落在第一线敌人阵地,一旦总攻开始之前,火炮就会延伸到二线阵地炮击,目的就是让部队迅速攻上去。而此时,总攻部队一定要迅速出击,赶在一线部队被炮击后,来不及修理工事,组织防御,甚至补充伤亡和弹药损失的情况下发动攻击。如果稍微迟一些,敌人就会迅速完成阵地上的准备,你攻上去难度就更大了。

㈤ 古代打仗的规矩是怎样的

古人是怎样打仗的来源:长期以来的古典文学和民间说唱艺术中,对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描述都是“兵对兵,将对将”,双方排开阵势,扎关键词: 怎样 古人 骑兵 一个 匈奴 没有 战争 蒙古 战车 因为 长期以来的古典文学和民间说唱艺术中,对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描述都是“兵对兵,将对将”,双方排开阵势,扎住阵脚之后,双方领兵大将出到阵前,互通姓名之后,开始撕杀,三五个回合,一将战败,或杀或擒或逃,得胜一方的士兵趁势而上,一阵掩杀,失败一方溃退三十里,仗就打完了。这种茶馆版的战争历史的描述方法,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是绝对不是普遍现象。 中国历史上有关战争的着述很多,什么孙子兵法六韬三略,洋洋洒洒地着实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着眼于战争谋略的阐述,也就是在战略和战役层面上做文章,对于具体战斗的细节,如阵势的排列、兵种的配合、武器的运用、营垒的建筑、后勤的保障等,论述的很少。例外的可能只有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才让后人能够有机会直观地一窥古代战争的具体战斗过程。 一 先秦时代的古老车战 上古时代,部落之间常常因为争夺资源而起冲突,就象中国近代农村为了争抢水源而引发的村落械斗一般,男性的青壮年们手持木棍石头,蜂拥而上,一通招呼,没有阵势,没有主将,完全是动物之间原始本能的血腥展现。 传说中的黄帝大战蚩尤,大概也是属于这种部落大战,顶多是规模够大,影响够深,从此中原地带非华夏文明部落就不能有系统地抵抗华夏文明的扩张。 这种暴徒似的部落械斗一直持续到国家和城邦的建立,准确地说,从商朝开始,群殴似的战争模式转变为车战模式。《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已经有小规模的车战,但是目前只有商朝的战车实物出土。 战车大致宽150厘米长100厘米,单辕,每车驾两匹或四匹马,中间的两匹称“两服”,外侧的两匹称“两骖”,合称为“驷”。四匹马拉的车当然比两匹马的快,这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成语的来历。 战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也就是老大;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自卫的短剑,轮到他动手的时候,估计已经是车翻人亡的时候了。每乘战车除车上的3名甲士以外,还隶属有一定数目的步卒,在车后跟随,共同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 车战的战斗场面通常是这样的,双方相约一个平坦开阔的地点作为战场,届时前往战场准备开打。约定而战不是说笑,而是当时作战双方不得不遵循一种作战模式,因为战车对于地形的要求很高,不够平坦不够开阔都不行,不然,没等开打,已经人仰马翻了。两军对垒,双方排开阵势:一字横列,左右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便在两军相向冲锋的时候,给对方冲过来的战车留出通道,不然,双方的战车迎面相撞,这个仗也没有办法打下去了。如果,战车的数目够多,就排列成前后两排或者多排,以增强冲击力和持久力。 战斗开始,双方擂鼓相向而行,鼓声的作用除了鼓舞士气之外,还有调节步伐的作用,因为保持一个完整的队形对于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甚至是双方能够正常开战的必要条件。这样,战车的速度不能太快,时快时慢。三鼓而竭的故事中,曹刿在敌军退却的时候,要察看对方车辙的痕迹是否紊乱,就是这个道理,败军之敌就顾不上阵形配合了。随着双方的逐渐接近,车左开始放箭,争取在双方进入直接格斗之前,给予对方以最大的杀伤。 在双方战车接近到一定程度,车右持戈或矛横击竖刺对方的马或人,试情况而定,车左也可能放下弓箭而加入战团。因为双方相向错过的时间很短暂,一般来说,戈的横击要比矛的竖刺的效率来的高,这也是为什么在先秦时代,戈一直是长兵器中的主战武器。战斗中,如果能形成左右两车共同夹击敌方一车的情形,那么己方的赢面就会大很多。另外,战斗的时候,基本上是车兵对车兵,徒兵对徒兵,也就是兵对兵,将对将,其原因不外是车兵居高临下,防护程度高,远射近战,其战力远远高于临时由农民、奴隶和工匠中征召的徒兵,徒兵攻击车兵是找死,车兵打徒兵是浪费军力,于是战斗基本上是在同级别之间进行。当然,如果车兵落败,人仰马翻之际,徒兵也不会防过机会。 等双方透阵而过,疾驶中的战车慢慢兜上一个大圈,转回来,重新排好阵势,双方再来第二轮,周而复始,一直到其中一方垮掉。胜利一方通常不会穷追不舍,因为快速追击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一不小心翻了车,损失没准比对方还大。再说,即使追上了,那个地点也不一定具有作战的条件。 因此,车战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重信义和承诺。 为什么是车战而不是其它的战争模式取代了最初的群殴模式呢? 这个恐怕是与商周时代的社会生活形态有关。 夏末商初,中国出现国家形态,封建领主、部落首领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城邦,社会开始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剩余,阶级分化,有闲阶层出现。相应地,与上层阶级相关的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出外乘车。车辆作为当时手工业的最大成就,其生产和维护费用是非常高的,非上层社会不能拥有,因此,出有车,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因此,春秋时代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才会这样索要生活待遇:“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哈哈。

㈥ 古代打仗时,该怎么和敌军确定作战的地点

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是没有办法远距离精确定位的。只能依靠通讯兵,其中专业的叫做斥候,是整个部队中骑术最高明的军士,且要擅长认路。


要满足以上三点,能选的地就不多了。古时候没有人搞开发,天然的平原或丘陵地带基本上就那些,不在那里打,就没地方打了。错过了那个战场,其中一方可能就会被迫在一个很不利的位置展开阵型,从一开始就会落入下风。这是每一个将领都会尽量避免的事情,因此双方也都会确保准时到达那个交战地,以免陷入不利。

㈦ 为什么古代打仗要约好时间啊

这是春秋时的事了。春秋时的战争和现代我们惯性思想里的战争有很大区别。春秋时有很多诸侯,一些小的诸侯国比起现在的一个镇也打不了多少,打起仗来根本没有战略深纵,所以根本谈上不上使用计谋,例如楼主所说的偷袭,你的地方只有一个镇这么大,你的士兵走去哪里人家都能很容易就知道,所以根本没法偷袭。所以各个诸侯索性就约定地点时间来场决战还能取得一个先礼后兵的美名

㈧ 春秋战国时代是怎么打仗的,这些规矩太有意思了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都是”车战“,战车是当时的战争主力,以及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乘:由四匹马和三个人组成的战车。

㈨ 古代打仗还有哪重大约定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㈩ 古代“好玩”的打仗规矩:春秋时代是怎么打仗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一)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二)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 (三)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四) 春秋时代的战争全部都是车战,没有马战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战,而是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战车按一字排开。 (五)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六)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七) 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以此类推……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 (八) 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九)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十)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追击也可以,但只许追50步。《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因为跑50步就已经安全了,敌军不会再追,还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